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十年後的今天,你會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

165414


應該是快20年了。

說來有緣,1999年12月3日,我家鄉的地方小報曾破例用較大的版面登載了我的一篇《我看“王朔看金庸”》。這是我針對當時王朔對金庸的批評而做的反批評。

當然,那篇十分幼稚的小文,王朔先生不可能看到。儘管如此,寫作此文對於我本人來說,倒是頗有意義;今天來看,我也不悔當初。

儘管我也很尊敬王朔先生,儘管金庸小說遠非完美,但對於指責金庸小說的所謂“語言陳腐、人物虛假和鼓吹殺戮”,我仍然不能同意。

金庸對小說語言的追求是“清簡流暢”。事實上,他不僅做到了這一點,而且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古典文學語言的優秀傳統,做到了“優美、準確、精練、傳神”。

請看《倚天屠龍記》中張翠山初遇殷素素一段:待要再到舟上,又想:“這姑娘素不相識,又是如此美貌絕俗,午夜和她舟中相見,只怕於她清名有累。”正沉吟間,忽聽得槳聲響起,那小舟竟緩緩蕩向湖心,但聽那姑娘撫琴歌道:“今夕興盡,來宵悠悠,六和塔下,垂柳扁舟。彼君子兮,寧當來遊?”舟去漸遠,歌聲漸低,但見波影浮動,一燈如豆,隱入了湖光水色……

再看《神鵰俠侶》結尾處,楊過對郭襄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呀啊而鳴,郭襄再也忍不住,淚水奪眶而出。”

沒有讀過金庸小說的,單看這兩段文字,我相信您會有自己的評價。

塑造人物是金庸小說的強項。金庸的小說故事是虛幻的,性格卻是真實的。在金庸小說的人物畫廊中,不但有許許多多單純明確而有人性深度的人物,也有很多性格複雜和具有多個側面的人物。

且不說小說的主人公如郭靖、令狐沖、張無忌、韋小寶,甚至也不必說如洪七公、黃老邪、嶽不群等次重要人物,哪怕是次要人物,如嫉惡如仇又性情暴躁的柯鎮惡和性格同樣暴烈又恩愛分明的定逸師太,可謂同中見異,形象十分鮮明,哪一個不是令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和王朔的判斷恰恰相反,金庸小說不但不“鼓吹殺戮”反而是洋溢著寬恕之思和悲憫之情。

金庸信仰佛教,推崇佛家“大慈大悲”精神。因此,在金庸小說格外注重轉惡為善,注重靈性的復甦與良心的發現。像《神鵰俠侶》中的裘千仞出家成為慈恩,《倚天屠龍記》中謝遜殺死空見法師後良心發現而嚎啕大哭等,無不顯示出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

《射鵰英雄傳》第37回“從天而降”一節,文中對大汗屠城暴行的描寫,以及郭靖對此的反思,都表達了作者強烈的反戰情緒。

“趣味無可爭辯。”不能因為我們喜歡金庸小說,甚至“凡有華人處,皆有金庸”,就強逼著不喜金庸小說的人服從我們的意志。當然,王朔先生也不會要求我們都認同他的觀點。

20年太短,誰對誰錯,文學史還沒有給出結論。我等讀者倒是可以自由地表達各己的看法。不亦快哉,不亦樂乎!


花眼看花


有一個特別容易為自己刷知名度的方法:噴。

一定要抓住紅的人噴,留言罵我是沒有意義的,微博罵崔永元被掛出來,一天能漲好多粉。

畢竟對喜歡金庸的人來說,是容不下別人說金庸小說的缺點的,所以有人噴,就必然有人反駁,一來一往是謂炒作,紅了。

我們說回《我看金庸》這篇文章吧,總得來說,這是一篇優秀的大字報作文。換句話說,噴人,吵架,撕X,都要好好學習這篇文章。王朔的思路是這樣的:

1. 定格調。

按我過去傻傲傻傲的觀念,港臺作家的東西都是不入流的,他們的作品只有兩大宗:言情和武俠,一個濫情幼稚,一個胡編亂造。

港臺作家的東西都不入流的,我們不要被“傻奧傻奧”這個詞騙了,這就是一個“謙稱”,所以這篇文章的主題就是:港臺作家都是不入流的。

這就好比你和人吵架,說一句:凡是和我頂嘴的都是狗!效果不言自明。

2. 拉偏架

金庸可不一樣,讀的人越來越多,評價越來越多,有好事者還拉下茅盾添上他,把他列為七大師之一,兩方面發生了一些口角。

張三和李四吵架,王五最完美的拉偏架方式是什麼呢?很簡單,“公平”講道理。

所以我們看到,這句話明明是公平的說,有金庸粉,有金庸黑,但在王朔筆下,金庸粉就變成了“好事者”。否定性評價一旦給出,後面給他推薦金庸的朋友也就都成了“好事者”。

所以下面好長一段都在講,金庸的“腦殘粉”是如何給他“安利”金庸的。

3. 立標準

噴金庸要立的標準非常重要。

如果說,金庸寫的不如《荷馬史詩》好,那大家對荷馬史詩沒概念,這就達不到噴的效果;

但如果說,《天龍八部》寫的還不王朔寫的東西。那大家肯定要噴王朔的。

所以這時候,就有一個特別投機的標準:

一道菜的好壞不必全吃完才能說吧?我得說這金庸師傅做的飯以我的口味論都算是沒熟,而且選料不新鮮,什麼什麼都透著一股子擱壞了哈喇味兒。

這樣就很清楚了,王朔並不想和金庸的粉絲為敵,他想表達的是:如果你不想吃哈喇子,那你就不要讀金庸。

這其實就是一個表態的過程:給不讀金庸的人,一個藉口。

後面的東西其實就不需要看了。

一個沒讀過金庸,或者不怎麼能讀金庸的人,對金庸的作品進行各種評論。然後說:我只是說了我的觀點。

這是什麼?

這不就是崔永元反駁轉基因的腦殘言論麼?

但講真,這套詞不管罵誰都沒問題,因為金庸真的無法證明,他的作品沒有一股哈喇子味。


酒騎風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10年過去,依然如是,我們看看1999年王朔怎麼看金庸的:

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情節重複,行文口羅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幹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擋橫兒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個推動著。

我認為金庸很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於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

武俠小說本來就是通俗文學,就金庸的影響力而言在武俠中首屈一指,夠得上武俠之代表,稱得上四大之列,談得上是社會現象。其實紅樓夢當時也就是個手抄本,通俗和經典本來就無矛盾可言。王朔出文集那時,也曾京城紙貴過,銷量比同時出的《追憶似水年華》好的多了,王朔那時也算一小俗,然而只火了一陣子,都還夠不上“四大俗”之列呢。(咱就是個俗人)

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為什麼是童話?看武俠和看言情一樣,是對感情(豪情和愛情)的宣洩。因為它們虛構了一個尚武的奇情世界,充滿了俠義恩仇和英雄主義。王朔說是歪曲了中國人的形象也是無可厚非,王朔在文藝評論中不當的引入了政治話語很不上道,同時也說明了他本人不愛看童話。(他早已經過了青春期了)

然而金庸對社會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在群眾中的生命力遠大於王朔,至少已三四十年不褪色,而且很可能持續下去。他的小說,對於沒看過24史,少看了些經史子集的朋友,可以提高他們的品味,增加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最重要的是,能潛移默化地對青年加強愛國主義和全民族團結的教育,這是十分有益的,和我國主流媒體的立場也是一致的,所以不缺人叫好。

至於文學上的地位,我不敢妄言。金庸小說是類型小說,只能放在類型小說的價值體系裡面評價,王朔說的很多缺點,有些是類型小說的構成要素,無法避免。不信可以看看中國十年來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王朔為何不分析一下版稅上億的唐家三少的《斗羅大陸》?

王朔和金庸相比更貼近主流一些。但金庸的作品對傳統的章回小說和武俠小說無疑是個前所未有的突破,把連載的通俗小說寫到這份上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然而王朔是個不懂武俠小說的人,而且文藝理論水平並不高,因此任何一個金庸的書迷都會找出王朔該文中各種槽點。

金大俠當年慨然回擊過,妙趣橫生,在此摘錄:

一、王朔先生髮表在《中國青年報》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對我小說的第一篇猛烈攻擊。我第一個反應是佛家的教導:必須“八風不動”,佛家的所謂“八風”,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一共八件事,順利成功是利, 失敗是衰,別人背後誹謗是毀、背後讚美是譽,當面讚美是稱,當面詈罵攻擊是譏,痛苦是苦,快樂是樂。佛家教導說,應當修養到遇八風中任何一風時情緒都不為所動......

二、“四大俗”之稱,聞之深自慚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龍先生、瓊瑤女士,我都認識,不意居然與之並列。不稱之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筆下留情。

四、王朔先生說他買了一部七冊的《天龍八部》,只看了一冊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臺灣版和內地三聯書店版的《 天龍八部》都只有五冊本一種,不知他買的七冊本是什麼地方出版的。

然而金大俠大可不必和王朔較真的,因為那反而成全了他:

07年王朔作客《可凡傾聽》,再提起金庸,說:

“怎麼你了,你就八風不動了,說明你還是動了,要不怎麼感覺到風來了”,“我拔旗子,擒賊先擒王,誰也別冒充宗師,不允許,板磚伺候,冒充大師就啐你,因為你不是完人。”

這真是現實版的《我是流氓我怕\n誰》。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說過:“人們對一個作家的評價,需要100年才能達成一致。你必須先等他的那些有影響力的朋友死了,然後再等他的追隨者都死了,才能對他有一個公正的評價。”

對我自身而言,金庸筆下的“喬峰”讓我明白了男人的“義”,“令狐沖”讓我知道了什麼是“豪爽”,“趙敏”的腳踝被摸開啟了我的情竇,“段譽”教會了我“痴與專”的重要,“楊過”讓我相信了要堅持做獨特的自己,更美妙的是每次閱讀時心境進入小說世界的夢幻體驗。

世界在變,而俠義的精神不會變——這就是持續的生命力。

我想,過一百年我還是會感謝兒時結識了金大俠和他筆下繽紛的武俠世界,而即便是那個垂垂老矣的時候,我依然不知道,也不會關心——王朔丫是誰。


這裡有頭條上最好看的武俠小說連載


遠歌小說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另一個問題:

十年後還有人記得王朔嗎?

想想十年後一定有人記得金庸,五十年、一百年也記得,應該還會更久………

十年後還有沒有人記得王朔?還真是不好說呀!

看看王朔怎麼評論金庸的:

“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情節重複,行文口羅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幹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擋橫兒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個推動著。

我認為金庸很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於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
看王朔總結的倒也是,武打場面的套路的確好像大體上就是這樣子了。

但總覺得好像是王朔誤會了世界吧!

在報上連載的小說,當然囉嗦了。但人物個性的確鮮活、也頗具多樣性,能吸引不同次層的廣大讀者群,這樣的功力當然了得呀!

王朔的小說真是無法與大俠相比,他筆下的人物才是,貌似高冷翻來覆去都是同一類型的。大院孩子自帶優越感而已,王朔嘴臭!

王朔…………唉,真不知道該說他什麼了。

金庸的武俠世界能深入人心,能成為中國人甚至一些亞洲國家的各階層人民相互交流時的語言。嶽不群、令狐沖、喬峰、段譽、黃蓉、郭靖、東方不敗、韋小寶、滅絕師太、小龍女、楊過………,不用過多的語言說出一個名字就能讓我們心領神會。

唯有金庸!


阿丹151014015


要是關注一下再往下看就更好了。

我看主要是王朔先生醒的比較早。

王朔是我崇拜的偶像,北京人的驕傲。

說起金庸的武俠來,我真的只看過一本,是中考的時候,睡不著。

趴在被窩裡看了一宿,一本書就看完了。

後來也看過其他的,真的不是奉承王朔先生,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了。

其實,金庸先生寫的東西都差不多。

後面為什麼封筆,我看是沒得寫了。

這個現象現而今也有,比如現在的傳統作家看網絡小說。

我也拜讀了不少,什麼穿越,遊戲,二次元。

真的是五花八門。

相信,傳統作家看了這些就像王朔先生看金庸。

但是,這也說明一個情況,這兩個時代的不同產品,都銷量很好。

我曾經跟一個年輕人聊過,你看那些無理由就穿越的小說,你不覺得那很假嗎?

年輕人說:我們現在一天到晚上班,看到的都是人生,您還指望我們在網絡上也看現實嗎?

看這些明顯的知道是假的,但是他符合我們的心裡呀。

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窮小子,一下子變成一個有超能力的大俠。

不好嗎?

就是假的呀,可是我們愛看啊!

金先生的武俠就像今天的網絡小說。

沒有什麼文學造詣,沒有什麼深度。

就像是快餐,方便麵。

沒有營養一樣。

但是,他們簡單,他們快速,他們能解飽。

他們的市場就很好。

觀眾就很多。

這是一個無奈的現實。

王朔先生也無能為力。

不是嗎?


禮部尚殳


實話實說,金庸的小說我看遍了,但是王朔的作品真沒有了解過。在這道題的邀請下,我才去看了一下王朔寫的《我看金庸》,以及金庸很巧妙的一個迴文。下面我談一談我的看法:

自古文人皆相輕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自古以來文人皆是相輕的。王朔在《我看金庸》裡將金庸小說噴了個徹底,金庸在迴文中落落大方、但同時也巧妙得嘲諷了他一下。所以文人相輕,甚至不惜全盤否定,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作為一個金庸小說的擁躉,我覺得王朔的觀點有失偏頗。什麼“舊白話小說的俗套”、什麼“大俠的正義旗幟都是噁心的扯淡”、什麼“俗套的因果報應行文套路”、什麼“抄襲《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等,我覺得他所說的都太過火了。

武俠小說屬於“狗肉上不了檯面”的通俗文學,我上大學的時候,雖然專業課教材裡也為武俠小說留下了一席之地,但是專業課老師壓根不屑於一講。誠然,金庸比不上經典的“魯、郭、老、巴、曹”,但是他的作品還是能給許多人帶來歡樂、帶來進步、帶來教化,我覺得這就夠了。


和聲構成交響,斑斕組合繁華

《中國青年報》在刊登王朔的《我看金庸》時,也寫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一、文學批評只要能自圓其說,便但說無妨;二、只有廣泛的文學討論,才能重振文學的聲威。我是認同《中國青年報》的看法的。


所以你問我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我誓死捍衛王朔發言的權力,但我不贊同他的觀點。不過我希望有更多更有價值的文學討論,這樣才可以將文化發揚光大!

歡迎大家各抒己見!


嘉道文流


金庸的小說,是傳奇小說,而不是現實主義小說。但是又有很多現實主義的成分。

金庸作品中有很多非常典型和鮮明的形象和人物關係,有時還會用很少的筆墨描繪一個小人物,他還熟諳人情世故,小細節裡見功底。這些,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關係和世間百態的投射,所以,到現在金庸作品的解讀還層出不窮,很多熱點新聞都可以在金庸作品中找到類似的情節,六神磊磊的公眾號裡就有很多這樣妙趣橫生的文章。

但是一個問題是,金庸小說的大背景是非現實主義的,主人公的成長,無不是建立到奇遇的基礎上的,包括深山裡遇到猴,猴裡頭有經書,生了絕症掉到山崖下沒死,恰好有能治病又能美容養顏還能提供能量來源的白魚,這些設定,就又把作品列入了童話和神話的範疇。童話和神話自有其美好之處和重要價值,但是對庸人的成長就沒有太多指導意義了。

如果你熱愛金庸,自然可以忽視這些。比如你自比喬峰,雖然你沒機會天賦異秉,身世奇特,親爹是絕世高手,師父是武界大佬,從不近女色能喝幾十碗酒,飯館裡隨便就能遇到王公還是高手,跟你拜了把子且並肩作戰,但是你可能會面對需要在祖國和僑國,生之恩和養之誼,知遇之恩的老闆和無辜路人之間做選擇的強烈衝突。或者你失去了對你赤誠以待的愛人,並決心按她的要求照顧她妹妹一生。對於你,金庸小說可能是神書。

然而,有些人對這些不以為然,他的文學觀是,人和人之間強烈的愛恨情仇衝突和解,脫離現實背景都很膚淺。奇遇、異能、金手指,這些能讓金錢、食物和生命顯得輕飄飄,跟空氣和水一樣可以忽略不計,主人公只管發展個性、感情和武功就可以了,對食色金錢性命抓住不放的都是人間的炮灰和塵埃。而實際上,這些人才是人類的主體,揭示他們的生活和命運才是文學的價值所在。在持有這種觀念的人眼裡,金庸小說自然是價值很低了。


王丫米


朔爺作為資深的社會玩家,從一文不名走到今天確實不易。當年發表在主流媒體的幾篇小說曾經引起這個社會的震動,也引起軒然大波,從此王朔紅了,也從此成為是非纏繞的話題人物。王朔曾經怒懟媒體,近乎罵街,然而人們並不覺得有什麼錯,因為那些八卦媒體的節操路人皆知。但是懟到金大俠,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議論和不平。包括同樣作為一個金粉的我這樣的偽文學青年,也覺得朔爺的某些觀點有失公允。

和很多越老越平和圓滑的人不同,朔爺年紀越長反而言辭越激烈。豈非咄咄怪事?

首先,朔爺為什麼喜歡放炮?我覺得首先是這個世界確實有很多值得噴的人和事。朔爺生平信奉不裝哲學,但是也夾雜著玩世不恭和對生活的狡黠和變通。從出道以來他就遭到主流的抨擊和持續的批評,但是其天才的文學力量又使其擁有了一眾粉絲的支持。所以朔爺自信,但又自我保護意識很強,這種自我保護意識的逐漸加強和對不公待遇的憤怒又造成了對外界的火力全開而造成誤傷。在王朔看來,即使貴為大師,也別裝。而且,他根本不覺得近現代中國文壇存在什麼大師,當然,他是拿曹雪芹做標準衡量的。金庸就是他眼裡不應該稱為大師的大師,連帶他的作品也必然遭到王朔的唾棄和不屑。我覺得,在這裡,是不是文人相輕的傳統文化起了一點點作用呢?

此外,還不得不分析一下地域因素。周立波曾經說過,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沒法比,吃大蒜是香了自己臭了別人,喝咖啡是苦了自己把清香留給別人。這應該被看做江浙代表的南方人和北京代表的北方人天然的隔閡和嫌隙。王朔是地道的北京人,金庸是才氣縱橫的江南才子。也許在王朔眼裡,你端著咖啡就是脫離了普通大眾,我嚼著大蒜卻是在品嚐生活滋味。嗯,忽然想起立波和本山德綱也很難尿到一個壺裡去。其實是中國太大,放在歐洲,就跟法國人嫌棄英國人土老帽一個樣。

實事求是的說,作為兩位大師的擁躉者,我覺得朔爺對金的看法還是有些偏見的成分。武俠文化就是製造一個成人的夢,這不可以麼?這個世界不能沒有批判者,不然他不會變得更好,同時這世界也需要歌頌者和造夢者,給人們一點信念和追求的勇氣。


遨海行雲


1

當年王朔吐槽金庸,說讀了七卷本的《天龍八部》,第一本看完,第二本怎麼也看不動了,覺得一道菜好不好吃不必全吃完,云云。


王朔寫這文章時已經是上個世紀末了,金庸在大陸已經流行了很多年了,當年我看《天龍八部》看的是是寶文堂版的黃皮小說。據說是盜版,但是質量真的很好,可惜現在一本也找不到了。


後來出的三聯版,算是金庸小說的經典版本。


但是不管是那個版本,金庸的《天龍八部》都是五卷本,從來沒出過七卷本,莫非王朔看的是什麼絕版秘本的金庸?我們都沒有看過。


其實看王朔的《我看金庸》,覺得他更多的是看的電視劇,而沒有真正看過金庸小說。


王朔成長於打倒一切的打個年代,所以對於一切舊的東西他都目為虛偽,由於成長於部隊大院,所以對於一切三環以外的人大約王朔都視為沒文化吧,所以他才說:金庸小說是香港四大俗之一。


而他認為不俗的東西:新時期文學,搖滾,北京電影學院的幾代師生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十年,這些年過去了,除了電影學院好像都在沒落,反而是金庸的小說這個最俗最沒勁的東西反而基業長青,這頗有反諷意味。


2


當年王朔吐槽金庸,其實也是他的低潮期。


王朔當紅時是在八九十年代,那時候他的小說寫一部紅一部,他的新京味小說甚至引領時代風潮。


那時候他是無暇吐槽金庸的,他正在忙著寫小說拍電視劇。


他的小說有對時代的調侃諷刺,有著那個時代的新鮮熱辣,而他拍的電視劇像《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都是當年的大紅爆款。


當年馮小剛和王朔混的時候,據說為了討好王朔,曾經背過所有王朔的作品。


而馮小剛電影中有著濃重的王朔的痕跡,尤其是他走紅的電影《甲方乙方》其實基本是王朔小說的翻版,之前葛優和張國立還拍過一部《頑主》和甲方乙方劇情很像。


甚至在王朔小說中寫過一個叫馮褲子的角色,據說是比照著當年的馮小剛寫的,導演葉京也是當年和王朔一塊玩的大院子弟,他拍攝《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時,專門找了個和馮小剛長得很像的人演馮褲子。


到了1999年左右,王朔明顯有了過氣的跡象,小說寫作已經進入了瓶頸期,而作品吐槽金庸,魯迅,老舍讓他在那一年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餘波甚至延續到了如今。


其實面對王朔的吐槽,金庸很慌,他當年還沒有今日的地位,他對別人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很在意,尤其王朔又是純文學圈裡的,好像比通俗小說圈裡的金庸地位略高。


對於王朔的吐槽其實金庸不理就對了,自然有很多金迷替他說話,但是金庸偏偏回應了,話裡話外還有點示弱:


“我曾對王朔的小說給予過好評王朔與我不會有個人恩怨”


後來他的朋友張五常寫了篇《我也看金庸》,幫助金庸說話,張五常後來說金庸對他這篇文章的反應:


七年多前王朔發表《我看金庸》,痛罵‘老金’,我寫《我也看金庸》回應。老查當時在歐洲,傳來的消息是很高興。後來在杭州遇上,他要求轉載我那篇文章在他的一本結集中。


可見金庸對這事的在乎。


3


今天,金庸依舊是巨擘。


而王朔的小說已經很久沒人提了,高曉松說他現在關門研究禪宗。


當年對傳統文化不屑一顧的王朔,不知道過了十八年,對金庸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觀呢?


=======完=======


文:薛白袍

薛白袍


怎樣看王朔的《我評金庸》,首先要看王朔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當然,怎樣看王朔本身,也是各說各的理,眾口難調。但是,不把王朔這個人說個輪廓出來,《我評金庸》就沒法,說了也沒人信。因為文人相輕,蹭名人蹭熱點的觀念太過普遍,這一條就蓋住了大部分理性的聲音。

那麼,王朔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讀王朔的書不多,也不認為王朔的書寫得多麼好。但是必須承認,王朔是一個有創造性的文人。具體表現在語言風格與創作方式上。看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視劇就明白,而且他的風格一直影響到今天。文學上能做到這一點相當不容易,整個現代文學看過來,也就王朔一人。明白了這一點,就能理解王朔根本用不著去蹭誰的熱度,也不屑於搞文人相輕那一套,《我看金庸》就是實實在在的客觀評價,就是王朔性格直爽的體現。王朔評價金庸的各種毛病,我也深有同感。比如見面就打,比和私刑伸張正義,比如幾本書寫得大同小異,比如金庸作為一個文學家對語言沒有貢獻,等符。可以說,王朔對金庸的評價可謂入本三分。

為什麼王朔會如此評價金庸,或者說金庸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金庸開始寫武打小說,是在報上連載。也就是為報紙打工,弄囗飯吃。與現在的網絡寫手差不多,充其量就是流量多一些的網絡寫手罷了。正因為金庸的作品成書於商業味很重的環境,一方面不能對其求全責備,一方面作品的品味不會太高,檔次很難上去。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理解。

我特別同意王朔評金庸時,表示出來的一個觀點,金庸的作品的確讀的人多,但讀的人再多,不等於金庸的作品就是陽春白雪。這樣說吧,金庸的下里巴人作品,只適合於下里巴人的群體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