03.03 秦國殲滅五國後,齊國最後獨自面對秦國時是怎樣的心態?

泉洪


齊國是秦國最後一個吞併的國家。看到其他的國家盡數被秦國滅絕之後,相信齊國人內心的感情肯定是非常複雜的。



當秦國滅絕完其他的幾個國家,將矛頭對準齊國的時候,國家當中不同階層的人心情是完全不同的。 齊國很多大官不但不傷心,反倒有些想笑,因為他們早就暗地裡倒向秦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相國後勝。

後勝還有他的門生都是秦國的間諜。他們雖然人在齊國,但是心早就飛到秦國去了。如果站在齊國的立場,那麼他們肯定是叛徒無疑。可是對於秦國來說,他們是決定勝局的大功臣。這些人巴不得秦國早點攻打齊國,到了那時候他們肯定會得到不少賞賜的。當然,他們雖然欣喜,但是絕對不敢在外表流露出來,畢竟叛徒的身份可不光彩。

齊國國君的態度肯定是追悔莫及。秦國之所以能如此順利吞併其他國家,和齊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齊王當時受到了臣子們的蠱惑,不但拒絕了合作抗秦,而且還明裡暗裡幫襯秦國。


正是因為六國當中出了齊國這個坑隊友的存在,所以秦國才能以橫推之勢覆滅諸國。其實當秦國在和魏國開戰的時候,齊國已經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氣味,但是他當時什麼都做不了。因為那時候秦國的勢力已經非常龐大了,齊國自己根本沒有辦法對抗。

而和楚國還有燕國聯合更不現實,他們可能會懷疑這是秦國的計策,畢竟齊國一直是站隊秦國的。更別說燕國和齊國還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了。

齊王不是敗給了秦國的陰謀詭計,更不是敗給背叛的大臣,而是敗給了目光短淺的自己。這就是他追悔莫及的原因。

至於下層百姓們,估計是一臉懵逼。因為秦國採取的策略是遠交近攻,所以對離他們距離最遠的齊國態度一直是不錯。正因如此,在齊國人的心中秦國應該是他們的盟友。齊國的百姓面對秦國攻打其他國家,一直是隔岸觀火,默默吃瓜。如今秦國“盟友”竟然率軍攻打他們,這是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所以才會一臉懵逼。


齊國所有的人還有個共有的心態,那就是慶幸。秦國的崛起和稱霸已經不可阻擋了,齊國不需要再去決定是拼命對抗還是接受統治。雖然接受秦國統治,齊國人肯定是不甘心的,但是因為兩方實力差距如此之大,所以他們也不會生出什麼反抗的想法。

不過因為齊國選擇和平接受統治,所以齊國的傷亡反倒是幾個國家當中最小的。這可以說是不幸當中的萬幸了。

但在慶幸之餘,其實悲傷也是有的。雖然國號的變更對他們的影響不是很大,不過他們畢竟對齊國還是有歸屬感的。等待著秦軍接管的時候,所有人的內心都是複雜的。如果非要比喻一下的話,就是走向刑場的犯人。雖然知道自己的命運,卻還是有些依依不捨。


夏目歷史君


齊國最後單獨面對秦國時的心情,大概就是混一天算一天,混吃等死拉倒了。

在秦統一的百年戰爭中,齊國確實表現的有些與眾不同。其他五國都是努力抗爭過的,連最弱小的韓國還知道用鄭國渠來消耗秦國國力,燕國太子丹還派出了荊軻去刺殺。而齊國一向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但這個也不能光怪齊國。

首先,齊國距離秦國最遠,原本受秦國威脅就少,秦國後期也一直籠絡齊國,所以齊國對秦國敵意不強。

其次,齊國是唯一一個被六國聯合毆打過的。秦國雖然也曾面臨六國合縱(前318年,楚懷王為合縱長那次),但那次齊國、楚國都是打醬油。此後的合縱就最多隻有五國。而齊國,卻實實在在遭遇了六國圍毆:前284年,燕國樂毅率領燕、魏、趙、韓、秦聯軍攻入齊國,而楚國名為救援齊國,楚將淖齒帶領軍隊當了齊國丞相,卻把措不及防的齊閔王抓起來殺了。

這一戰打斷了齊國的脊樑骨,也讓齊國從此對關東五國心懷怨憤,懶得參合他們和秦國的事。

其三,齊國本身對得失也看的比較淡。戰國時候的齊國,本來是春秋時陳國的宗室,因為陳國內亂逃亡齊國,改姓田氏,逐漸掌握齊國大權,然後在戰國初期篡了原本齊國姜姓君主的位。就是說,齊國本就是半路出家的政權,齊國老百姓也已經經歷了一次改朝換代,對亡國也看的不如其他國家那麼慘烈(其中民心最慘烈的當然是有八百年曆史的大國楚)。

因此我們看到,齊國在最後關頭的表現,可以說是昏庸,也可以說是淡定。在賢明的王后去世後,齊王田建任用後勝為相國,後勝和齊國的官員多受了秦國的賄賂,不作戰備。等到秦滅五國後,即墨大夫建議他出兵支持三晉和楚國的貴族官員反攻秦國,他也不聽。

這樣一副混吃等死的架勢,顯然他並不是想不到秦國會來攻打齊國,只是懶得抵抗,也不知道該如何抵抗。到公元前221年,王賁從燕國南下攻齊,一路勢如破竹,齊國人根本沒有抵抗。秦王勸降齊王田建,說封他五百里之地,齊王就降了,結果被秦王遷到共地活活餓死了。

他只是沒想到秦王會如此殘忍,如此不守信吧。畢竟還是個糊塗蟲。


巴山夜雨涮鍋


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時間消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而六國之中最後一個被消滅的國家,正是當年強盛不可一世的齊國。在其他五國皆已成為秦國領土的情況下,齊國的命運早已不可逆轉,說白了,做不做垂死掙扎都沒什麼意義了,亡國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秦王嬴政滅六國的先後時間。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韓國在六國之中實力最弱,在秦國強大國力的震懾下早早就依附於秦國,但韓國所處的位置卻非常特殊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就必須要先滅韓國,因此,嬴政派出內史騰為主將,發動滅韓之戰,韓國無力抵抗,韓都被攻破,韓王安投降,韓國成為六國第一個滅亡的國家。公元前229年,秦國以王翦為將發動滅趙之戰,趙王遷中秦反間計,名將李牧被殺害。趙都邯鄲最後在內奸郭開的擺佈下開城投降,趙國滅亡。




趙既滅,秦國想乘勝南下滅楚,但中間還隔著魏國,不過這個時候的魏國在秦國多年的征伐下地盤已經很小。公元前225年,秦國以王賁為主將發動滅魏之戰,經三個月戰鬥魏都大梁被攻破,魏王假出降,後被殺,魏國滅亡。秦滅楚之戰是秦國最難打的一場惡戰,前後共歷時三年,直到公元前223年,秦國以王翦、蒙武為將深入楚國腹地,才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俘楚王負芻,楚國才宣告滅亡。公元前227年知道亡國在即的燕太子丹欲借刺客荊軻之手刺殺嬴政,計劃失敗,嬴政對燕國恨極。公元前226年,燕都薊為秦所破,燕王喜及太子丹逃往遼東,秦將李信窮追不捨,太子丹為燕王喜所殺。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生擒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秦國經過多年的征伐,已經依次滅亡韓、趙、魏、楚、燕五國,剩下的一個齊國,好歹也是曾經的東方大國,戰國七雄的霸主。但齊國自燕將樂毅以卓越軍事才能連陷七十餘城差點亡國之後,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元氣大大受損,在位40多年的齊王建更是無所作為,秦與齊沒有之間的邊界相連,齊國因此始終沒有什麼危機感,不修邊事不整軍備,加上國內海宴齊平多年沒有戰事,庸相後勝又是個貪得無厭的小人,秦以重金賄賂後勝,使齊臣服秦國,坐視鄰國滅亡。齊國看似坐擁七十餘城池儼然一大國,實際上早已不堪一擊。




在秦逐一消滅韓、趙、魏、楚、燕五國的過程中,齊國始終置身事外,坐視諸國滅亡,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在各諸侯國聯合對抗秦國的過程中,齊國始終避免參戰,亦或參戰不利,一昧討好秦國,這種屈膝獻媚的行為為各諸侯國所不齒,隨著各諸侯國的相繼滅亡,齊國的末日也很快到來了,到這個時候齊王建才恍然大悟,秦國的狼子野心,是絕對不能容許齊國的存在的。


公元前221年,秦國以王賁為將,由燕境入齊直趨齊都臨淄,齊國毫無防備,無兵將可用,齊相後勝力勸齊王建投降,齊王建知道再做無謂的抵抗已沒有什麼意義,遂不戰而降,齊國宣告滅亡,至此,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


大國布衣


當秦國滅韓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趙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魏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楚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燕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齊國的時候,沒有人幫我了,齊國滅亡了。

其實這足以表明此時齊國的心情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採取的外交政策是遠交近攻,這也是齊國最後滅亡的一個原因,秦國大肆籠絡齊國,讓秦國在攻打其他五國時候袖手旁觀,一時間的短淺的目光讓齊國自食其果。

齊王建自君王后死後,便任命舅舅後勝擔任相國。後勝接受秦國間諜大量的黃金、玉器,派遣許多賓客到秦國,秦國給予這些賓客許多金玉,賓客回來都反而替秦國充當間諜,說一些符合秦國利益的變詐之辭。後勝勸說齊王建放棄合縱朝奉秦國,不修治攻擊作戰的軍備五 ,不幫助五國攻打秦國,秦國因而得以消滅韓、趙、魏、楚、燕五國。

其中齊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的時候,齊國與楚國援救趙國。秦國國君秦昭襄王計議說:“齊、楚援救趙國,他們能緊密協作我們就退兵,不然我們就攻打他們。”趙國沒有糧食,向齊國借糧,齊王建不同意借糧給它。齊國謀臣周子說:“不如答應借糧以使秦國退兵,不借糧秦軍就不會退,這樣秦國的計謀就能實現而齊、楚的計謀就失敗。而且趙國對於齊國、楚國來說,猶如屏障,就像嘴唇對於牙齒一樣,嘴唇沒有牙齒就寒冷。今日趙國滅亡,明日禍患就輪到齊國和楚國。再說救趙的事情,就像捧著漏水的缸去救燒焦的鍋一樣急切。救援趙國,是高揚道義,打退秦軍,是顯明聲威。以道義解救將亡的國家,以聲威打退強大的秦軍,不致力於此種大事而斤斤計較糧食,這樣為國家作打算可就錯了。”齊王建不聽從。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四十多萬,繼而包圍趙國都城邯鄲。

正是這種不給力的政策讓秦國很輕鬆的收拾了其他五國,剩下孤零零的齊國,秦國能夠放過他們嗎,知道此時秦國攻打齊國的時候,他已經沒盟友可以求救了,心中的應該是大徹大悟了,但是晚了,只有滅國一條路可以走了。

沒有永遠的利益更加沒有永遠的朋友,齊國不懂,所以最後他也自食惡果。


天楓說


公元前230年,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國都城,俘虜韓王安,將韓國之地改為秦國的潁川郡,韓國滅亡,齊國沒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8年,趙王遷中了秦的反間計,秦將王翦大破趙軍,殺了代替李牧的趙蔥,俘虜了趙王遷,趙公子嘉率領宗族數百人逃到代郡,秦以趙都邯鄲一帶建立邯鄲郡,趙國滅亡,齊國沒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都城大梁,秦將王賁引大溝之水衝灌魏都大梁,僅3個月,大梁城牆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秦以魏國之地建立東郡,魏國滅亡,齊國沒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率領60萬秦軍大敗楚軍,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楚國滅亡,齊國沒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攻滅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滅亡,齊國沒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統領秦軍由燕國南部對齊國北境突然進攻,直逼齊國都城臨淄,齊國毫無作戰準備,無應戰之兵,齊國國相後勝力勸齊王建投降,齊王建也就不戰而降 ,這一次終於輪到齊國滅亡 。

齊國的最後一任齊王,是齊王建,齊王建是五國伐齊中那個齊愍王的孫子,也是齊國的亡國之君。

齊國自從樂毅五國伐齊後,僅剩兩座城池:莒城和即墨未破,隨後齊國擊敗燕國,齊國復國,齊愍王的兒子齊襄王即位,此國的齊國雖然復國,但經一戰,元氣大傷,再也不是那個曾經的東方強國,只能是苟延殘喘的活著,齊襄王在位期間,趙國曾經兩次攻打齊國,奪了齊國的地,秦國也曾攻打齊國,奪了齊國的地。



公元前264年,齊襄公的兒子齊王建即位,這一年,秦國的國君還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齊王建是一個相當昏庸的君主,面對秦國咄咄逼人的態勢,選擇了事不關已,高高掛起,過一天算一天,既沒有對齊國的命運感到擔憂,又沒有富國強兵的任何理念,就連齊王建的母親也對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感到失望,臨死前都懶得告訴齊王建何人可用。

在齊王建當政的四十多年裡,齊國靠著不與秦國接疆的地理優勢,未經戰爭摧殘,在秦國一天一天的強大起來,不斷地對韓、趙、魏、楚、燕發動進攻的時候,齊國就這麼看著,什麼也沒有做,也許齊王建並不覺得齊國會滅亡吧。

公元前237年,44歲的齊王建到秦國朝見23歲且剛剛進行弱冠之禮的秦王政,看著這個比自已小了整整20歲的年輕人,齊王建不知道內心做何感想,而僅僅7年後,秦王政的滅亡六國計劃才剛剛開始實施。



終於,戰爭落到了齊國的頭上,而這一天到來時,齊國沒有任何防備,在東方五國僅剩齊國一國還存在的時候,齊國對秦國仍然沒有防備,實在想不出用什麼語言來描述齊王建。

秦國不僅軍力和國力強大,而且間諜戰絲毫不遜色于軍事戰,對於齊國,秦國早就收買了齊國國相後勝,同時也是齊王建的舅舅,在後勝的蠱惑下,齊王建聽信了秦王政的諾言,只要投降秦國,秦國便賜給他五百里的封地,也許齊王建只想做個富家翁,有塊地,能活著,就是齊王建的最大心願了。

沒想到的是,齊王建封地是有了,可是卻被活活餓死,自從,齊國滅亡 ,天下歸秦一統。而齊王建最後當政四十餘年的齊國,在獨自面對秦國時,恐怕只有兩個字能形容齊王建的心態,就是:等死。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國殲滅五國後,齊國最後獨自面對秦國時是怎樣的心態?


其實齊國的心態還是比較好,別看古代打仗用的是劍,齊國人可沒有一點亮劍精神,他們就兩個字投降。

其實齊國早就料到有這麼一天,齊國是唯一一個被六國聯合毆打過的。秦國雖然也曾面臨六國合縱,但那次齊國、楚國都是打醬油。此後的合縱就最多隻有五國。而齊國,卻實實在在遭遇了六國圍毆:前284年,燕國樂毅率領燕、魏、趙、韓、秦聯軍攻入齊國,而楚國名為救援齊國,楚將淖齒帶領軍隊當了齊國丞相,卻把措不及防的齊閔王抓起來殺了。這一戰打斷了齊國的脊樑骨,也讓齊國從此對關東五國心懷怨憤,懶得參合他們和秦國的事。

從此,齊國一向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秦滅其他六國時,齊國可是樂壞了。

秦國滅韓,齊國人保持沉默,淡定吃瓜,韓國打過我,我犯不著為韓國滅亡難過。

秦國滅趙,齊國人繼續保持沉默,淡定吃瓜,這時大部分齊國人心裡還是很開心,趙國一直跟齊國作對,是老齊人的仇人。

秦國滅魏國,齊國人樂壞了,仇人死一個少一個,多好的事情啊。

秦國滅楚國,齊國人不吃瓜了,改成吃肉了,因為齊楚一直是好朋友,然而楚國這個朋友不地道,背信棄義。

遙想當年,燕昭王用蘇秦合縱坑齊,又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聯軍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而且把齊閔王給殺了。此時,楚國人居然保持沉默淡定吃瓜,邊吃瓜還看白戲,坐收漁翁之利。

秦國滅燕國,對齊國人來說簡直是大仇得報,齊人家家戶戶放鞭炮!燕國合縱六國坑齊之後,齊國國力受挫,對六國態度都很冷淡,尤恨燕國,厭楚國。後來齊國人策略也是遠交近觀。公元前237年,齊王初訪了秦國,秦王在咸陽設酒熱烈款待齊王。

在秦並天下的時候,齊國內也策士遊說齊王建合縱攻秦,齊王建考慮秦齊之間一貫的友好往來,就沒聽從。直到秦並天下,就剩一個齊國。

其實齊國當時還是非常的強大,想當年,齊威王在的時候,在田忌和孫臏兩位治國能臣的幫助下,齊國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就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尤其是在軍事方面就算是當時的秦國也要害怕三分。

不僅如此,在秦宣王時代,齊國還曾經和秦國一起相互稱帝,由此可見齊國的國力之前強大。

齊國是一個沿海國家,比如今天的青島就在古代齊國的控制範圍之內,所以一直以來齊國都依靠其在沿海地區的資源變得非常富裕,其不僅出口大量的食鹽,同時還開闢了海上貿易,所以從這個來講,在戰國時期,齊國是最具有經濟實力的,我們都知道戰爭的雙方最終拼的就是經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齊國就算是孤家寡人了,也有和秦國鬥一鬥的實力,為何就輕易投降了?其實在秦王在確立徹底殲滅6國之際,就制定了一個非常周全的計劃,而這個計劃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要搞好和齊國之間的關係,並將齊國作為了最後需要被滅的國家。

那麼這個計劃為什麼可以得到實施呢?原因就在於齊王田健是一個傀儡,真正掌握齊國的是齊國太后以及太后的弟弟後勝,同時後勝是一個非常貪婪的人,所以秦國的使臣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點,經常送給後勝各種財寶和美女,最後齊王在後勝的讒言下選擇了和秦國休好。如此秦國就有了足夠的能力和機會把其他五國一一殲滅。

當然,秦國將其他的五國全部滅了之後要把齊國滅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奈何這個時候的齊國已經不再是從前的齊國了,其再也沒有出現一個像孫臏一樣的軍事天才了。

公元前221年,秦國以王賁為將,由燕境入齊直趨齊都臨淄,齊國毫無防備,無兵將可用,齊相後勝力勸齊王建投降,齊王建知道再做無謂的抵抗已沒有什麼意義,遂不戰而降,齊國人投降的時候心態很好,大仇已報,拼死抵抗何必呢?!而且秦王還許諾了優厚的待遇,畢竟曾經是盟友嘛~!

可惜的是,當初秦王許諾給齊人王公貴族的待遇都沒有實現,齊王建的結局也非常的悲慘,被秦國囚禁同時不給食物,最後建王就這樣被餓死了。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葛大小姐


當大秦的銳士絞殺了燕國之後,六國當中碩果僅存的齊國,內心想必是歡欣雀躍的。想當年,五國伐齊何等壯烈,一代霸主就這樣走向了沉淪。現在曾經的敵人都被消滅了,只剩下強大的秦國。

在秦國銳士還未到達齊國邊境的時候,齊王此時此刻還心存僥倖。也許秦國不會攻打自己,但是很快這樣的想法就被秦劍刺穿。強大的秦軍在攻下了燕國之後,調轉箭頭,直撲南邊的齊國。

齊王在這一刻想必是百感交集,現在山東五國俱亡,再也他國可以助齊,幫齊。齊國只剩下了滅亡的結局。如果當初自己放下仇恨,幫助那些要被秦國消滅的國家,也許現在自己就不會那麼被動了。唇亡齒寒的道理,齊王也是懂得的,但是還是因為那次聯合伐齊帶來的傷害太深了,以至於齊王在明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後,還眼睜睜的看著秦國滅其他五國。也許再給齊王一個機會,他會選擇合縱伐秦。


蘇子侃歷史


瀉藥。@ayato10

這個問題好。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十六年,秦滅周。君王后卒。二十三年,秦置東郡。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陽。三十五年,秦滅韓。三十七年,秦滅趙。三十八年,燕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殺軻。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遼東。明年,秦滅魏,秦兵次於歷下。四十二年,秦滅楚。明年,虜代王嘉,滅燕王喜。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集解】:地理志河內有共縣。【正義】:今衛州共城縣也。遂滅齊為郡。天下壹並於秦,秦王政立號為皇帝。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脩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五國已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遷於共。故齊人怨王建不蚤與諸侯合從攻秦,聽奸臣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集解】:徐廣曰:“戰國策雲秦處建於共松柏間也。”【索隱】:耶音邪。謂是建客邪,客說建住言遂乃失策,令建遷共。共,今在河內也。疾建用客之不詳也。【索隱】:謂不詳審用客,不知其善否也。

齊王建二十八年,王建入朝於秦,秦王贏政接待規格很高。七年後,秦國開始逐步滅列國,先是韓國,再是趙國,然後是趙國,然後是魏國。

滅魏國的時候,秦兵“次於歷下”,也就是說,秦兵到了濟南。但是,秦並沒有直接進攻齊國,而是先滅楚國去了,楚國滅了之後,又北上滅了燕國的殘餘部分,代國,最後才進攻齊國,齊國不戰而降。

而在滅五國之前,秦國和趙國發生了長平之戰。當時,齊國和楚國共同出兵,救援趙國。趙國在相持階段,糧食不足,請求齊國給予支援。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索隱】:蓋齊之謀臣,史失名也。戰國策以“周子”為“蘇秦”,而“楚”字皆作“燕”,然此時蘇秦死已久矣。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正義】:此時秦伐趙上黨欲克,無意伐齊、楚,故言趙之於齊、楚為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彊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遂圍邯鄲。

已經有人給齊王講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不給趙國支援糧食,趙國戰敗滅亡,齊國和楚國最後都會受害。但齊王還是不同意。

為什麼呢?就是前面已經有人說過的,當年齊國乘燕國內亂伐燕,後來燕昭王以樂毅為將,各國出兵支援,共同伐齊,差點就滅了齊國,齊湣王也因此而死。所以,齊國對各國是有怨恨的。

而在此之前,齊國其實在各國事務上是非常積極的。戰國之初,首先強大起來的是魏國,魏國幾乎把周邊鄰居挨個欺負了一遍,尤其是韓國和趙國,魏國最喜歡欺負。

這時候,齊國多次出兵救援過趙國和韓國,最後也是齊國在馬陵之戰中擊敗魏國,殺死龐涓,導致魏國由盛轉衰。

齊湣王繼位的時候,齊國國力達到鼎盛期,也是在這一時期,齊國消滅了宋國,一度攻進燕國,差點就消滅燕國。

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這時候,有可能消滅六國統一全國的,主要的就是秦國、楚國和齊國。

但是,相比之下,秦國的地理優勢更為明顯一些。六國即使合力攻秦,也必須經過函谷關,秦國只要在函谷關堅守不出,六國一般都會自動退兵。楚國疆域最大,國力也強,但是楚國一直在長江下游用力,滅吳,而且在滅吳之後從齊國手裡搶走了徐州。

相比之下,齊國的地理優勢並不明顯。齊國東邊是大海,南邊是楚國,北邊是燕國,西邊是韓國和魏國。所以,齊國在消滅宋國之後,就趁燕國內亂的機會,進攻燕國,但是,最後沒有完全消滅燕國。

燕國反而約其他五國共同伐齊,攻進臨淄,齊湣王跑到衛地,最後還是死了,齊湣王的兒子襄王在莒被立為齊王,五年之後,才反攻成功,齊國完全復國。

也就是說,齊國在滅宋之後,不是沒有過統一全國的想法,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出了問題,低估了燕國的抵抗決心,而且到處樹敵,像以前的魏國一樣,把自己周邊的鄰居挨個欺負了一邊。最後導致的結果是,燕國一號召,六國都跑來打齊國來了。

這就反映出齊國缺乏整體性的戰略,外交上沒有處理好。相比之下,秦國在外交上就要老練得多了。秦國從用張儀為相國的時候開始,就明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用兵主要方向始終是韓國、魏國,也就是離自己最近,也最容易消滅的兩個國家。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秦國一直在安撫齊國和楚國,使齊楚兩個大國沒有全力救援三晉和燕國,坐視各國被逐步打擊、削弱乃至最後徹底消滅。而齊國從復國之後,就對各國事務失去興趣,只想著自保,只要秦國不進攻齊國就行。不但沒有幫助被攻擊的各國,而且連最後的屏障趙國被秦國進行致命打擊,齊國也作壁上觀。

另外,在齊國國力鼎盛期的時候,秦國對齊國進行了成功的戰略忽悠。秦國知道,各國都恨秦國,而這時候秦國確實已經非常強大了,但秦國幹啥都拉上齊國。尤其是齊湣王三十六年,秦國稱帝,也拉上了齊國。雖然齊國很快就意識到了這是個戰略失誤,放棄了帝號,重新稱齊王,但這已經足以讓各國恨齊國了。

這之後,齊國又在滅宋之後,流露出明顯的要消滅各國的意思,引起諸侯恐懼。但齊國沒有秦國那樣的條件,各國一起伐齊,齊國是完全沒有能力抵抗的。因為各國可以輕而易舉的從各個不同方向進攻齊國,齊國自然無法抵禦。而秦國碰到這種情況,只要在函谷關閉關自守就行了。

所以說,齊國滅亡,實際上是在齊湣王時期就已經註定的。因為缺乏長期戰略,方向不明確,四面樹敵,虛耗國力,錯過了最佳時機。等到秦國已經開始攻滅六國,齊國已經無能為力了。


蕭武


沒有計劃的人,最後將失去了計劃的資格,成為任人擺佈的可憐蟲。

亡國前的齊王建,以他滑稽的表演,演繹了這一真理!

前222年,王賁、李信一舉滅掉了燕、代;王翦正在江南掃蕩已滅亡的楚國殘餘力量。

現在,只剩下孤零零的齊國了!

入秦稱藩,卻因出不了門而放棄!

面對這一局面,齊王建的第一反應,是親自去秦國入朝。

秦王:笑死我了,這時候來稱藩,你知道統一是什麼意思嗎?

這不算是齊王的原創,韓國滅亡前,韓王安也曾經“納地效璽,請為藩臣”。

我投降,我認慫,您保存我社稷好不?


當年,齊和秦並稱東帝西帝,如今,只能小心謹慎地去問問:我做小弟,您收嗎?

可是,齊王建卻多慮了,他連門都沒出,就引起了朝中鷹派的堅決反對,守城門的司馬不開門,堅決勸阻!

沒辦法,齊王建就因為出不了自家門,沒去稱臣了!

主動攻秦!

做鴿派連門都出不去,要不咱們做鷹派吧!

幹了秦國!

鷹派中,比較狠的建議是:團結五國餘部,一致抗秦!把齊國充分動員起來,把齊國人民武裝起來!把逃亡到齊國的五國貴族都發動起來!主動進攻秦國,一爭天下!

此時,諸侯各國許多亡臣孤將不紛紛逃到了齊國。這些人雖然落魄了,但齊王若是號召起來,他們在各地還是很有能量的!

齊王建一開始還很興奮,老子也來號令天下,還能翻盤呀!

在後勝等人的提醒下,齊王建清醒了過來,放棄了主動進攻秦國的打算。

消極防守

出去進攻不行,去認慫稱臣也不行,唯一的辦法,就是死守了!


我齊國好歹也是幾百年的大國,難道就真的沒有一戰之力嗎?

於是,齊王建開始部署防禦。你秦國在西面嘛,好的,我就加強西部的防禦!一頓調兵遣將,在西部屯集重兵,準備防禦!

毫無抵抗

齊王建部署的防禦,把主要力量集中到了西部邊境。

也許,他忘記了,此時的燕國也是秦國領土了!因此,北面防禦空虛!


前221年,秦王政派王賁、李信率軍從以前燕國的領土出發,從北面攻入了齊國!

齊國的軍隊、齊國人民都表現得非常友好!“民莫敢格者”。

也是,自從樂毅伐齊後,將近60年齊國沒打過什麼仗了,齊國也一直不敢動員民眾,以免刺激秦國,這時候,誰去打呢?

投降,被餓死

這下好了,秦軍都打進來了,你想稱臣都不好意思開口了吧(雖然早稱臣也沒戲)!

不過,一個老朋友找到了齊王建:陳馳。

這個陳馳,是秦王安插在齊國的地下工作者。

在秦王政決心滅六國前,曾派遣了若干謀士去各國展開地下工作。

他們的工作很簡單:鼓動各國和秦國親善(直到秦國來打他)。鼓動的手段也很簡單:能收買的人,花錢收買了,收買不了的人,派人弄死他!

排擠廉頗,弄死李牧的郭開,就是被秦地下工作者搞定的人物。秦王這招效率極大!

這位陳馳,就是安插在齊國活動的謀士。他搞定了後勝,讓齊國在整個秦統一戰爭中都保持“友好”。

陳馳最後一次忽悠齊王:您如果投降,您可以保有五百里地!

齊王建投降了!

然後,秦國人履行了承諾:他們帶齊王建到了共,放到一片松柏林中,“給你五百里地”!

堂堂齊王建,活活餓死!


其實,到了齊王建開始考慮問題的時候,一切都晚了。他想稱臣,秦會答應嗎?他想決一死戰,是秦的對手嗎?就算他知道陳馳在忽悠他,他又能怎麼辦呢?

沒有計劃的人,最終將失去計劃的資格,成為一個任人擺佈的可憐蟲!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既然問的是最後,那麼就看看最後齊國發生了什麼。最後秦軍進入齊國時,沒有人抵抗。齊國滅亡,百姓是很不滿意的,對齊王充滿怨恨。那麼齊王呢?齊王完全不同,齊王將齊國和平的葬送,安安穩穩的投降。這在《史記》田敬完世家中記載的很清楚。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那就要從齊王建的父親襄王說起。

由於燕、秦、楚、三晉合軍,殺入齊國都城,齊國基本滅亡。齊王室死傷散亂,齊王子法章改名換姓,到莒太史家裡做傭人。而諸王聯軍退走以後,齊國大臣到處找齊國繼承人。法章不敢表明身份,擔心被害。直到很久之後,才表明了身份,被立為齊襄王。

齊襄王作為傭人的時候,和太史家的女兒私通。現在作了齊王,就把這個女人封為了王后,也就是君王后。君王后生了最後一任齊王,也就是齊王建。

等到齊王建上位,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秦國在進攻趙國的同時,一直密切注意著齊國的反應。趙國缺糧,需要從國外借糧支持軍民食用,齊國不借。秦國於是得到了放心進攻趙國的信號,接下來在“長平之戰”中,秦國滅趙國滅四十多萬人。那麼齊國為什麼會做出這種反應呢?一個是君王后與秦國交好,與諸侯國同樣保持著友好關係。使得在齊王建時代,齊國四十多年沒有發生過戰爭。

另一個是因為秦國在齊國使用了很多說客,掌握了齊國的輿論。所有拿了秦國錢的說客,都在勸說齊王建服從秦國,不要與之戰鬥。所以秦王建根本就沒有戰鬥的意識,只是一心想著朝覲秦國,最多就像朝覲周天子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