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各個衙門中的師爺為何多為紹興人?紹興人為何喜歡當師爺?

蔣鐸


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師爺這個角色。

師爺這個角色並不屬於國家單位編制的,他是由比如縣令聘請來輔助自己治理地方,進行會計運算,任務下達等事情的。

所以師爺可以說是縣令的左膀右臂,是幫助縣令負擔事情,出謀劃策的角色。

為什麼說紹興多師爺。我們先看紹興這個地方。

紹興一地在春秋時期大夫文種大力提倡讀書,因此紹興形成一股獨特的讀書民風,再接著人們對功名的嚮往,國家大力提倡科舉制度。紹興可謂是一直走在讀書的前沿,是有名的學霸地區。

紹興的酒都叫“狀元紅”可見讀書風氣。

到了清順治至乾隆四年,朝廷興起屢興“文字獄”,而紹興遭到案件牽涉,朝廷禁止了浙江的鄉試與會試。

意思就是從此紹興的學子再也無法通過科舉進入朝廷做官。於是,大量的學子只能放棄科舉,轉而學習律法。

日漸形成一個以家庭、鄉土為紐帶的幕僚群體。從此遍佈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中,形成了一個有名的地域組織“師爺組織”。

而組織之間彼此聲援,相互提攜,人數越來越多,由此在全國各地紹興的師爺都開始散佈。

從事師爺的報酬也是不菲,與教書先生相比也是遠勝,所以其他的職業在這些學子眼裡也是沒前途的,而師爺這個職業則是香餑餑。





長山簡談


在清代,除了紹興的師爺,安徽籍貫的師爺也很吃相,不過相對來說還是紹興的師爺比較出名一點。


有的師爺可以算是吏,但並不是國家正式編制,他更多是官員自己養的幕僚,有的只要出謀劃策,作為顧問智囊。有的要參與到地方行政的具體事宜。


紹興的師爺之所以出名,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歷史上的紹興籍師爺非常出名

比如明代南直總督胡宗憲的師爺徐文長,奇計頻出,在剿滅倭寇上幫胡宗憲出了不少力;比如雍正在“九子奪嫡”的時候,一個叫鄔思道紹興謀士為雍正最後成功立下汗馬功勞;


第二,紹興文風盛行,且地少人多

中國歷史上幾次人口的南遷,很多士族大家都落戶到吳越之地。紹興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才有“今日之會稽,昔日之關中”之說。紹興文風極盛,科舉成績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讀書人多,中第的也多。但是不可能有這麼多的官職滿足每一個人。

再加上紹興人地矛盾激烈,很多人不得不外出尋找活路。於是就有很多人做了師爺這個行當。


第三,紹興人的特質

古時紹興文人處事嚴謹,善於審時度勢。一方面善意心機計算,另一面又圓滑世故,可堪大任。非常適合作為心腹智囊和出訪代表。所以才有“無紹不成衙”之說。


第四,紹興受過文字獄的荼毒

清代的文字獄,紹興文人荼毒甚重。所以很多紹興的文人,不再以科舉考取功名為目標,轉而做了師爺。一方面其風險比為官小,另一方面在合適的平臺同樣能施展自己的抱負才幹。


第五,紹興人同鄉觀念重

紹興人有很重的鄉情觀念。所以如果有人在外面發跡,往往都會舉薦同鄉。久而久之,紹興人的同鄉會在外日漸龐大。在師爺這個行當,亦如此。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於紹興籍人較多,故稱。後引申為謀士的代稱,有時含貶義。

  

師爺,是明清時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請的幫助自己處理刑名、錢穀、文牘等事務的無官職的佐理人員。師爺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錢糧會計(財會)、文書案牘等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才能輔佐主官,稱為作幕、佐治或佐幕。

“紹興師爺”稱除了指紹興籍師爺以外,又經輾轉流傳,成為一般師爺的統稱。想當於現在的顧問/律師。職業而已,不能說是反面人物還是正面人物。

做官靠鄉誼,當幕友(師爺)、書吏(胥吏、書辦)也少不了鄉誼,一些地區的幕友、書吏還以鄉誼為紐帶結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幫。如淮軍幕府中雖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鴻章曾說:“吾廬英俊,多從遊者。”從遊者即遊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錢穀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紹興、湖州兩地人,兩地幕友各成一幫,各樹黨援,各自為本幫幕友得以入幕出力,衙門中的幕友系何幫之人,則何幫中人得館較易。

  清代官場有諺語云:“無紹不成衙。”說的是清代衙門中多紹興籍的幕友和書吏。紹興籍(指紹興府,下轄山陰、會稽、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新昌八縣)的幕友即著名的“紹興師爺”(注:稱“紹興師爺”者並非皆紹興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紹興籍人為多,故常以“紹興師爺”作為師爺的泛稱),數量極多。紹興籍師爺龔萼在《雪鴻軒尺牘》中說:“吾鄉之業於斯(作幕)者不啻(chì)萬家。”他們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地域性“師爺幫”,彼此互通聲氣,互為黨援,並排擠其他鄉籍的師爺。《文明小史》曾說到紹興師爺在衙門中的情況:“原來那紹興府人有一種世襲的產業,叫做作幕。什麼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穀老夫子,……說也奇怪,那刑錢老夫子,沒有一個不是紹興人,因此他們結成個幫,要不是紹興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紹興籍師爺,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師爺周省三是紹興府會稽縣人,幕學專著《佐治藥言》的作者汪龍莊是紹興府蕭山人,《雪鴻軒尺牘》的作者龔萼是紹興城裡塔山下人,另一部師爺名著《秋水軒尺牘》的作者許思湄是紹興府新昌人。《文明小史》裡寫的師爺餘豪是會稽人,《如此官場》裡的師爺宋錦詩也是會稽人,《歧路燈》寫了兩個師爺——荀藥階與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陰人。

  “無紹不成衙”不僅表現為紹興師爺遍佈各地衙門,也表現為很多地方的衙門中書吏多紹興人,紹興籍大名士李慈銘在日記中寫到這種情況:“吏皆四方遊民無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紹興府人。在京師許多衙門中,書吏之職幾乎被紹興人壟斷。夏仁虎引《舊京瑣記》雲:都中書吏,“原貫以浙紹為多”。金安清《水窗春囈》說:“六部胥人皆紹興籍。”有一首竹枝詞也反映了六部書吏多紹興人的情況:“部辦班分未入流,紹興善為一身謀。得錢賣缺居奇貨,門下還將貼寫收。”意謂中央各部的書吏分幾種班,都是未入流,紹興籍的書吏最善謀劃,並善於弄錢。這裡特別提到書吏的紹興籍貫。清代京師書吏多紹興人這種情況,是由明代沿續下來的,即源於明萬曆年間朱賡輔政。清乾嘉時人昭槤在《嘯亭續錄》中談到這種情況的源流:“各部署書吏,盡用紹興人,事由朱賡執政,莫不由彼濫觴,以至於今,未能已也。”朱賡是紹興府山陰人,他利用職權引用了很多紹興籍書吏。這些書吏互相牽引,互為黨援,形成了“書吏紹興幫”,或曰“紹興籍胥幫”。

  幕友和書吏所以多紹興人,與紹興人文化素養高、苛細精幹、善治案牘等特點有關,這些特點皆適宜作幕為胥。紹興人所以不遠千里入都為胥,又與紹興人不戀鄉土的鄉風和當地人多地少的經濟狀況有關。明人王士性《廣志繹》說到明代的情況雲:“紹興、金華二郡,人多壯遊在外。如山陰、會稽、餘姚,生齒繁多,本處室廬田土,半不足供。其儇(xuān)巧敏捷者,入都為胥辦,自九卿至閒曹細局,無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舊況。






侯叔說歷史


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於紹興籍人較多,故稱。後引申為謀士的代稱,有時含貶義。

做官靠鄉誼,當幕友(師爺)、書吏(胥吏、書辦)也少不了鄉誼,一些地區的幕友、書吏還以鄉誼為紐帶結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幫。如淮軍幕府中雖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鴻章曾說:“吾廬英俊,多從遊者。”從遊者即遊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錢穀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紹興、湖州兩地人,兩地幕友各成一幫,各樹黨援,各自為本幫幕友得以入幕出力,衙門中的幕友系何幫之人,則何幫中人得館較易。

清代官場有諺語云:“無紹不成衙。”說的是清代衙門中多紹興籍的幕友和書吏。紹興籍(指紹興府,下轄山陰、會稽、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新昌八縣)的幕友即著名的“紹興師爺”(注:稱“紹興師爺”者並非皆紹興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紹興籍人為多,故常以“紹興師爺”作為師爺的泛稱),數量極多。紹興籍師爺龔萼在《雪鴻軒尺牘》中說:“吾鄉之業於斯(作幕)者不啻(chì)萬家。”他們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地域性“師爺幫”,彼此互通聲氣,互為黨援,並排擠其他鄉籍的師爺。《文明小史》曾說到紹興師爺在衙門中的情況:“原來那紹興府人有一種世襲的產業,叫做作幕。什麼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穀老夫子,……說也奇怪,那刑錢老夫子,沒有一個不是紹興人,因此他們結成個幫,要不是紹興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紹興籍師爺,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師爺周省三是紹興府會稽縣人,幕學專著《佐治藥言》的作者汪龍莊是紹興府蕭山人,《雪鴻軒尺牘》的作者龔萼是紹興城裡塔山下人,另一部師爺名著《秋水軒尺牘》的作者許思湄是紹興府新昌人。《文明小史》裡寫的師爺餘豪是會稽人,《如此官場》裡的師爺宋錦詩也是會稽人,《歧路燈》寫了兩個師爺——荀藥階與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陰人。

“無紹不成衙”不僅表現為紹興師爺遍佈各地衙門,也表現為很多地方的衙門中書吏多紹興人,紹興籍大名士李慈銘在日記中寫到這種情況:“吏皆四方遊民無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紹興府人。在京師許多衙門中,書吏之職幾乎被紹興人壟斷。夏仁虎引《舊京瑣記》雲:都中書吏,“原貫以浙紹為多”。金安清《水窗春囈》說:“六部胥人皆紹興籍。”有一首竹枝詞也反映了六部書吏多紹興人的情況:“部辦班分未入流,紹興善為一身謀。得錢賣缺居奇貨,門下還將貼寫收。”意謂中央各部的書吏分幾種班,都是未入流,紹興籍的書吏最善謀劃,並善於弄錢。這裡特別提到書吏的紹興籍貫。清代京師書吏多紹興人這種情況,是由明代沿續下來的,即源於明萬曆年間朱賡輔政。清乾嘉時人昭槤在《嘯亭續錄》中談到這種情況的源流:“各部署書吏,盡用紹興人,事由朱賡執政,莫不由彼濫觴,以至於今,未能已也。”朱賡是紹興府山陰人,他利用職權引用了很多紹興籍書吏。這些書吏互相牽引,互為黨援,形成了“書吏紹興幫”,或曰“紹興籍胥幫”。

幕友和書吏所以多紹興人,與紹興人文化素養高、苛細精幹、善治案牘等特點有關,這些特點皆適宜作幕為胥。紹興人所以不遠千里入都為胥,又與紹興人不戀鄉土的鄉風和當地人多地少的經濟狀況有關。明人王士性《廣志繹》說到明代的情況雲:“紹興、金華二郡,人多壯遊在外。如山陰、會稽、餘姚,生齒繁多,本處室廬田土,半不足供。其儇巧敏捷者,入都為胥辦,自九卿至閒曹細局,無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舊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