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情感觀看者


我是小心,與你分享。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極其耐人尋味,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執政者想平衡自己手中的勢力所不得已而為之的。換句話說,手中的勢力忙於平衡,皇帝居中裁決,皇帝就顯得重要了。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的有很多,重用叔叔的更多,之所以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大多數皇帝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是因為舅舅是外姓人,而叔叔與皇帝是同姓人,重用叔叔是理所應當的,而重用舅舅反而吸引了絕大多數的目光。

先秦時期

早在先秦時期,諸侯國手頭上的勢力只有兩個:公族和士大夫。公族就是王族,就是當權者的叔叔們,而士大夫就是諸侯國的臣子,是外姓人。如果二者勢力相互平衡,就不會產生大的亂子,但是如果二者勢力不平很,就很容易產生動亂。比如:晉國時期的三家分晉,其原因就是當時晉國公族力量太弱。因為之前的政治鬥爭,公族被殺的寥寥無幾,不得已,晉文公為了平衡手中士大夫的勢力,於是設置六卿,將國政委任給六個大夫:智氏、中行氏、範氏、魏氏、韓氏、趙氏,而這六卿的職位一直都是由這六個家族來擔任的。開始的時候,晉文公還能居中裁決,凸顯晉文公作為一國之主的重要性,而後來的繼任者都太庸俗,慢慢的變得不能管控這些勢力。這六個家族後來通過系列兼併戰爭,最終趙魏韓三家分晉。這是春秋戰國時期,一次著名的士大夫勢力戰勝公族勢力的例子。

秦始皇統一天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廢分封制而行郡縣制,這個做法固然是進步的,但是也為王朝的覆滅埋下了隱患。大家要注意到,秦行使郡縣制,就是將王族的力量大大削弱,使得王族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對抗士大夫(臣子)階層。秦始皇是個政治強人,能夠力挽狂瀾,將士大夫階層按著不動。但秦始皇一死,趙高亂權,唆使胡亥將秦始皇的兒子、女兒全部殺掉。趙高(士大夫)階層之所以敢這麼做,就是因為當時的王族基本沒有掌握什麼政治權利,而且胡亥糊塗,不能凸顯皇帝的重要性,殺就殺了,不會因其太大的政治動亂。

外戚走上政治舞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漢初劉盈也懦弱糊塗,不能管控朝綱,呂雉雖然跋扈,但是仍然不敢將劉姓諸侯王全部殺掉,因為劉邦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當時中央王朝所掌握的軍隊、土地是少於諸侯王的。這就給了呂后一個威脅,反而達到了政治穩定的效果。

呂后的上臺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外戚干政的第二次事件(第一次是秦宣太后參政),這一次事件影響極其深遠,幾乎是將外戚勢力帶入了皇帝手中的勢力列表,直至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刻。

呂后死後,劉姓諸侯王將呂氏一族全部誅滅,迎立代王劉恆。劉恆的皇帝之位可以說是撿來的,面對京城之中複雜的士大夫勳舊勢力,劉恆有意重用他的舅舅薄昭,希望以此來平衡朝局,只是薄昭太不中用,作為皇帝在按下功臣勳舊這些士大夫勢力的時候,只能狠下心來將薄昭殺掉。

此後,漢武帝重用李廣利;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重用王政君家族;東漢時期的外戚竇氏家族;西晉時期的賈南風和楊駿;東晉時期的庾亮家族;以及後來的武則天等等,都是外戚專政。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外戚被重用的原因是:你先成為外戚,皇帝再重用你,這些人往往是出身寒微,因為皇帝喜好的緣故,才重用;而後來,外戚變為:你先被重用,皇帝再娶你的家人,讓你成為外戚,比如清朝時期的年羹堯等等,這些人往往是你本來勢力就很大,成為外戚只是皇權跟你拉近關係。

因為皇權主動拉近與功臣集團的關係,所以士大夫階層慢慢變為外戚,而重用也是理所當然了。

重用外戚的同時重用王族是否可行

小心認為這個是可行的。

或許有人會講,重用王族會影響到皇帝的統治地位,然而小心認為,這個問題根本不足慮,原因在與中國繼承體制體制的健全。在皇太子之位被確立的同時,皇帝會為皇太子設立四重保障:

1:簡選一部分禁軍,作為東宮衛戍,由太子直接統領,是太子的直屬武裝部隊;
2:設立詹事府,作為專門輔佐、教育太子的衙門,也就是讓太子培植自己的勢力;
3:由朝中大臣(丞相這個級別)來做太子名義上的老師,輔佐太子;
4:如果太子幼小即位,皇帝一般會在駕崩前召見大臣,讓其輔佐太子登基。

有了這四重保障,新上任的皇帝跟恩不用擔心自己的兄弟們是否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去威脅。

子歷史上,只要皇帝的兄弟宗室不犯一些敏感錯誤,那麼皇帝一般會重用他,比如,在九子奪嫡之後,置身事外的十七阿哥胤禮(允禮),新上任的雍正皇帝救極其器重他。


心說歷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皇帝的舅舅是國舅,而皇帝的叔叔不但是皇叔,而且還是先帝的親兄弟,原本和先帝都是皇子時,極有可能當皇帝,即使成了皇叔,但是大多不甘心,只要有機會,就想取而代之。所以,皇叔對皇權的威脅要大於舅舅!皇帝要時刻提防。另外從外甥和舅舅的情感關係來說,我感覺還是舅舅親。下邊就說下我自己,我和舅舅家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平時來往很多,小時候,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有事情時,會把我送到舅舅家,我把舅舅看成是僅次於父母的親人,而我的父親,有兩個兄弟,但是因為掙爺爺的財產,兄弟之間一直不和睦,雖然住的近,卻很少來往,兄弟之間甚至會有嫉妒心理,都不希望別人過的好……所以,我自己和兩個叔叔來往也比較少,幾乎不來往,當然,我是個普通百姓,是個小家庭,但是,皇家雖然是個大家庭,可兄弟之間和睦的估計也沒幾個。普通老百姓,兄弟之間掙財產,皇家,兄弟之間掙皇位……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演繹的最具有代表性,更有意思的是,八王爺在臨死前,還鼓動弘時和弘曆掙皇位,謀害弘曆,最後導致弘時被雍正賜死,多好的叔侄關係[呲牙]。而舅舅,是外姓親戚,由於距離和叔叔比起來遠些,矛盾會少很多,俗話說:“遠了親”,“距離產生美”,所以,外甥和舅舅之間關係融洽也是常事,歷史上,叔叔害侄子,搶佔侄子皇位的時情時有發生【比如,朱棣和朱允文】,即使搶了,也會弄的名正言順。但是,舅舅害外甥,奪佔外甥皇位的事情卻少有聽說,王莽的失敗結局就是個例子。如果外甥是皇帝,舅舅懷著一種攀附心理,所以會竭力輔佐,因為外甥好了,他也會好起來,但是,叔叔,卻時有取而代之的心理……所以,皇帝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很正常,如果我是皇帝,我也會這麼做。




趙子方書法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可以說當時所在時期的唯一主角,可謂是言出法隨生殺予奪的存在。但皇帝終究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也需要培養自己的心腹或者說重用一批人來協助自己治理國家。而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多是喜歡重用舅舅或者外公等,而不喜歡重用自己的叔叔等本家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主要原因在於舅舅或者外公等屬於是外戚,而皇帝叔叔是皇族成員,屬於是藩王。一般來說皇帝的叔叔屬於是本家人,對於家產擁有一定的繼承權,而外戚是沒有的。所以皇帝自然要防備自己的本家,免得他犯上作亂威脅自己或者搶自己兒子的皇位。因此相對來說皇帝自然放心外戚這樣的外人,因為外戚不屬於本家,相對來說外戚沒有本家奪家產那麼方便,所以自然更受皇帝重用。接下來就列幾個例子來說明外戚和藩王的區別。

縱觀歷朝歷代,一般來說藩王篡位要比外戚篡位容易得多了,因為藩王跟皇帝一般,也具有皇室血脈。 諸如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莫名其妙的死於燭影斧聲謎團以後,他的兩個兒子當時均已成年,結果是弟弟晉王趙光義繼位。 晉王趙光義為什麼可以跳過宋太祖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或者說剝奪了趙匡胤兩個兒子的繼承權而繼位呢,當時的官方解釋是“金匱之盟”。實際上主要在於宋太祖在位後期,晉王的勢力已經很強大了,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不論趙光義是否篡位,他的實力已經足夠支撐他登上皇位了。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雖然自古以來不乏忠君愛國的大臣,但往往很多大臣忠於的是皇室,而不是具體到皇帝個人。因此藩王篡位時,大部分大臣認為反正都是皇族成員坐天下,沒必要反對的。而且以現實主義角度來看,藩王篡位成功以後,這些大臣沒必要因為一個失敗者而與藩王硬碰硬的。 正因為這個重要原因,所以自古以來藩王篡位的難度比之外戚的難度係數低多了。因為藩王篡位只是皇室內部鬥爭,不至於亡天下,不至於改朝換代。像明朝朱棣經過四年靖難之役,將自己侄子趕下皇位以後,自己登基為帝,雖然反對大臣很多,但更多是默認朱棣成為皇帝的事實,就是基於朱棣也具有皇室血脈的原因。



而且很多時候外戚就是皇帝用來制衡藩王或者大臣的存在,所以皇帝自然對外戚限制少而重用多。 而說到藩王問題上,因為藩王對皇權威脅太大了,皇帝可謂是對其如防虎狼。 諸如君權高度集中的明清時期,對於藩王就一直防備。明朝是自中後期以後,不只是剝奪藩王的兵權,更是將藩王搞成被圈養的高級動物,不只是二王不得相見,就是藩王出自己的封城去掃墓,都要“請而後許”。簡直是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了,可見皇帝對其提防之深。




正因為帝制時代的侷限性,所以皇帝更喜歡重用諸如舅舅等沒有繼承權的外戚,用於制衡其他勢力。而對於威脅較大的藩王則是提防很深,自然是不喜歡重用叔叔等藩王了,因為他們有一定繼承權,威脅太大。 但歷史的演變暴露出這個侷限性的一大弊端,那便是外戚也不是省油的燈,外戚篡位的情況其實也不少。所以說帝制時代的皇帝也不容易,防這個防那個的往往是防不勝防,你這代篡不了你的江山,說不定下代或者下下代就篡奪了,真可謂是高危職業啊!


昊濤說史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導語:

古代做皇帝雖說是九五之尊,萬人之上的唯一一人,但治理國家往往還是需要“助理”的,這些人或為身殘志堅的太監們,或為自家大舅。為什麼不用關係更為親密的叔叔而是大舅們呢?

一起來看看原因吧。

叔親舅疏的宗法制度

在農村有句俗話叫“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話雖如此,但其實叔叔和舅舅從血緣上來看都是差不多親。這裡所謂的“姑舅親”其實是一種感情的上的親,而在古代的帝王家中,皇家的法統來看,叔叔卻是更親。這個親不是說關係上的親,而是因為叔叔也是皇室中人,而舅舅屬於外戚,是“外面”的人。

故而舅舅從法理上不具有危險自己正統帝位的可能性,除非篡位。而叔叔卻是有可能可以繼承帝位的人選之一,因為宗法制度承認叔叔,不承認舅舅。

五代南唐時代,南唐元宗李璟,在南唐保大五年,以弟弟李景遂為皇太弟“五年,以景遂為太弟。”-《新五代史》

而且還把政務交由李景遂處理,但弟弟其實不太願意當皇帝,一直推脫不願,之後終於改立其長子李弘冀為太子,但二人的矛盾卻是埋下了禍患。

成為太子的李弘冀可能出於字自卑的心理,擔心父親再改立叔叔為太弟,竟然下毒手。《南唐書》記載:

弘冀刺知之,乃使親吏持鴆遺從範。使毒景遂,景遂擊鞫而渴,索漿,從範以進之,暴卒。

再如明朝建文帝時代,叔叔們各握重兵,朱允炆哪敢重用。因為重用很大的可能是養虎為患,令叔叔們在朝廷之中結交百官,豈不更危害江山社稷,所以對於叔叔而言,只有“削藩”的路子。

叔叔奪位的情況歷來都有,南朝宋明帝劉彧奪侄子劉子業帝位,南朝齊明帝蕭鸞奪侄孫蕭昭業帝位,南朝陳宣帝奪侄子陳伯宗帝位等等。

所以不能“養叔為禍”,因親而疏。

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

很多時候,皇帝重用舅舅,不是因為自身的緣故,而是因為母親也就是太后的原因。皇帝年幼,太后輔政,而太后能依靠的不是夫家的人而是自己的兄弟。

比如漢朝明帝病逝後,十歲的劉肇繼位為漢和帝,之後任用母親竇太后的哥哥竇憲多次對匈奴用兵,但竇憲後來膨脹了,13歲的漢和帝聯合宦官除掉竇氏一族。

東晉時期的庾太后在其丈夫晉明帝死後,晉成帝繼位,太后哥哥,晉成帝舅舅庾亮輔政。

東晉的朝廷初期其實非常的亂,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晉成帝在位期間,任用舅舅庾亮執政,試圖排斥王導勢力,振作東晉王室,雖然收效甚微。

等等。

真的愛舅舅

雖說是皇帝,但也有看重情誼的皇帝。

北魏宣武帝元恪在外祖父高揚死後,開始思念起舅舅來,就把舅舅高肇兄弟幾人都徵召入宮,封高肇為平原郡公,高肇弟高顯為澄城郡公,三人同日受封。

之後高肇擔任尚書左僕射,兼任吏部、冀州大中正,還兩次娶北魏公主為妻,更是達到權傾朝野的地步。

宋朝曹皇后的弟弟曹景休,傳說中八仙之中的曹國舅,宋英宗雖是宋仁宗的養子,卻也在即位後對舅舅很照顧,曾被封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年老時還允許入宮親侍太后疾。

結語:

皇帝重用舅舅的原因有多個,但最為重要的還是應屬舅舅不具有宗法制的法統的原因。但懼怕叔叔謀權而重用舅舅,卻往往導致另外的局面,也就是外戚弄權的情況,輕者為不法之事,重者顛覆朝廷,危險係數也是很大的。


南嶺說史


中國歷史上,有關皇帝的親戚們那些事兒,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於舅舅們,皇帝大多高看一眼,即使不重用也會優待;但對於自己的叔叔們,大多都跟防賊似的,甚至全砍完也不是沒可能。

前者比如漢朝——兩漢的皇帝,大多重視外家,尤其是東漢,外戚把持最高權位——大將軍幾乎成了定規;後者則可以參考南朝劉宋時期的幾位小皇帝,個個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叔叔們往死里弄,最後讓蕭道成佔了便宜。

這就很奇怪——按道理說,舅舅畢竟是外人,和自己還差了一道;叔叔伯伯可是正經自家人,流著一個老祖宗的血,帶著同一條Y染色體,怎麼皇帝們就那麼不喜歡叔伯呢?

其實原因歸根結底就一條——權力。

無需大數據分析,熟悉歷史的朋友自己就能想到——

中國歷史上外戚篡奪皇權成功的案例,基本只有王莽一個(王莽也不是小皇帝的舅舅);但是由宗室篡權成功的,可就數不勝數了。且不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數不勝數的宮廷政變,單說大名鼎鼎的靖難之役,不就是叔叔篡奪侄子權力的最典型案例?

為什麼叔叔們容易篡權呢?因為他們和皇帝是一家人。正因為他們是一家人,所以不僅在法理上存在著當皇帝的可能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更無限地擴張了他們的野心。還是以朱棣舉例子,他如果不是朱元璋最能幹的兒子之一,會有那個膽子去搶侄子的位子?

但是舅舅們就沒有這個問題。儘管外戚也是最顯赫的貴族,但卻沒法和皇帝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宗室親王們相比。從篡權的實際可能來說,他們篡位的可能性比宗室要小得多。而王莽的案例和結局,不僅警醒著每一位外戚和皇帝,更宣告了外戚奪權的不得善終。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外戚的尊貴是寄託於固定的皇帝身上的,而宗室的身份卻是天生欽定的。比如朱允炆的舅舅,在朱允炆失蹤以後就立刻失去了外戚的身份;但是朱允炆的其他叔叔們,卻並不在乎朱允炆死不死——反正他們都是親王。

天家父子無親情,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您還知道什麼有關外戚和宗室之間的有趣秘聞嘛?歡迎在留言區和我交流



青言論史


一是皇位的世襲問題。皇帝的弟兄和侄輩有皇位繼承權,弄不好皇位落到他們的手裡,不重用他們,皇位丟失的可能性小,皇子得到皇位的可能性大。一般情況都是給弟侄們一定的封地,趕遠遠的。小孩舅舅是外戚,沒有皇位繼承權,除非搞政變篡權,否則,別想繼承皇位。

二是皇后妃嬪問題。皇后妃嬪大都想讓她們的親屬到朝中做官,和皇帝在一起的時候,有機會吹口風,增加了外戚做官的機會。特別是皇帝的愛妾,得到做官的機會更大。

三是外戚大都對皇帝忠誠,皇帝也信任他們。他們大都是靠後妃們做官的,若不對皇帝忠誠,弄不好皇帝廢了后妃,就有災禍了。

這些也不是絕對的,在歷史上也有不少外戚篡位的,如王莽、楊堅;也有皇子的皇位被奪的,如呂雉、武則天奪她的兒子的皇位,趙光胤也是奪人的皇位,結果皇位又被他的弟弟趙光義弄去了。



漁樵之人W


古代封建帝制歷經兩千多年,在這其中出現了四百多位帝王,有人說古代的皇帝多喜歡重用自己的舅舅,而忽視叔叔,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呢?

繼承權的問題

皇位繼承自古以來就是皇親國戚頗為看重的,而對於皇帝本人來說皇權至高無上,掌握著天下蒼生的生殺大權,但是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有人謀權篡位,所以身邊需要的是聽話的臣子,而不是大權在握有起兵謀反之意的亂臣賊子。

古語說得好“孃親舅大”,但是舅舅雖然是親人,卻是皇家的外戚,就算舅舅有謀反的心理也會名不正言不順,不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因為這是篡權,直接把改朝換代了,所以對於皇帝來說,他們不怕舅舅為自己做事。

而對於叔叔呢?同姓一族之人,有著合理的繼承權,特別是皇帝沒有後代的更是會交由自己同族的人來接替,歷史上叔叔篡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允炆和朱棣了,叔叔以清君側的名義直接接替了王朝的統治權。

所以古代皇帝不怕外戚輔佐,如果無法掌控大不了直接廢掉,而自己同宗的叔叔呢有點難,既要保證明面上的關係,又要防止有人謀反。


曉峰來介紹


回答這個提問,首先要懂得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什麼叫“家天下”的政治生態?什麼叫傳統、“正統(直系、嫡系、父系血脈、血緣親情、親屬、家庭、家族、家屬)”政治文化?

根據中國古代傳統的人文倫理文化、父系氏族文化、姓氏文化:舅舅是外人、外戚、外姓;叔叔是本家、本族、本姓。

按照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傳承和傳統倫理文化、政治生態、政治文化的規定、規律、規矩、規範、規則、規章:外戚不能幹政、不易掌權、更不可能、更不容易篡奪皇位。

如果是外戚舅舅篡奪了皇位或掌握了核心重權,不符合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傳承和傳統政治文化、倫理文化,會遭到古代封建統治王朝的反對、反抗和唾罵,會扣上不忠不仁、大義不道、不倫不類的帽子和罵名…………

如果是本家叔叔篡奪了皇位或掌握了核心重權,好象是理所當然、自然而然、順水推舟、順理成章,完全應該的“家天下”統治集權和統治集團,符合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傳承和傳統的政治生態、政治文化與倫理文化,一般不會遭到古代封建統治王朝的反對、反抗和唾罵,不能、不會扣上不忠不仁、大義不道、不倫不類的帽子和罵名,因此,古代封建帝王不能重用本家的叔叔,而是重用外戚的舅舅。

綜上所述,古代封建帝王:如果重用本家的叔叔,會對帝王自己的皇位、皇權構成嚴重、極大的威脅和危機、危害;如果重用外戚的舅舅,則不會、不可能對帝王自己的皇位、皇權構成嚴重、極大的威脅、危機和危害性。


袁聰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因為叔叔是和自己一個姓氏的,而舅舅屬於外戚,不是一個姓氏的。在中國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格局下,同一個姓氏的叔叔也好,兄弟也好都有可能取代皇帝成為新君。而他們的造反或者篡位是不會受到譴責的,反而會受到群臣乃至民眾的擁護,因為皇位本來就是你這個家族的。皇帝當也好,叔叔叔大爺也好,反正都是這家的。至於外戚就不同了,相當於盜取皇位,是要受到全天下圍而攻之的的。

關於兄弟叔伯篡位的例子在中國曆朝歷代屢見不鮮,從春秋戰國到明清以來,基本上成為中國宮廷內鬥的主要線索。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君主家族之間的爭奪已經太過久遠就不必說了。往後說唐朝玄武門之變,宋朝太宗接替太祖,明朝朱棣接替朱允炆,清朝康熙的九子奪嫡,可以發現,這些皇位的爭奪幾乎都發生在家族之間。所以對於皇帝來說,開國之君殺功臣,以維護統治;守成之君殺兄弟以維護地位,這是歷史的必然。

反觀外戚奪權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成功的,全部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三國時期,曹操權勢達到頂峰還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畏懼皇權的正統性。就是這樣,曹操還被罵為奸臣,更不用說其他朝代了。其實曹操不是外戚,但是他尚不足以堵住天下人口,更何況外戚呢?歷史上外戚干政最多的是漢朝,從西漢的呂氏亂權,到之後的衛氏干政等等,都沒有落得好下場。

但是皇帝對於外戚卻更加重視,對國舅、太師等孃家人極為重視。這也是由於宮廷鬥爭的緣故,用自己的孃家人制約其他兄弟。在反觀歷史上的幾大皇權爭奪,莫不是通過太后家族勢力,為皇帝逆襲登上皇位的。


上觀英超


確實,排除舅家無人可用的案例。大多數情況都是更重用舅舅而非叔叔輩。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舅舅容易在皇帝登位事上立大功:一般來說,不管皇帝登位前是太子還是一般皇子,舅舅都會或多或少的起到擁立的功勞,而他的叔輩,則一般都有覬覦之心,真心擁戴的情況不多,特別是近支叔輩。有擁立從龍之功,自然容易得到重用;

2,私人關係:不同於清朝,大多數朝代的皇子都是親生母親撫養,舅舅由於和母親輩的天然親密關係,一向是經常往來探望問候相互支持的,關係更好。叔輩則不然,除非必要的宮廷宴會或者私人宴會事情,一般很少碰面。

3,風險:似乎還沒有一起舅舅成功篡位的案例,叔輩成功篡位或者造反可是司空見慣,畢竟叔輩也是在正兒八經的繼承人之例。

4,皇太后的因素:很多皇帝是沖齡繼位,皇太后輔政,自然要重用孃家人,舅舅年富力強,正是強有力的外戚助力。同時,皇帝登基後出於孝道和提升自身地位,第一件事就是尊母為太后,母家舅舅很容易得到尊賞賜爵進去朝廷中樞,叔輩一般爵祿已定,很難調動。

5,最根本的原因:利益捆綁關係上舅舅比叔叔輩更緊密,外戚的利益捆綁核心在皇太后在皇帝本人,叔王的利益捆綁核心在上一任皇帝,親密關係一目瞭然,重用更親密圈層的人(舅舅)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