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覺得教育是萬能的嗎?為什麼?

靜靜的遐想2200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是教育卻可以影響一個人。教育包含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人從一生下來就接受家庭的教育,然後長大一些進入到學校教育中,然後大學畢業之後又要進入社會,接受社會的教育,可以說人這一生都在教育當中度過。

人的知識是從學校教育而來,人的經驗閱歷是從社會教育,人的品性性格形不能成是從家庭教育而來。​教育不是萬能的,不能去影響生老病死,但是卻能影響一個人,這一生的生活軌跡。




大人物王老師


我作為一個任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教育肯定不是萬能的。有的時候遇到一些極端的學生老師們真的是沒有任何辦法,遇到這種學生只能保證在我的視野範圍內不會出問題即可。


我舉我一個真實的例子,有個學生家庭條件很不錯,在我們本地屬於相當有錢的那種家庭。但是這個學生的家長因為工作太忙而忽視了孩子的教育,孩子的自覺性也特別差,所以最後這個學生已經到了不可管教的地步。老師和他談心,他根本無動於衷,好像老師自己在自娛自樂一樣;叫家長,家長卻說根本沒時間過來。後來我就對他一個要求,在學校裡不要惹是生非。等這個學生離開學校之後我就再也沒有見到過,後來聽說他因為吸毒被強制戒毒。


經歷這件事之後我發現,不是任何一個人接受過教育都會變成大家理想的樣子。作為老師,我們不能時時刻刻跟在學生周圍去指導他們。但是另一方面,沒有教育卻是萬萬不能的。遇到不容易溝通的學生還是需要先和他們交流,而不是徹底不聞不問。我認為絕大部分的學生通過教育還是能走上一條正道,不能因為部分學生的不配合,而去把全部當成無可救藥的孩子,這也是不對的。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之前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一個學生。這個學生是屬於家庭條件一般,學習不怎麼好,而且性格很內向,在班裡屬於邊緣人群。有一次我就問他為什麼不願意和別人交流,他一開始不願意。最後再我的再三追問之下他終於說出了實情。他父親下崗,母親是開小超市的,每年的收入只能維持基本花銷,當他看到班裡其他同學平時攀比手機、衣服,他感覺很自卑,覺得以後也沒什麼希望。之後我說你要是學習有問題,我下來給你補課,不要任何錢,而且如果你在高考能考上二本線我自己掏腰包給你買一個2000元左右的手機,雖然不是特別好,但是該有的功能都有。最後高考他的英語考了130多分,而且就差幾分上一本線,他也是特別開心,我也按照承諾給他買了手機。


從這件事以後我發現,雖然不是所有人通過教育可以改變,但是教育工作者只要用心地引導學生,仍然可以改變大部分學生。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教育卻是萬萬不能的。


新視野教育字幕組


萬能的你是指哪方面,我只知道沒有教育,就不認識字,沒有接受過教育知識的老一輩我們能夠看到,出門到哪兒都是不方便的,包括外出務工,搭乘長途運輸工具,辦理業務的交際能力都是虛擬飄渺的。所以我認為教育就是萬能的。它至少是實現萬能的前提,有知識有文化了,那麼才有成功的前提。所以,小孩子再怎麼不聽話,不愛學習,都還是要耐心的給他解釋,道明知識的重要性。包括我自己,以前從來不愛學習,高三的時候也是班上倒數十幾名,有時候老師勸我提前進行單招考試提前離校,讓他省心一些,我也曾一度的想放棄學業,不過後來想了想自己父母一輩沒知識沒文化是在社會上很吃虧的,所以堅持大了大學畢業,自己回想起來還是挺幸運的,讀了大學感覺自己堅持讀書堅持學習是正確的。哪怕是大學不是很好也要比沒上過大學的要好很多!這位老師,這就要你多費心了,遇到淘氣的孩子多多擔待。恨鐵不成鋼,學生成大了總會學會感激的!




強強兄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再三,有這樣幾點體悟,跟大家分享一下。

教育是不是萬能的,似乎誰都不敢說,為什麼不敢說?因為在理論上,只要有一個對象不接受,那麼,教育就在面臨著挑戰。而挑戰來了,是退縮,放棄,還是積極尋找辦法以解決出現的問題?

在多年以前,我是抱著解決問題的初衷的,也確實有了一些成果,但一想到永遠解決不完的問題,我就感到自己的乏力和貧弱了,甚至黔驢技窮。那時我就在想,自己所在做的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後來我發現,在應試教育模式下,表面上的所謂為別人的好,只是假象,真相是為了自己。而這,也正是目前教育的尷尬,也是老師的尷尬,學生的尷尬。同時,我們的教育更多在呈現的是一種功利色彩,正在偏離真正教育的初衷。學習,本來是很愉快的事情,但為什麼不愉快呢?因為有功利在裡面。面對於此,不是某一個老師所能解決的問題,只能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待,一上升到理論高度,就要尷尬了,甚至難以自圓其說,前後矛盾。

那麼,在這個意義上看,我們的教育,真的出現了大問題,不是個別學生不愛學習的問題,而是我們在幹什麼?到底為了什麼?等這樣的問題。

教育,不是管教,管教是公安機關的事兒,不是學校的事兒,不是老師的事兒,明確了自己的職責再做打算。

上個網課,跟在教室裡上課,其實是一樣的,但為何總有那樣的孩子出現呢?可以說,自控能力差,家長也可以說老師不管,但其實呢,孩子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態勢,絕非一日之功。這跟家長脫不了干係的。不認同這點的,可以摸摸胸脯問問自己,是不是這麼回事?

舉例來說,穿著正裝和穿著休閒,是兩個不同感覺狀態。關鍵就是這個狀態,孩子是否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上網課,在家,一定是隨便的,作為老師能把課講好就可以了。而且不僅僅是孩子,就是在成年人的層面也是如此。給成年人上網課,也有這樣的現象,所以,只管講好自己的課才是首要的。


紀誠


不知道作為研究教育的同行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是作為師範畢業的我,依然記得《教育學》裡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國家對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

就是這樣的教育目的,讓我們一直走在教育的道路上。

每個社會時期都有每個社會的要求,封建社會的教育讓普通的人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可是我們自己從來沒有考慮過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終觀中國傳統教育,一直建立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官位體系之中,但也有一定的認識,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一句,而古漢語中對“教”和“育”的理解是不同的。

古漢語中,《學記》中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樂記》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等話語中的“教”總結來看有5層意思,分別是:

教化,教育、教導,教誨、指示,指點、教授,傳授知識技能、使,令,讓等

可以說,“教”其實已經涵蓋了今天我們所說的“教育”一詞的含義;

古漢語中的“育”也有三層意思:

生育;養,撫養;培養。

由此可見,“育”在古文中主要是表達我們今天所說的“培育”“培養”這層意思。

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已經是非常狹義的了,只相當於古代的“教”一字而已,更多的是學校教育,也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人。

所以,現在很多時候,學校教育只履行“教”的義務,“育”這件事往往是留給家庭來做,或者是學生為老師的日常影響,所以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

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是創造條件,促使兒童與外界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不斷成熟和發展,使受教育者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的人格,使其具有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

再來看看西方研究教育的大家們又是怎麼看待教育目的這個問題的呢?

赫爾巴特的社會本位論: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

盧梭個人本位論: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的自我實現。

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

斯賓塞認為:教育要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或認為教育即生活本身,其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學會怎樣生活。

我認為在今天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成為真正的人,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成為真正的人以後為社會做出自己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至於教育的意義我想應該是讓每個生命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引用《少年中國說》裡面的一段話: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盡心上》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雅斯貝爾斯教育是每個時代亙古不變的文化傳播手段,沒有教育的國家,缺乏教育的國家就是過家家。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穩定安康的前提,沒有教育,就好比石縫中的枯草,缺乏養分,難以遍地開花。可見人跟教育之間的關係,好比魚離不開水,花草離不開土壤,萬物離不開陽光。

​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網上前段時間有一個段子:說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一群鳥在湖面飛過的時候,我們能夠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鳥!在我們去戈壁旅遊、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裡默唸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是不自覺間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義。我們的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像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包括蒙田說的,“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能提高個人修為,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並不斷提高自己。我認為,這是教育賦予我們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也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希望的明燈。





青少年科普短片


看做了您的問題描述之後,我非常能夠理解您的心情,這其實也是一種教育上的挫敗感,老師想盡了辦法也是為了學生做了這麼多的事情,苦口婆心的這麼多,反而還會引起學生甚至是父母的反感,所以無形之中會給自己帶來一些負面情緒。

我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會有此疑問吧?

我覺得是您把這個問題有點擴大化了,其實你的問題應該是“學校教育”而並非“教育”才是。

因為從廣義上講教育的範疇太廣了,儘管不能絕對說它一定是萬能的,但是說接近萬能也是差不多的,但是“學校教育”就不同了,它只是諸多教育中的一種教育,而且它還受制於各種各樣的條件限制。

比如你說的這種情況顯然作為學校教育的代表者及你本人已經盡到了各種能夠盡到的職責,也做了各種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孩子還是這個樣子,那麼這裡面的問題就一定是出在其他方面了,比如說家庭教育。

至於你說的放棄是不是一門藝術這一點我是絕對不認同的,實際上你所謂的放棄更多的是一種氣話。

一位能夠糾結孩子不認真學習的老師而且還能因為這種事情把自己給惹的很沮喪,這本身就說明了,這位老師本人是對這項事業非常熱愛的,對學生們也是非常希望,他們每個人都能變得很好的。

所以別看你現在能夠想到這一點,但是等開學之後看到這幫孩子的時候,你就會忘了此時此刻的心情,而去想的一定是如何讓他們變得更好。

畢竟家庭教育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作為老師其實很多時候是很難解決父母的問題的,所以與其說生孩子的氣,倒真不如說是生父母的氣——而這個“氣”中更多的其實是心痛。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是為社會培養人,教育聯繫了人與社會,是它們的中間橋樑,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所以人必須適應社會,我們無時無刻不與這與那發生這種種社會關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離開社會,離開社會就不是人了,例如狼孩,我們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就必須需要教育來培養我們,這種教育是廣義的教育,是無時無刻都受到的,不僅僅是在學校,而學校能更好的培養我們,個性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們各自取得自己最大的發展,這是理想,但我們可以在這種程度上取得自己更好的發展,所以教育目的就是培養適應社會的個性化的人,但必須有基本的一些知識。

人可以從教育過程中獲得知識,得到成長,那教育是不是萬能的呢?回答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1、任何東西都不是萬能的,教育制度也是如此。

2、雖然說中國古代沿襲下來的科舉制度,演變為了如今的高考制度,很多家庭、學子都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努力讀書,考上好的大學,能夠有份不錯的薪資、工作。

3、但是今年來也出現了很多相反的事情,比如南科大集體缺考2011年的高考,中科大博士跳樓事件,都表明了當今的教育制度不是萬能的,我們需要有更好的心態去面對高考。

4、當然了,讀書是沒有錯誤的,讀好書還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當做事出人頭地唯一的渠道。要努力培養的是全能型的人才,能夠有擔當,能夠承受壓力的人才。

以上是我的不成熟的看法,不足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小牛頓


你說的這種情況感同身受。

疫情把人們都隔離在家,特殊時期,知識的傳遞的方式由原來的面對面變成了網絡傳遞,但是學生能不能接受到老師的信息,那要看學生跟不跟老師一個頻率。

老師也是凡人,家裡有生活去忙碌,家裡也有孩子需要照顧。我們家就是這種情況,家裡兩個老師,同一科目,同一時間,家裡孩子也要上網課,需要督促,需要報體溫,幹這行,知道孩子老師辛苦,定好幾個鐘點,孩子起床的,孩子填體溫的,上課的,學習語文的,學習數學的,課間活動的,按老師要求的課表去做。

當然還有自己上課的時間,下課的時間。在自己上課時安排孩子自己去看書,孩子確實也懂事,課下輔導孩子,陪伴孩子。備課都得是等孩子睡著了以後,討論討論,交流交流,弄好了都晚上十一點多了。

但是看到上網課,學生懶懶散散的不能及時的進直播間,有的甚至睡過了,聽不到,是很有挫敗感。認為自己的勞動成果得不到重視,有的科目上課的時候,學生一直在那點贊,老師壓堂了,學生下面留言老師該吃飯了,該下課了,有的學生抱怨為什麼要求我們按時上課,卻不能按時下課。

我們追其原因,其實是學生跟老師沒在一個頻率上,那就達不到共振,是不能清晰的接受到老師的信息的,學生想著這是在家,還是假期的狀態,能不學習就不學習,其他的誘惑可比上課有意思多了,就是打開著視頻,誰也不知道網絡那端到底在發生著什麼。

教育不是萬能的,有些問題不是經過教育所能解決的,如果說教育單純靠教授知識去教育,單純靠老師說教去教育,那教育的力量太單薄了。所以簡單的說教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我們可以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去做這個工作,認真工作是自己的本分,教授知識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如果多付出,多以自己的經驗讓學生少走些接受知識的彎路那就是自己的良心了。但是有些路誰也代替不了學生,非得自己走完,才知道什麼是合適的。

當然了,學生少不更事,老師苦口婆心學生不一定能理解,有時強制的自律是必要的,超強的自律性那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學生在家,我們起到作用確實有限,但是到了學校,學生不管再什麼作用下,能自律學習知識就行了。少些怨氣,多些理解。加油吧!


輕拂高中物理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問題。

所謂教育,不單單是指學校老師的教書育人,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是孩子學習基礎知識的地方,也是國家強制規定年滿六週歲,必須開始接受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為什麼作為強制規定呢?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教育做不好,談何發展?

1、家庭教育也非常關鍵至關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行為準則影響孩子言行舉止,父母對世界對社會的態度影響孩子價值觀的樹立。

2、學校的老師的教育和家庭父母的教育需要結合——家校結合。老師和父母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教育都是為了孩子的一切。新時代素質教育要求老師從角色和行為上都要有所改變,老師是學生學習促進者、教育教學研究者,老師與學生應該相互尊重、互助、關心、幫助、引導、啟發孩子等。

3、有了學校和家庭父母的教育,孩子進入社會還得受教育,沒有前兩者的基礎,孩子能好好在社會受教育並能生存下去嗎?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教育是不是萬能的?我只能說沒有教育是萬萬不能的!國家強制要求義務教育就是最好的例證。雖說放棄有時候也是一種藝術,但作為教師唯不斷反思、終身學習,方能跟上節奏;作為家長唯以身作則,多交流溝通,方能教育好孩子;家校結合必不可少。


平凡練家人


1、教育可能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教育卻是萬萬不能的。年少貪圖一時的安逸,卻將換來一生的辛苦卑微。

2、學習是要付出辛勤而漫長的代價,但是你願試試沒有知識付出的代價有多大嗎?

3、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並非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臺灣作家 龍應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