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好奇為什麼電腦為什麼沒有a盤b盤,而且通常系統盤是c盤?

_做一棵微笑的明媚花朵


要從電腦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問題了。現在電腦除了內存以外,用的外存一般是硬盤,其次是U盤等等。但是過去比較早期的電腦,外存還沒有硬盤,只有兩個軟盤驅動器。用軟磁盤作為外存,最早的軟盤是8吋的(8吋主要用於大型電腦),後來是5吋的,再後來是3.5吋的。那時通常一臺電腦裝有兩個軟盤驅動器,盤符分別是A盤和B盤。下圖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PC機和蘋果電腦。

後來有硬盤之後,硬盤的盤符就從C開始了。

再後來,由於軟盤容量小,速度慢,因此軟驅逐漸退出市場,但是操作系統為了與老版本兼容,就還為軟驅保留了A盤和B盤的盤符。


王緝志


打開“我的電腦(計算機)”的時候,大家通常會看到C盤、D盤、E盤、F盤等,卻沒有見到過A、B盤,也沒有人留意過,但是細心的一想卻挺疑惑的。

這就得從最初計算機誕生的時候開始說起,C盤、D盤、E盤、F盤其實計算機硬盤的分驅,最初的計算機是沒有硬盤的只有軟驅,計算機的啟動、文件的存儲都靠軟盤運行的,一臺計算機通常是裝有兩個軟驅用A、B盤來代替,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更新換代硬盤產生了,由於A、B盤已被佔用,所有就以C開始表示硬盤。


天才王二小


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早期的電腦沒有網絡,也沒有USB端口,要進行文件的傳輸就需要用軟盤驅動器,類似於光驅,驅動器裡面需要使用軟盤,那時有3.5寸和5寸兩種,而且容量很小,大概也就1.5M左右,分別使用的盤符就是A和B,於是系統盤就被設置成C。隨著技術的進步,軟盤已經被完全取代,但是系統盤用“C:”作為盤符的習慣遺留了下來。


HisenWong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筆者所使用的電腦中,那時的操作系統還是DOS為王的天下,印象中是A是給3.5英寸(比較厚)軟盤,預留的B是給5.2英寸(比較薄的)預留的,那時存儲數據,基本上還是靠上面兩種軟盤來進行存儲。而硬盤默認是從C盤開始的。後來升級到WIN後,硬盤的存儲容量越來越大,加上U盤的普及,慢慢地,3.5英寸和5.2英寸的軟盤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這個規則也一直保留了下來。


每日幣聞


哈哈,年輕人沒見過3.5寸和5.25寸的軟盤吧。A盤就是3.5寸的軟驅,這個在2000年的前後的電腦上還有,不過那時候已經是昨日黃花了。只有1.44M的容量,現在放張照片都不夠。5.25寸的更古老,容量更小,單面360k,雙面1.2M。97年在學校的486電腦上見過。


安德列伯爵


A、B盤是有的,在用軟盤存儲數據的年代,軟驅線有兩個端口,第一個插口是A盤,第二個插口是B盤(有時也需要用跳線設置)。端口插上3寸或5寸驅動器,那麼就出現A或B盤。

後來只保留了一隻軟驅,就沒了B盤。再後來軟驅就不是標配了,AB就都被閒置了。

就是自從有了硬盤,軟盤被完全代替之後就沒有A、B盤了。

  你願意的話可以在磁盤管理器中把AB分配給硬盤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你可以去跟老一輩的人求證一下就知道那個時候存儲數據有多難了,現在方便太多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如有更多數碼疑問,歡迎關注:臺電數碼配件,每天都在等你~


臺電數碼配件


AB盤是有的。電腦剛發展到DOS時代,那時候的外界存貯媒介是軟盤驅動器,分為3.5寸和5寸兩種,放兩種規格不同的磁盤。為了方便使用和管理,一般情況下3.5寸軟驅為A盤,5寸軟驅為B盤。而電腦中的硬盤為C盤。

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存貯量少到可憐的1.44M 3.5寸盤和1.2M 5寸盤被歷史淘汰,取代的是640M的光驅,所以電腦上的AB盤就被歷史忘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