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竹林七賢分別是哪七個人?建安七子又分別是哪些人?

小精靈擊殺了Roshan


竹林七賢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 及阮咸 七人。在魏正始年間,七人常聚在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所以被稱為竹林七賢。他們晚於建安七子。

這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但思想傾向還略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

七人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是比較明顯的。嵇康、阮籍、劉伶等忠於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則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來做官。阮咸在晉曾做過散騎侍郎,但卻不被司馬炎重用。山濤開始“隱身自晦”,但40歲後投靠了司馬氏,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在晉武帝、晉惠帝兩朝為官,就算在八王之亂時期﹐仍穩坐高位。當然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也是被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也各散西東: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有趣的是,嵇康臨刑前,則放心的安排兒女們投靠了山濤(山巨源),在嵇康死後,山濤也一直悉心照料並撫養著他的兒女,這也演繹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話。

(竹林七賢圖)

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間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七子”之稱,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這七人也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優秀作家,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在這七個人當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被曹操處死外,其餘六人雖然經歷各不相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因為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所以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因此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又因建安七子曾同時居住在魏都鄴中,又號稱“鄴中七子”。 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光輝燦爛的時期,“俊才雲蒸,作家輩出”,各種文體得到發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東漢王朝處在大分裂、大動盪、軍閥混戰中,在文學上卻放射出絢麗的異彩,這與當時社會因素有關的。

(建安七子圖)

“建安”是東漢末年獻帝劉協的一個年號,東漢末,董卓之亂後,軍閥割據,戰事頻頻。長安、洛陽都被毀了。獻帝從長安到洛陽,最後被曹操迎接到許昌。這一年(即196年)改興平為建安元年。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佔據鄴城後,在中國北部創造了一個以鄴城為中心的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導“尚刑名”,“尚通脫”,又善屬文,愛文士,所以許多文士在飽經戰亂之苦後,如百川赴海,相繼奔往鄴城,歸附到曹氏周圍。在這裡形成了以“三曹”為領袖,以“七子”為代表的,龐大的鄴下文人集團。他們戰時大多隨軍,歸來習文作詩,探討文學,歌功頌德,抒發情懷,寫征戰之苦,述社會之亂,相互批評、磋商,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發展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文蹤旅跡


大家好我是飛飛You

竹林七賢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一個自由曠達,文化光輝奪目,名人義士輩出的絕響朝代,那便是魏晉時代,又被人們稱之為魏晉分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眾多的知識分子在思想上和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放蕩不拘,純樸自然。作為代表的人物就是大家知道的竹林七賢。分別為,嵇康,阮藉,山濤,向秀,劉憐,山戎,阮咸。他們在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以酒為樂,無拘無束。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東漢末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外最著名的七位文學大師,分別為孔融,陳琳,王粲,徐千,阮瑀,應瑒,劉楨,他們作出的一些詩賦為當時文學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就是這麼多了希望能幫助到你,如果喜歡歷史知識的話可以多多關注我!分享更多歷史文化!


飛飛You


竹林七賢魏

正始

年間(240-249),

嵇康

阮籍

山濤

向秀

劉伶

王戎

阮咸

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間(196~220)七位

文學家

的合稱,包括:

孔融

陳琳

王粲

、徐幹、

阮瑀

應瑒

劉楨


閃電章魚哥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建安七子是當時有才華的七個人,與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寫的詩文具有“建安體”

竹林七賢,是太康(晉武帝司馬炎年號)年間,常一起在竹林飲酒的七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