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評價北平無戰事中的曾可達?

ataman


曾可達總給我一種父親的感覺。他和我的父親一樣,都來自於農家。他也和我的父親一樣,愚忠。劇中的曾可達就像是蔣經國的傳聲筒。什麼事都要請示“建豐同志”。他的確沒有處理危機的能力,對社會的認識也不是很深。反腐是有度的,聖人養貪而治貪。在人治社會,天子要將自己的特權分一部分下去,以聚攏起一個擁護自己的特權階級。因為可以小規模的貪腐斂財,這個階級會很有工作積極性,統治也會比較穩固。但是一旦超過一個度,腐敗就會使民怨四起,影響統治,這時,聖人就要治貪。曾可達不知道這個道理,只知道是建豐同志讓自己去反腐,於是他就要一反到底,最終逼得狗急跳牆。

也正是他的一根筋,讓蔣經國覺得他是一個可用可棄的人。真正能不折不扣執行上級命令進行改革的是這種人,在關鍵時刻沒有絲毫判斷力的也是這種人。這種人雖然有原則,但是關鍵時刻也是死忠。比如當本該上法庭的馬漢山拿出了曾文正公的筆跡,託他送給蔣經國時,他在驚呆了後說:“你肯定不用上特種刑事法庭了”。他知道蔣經國一定會喜歡。

到了本劇的後半段,董勇在熟悉了劇情後演得越來越風生水起。他的性格立刻立體了,他終於有了情緒的宣洩。幣制改革失敗後,他將軍糧賣給無糧可買的老百姓。這是對百姓的彌補和對沒有下文的反貪腐的一個交代。死之前還在希望方孟敖能給他說句公道話。在這個不公的世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他死在了飛機跑道邊,也正是因為一生“直如弦”,臨死只能把自己的鋼筆送給副官,不像馬漢山還有十幾根金條給崔家母子。

這個人物設定是蔣經國贛南新政時期提拔的副官,在本劇開始時已經有少將軍銜。他的農家背景讓他形成了忠厚、正直、清廉、愛民的品性。也正是因為家裡窮,他的life chance永遠不允許他了解一些上流社會的事情,比如範大生的紫砂壺,四杯壺便可倒出四杯,六杯壺可以倒出六杯。在打碎了一個杯子後還編了一個如此荒唐的故事,可見鑒賞力不如馬漢山。

他和方孟敖被重用體現了蔣經國的用人特點——用人唯忠。一個沒有判斷力的人肩負起了反腐敗和改革的重任,一個國軍王牌飛行員當了經濟稽查大隊的隊長。再到後來的馬英九。。。。也許在蔣經國眼裡,值得信任的人都是人品好的人。





重啟回憶


人是一個好人,忠於國民政府,沒有殘害無辜。戰局的發展,局勢的變化也非他所能控制,最後自殺殉國。但是缺乏變化,都是沒有什麼是不能改變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但他沒有,特別惋惜。


厚積才能薄發


  剛剛看了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不知怎麼說,反正心裡很不是滋味。

  雖然這部電視劇反映的是北平解放前夕國共兩黨之間錯綜複雜的鬥爭,可另一條線卻很明瞭,那就是國民黨內部各派系之間圍繞政治、經濟之間的利益之爭也貫穿始終。似乎可以這樣說,共產黨取代國民黨,在劇情一經展開似乎已經分明。因為共產黨彼時已經完全在軍事、政治上佔據了優勢,而國民黨一方則是軍心動搖,內部混亂,民心漸失,對他們來說失敗只不過是時間問題。這不僅表現在國共兩黨各種力量對比上已經出現逆轉,更表現在國民黨內部黨派之爭已經使這個政權到了病入膏肓不可救藥地步。任憑是任何人,包括黨國第一公子蔣經國試圖做最後一搏挽回敗局,也已經迴天乏力了。他只是在做了短期的無謂掙扎後,和自己老爹建立的政權一起永遠走進歷史的塵埃中。

  整個劇中,在眾多人物裡,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誓死效忠蔣經國的鐵血救國會成員曾可達。無論從人品、能力和忠誠度上,曾可達都算是國民黨中不可多得的人才。這個人心地純正,在貪腐潰爛得已經體無完膚的國民黨隊伍裡,曾可達都算得上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人。他是一個心存理想、意志堅定,試圖以自己的全部努力跟隨蔣經國挽狂瀾於既倒的人。他自始至終效忠國民黨政權,更準確地說效忠蔣經國本人,把對黨國振興的希望寄託在這個權勢不小,背景堅挺,復興決心很大的青年偶像那裡。鐵血救國會這一組織,從名稱上就可見一斑。鐵血的目標,鐵血的鬥志,鐵血的精神,鐵血的拼殺。其決心抱負之大之堅,僅從名稱上已見端倪。蔣經國的目的很明確,希望以自己的努力,為父親即將潰敗的政權注入新的活力,從根本上剷除附著在這個已經遍體鱗傷政權之上的各種毒瘤,以求換回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他們喊出的口號就是:一次革命,兩面作戰。一次革命就是徹底擊退黨內外敵人重新振興國民黨政權的革命,兩面作戰就是一手在黨內反腐,一手對外反共。要說,蔣經國也好,曾可達也好,他們的初衷和願望都是好的。如果整個國民黨內多數人,誠如所願,他們心目中期許的黨國政權或許有一絲半毫壽祚延續的機會。

  而事實又如何呢?當時的國民黨所面臨的內外危機確實已經到了覆水難收地步。日益強大的共產黨越來越受到民眾擁護,在前方兩軍對壘之中,共產黨軍隊勢如破竹,而國民黨軍隊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國民黨內部,以孔宋陳三家為代表的財團實力已經羽翼廣佈,富可敵國。它們不僅掌控了國家的經濟命脈,還控制了各自實力非凡的山頭門派,足可以同蔣介石本人明暗抗衡。國民黨的五人調查小組,就是各派山頭的代表人物。讓他們為黨國剷除腐敗,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他們本身就是各種腐敗勢力的代表人物。在他們內部,就決然達不成共識。一旦反腐工作拉開序幕,不說要清查誰,他們自己就會因為自保而自我掩護、互相攻訐。試想,這樣的調查小組,這樣的腐敗官僚,指望他們去反腐敗,還不是讓座山雕去剿匪反霸?五人小組成立之始,就埋下了解散之果。面對腐敗已經滲入肌骨的殘酷現實,五人小組裡面,除曾可達外,誰也不可能真反,誰也根本反不動。陰險毒辣的徐鐵英,身為五人反腐小組成員,卻利用手中職權,一直馬不停蹄地受賄索賄。其他幾人,要麼是手無實權的書呆子,要麼是維護集團利益的代表人。獨獨一個真心反腐的曾可達,在各派系狗咬狗或者打啞謎攪混水的局面中,無可奈何,有志難展。他只好不停地向自己的精神導師蔣經國請示彙報,希望得到支持,撕開口子。

  曾可達加入蔣經國成立的鐵血救國會,並深受蔣經國的器重與厚望。在被派往當時經濟文化中心的北平之初,也算是躊躇滿志,志在必得。他積極參與反腐五人調查小組的各項活動,並且以己之力暗地裡緊鑼密鼓地進行各種活動。他用自己的忠誠和耐心,周旋於國共兩黨鬥爭的漩渦之中。他殫精竭慮,嫉惡如仇,目光敏銳,憎愛分明,忠心耿耿,意志堅定。如果五人小組裡的每個人都如他一樣,志向專一,心無旁貸,不存私心,克己奉公,即便腐敗至無藥可救的國民政府,也可以在局部或者短時期內,贏取部分民心,震懾腐敗分子,取得雖無力迴天卻也可苟延殘喘的些許機會。只可恨,人人貪腐,已成定局;獨立支撐危局,不唯他做不到,即是他的主人蔣經國恐怕連門都摸不著。失敗是早已註定的,反腐只能走走過場。他們的努力,最後逃不掉打不住黃鼠狼,反招惹一屁股騷的下場。那個無所不能的揚子公司的孔總,便是蔣經國的姨家親表弟,是民國有名的四大家族孔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公司,侵吞倒賣救災物資和軍用物資,幾近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不僅蔣經國奈何不了他,就是蔣介石本人也奈何不了他。蔣介石對夫人宋美齡幾乎是言聽計從。而孔令侃又是宋夫人的親外甥。作為兒子的蔣經國和作為夫人的宋美齡,一旦官司打到老蔣那裡,不待評判,勝負自明。更何況其間還有牢牢控制國民黨黨部的二陳和身為民國兩個第一夫人和一個財政部長的宋家,他們的影響力和實際權力,在那年代又是何等了得。蔣經國反貪腐的失敗,首先就是擺脫不開他的親屬和他父親的黨內同志的困擾。內部的腐敗不除,單整治外人,不僅不能服眾,連他自己也無法自圓其說。何況許多貪腐分子背後的靠山就是位高權重的四大家族。蔣經國反腐的失敗,實質就是其父蔣介石的失敗,蔣介石的失敗就是國民黨政權的失敗。一個將傾的大廈,不是一個兩個人能夠支撐得起的。蔣經國無奈,蔣介石也無奈。在一個亂象十足的政權裡面,蔣與宋孔陳幾大家族之間的摩擦,只是國民黨內經濟鬥爭、權力鬥爭的一小部分。收攏在自己周圍的各派地方勢力與蔣政權之間,哪一個不是與他同床異夢,明爭暗鬥?劇中圍繞一個事件,國防部不聽黨通局的,黨通局不聽蔣經國鐵血救國會的;面對一個事件一個人,你下命令,我也下命令,命令發生衝突,由此可見國民黨內部自下而上的派系鬥爭,多麼激烈,也多麼亂象。可想而知,統一的政令不存在,統一的黨令也不存在,這樣的黨還算什麼黨,這樣的國還像什麼國?它要不失敗,還能有誰去替它失敗?

  大人物之間圍繞權力的鬥爭,是難為小人物所知的。曾可達雖然身為中將軍銜,又是蔣經國跟前炙手可熱的人物,在他的下屬那裡,尤其在一般權貴那裡,也是很不簡單的。可他只知道效忠蔣經國和蔣經國所代表的那個政黨與政權,因此他的一切努力,在他看來都是果敢正義的,都是充滿希望的,都是值得自豪的。可在許多國民黨黨棍與政客那裡,他的行為不僅是荒唐可笑的,更是不招人喜歡的。

  在曾可達身邊,還有幾位鐵血救國會成員,除了一個梁經綸外,還有保密局北平站站長王蒲臣和徐鐵英秘書小孫。這幾個人,梁經綸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經濟奇才,他是為了感謝蔣經國的知遇之恩才加入鐵血同盟會的,這個人在感恩之心支配下也曾對蔣經國推行的幣制改革全力以赴,充滿希望。與其說他是一個稚嫩的政治家,不如說他更是一個純粹的學者。他希望國家能夠走向清明昌盛,他希望自己能幫助蔣經國實現政治抱負,為國家為人民帶來美好前景。於是他成了真國民黨假共產黨,天天從事著兩不暴露實則三重身份的工作。國共兩黨的黨員,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招牌,真心搞自己的專業才是他的本真。他和共產黨員方孟敖的身份看似相同實則相反。方孟敖是真共產黨假國民黨,所做的一切都是站在黨和人民一邊。方孟敖不管是積極還是消極配合曾可達的反腐行動,都體現了當時的民意走向,因為這也是共產黨人堅守的原則和必須要剷除的毒瘤。因此,梁經綸和方孟敖雖然身處兩個黨派的明暗交織之中,卻在為不同的黨派和不同的人而盡職責。和曾可達不同的是,梁經綸必定是一個有著天然良知的學者,他心裡固有的正義善良並沒有因為他身為國民黨員而泯滅。當那個崇拜他摯愛他,把他當做革命導師一樣看待的進步學生謝木蘭因他而被射殺在自己懷裡那一刻開始,他的靈魂就被徹底撼動了。他的國民黨基因自那一刻開始便在漸漸化解,正義良知神話般全部返回體內。於是就有了他面對許鐵英、曾可達所講的那一番慷慨激昂的話。確實這樣,梁經綸根本就算不上一個真正的國民黨,當然他也絕不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他只是一個具有振興國家之願,知恩圖報的普通學者。曾可達呢,他和梁經綸一樣出身農村,飽受過貧窮之苦,對貪腐現象深惡痛絕。他試圖跟著蔣經國一展政治抱負,為已經瀕臨死亡的國民黨政權做力挽狂瀾之事。可是他的忠誠正是他的悲劇根源。他深信蔣經國是中興之主,也深信蔣經國的改革能夠成功,更堅信蔣經國的意志與決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動搖。因此他和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樣,自始至終都沒有喪失對這個他已經不需要再為之獻身的腐敗政權效力的信心與決心。他從懷疑方孟敖是共產黨開始,到對方孟敖完全釋疑,都體現了他對黨國的一片真誠,都反映了他對是非曲直高人一等的判斷能力。當梁經綸發出那一通被蔣經國都視為分裂黨的言論時,他似乎並沒有表示太多的反對和反感。梁經綸那番深刻激昂的言論,在某種程度上未必就不是他已經深入思考過卻不敢仗義執言的內心感悟。只是他沒有也不可能像梁經綸那樣率真果敢,那樣在失去對虛妄的期待覺醒之後的痛快淋漓表達而已。曾可達是一個近乎純粹的人,他侍奉一主,至死不改其忠。他不可能像王蒲臣、小孫那樣腳踩兩隻船,在加入鐵血救國會之際,就為自己預備好了後路,暗地裡投靠了黨通局。他更不可能像人們一般性希望的那樣,背叛自己的黨,投奔到自己曾經生死對立的共產黨那裡去。就這一點而言,曾可達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國民黨人,他才是孫中山先生最期待擁有的那種人。而正是這樣的人,在一個已經徹底變了質的政黨裡面,卻成了不受人歡迎的另類,成了受到所有人排擠打壓甚至剪除的人。曾可達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死。然而,曾可達最後的自殺一點也激不起人們的快感,更多地是留給大家無盡的感嘆。這是一個至死效忠一個人、一個黨的人的可悲,更是頻臨滅亡的國民黨政權的悲劇。可以想見,像曾可達這樣不可多得的忠誠正義且極富才華之士都遭此下場,那個他為之效忠的政黨與政權,還有什麼存在下去的理由呢?

  當蔣經國以他那特有的家鄉語調,失落懊喪地對曾可達說:我們失敗了。所有的人都明白這裡麵包含著極其複雜的含義。我們是誰?是包括蔣經國和曾可達在內的所有鐵血救國會成員,是蔣經國試圖挽回的國名黨政權,是勇於和黨派門閥勢力鬥爭的一切國民黨內部健康力量,還是隻有孤獨的蔣經國和曾可達?似乎都有道理,似乎都蘊含其中。觀眾當然是心明眼亮的,蔣經國的悲劇是和他的父親緊密相連的,他的試圖反腐,也只是自己效忠父親幫助父親而已。他對父親的忠誠就如同曾可達對他的忠誠一樣,沒有站在國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去深謀遠慮,只是在延續封建社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陋習。由此看來,曾可達的悲劇,同樣也是蔣經國的悲劇。蔣經國充其量只是父親的孝子賢孫,他絕不是能拯救國家民族於危難的國之棟樑。難怪方孟敖說,蔣經國只知道做他父親的孝順兒子。而這,也是曾可達至死都難以明白的道理。曾可達最後趕到機場與方孟敖作最後談話,是在他聽了蔣經國對自己的最後安排後決定的。蔣經國對這個忠心不二的下屬和曾經的同志,連見最後一面的機會都不給,由此可見蔣經國的寡情薄義和卸磨殺驢。而這,正是導致曾可達最終決定自殺的直接原因。

  曾可達的悲劇,說到底就是他所處時代那個作為統治階級的國民黨政權的悲劇。曾可達的個人悲劇不是因為他心不誠,志不堅,意不真,關鍵是因為他所效忠的人和黨,已經徹底的蛻化變質,從根本上違背了它的創始人孫中山、宋教仁等人的建黨初衷,完全把黨變成了個人以權謀私的工具。一個心地純正的國民黨員,如曾可達一般已經在這個黨內成了無數投機分子們排斥打擊的對象。如果孫中山、宋教仁等在天之靈有感知的話,他們也一定會錐心刺骨,嘆惋不已,會為曾可達這樣尚保留著堅強黨性,執著為黨國效忠的極少數人於感激之中滋生一種無法言說的酸辣。從曾可達身上,我不禁想到了晚明的崇禎皇帝。那本是一個在明代歷任皇帝中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好皇帝,只因他接手的江山,早已在他的祖父輩那裡就已經埋下了覆滅的種子。官員的結黨營私,貪汙腐化,自得其樂,不理朝政,互相攻擊,利益紛爭,早已把江山社稷搞得一團混亂。一個王朝,當武官怕死,文官愛財,各自為政,不惜一切置江山社稷於不顧的時候,內外交困、交攻的局面便如期而來。於是乎,以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軍和關外羽翼豐滿的滿清勢力便在眨眼之間摧毀了大明王朝,更摧毀了崇禎皇帝試圖振興國家的夢想。不僅後人為崇禎惋惜,連他自己也心有不甘,止不住哀嘆自己“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

  曾可達的悲劇是否也可以套用一下崇禎皇帝的嘆息呢?我覺得完全可以。這個對國民黨政權志慮忠純的曾可達,更應該發出這樣的悲嘆:“我非亡國之臣,適當亡國之運,適遇亡國之君”。

  一個政權的覆滅,原因可能很多,而《北平無戰事》裡卻直接告訴我們,國民黨的覆滅完全是由於政黨內部的結黨營私、勾心鬥角和貪汙腐化。的確如此,當一個黨派獲取執政權以後,無數投機分子紛紛加盟,勢必已為自己埋下了禍亂直至導致滅亡的種子。後世的執政者,理當以此為鑑!

個人拙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