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寨口橋初建,“神仙下凡解難題”

寨口橋是浙江紹興的一座單孔石拱橋,處蓮花崗與紫巖山之間。橋全長30米,寬2.6米,高10米,橋孔高7米,直徑15.4米。石級橋面,兩旁石欄石柱,柱頭雕成石獅16只(現僅存4只)。

寨口橋初建,“神仙下凡解難題”

寨口橋


  寨口橋地處紹興、諸暨、蕭山三縣(市區)的交界處,交通地位十分重要。此橋東去夏澤、橫山嶺下、漓渚,西通夏履、錢清、蕭山,南連葉家山頂和諸暨,北鄰西路、陌塢與柯橋。“三十六塊橫鋪板,四十五里到蕭山。”這是夏澤人提到寨口橋時常說的一句話。橋下如今是一條山溪,過去曾是一條能通航大船的河流。至今,橋洞石上還留有纖繩勒出的深深痕跡,可見來往之頻繁。

寨口橋初建,“神仙下凡解難題”

寨口橋古蹟


歷史由來:

  橋在清嘉慶《山陰縣誌》中有載,重修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八月。寨口橋為夏履境內現存至今最古老、最壯觀的石拱橋。

  關於橋名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一說大禹治水曾到夏澤,治水大軍紮寨於此。後人建橋,名取“寨口橋”,以示紀念。又說南宋時,曾有一位將軍率領抗金大軍在此紮寨,因此取名“寨口橋”。另說此橋附近的長旗崗上,從前曾有強盜佔山紮寨。這夥強人常在橋頭打劫行人。取名寨口橋是為了提醒行人小心。

寨口橋初建,“神仙下凡解難題”

歷史建築寨口橋


古橋傳說:

  傳說,此橋建造時有一塊最要緊的龍筋石,怎麼也放不平,造橋的石匠們束手無策。有一個狀如乞丐的老人路過,見石匠們正為放不好這塊龍筋石發愁,就說:“橋邊有一隻破草鞋,你們把它墊在這條龍筋石下面,就一定能放平。”石匠們半信半疑,但因別無良策,還是照他說的做了。說也奇怪,這隻破草鞋一墊進去,這條龍筋石立即安放得平平實實。師傅們正要謝謝這位老人,老人轉眼之間就不見了。大家都說,這一定是神仙下凡,來幫他們造橋的。

  這座橋就這麼造好了。據說墊在龍筋石下面的,其實不是一隻破草鞋,而是一大塊石蠟。亂世時,曾有人去撬這座橋,想盜取石蠟。他們用撬棍之類的傢伙忙活了好一陣子,但終因這座橋的石條石板之間結合太緊密,紋絲不動,只得作罷。

寨口橋初建,“神仙下凡解難題”

寨口橋青石階梯


  寨口橋由長條石橫向並列砌築而成,此造橋技法在目前已知的紹興古橋中僅此一例,是橋樑研究的活化石,在中國石拱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引起橋樑專家陳從周的關注,親臨考察,並載入了他的著作中。《紹興石橋》一書中介紹此橋時說:“拱圈用小塊石料縱聯砌築”,與事實不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