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雲理軒:殷憂啟聖 多難興邦

一場突如其來的兇猛疫情,挑戰中國、考驗中國人民。重溫毛澤東同志《七律·送瘟神》,在新中國五十年代尤為困難的情況下,能夠戰勝病魔,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堅持黨的領導,依靠人民群眾和科技力量。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才會“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國逢時艱,全民戰疫。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疫情當前、知難而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多次主持會議,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共赴國難、共克時艱,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樑。

黨中央印發《關於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全面動員、全面部署,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明確了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總目標。依法將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採取甲類措施嚴格管理,全面加強防控工作。

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各方面力量,作為重要保障支持疫情防控。把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作為關鍵著力點,加強對疫情防控工作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舉國上下、各行各業匯聚形成了抗擊病魔的強大合力。

全民抓防控、同心戰疫情。防控上,科學提出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救治上,強調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任務上,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總體上,以武漢和湖北作為主戰場,全國加強分類指導,嚴守防線,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的戰略格局。

經過全力以赴的抗擊疫情,經過萬眾一心的艱苦奮戰,經過精準施策的科學防治,目前疫情形勢正在向好的態勢拓展,疫情防控取得了積極效果,必將最終戰勝疫情。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一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進一步表明了,當今中國,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中國強大的動員能力和雄厚的綜合實力,有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沒有什麼病魔不能戰勝,沒有什麼障礙能夠阻擋我們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一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進一步展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民族氣節;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展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將惠及世界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之治;展現了“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大國擔當、大國情懷。

一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進一步得到了國際社會高度讚譽。已有170多個國家領導人和4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以電話、信函、聲明等方式對我國表示慰問和支持。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在全面有力防控疫情的同時,積極主動同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開展合作和信息交流,迅速分享部分毒株全基因組序列,研製成功快速檢測試劑盒,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蔓延,不僅是在對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是在為世界公共衛生事業作貢獻。中國採取堅決有力防控措施,展現出色的領導能力、應對能力、組織動員能力、貫徹執行能力,是其他國家做不到的,為世界防疫樹立了典範。

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改會議時指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為此,科學認識疫情,分析總結抗擊疫情的基本經驗,將有助於深入推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勝利。

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抗擊疫情作為全國一盤棋來佈局。

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任何事物的發生和變化都具有兩面性。疫情突然襲來,既是嚴重危機,也是潛在著的發展良機;既是嚴峻挑戰,也是催生著的強勁動力。抗擊疫情,既要抓全國總體防控的全局性,也要抓關鍵地方防控的重點性。既要抓防控工作,也要抓生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始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重點工作,就能夠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就能夠用重點工作的完成帶動全方位工作的順利進行,並最終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和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雙勝利。面對複雜問題和形勢,如果缺乏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沒有科學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也是難以奪取勝利不斷前進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抗擊疫情,就是要把當前防控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放到大局中思考、定位、擺佈,做到正確認識大局、自覺服從大局、堅決維護大局。全國一盤棋,就是要在防控工作中總體佈局,加強統一指揮、統一行動、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加強全社會力量組織動員,加強全國各地保障抗疫防控人員、藥品、物資等供給,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嚴密構築群防群治防線,最終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勝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把抗擊疫情作為一場人民戰爭來發動。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人民戰爭的偉力存在於人民之中,打贏這場戰爭,必須全民總動員,必須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次疫情發生後,再次強調,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強調疫情防控是一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鬥爭,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生命、救治患者,不遺餘力做好各項防控工作。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需求、最切身的利益。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最高位置,這是我們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要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抓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守住通道防線,盡最大可能切斷傳染源,盡最大可能控制疫情波及範圍;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做好健康監測和人員管理,加強重點防控部位人員、物資保障。既要動員群眾,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築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又要引導群眾服從大局,遵守疫情防控規定,自覺維護社會秩序。

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打好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作為全國決戰決勝的關鍵戰役。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毛澤東同志用中國成語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作的高度概括;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是與黨的群眾路線相輔相成,並在本質要求上完全統一的。堅持實事求是,就能興黨興國;違背實事求是,就會誤黨誤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為此,擁有1100多萬人口的武漢市和近6000萬人口的湖北省,需要有勇氣,需要有敢於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堅決果斷地採取有史以來斷然執行的嚴厲措施。這就是,從疫情形勢的實際出發,勇於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通過嚴厲措施,武漢和湖北緊緊扭住城鄉社區防控和患者救治,切實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堅決遏制疫情擴散輸出,充實基層社區力量,織密織牢社區防控網,實行網格化嚴格管理,開展拉網式篩查甄別,決不留任何死角和空白。毫不放鬆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實行嚴格的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依法依規做好疫情防控。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把一切能調動的因素調動起來、一切能發揮的力量發揮出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在這次抗擊疫情工作中,始終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強勁的疫情防控力量和經濟社會發展動力,能夠把全國各地最好的醫護人員、科技人員、解放軍官兵和指戰員等各條戰線的人力和抗疫物資最大化地調集起來支援武漢、支援湖北;能夠在短短几天內快速建起火神山、雷神山兩家醫院和若干方艙醫院,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能夠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集中財力物力辦大事,集中使用中央存量資金,統籌用於疫情防控、保障重點支出;能夠及時研究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對一些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方財政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幫助支持一些行業復工復產,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適當減免小微企業貸款利息,防止企業資金鍊斷裂,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疫情影響帶來的損失降到最小程度。抗擊疫情,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力量和優勢。

堅持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把黨旗高高舉起、讓黨徽閃閃發光。

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把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為當前重大政治任務,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群眾優勢轉化為疫情防控的強大政治優勢,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前、頑強拼搏,敢上前線、敢挑重擔、敢打硬仗,心繫群眾安危,深入城鄉社區基層一線,做到哪裡任務險重,哪裡就有黨組織堅強有力的工作,哪裡就有黨員當先鋒作表率。黨組織在抗疫鬥爭一線考察識別幹部,火線淬鍊,獎懲分明,大力褒獎,大膽懲處,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讓黨旗在疫情防控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廣大黨員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才能讓黨徽在胸前閃閃發光。

堅持抓防控促生產、抓生產保防控,把防控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推進。疫情發生,我們面臨雙重挑戰。既要在較短時間內整合力量、全力抗擊疫情;又要在疫情形勢趨緩後統籌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全國採取分區分級、分類指導的差異化防控調整。對非疫情防控重點的低風險地區,則是外防輸入,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對中風險地區,則是依據防控形勢有序復工復產;對高風險地區,則是繼續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改革發展穩定,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為疫情防控提供物質保障,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2月14日強調,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為此,結合前一階段疫情防控工作情況,對這場抗擊疫情的嚴峻鬥爭進行了思考,總結了一些啟示,期望對後續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有所助益。

黨的堅強領導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根本保證。這次抗擊疫情進一步昭示,無論什麼時候,遇到什麼困難,我們務必堅定黨的領導,就能戰勝困難、奪取勝利。中國共產黨誕生於內憂外患、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近代中國,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責任扛在肩上,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特質。我們黨吸納了中華民族擔當的文化傳統,弘揚了馬克思主義的擔當精神,鑄就了勇於擔當、勇於盡責的鮮明政治品格,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堅定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根本保證。

科學理論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思想武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科學的理論,作為這一理論體系重要組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理論,也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體現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擔當和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得到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高度認同,在實踐中發揮了巨大指導作用,具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理論品質和理論特色。我們的實踐,越是困難和艱險,越要用科學理論武裝起來,才能夠戰勝困難、奪取勝利。

中國道路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正確道路。中國道路,就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開闢出來的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道路,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這是我們堅定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一條正確的前進道路,更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力量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不竭源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中國力量,就是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聚合起來的磅礴之力,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中國力量的凝聚,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和與港澳臺胞、海外僑胞的大團結。黨的群眾路線和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是凝聚中國力量的主要法寶,也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更是我們堅定戰勝困難、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奪取全面勝利的不竭源泉。

中國製度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堅強保障。中國製度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鬥取得的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科學產物。中國製度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我們的制度自信,來源於實踐、來源於人民、來源於真理。堅定製度自信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闢新天地、創造新奇蹟。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顯了中國製度的顯著優勢。中國製度是一種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的先進制度,是必將惠及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也是我們堅定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堅強保障。

中國精神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強大動力。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強國之魂,是我們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國土廣袤、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曾經嚴重落後的國家探索民族復興道路,是一項極為艱鉅的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我們不僅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在精神上也要強大起來。中國精神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精神,就沒有力量、就沒有希望、就沒有前途;如果沒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就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撐,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我們黨和人民之所以經歷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強大的中國精神,這是我們獨特的政治優勢,也是我們千磨萬擊、自強不息、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奪取最後勝利的力量源泉。

憂患意識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一種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早在2018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指出:“像非典那樣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範”。時隔餘年,洪鐘在耳。自去年底今年初以來,突襲我們的疫情,再次警醒和告誡我們,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一定要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既要高度警惕和防範局部性領域內的重大風險,也要密切關注全局性影響大局性的重大風險。憂患意識是一種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這種底線思維,就是要客觀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期望爭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提高底線思維能力,要求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最壞處著眼、向最好處努力,打有準備、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種風險我們都要防控,但重點要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在發展大局中、在具體工作中、在風險和困難到來之前,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目標導向,堅持結果導向,排除風險、克服困難,聚焦重點、緊盯實效,爭取更大業績、創造更大輝煌。

堅持和完善中國之治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新的實踐要求。中國之治,就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還要在不斷提高執行力上下功夫。這次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和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明顯不足和短板,就要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迎接新的挑戰、戰勝新的困難,在新的實踐要求中,加強公共衛生法治保障,加快完善公共衛生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加強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加快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促進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能力建設,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工作機制;加強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領導指揮體系,健全優化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立健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支撐體系;加強完善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完善應急醫療救助機制,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有效銜接;加強完善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健全國家儲備體系,建立國家統一的應急物資採購供應體系,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不斷髮展,中國之治也在不斷完善。

《新唐書·張廷珪》曰:“古有多難興國,殷憂啟聖,蓋事危則志銳,情苦則慮深,故能轉禍為福也。”

山以險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湧成其壯闊。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其兇,只能為我們添其勇;其猛,只能為我們壯其勢;其攻之堅、戰之難,只能讓我們黨變得更加強大,只能讓中國人民變得更加團結,只能讓中華民族精神、民族意志、民族力量再次獲得新的昇華。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當今中國人民,經過抗擊疫情的偉大洗禮,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覺性,更加堅定不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更加努力奮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進的腳步,更加鏗鏘有力。

凡是過往、皆為序篇,乘風破浪、一往無前。“中國號”巨輪,必將駛達民族復興的夢想彼岸。(鄧琳 王志)

雲理軒:殷憂啟聖 多難興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