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可以見證地球變化的古老植物,它就是一部“活著的”編年史

閱盡人間滄桑,傲然挺立,經千百年而不衰的古樹,是林木資源中的珍品,有生命的歷史文物,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的自然遺產。

“綠色壽星”

世界上最年長的樹,是非洲加那利群島俄爾他島上的龍血樹,它曾活在世上8000多年,可惜的是1868年的風災把它毀掉了。

目前,世界上年齡最大的樹種是巨杉。它是僅產於北美西海岸的古老孑遺植物,具有縱裂的紅褐色樹皮,又名“紅杉”。由於樹齡極長,被尊稱為“世界爺”。一株高達142米、胸部直徑12米、估計重量超過250萬千克、壽命長達4000年的巨杉,在樹幹的基部被開鑿了一個高、寬各3米的“隧道”,可讓各種車輛通行無阻。

可以見證地球變化的古老植物,它就是一部“活著的”編年史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國向茫茫宇宙連續發射了兩個探測器——“旅行者2號”和“旅行者1號”。這兩位太空邀遊者擔負著一項神聖的使命:把地球上人類的信息帶給“外星人”。為此,它們各自攜帶了一張特別的光盤。光盤的一面錄有90分鐘的“地球之音”;另一面刻有115幅地球景觀和人類生活的照片。第49幅照片反映的就是北美的巨杉。

如果不按個別樹來算年齡,一般樹木的壽命為:蘋果100~200年,核桃300~400年,榆樹500年,樟樹800年,松樹1000年,柏樹3000年,巨杉5000年……其中,北方寒帶、溫帶地區的樹木比南方熱帶地區的樹木壽命長,針葉樹的壽命比闊葉樹的長,裸子植物的壽命比被子植物的長。

可以見證地球變化的古老植物,它就是一部“活著的”編年史

古樹雖然長壽,但也和世界上其他生命體一樣,生命週期都是有限的,它們一生要經歷幼苗幼齡期、中齡期、近熟期、成熟期、過熟期,直至衰亡,只是這個過程的長短隨樹種、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樹木為何這樣長壽

樹為什麼能有這樣長的壽命?這和樹木本身所具有的遺傳基因、生理結構以及適宜的生長環境有極大關係。我們生存的地球迄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從地球上出現最早的綠色生命——藍藻(已生存了約34億年)開始,經過了幾十億年的進化,植物由低等逐漸發展到高等,種子植物又是其中最高等的一類,有根、莖、葉(營養器官)和複雜的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可以見證地球變化的古老植物,它就是一部“活著的”編年史

樹為什麼能有這樣長的壽命?這和樹木本身所具有的遺傳基因、生理結構以及適宜的生長環境有極大關係。我們生存的地球迄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從地球上出現最早的綠色生命——藍藻(已生存了約34億年)開始,經過了幾十億年的進化,植物由低等逐漸發展到高等,種子植物又是其中最高等的一類,有根、莖、葉(營養器官)和複雜的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根、莖、葉的生理結構也是使古樹長壽的因素。“根深才能葉茂”,根是植物的命脈,它們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非常重要。植物學家調查發現,植物的根系不論深度還是廣度都大得驚人。禾本科植物的根系一般深1.5~2米:北方乾旱地區的駱駝刺的根能伸到地下10米以上;生長在西伯利亞分櫱很多的黑麥,約有1400萬條小根,佔地約225平方米,在這些小根上,還長著150億條根毛,根毛與土壤接觸的總面積達400平方米。樹木的根系更是非常龐大,它的總面積大大超過了地面上莖和葉的覆蓋面積,通常要比枝葉的覆蓋面積大5~15倍。這些小根和根毛就像無數只小手,抓住了土壤,把樹木龐大的身軀牢牢地固定在大地上。

可以見證地球變化的古老植物,它就是一部“活著的”編年史

在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動中,根內細胞液和土壤水分的濃度差產生了滲透壓(根壓),根壓是使水分從根部上升的動力,一般植物的根壓是1~2個大氣壓,而樹木的根壓可達到6~7個大氣壓。從理論上說,一個大氣壓的力量就可以使水上升10.33米。

葉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將水分以氣體狀態通過葉面上的氣孔蒸散到體外,產生了蒸騰作用。通過根壓和蒸騰這兩種力量的相輔相成,從根部吸收來的水分和礦物質就被輸送到數十米高的巨樹上,同時把葉內產生的有機物質輸送到植物體的其他部分。

樹木有壽命極長的木質莖(樹幹)。樹幹從內到外分為髓心、木質部、形成層、韌皮部、樹皮等。木質部和韌皮部內有木質纖維和韌皮纖維,均有運輸管道,兩種纖維又叫做機械組織,其作用彷彿建築物的鋼筋混凝土,或如人體的骨架和血管系統。樹幹不僅支撐繁茂的枝葉,而且是植物體的運輸機構。莖在生長過程中,其最外面生成的樹皮,也能運輸養料,貯藏養分,保護樹幹免受外界溫度劇烈變化或機械損傷的影響。一些古樹到了過熟期,或遭受病蟲害、機械損傷等,使得樹幹空心。然而,只要這株樹的樹皮、韌皮部還有一小部分具有輸送水分和養料的能力,就仍然能夠存活,這就是我們看到許多空心古樹仍然枝葉蔥翠的原因。

一株古樹就是一個活標本

新學科樹木年輪學的研究已經揭示,一株古樹的年輪就是一部編年史,它能為氣候變遷、水文地理等自然現象的研究提供資料,是自然科學界的“活標本”。古代,居住在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就用松樹年輪來計算年份;現代,人們設計出一種專用工具生長錐,可以從樹皮直鑽到髓心,取出一個薄片來,上面就有全部的年輪。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就是用這樣的方法研究“世界爺”的。

可以見證地球變化的古老植物,它就是一部“活著的”編年史

不僅如此,古樹還記錄著生物演替的信息,是研究世界植物區系的發生、發展和古生物、古地理、古地質等的活資料。浙江西天目山的野生古銀杏的發現,使科學界爭論了上百年的銀杏這位“樹木老前輩”的祖藉最終被確定為中國。20世紀40~50年代被世界認為久已滅絕的古水杉、古銀杉這些植物界的“活化石”相繼在我國發現,震驚了世界植物學界;20世紀70年代,雲南勐臘縣發現了我國特有的望天樹古樹群,說明我國雲南確有熱帶雨林;瀾滄江兩岸不斷髮現的古茶樹,證實了雲南是大葉茶樹種的分佈中心和主要原產地。古樹往往還是推進科學研究和生產發展的物證和依據。

可以見證地球變化的古老植物,它就是一部“活著的”編年史

杉木是我國南方最重要的造林樹種,湖南城步縣有東晉人工古杉,表明我國1600年前就已開始了杉木的人工造林工程:雲南盈江的三葉橡膠古樹不僅開創了我國植膠史的先河,而且成為突破世界植膠緯度和海拔極限的先驅。古棗、古慄、古核桃、古荔枝等的留存,為經濟林的豐產栽培、良種選育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至於山區林野現存的野核桃、野荔枝、野龍眼等樹種的野生古樹,反映著樹木自身的優良品性,從種質資源的角度看,是不可多得的物種“基因庫”。

可以見證地球變化的古老植物,它就是一部“活著的”編年史

我國的古樹與古樹文化

我國是世界上古樹最多的國家。臺灣省阿里山中的紅檜,高58米,胸徑6.5米,要十幾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約有4000年樹齡,有“阿里山神木”之稱,是我國也是東亞最大、最年老的樹。河北省涉縣的古槐樹高29米,胸徑540釐米,號稱“天下第一槐”;江西省安福縣有胸圍2150釐米,要15箇中年人才能合抱的“樟樹王”……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野生古樹。如貴州省福泉縣的大銀杏,樹高38.5米,胸徑479釐米,為我國銀杏樹中胸徑最大的一株,樹齡千年以上,被稱為“天下第一銀杏”,被載入吉尼斯記錄。林芝縣的巨柏高50米,胸徑580釐米,樹齡2500年以上,被譽為中國柏科樹木之最。此外,韶關的古水松,利川市譽稱“天下第一杉”的水杉:雲南龍陵縣的古翠柏,不一而足。更可喜的是,這些綠色家族中“壽星”,迄今仍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在我國,古樹名木的保存往往與名山大川、古代建築、民族風俗、歷史事件、民間傳說等密切相聯。眾多的古樹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樹木文化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世界上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我國眾多的古樹名木,如果按照朝代順序排列,有商周銀杏,漢柏、漢桑,晉杉、晉樟,六朝松,隋棗、隋梅,唐槐、唐梅,宋荔、宋海棠,元桂、元榆,明慄、明山茶,清楊、清柳等等,可以編成一部新穎的“中國歷史簡表”。

可以見證地球變化的古老植物,它就是一部“活著的”編年史

許多古樹因與名人軼事共載史冊而著名。陝西省黃陵縣黃帝廟中的軒轅柏(側柏),相傳為軒轅黃帝手植,樹高19.3米,胸圍1070釐米,是中國最老的古柏,被讚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凡是到黃帝陵拜謁的海內外炎黃子孫,無不在古柏前駐足觀瞻;山東曲阜孔廟的圓柏,樹旁立“先師手植檜”石碑,系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所立,該樹傳為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親手種植。黃山迎客松、麗江萬朵茶等古樹樹形奇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重要的風景旅遊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