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未曾讀過蘇格拉底,何以曉“人生哲學”真諦?一份解讀供你參考

未曾讀過蘇格拉底,何以曉“人生哲學”真諦?一份解讀供你參考

  • 作者舒生,碼字工,
  • 哲學愛好者,一直關注教育和自我成長。


01

近年來,市場流行不少“人生哲學”系書籍,似乎人只要有權了,有錢了,有名了,或有學問了就可以出一本冠名《XXX的人生哲學》的書。

這類書籍在書網上隨便一搜,會冒出很多來,比如企業家系的《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柳傳志的人生哲學》《馬雲的人生哲學》《馬化騰的人生哲學》《俞敏洪的人生哲學》,學者作家系的《馮友蘭的人生哲學》《南懷瑾的人生哲學》《林語堂的人生哲學》《季羨林的人生哲學》《梁漱溟的人生哲學》,主持人系的《孟非的人生哲學》,功夫系的《李小龍的人生哲學》……幾乎每個行業的名人都可以出一本自己的“人生哲學”書。

這些名人系的人生哲學書籍,總是將自己或書中主人翁的勵志故事、成功經驗與人生觀結合起來,我們細細讀來,也確能獲得一些感悟和啟迪。有時它們還像榜樣一樣砥礪著我們。但是我們也要警惕,其中“人生哲學”一詞的用法,多迎合的是流行看法,導向多是功利式或雞湯式的,並不是真正的人生哲學。

真正的人生哲學,不僅需要深刻的反思,而且需要對人生有比較系統而一貫的認識。人生哲學的核心在於其深度思考,在於其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在於其知行合一,並不在於那些勵志故事和成功經驗。從專業上講,人生哲學其實屬於倫理學範疇,其核心是探究一個人該怎麼看待人生,怎麼過活。

當然,談倫理學可能太抽象太專業了,對我們非專業人士來說,“人生哲學”用起來往往要親切得多。

現在誰想深究人生哲學的內涵,或者想發展自己的人生哲學,那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絕對是一位超越時空的良師益友。蘇格拉底是最為公認的人生哲學大師,也是人生哲學的鼻祖。


未曾讀過蘇格拉底,何以曉“人生哲學”真諦?一份解讀供你參考

02

為什麼說蘇格拉底是人生哲學的鼻祖?有人可能說,肯定是蘇格拉底啊,哲學不就是他發明的嘛?如果是出於這個理由,那就弄錯了。

蘇格拉底確實是人生哲學的鼻祖,但哲學並非蘇格拉底發明。在西方享有“第一哲學家”聲譽的是米利都的泰勒斯。他生活的時代大概比蘇格拉底早100年。在泰勒斯之後,又出現了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等一批前蘇格拉底哲學家。

為什麼哲學史稱他們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呢?因為這批哲學家關注的焦點是世界和萬物存在的根源。根據泰勒斯的研究,世界的本質是水;阿那克西米尼則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氣;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火;畢達哥拉斯相信萬物皆為數……雖然他們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但研究對象都是世界和萬物存在,因此他們又是屬於“仰望星空”的一批,科學探究的精神由此開啟。到了蘇格拉底,他一方面繼承了前哲學家的探究精神,一方面又調侃道:“雅典城郊的那些樹木和動物無法教會我怎麼生活,真正使我感興趣的是人。”調侃的背後是到蘇格拉底關注的重心變了,世界不再是焦點,人本身才是。這個轉變的歷史意義是巨大的,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就說“蘇格拉底第一次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地面”,它意味著,認識人自身才是哲學的中心,由此,最早的人生哲學誕生了。

但蘇格拉底不僅僅是開創了人生哲學的先河,還簡直把一套人生哲學發揮到了極致,以致後來一直被人景仰卻從未被超越。

03

蘇格拉底到底提出了一套什麼樣的人生哲學呢?

第一,人皆有神性。

蘇格拉底是個有神論者。他認為神是存在的,並且知道一切,決定一切,而每個人身上都有神性。人身上的神性就存在於靈魂裡。

看起來蘇格拉底好像很迷信,其實不然。


他雖然認為神是存在的,卻認為我們不可能完全認識這位神,因為人生短短几十年,看不見摸不著碰不了想不到的東西太多,永遠不可能像神一樣神通廣大。但因為人的靈魂是不朽的,所以人又分享神的一部分,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我們對神的認識是有侷限的,但我們可以通過我們能觸摸到的部分讓自己變得更有神性,也就是說,通過不懈地追求智慧,我們可以不斷向神明靠近。

所以這裡說的神明,不是我們想象的如有眼蒼天、如來佛、菩薩、玉皇大帝、耶穌、宙斯之類的人格神,而相當於是一種完美的標準,一種指向終極存在的理念。對人來說,正是有了這個最高標準和最高理念,人才能找到通過神性的道路。這裡確實牽涉到宗教信仰,但這種信仰不是像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蘭教一樣會信奉一個團體的、具體的神,而是一種完全基於個體理性認知和直觀體驗的信仰。這樣一種信仰理念,在世俗化的過程種,很大部分就變成了人們眼中的“理想”。


理想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完全實現我們的理想。這種不可能,一方面是說我們現在的理想難以實現,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自身對理想的認識會不斷變化而使得絕對理想不可能達成。我們只能通過自身的探求不斷接近理想。這個探求的過程可能會轉向,可能誤入歧途,也可能出現意外變節,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停止追逐理想,否則的話,我們就是自甘墮落,糟蹋了我們身上最好的部分。


有人可能覺得這種認識太高大上,跟我們平凡的生活格格不入,其實不然。人只要還想變得更好,那他骨子裡就是理想基因的。想掙更多的錢,想更年輕,想更健康,想贏得更多朋友,想更出名……所有這一切,背後都有其自身的理想憧憬。

這樣看起來,好像人人都是理想主義者了。但你真的有理想嗎?蘇格拉底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集中體現在德爾菲神廟那著名的神諭上,即人要認識你自己。


未曾讀過蘇格拉底,何以曉“人生哲學”真諦?一份解讀供你參考

第二,深度認識你的靈魂。

蘇格拉底強調的自我認識、自我深省,不是說你把自己的理想列個清單,反省反省自己做得怎麼樣就完了,也不是儒家聖人說的“每日三省吾身”式的道德反省。蘇格拉底的自我認識本質上是超越功利式、道德式或雞湯式的,其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深度認識靈魂自身,一是要深度認識靈魂的處境,簡單點說,就是既要認識自己,也要認識他人,二者不可偏廢。

認識靈魂自身,需要認識到靈魂中主要存在的三個部分:激情、慾望和理性。其中激情是中性的,可用於慾望,也可用於理性;慾望則是人的本能,它不辨善惡,只想為所欲為;理性則以整體的善(也就是至善)為目的。因此,人要想最大程度地生活得好,就必須讓理性藉助激情的力量,駕馭好慾望這匹天性暴烈的馬。以此來認識我們的理想,就可能免不了一番靈魂追問:


我的理想是什麼?我希望我的理想能給我帶來什麼?它是否真是我內心的需要?我的理想一直在變化還是不變?我的理想最終能為我帶來什麼?理想使我快樂還是痛苦?我需要為理想付出什麼代價?我的理想在哪些方面是理智的,哪些方面是幻想?……


這一系列追問,實際上已經為今天的成功學所深化發展。但是蘇格拉底沒有停留於此,他強調自我實現,也同樣強調人的社會性。在柏拉圖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就把人和國家進行類比。因此他所謂的認識自己,不僅是個體的自我認識,也是對大寫的人的認識,


那麼如何認識大寫的人呢?這就是接下來要談的第三點。

第三,未經省察的生活不值得過。

蘇格拉底為什麼說“未經省察的生活不值得過”?因為在他看來,未經省察的生活往往是一種依據天性、習慣、習俗、傳統、社會慣例或他人模範而過的生活。未經省察的生活,不論他外表多麼輝煌,多麼成功,都可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生活。唯有通過對生活的深入省察,我們才可能在理性的指導下,過上靈魂真正認可的生活。

蘇格拉底是如何省察生活的?在雅典廣場與政治家、詩人、劇作家、工匠、農夫、商人等形形色色的人對話的過程中,他形成了一套對生活追根究底的問答法(亦稱詰問法、辯證法、思想助產術),其一般運用過程是這樣的——

討論一個問題時,蘇格拉底一般先從一個流行而倉促形成的意見開始。然後他從日常生活中提出例證來考驗這種意見,有可能和必要時,則表明這種意見的論據不充分,需要修改和糾正。他提示各種各樣的事例,幫助參加對話的人構成正確的意見,直到真理逐步展現出來,才停止追問。

後人將蘇格拉底問答法提煉為四個步驟:第一,譏諷:不斷提問題使對方自陷矛盾最終承認自己的無知。第二,助產:幫助對方得到問題的正確(或清晰)答案。第三,歸納:從各種具體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質。第四,定義:把個別事物歸入一般概念。

藉著其獨樹一幟的問答法,蘇格拉底對他那個社會流行的各種人生觀念,如神話傳說、政治、倫理、藝術、家庭、友誼、健康、財富、自律、勇敢、正義、美德、心理等都做了清晰的省察盤問。這樣的省察盤問不是為了成為博學鴻儒,而是為了找到生活的真諦。


現在我們用蘇格拉底問答法來省察理想的社會性質時,理想就會面臨很多問題:我的理想在社會上真實存在嗎?我的理想來自何處?我的理想對他人有什麼影響?我的理想只是一己之私還是為了整體的善?我的理想有何社會價值?我的理想值得每個人追求嗎?我是如何看待他人理想的?我內心推崇什麼樣的理想?人人都有理想,我的理想憑何成功?……不論你做什麼工作,事業是何,當你這樣真誠地追問一番後,你都能更深刻地認識到你自身的理想和大寫的人的理想。


一旦你用蘇格拉底問答法省察生活,你就會發現社會流行的許多觀念可能站不住腳,我們原來確信無疑的思想觀念可能變得問題重重。而現實生活中總有人告訴你要少想點,要簡單點活,想多了只會給自己徒添痛苦,毫無意義。但是,根據蘇格拉底的人生哲學,這是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不負責的生活態度。


沒有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反覆省察,短時期來看,我們可能會過得很幸福,但這種幸福是建立在無知和自以為是基礎上的,它的地基並不牢,像窗戶紙一樣一捅就破;而長期來看,未經省察的人生,就像那些一直住在洞穴裡手、腳和心靈都被束縛的人,他們把看到的幻象當作真實,一輩子都在自欺欺人。這樣的人,他擁有的一點“人生哲學”都是被社會一層層過濾過的。他可能逢人就說“我主張XXX人生哲學”,但實際上他不過是拾人牙慧。


說到底,就像蘇格拉底一直強調的,無知不是好的選項,知識才是。當然,今天我們理解的知識主要是一種工具性的東西,但在蘇格拉底這裡,知識不是死記硬背下來的東西,也不僅是謀生的工具,而是始終和善關聯在一起的美德。看起來,這才是健全的知識觀,亞里士多德就說過,任何知識產生之初都是基於一定善的理念的,即使今天看來有知識不完全等於有良知,但人確實應該將知識用於善的一面。只有當知識服務於善的理念時,善念才能像陽光一樣具有使萬物生輝的能量。


未曾讀過蘇格拉底,何以曉“人生哲學”真諦?一份解讀供你參考


04


綜上所述,蘇格拉底的人生哲學雖然涉及到人生重要的方方面面,但其核心卻是一以貫之的。


蘇格拉底認為神是存在的,且人的靈魂因分有神性而是不朽的,因此要最大限地過好這一生,就應該追尋至善,關心你的靈魂,省察你的生活,讓理性成為你生活的主宰,讓美德為你帶來幸福,讓知識破除你的無知。蘇格拉底人生哲學的可貴處在於,他不是簡單地向人宣示這些道德信條,而是讓所有這些信條都成為一個緊密關聯的整體,都保持內在邏輯的一致。


但蘇格拉底從來不是教條主義者,他從來沒有將自己的人生哲學強加於人,他始終對自己的哲學信念持開放態度,他甚至從未宣稱自己有人生哲學或人生智慧,相反,他總是宣稱自己一無所知。看過柏拉圖和色諾芬寫的蘇格拉底,就不難明白蘇格拉底何以被稱為對話大師、哲人中的哲人,但與人討論時,這位大哲始終以朋友相待,即使是他的弟子,他也從來不收一分錢,也不會因為被當成老師就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派頭。他一直像接生婆一樣,用自己的方法技巧幫助他人催生自己的人生哲學,所以蘇格拉底的人生哲學,既是他自己發展出來的一套自成一體的人生哲學,也是我們藉以發現自身人生哲學的一種方法。


像許多偉大的思想一樣,也許蘇格拉底的人生哲學並非完美無瑕,但它卻能超越時空的侷限,始終在提醒我們應該追尋真正美好的生活,而不是看起來很好的生活。所以就像蘇格拉底說靈魂是不朽的,我也要說,蘇格拉底是不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