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期間,蘇聯坦克部隊看起來非常強大,那它有弱點嗎?最主要弱點是什麼?

歷史永動機


蘇軍坦克部隊直到蘇聯解體之前都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二戰時期的優點就是數量龐大,且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後勤資源,戰損的坦克都懶得修理因為隨時有全新的坦克可以替換;還有很多久經沙場的步兵掩護作戰,伴隨坦克部隊作戰的往往是乘坐裝甲車輛的機械化師,蘇聯人是最早裝備類似於步兵戰車車輛的國家之一,機械化步兵在坦克突破防線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言以蔽之,蘇聯二戰的坦克部隊資源充足、兵種齊全。

它的弱點也是多方面的,傳統陸軍大國的蘇聯陸軍在和空軍的協同上遠不及西線盟軍和德國納粹。西線盟軍擁有大量的B-25米切爾中型轟炸機、P-47雷電、颱風、P-51反坦克型等支援性攻擊機,再加上普及到每一臺坦克、每一架飛機的通訊系統,裝甲部隊可以非常好的和空軍部隊配合作戰,因此很多橫刀立馬的納粹坦克部隊都是被西線盟軍的攻擊機消滅的,而這是蘇軍坦克部隊不具備的外援之一。

蘇聯空軍總司令“諾維科夫”元帥出身於陸軍,連總司令都是陸軍的人可見整個蘇聯空軍是極度缺乏空軍軍事人才的,蘇聯當局對空軍、海軍都不夠重視,裝甲部隊在巴巴羅薩計劃之前擁有2萬多輛坦克,而而空軍的新式飛機只有5000多架的規模,海軍除了繼承沙俄的瑪麗皇后級、甘古特級戰列艦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新裝備。而同為陸軍大國的納粹德國在雷德爾、戈林等人的推動下,弄巧成拙的將資源偏向於空軍和海軍,二戰時期納粹擁有最頂尖的空軍兵器和使用人員。

眾所周知,德軍閃電戰的勝利就是空軍俯衝轟炸戰術的勝利,正是百餘架JU-87呼嘯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協助,德軍裝甲部隊才能夠所向披靡,大不列顛空戰中損失將近4000架飛機的德國空軍依然可以動員出3500多架戰機參加巴巴羅薩作戰,並且在開戰之初起到應有的作用取得驚人的戰果,德國對空軍的重視可見一斑。

反觀蘇聯空軍,能拿得出手的空軍裝備都是美英援助品,最搞笑的是英國最嫌棄的P-38眼鏡蛇戰機,竟成了蘇聯空軍的戰鬥機中堅力量。這種裝備的蘇聯空軍對裝甲部隊的貢獻是微乎其微的,更不要被伊2強擊機之流迷惑,它起到的作用存在很大神話成分。總之缺乏多軍種配合是蘇聯空軍的致命弱點。


利刃號


二戰蘇軍坦克部隊戰爭初期看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在同德軍裝甲部隊的交鋒中損失慘重。歷經血火洗禮之後,到了戰爭後期才得以扭轉局勢,成為空前強大的鋼鐵洪流,最終攻入德國本土,擊滅了納粹政權。說到二戰蘇軍坦克部隊的弱點,其實很多,而且很要命。 戰爭前期就不說了,一個令“勝利者”無比尷尬的現實就是,哪怕到了戰爭後期,蘇軍的坦克部隊在交戰中仍處於下風,時常遭受極其慘重的損失,戰損比相當難看。



在1944年宏大的夏季攻勢中,一路高歌猛進的蘇軍部隊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在從北到南的諸次進攻戰役中損失了超過4000輛坦克戰車。哪怕在1945年4月的柏林戰役中,勝利前夜的蘇軍裝甲部隊仍然遭受重創:參戰的6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損失了近2000輛。以擔任烏克蘭第一方面軍進攻矛頭、從南面殺入柏林地區的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為例,在半個月的戰鬥中共有500餘輛坦克受損,其中200輛被徹底摧毀。哪怕在以“春秋筆法”著稱的戰後蘇聯官方史料中,都有許多“碎片”式的細節反映出了蘇軍慘重的損失。



拉吉耶夫斯基所著的《坦克突擊》一書提到,在1943年8月的奧廖爾進攻戰役中,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每晝夜平均損失所擁有坦克力量的12.4%;近衛坦克第4集團軍在1945年初的維斯瓦—奧得河進攻戰役中損失了手頭四分之三的坦克,其中不可修復的徹底損失佔到全軍坦克總數的20%之巨——而在我們一直以來的印象中,這次戰役似乎是屬於蘇軍的“摧枯拉朽”式勝利。在東普魯士進攻戰役中,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面對德軍的縱深堅固防禦,有72%的坦克慘遭擊毀,徹底損失率達到36%。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所謂“衛國戰爭期間蘇軍坦克兵的經典戰例”,其實是建立在坦克戰車和坦克兵的巨大損失之上的。蘇軍付出了遠遠高於德軍的代價才在血海之中取得了勝利。雖說打仗肯定總有損失,但是過高的損失數量和過於難看的交換比也反映出了蘇軍坦克部隊在指揮、作戰中的一系列問題,以及蘇制戰車和其整個坦克工業所存在的種種弱點和弊病。 首先,二戰中的蘇聯坦克質量較差,設計存在嚴重缺陷,在技術裝備上與德軍的差距構成了其坦克戰失利的物質前提。戰爭爆發後,為了彌補前線巨大的損失,蘇聯的戰爭工業部門對坦克製造工藝進行了全面簡化,甚至不惜以性能和質量上的縮水為代價。



而金屬原料產地的丟失、精密機床的缺乏更是讓這一切雪上加霜。如從1941年秋天開始,新生產的T-34坦克和KV-1坦克開始換用生產方便、對銑削機床要求較低的大型鑄造炮塔——這類炮塔在整個戰爭期間被廣泛運用於各式戰車。但因為生產趕工、再加上鑄造加工工藝不過關,在鑄造炮塔內部經常會產生大量氣泡和砂眼,從而讓其抗彈性能大打折扣。哪怕是普通的軋製鋼板,俄國貨也比德制、美製鋼板要糟糕許多,許多產品熱處理不當,還使用了劣質合金充數。這樣的坦克鋼板一旦被炮彈命中,哪怕沒被打穿,內部也會產生大量致命的碎屑殺傷乘員。戰爭後期,駕駛美國援助的M4A2謝爾曼坦克作戰的蘇軍坦克兵就對其鋼板質量讚不絕口,認為比T-34的強上太多。

德國坦克從三號坦克開始已經普及了三乘員炮塔(換而言之,有負責指揮的專職車長)、車長指揮塔、單車無線電收發報機和車內通話裝置,觀瞄設備和瞄準鏡也很棒,這有利於坦克部隊的戰術協同和對戰場環境的全面把握,進而把車輛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將一輛輛分散坦克擰成裝甲拳頭的合力。而在1944年以前,T-34坦克還使用二乘員炮塔,車長兼職炮手,而KV坦克的車長也要擔負裝填手的責任,根本無法專注指揮坦克。許多坦克缺乏專門的指揮塔,潛望鏡和瞄準鏡玻璃質量低劣,時常發黃或是存在氣泡。



大量坦克沒有任何無線電設備,只能通過旗語聯繫——直到戰爭後期的1944年,無線電收發報設備也僅僅普及到了連長座車,下級車輛充其量只有無線電接收器。上述“軟件”上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坦克編隊的協同作戰,戰場上的蘇軍坦克就是一群“弱視、耳聾、腦殘”的次品,經常在沒發現敵人的情況下就損失慘重。如1942年夏天哈爾科夫戰役和藍色行動中的許多德軍反坦克炮手就回憶,俄國坦克隊形呆板密集,遭遇突發打擊後根本無法應對,要麼亂開落荒而逃,要麼停在原地胡亂扭動炮塔,完全就是一副活靶子的樣子。 納粹外交部長的兒子小裡賓特洛甫作為武裝黨衛軍“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的一名坦克兵參與了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中著名的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當蘇德兩軍的坦克群陷入堪稱肉搏距離的混戰後,他驚訝地發現一輛T-34從他旁邊開過都沒發現自己的四號坦克——如果蘇軍坦克有車長指揮塔和更多的潛望鏡,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


德軍頭號坦克王牌卡爾尤斯在1944年的納瓦爾地區也遭遇了類似的偶然,愣頭愣腦的T-34就從虎式坦克後方的幾十米處開過,卻對這個戰機渾然不知。被嚇了一身冷汗的卡爾尤斯趕緊命令坦克轉動炮塔,把敵人轟成了一團火球。 而在坦克運用上,蘇軍指揮官往往十分輕率,時常為了追求所謂的“突然性”、“進攻速度”,在缺乏偵查或是戰局不明瞭的情況下就貿然投入大量坦克部隊猛衝,結果卻落入陷阱,遭遇重創。另一方面,蘇軍在兵種協同上也存在問題,尤其在1944年以前,炮兵、步兵與坦克部隊的協同很不好,哪怕到了戰爭後期,其戰術也顯得有些呆板。大量的坦克和士兵淪為了指揮失誤的犧牲品。 此外還需要指出的是,在許多蘇軍高級將領的腦海中,根本就沒有珍惜裝備和士兵生命的概念,他們已經習慣於用蠻力和巨大的傷亡去取得勝利。在這些人眼裡,傷亡損失只不過是數字,比起完成任務——以及由此帶來的加官進爵、漫天榮譽,不值一提。那些被白白葬送的成千上萬的蘇軍士兵們,變成了元帥將軍們胸前一枚枚“蘇聯英雄”、“紅旗”和“勝利”勳章。

蘇軍坦克部隊的種種弱點最終構成了戰爭中驚人的損失數目。今天還有一些所謂的“愛好者”,張口閉口就稱“只要達成戰役目標就行,傷亡是次要的,蘇軍最終獲得了無可辯駁的勝利”。而一些人更是通過“數字遊戲”拼命壓低蘇軍的損失數量,彷彿那些倒下的戰士都是活該、都不存在一般。這是對歷史、對犧牲的蘇聯士兵的極大不尊重。他們為祖國而戰,卻因為糟糕的指揮和裝備遭到了本不應有的巨大損失,滿腔熱血被毫無意義地揮灑。通向柏林的“勝利之路”,實際是用無數燃燒爆炸的坦克殘骸和燒焦的坦克兵屍骸鋪就的。這樣的勝利,實在過於苦澀和殘忍。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蘇軍裝甲部隊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裝甲運兵車。

蘇軍在二戰中沒有裝備履帶式裝甲兵運兵車,導致步兵很難跟上坦克的速度。

戰時,蘇軍主要用兩種方法解決


第一,就是使用汽車。

但眾所周知,汽車的越野性能和坦克相差太遠。同時汽車沒有防禦力也沒有攻擊力,根本不能作戰,也不能開到一線。

所以,汽車跟隨坦克作戰是不可能的,只能將士兵運到相對的前線然而下車參戰。

自然,蘇軍也有一些裝甲汽車,比普通汽車好一些。然而,裝甲汽車一樣是輪式,越野能力有限,幾乎不能離開公路,作用有限。



第二,搭乘坦克

無奈之下,大量蘇軍步兵只能坐在坦克上行軍。

這雖然實現了步坦協同,卻讓步兵極為危險。

在坦克上的步兵是非常明顯的目標,極其容易遭受打擊。

同時,坦克搭載步兵以後也不能開的太快,不然步兵可能會衰落受傷,這又影響力坦克的速度。

總之,這還是裝甲兵作戰理念的問題。


薩沙


蘇軍坦克部隊最大的弱點就是與之伴隨作戰的機械化步兵和補給縱隊的不足,導致蘇軍坦克部隊經常由於燃料和彈藥不足而陷入停頓,遭到德軍裝甲部隊的反擊包圍而損失慘重。


而蘇軍之所以缺乏機械化步兵和快速補給縱隊正是由於其載重卡車的缺乏,當然這也是由於蘇軍不重視其作用的緣故。由此造成的直接原因就是蘇軍坦克部隊在進行縱深擴張時,掩護側翼的步兵和後勤補給不能及時跟上,德軍的預備隊及時投入防線封閉缺口,徹底阻止了蘇軍的後續兵力,而突入的蘇軍則被後方的德軍裝甲預備隊所包圍,最終由於彈盡糧絕而被迫投降。這種現在在1943南翼的第聶伯河一線作戰中經常發生。尤其是那些深入德軍後方的蘇軍坦克部隊,燃料耗盡,彈藥也缺乏,失去了機動性,很容易遭到四面八方趕來的德軍包圍。


這一缺點一直到1944年才有所好轉,一來蘇軍通過一系列的失敗吸取了經驗,有效的改善了坦克部隊和機械化步兵的協同作戰以及相應的補給工作。而且隨著盟軍大量性能優秀的載重卡車輸入蘇聯,而且蘇軍也開始增加卡車的生產,所以極大的增強了蘇軍步兵和補給的跟進速度,不至於出現之前那樣嚴重的脫節。

但這些都是暫時的補救措施,真正要使坦克部隊盡情的發揮,就必須組建配備裝甲運輸車的裝甲步兵,保證對蘇軍坦克的有效掩護,如此才不至於使蘇軍坦克總是遭到很大的損失。


戰略論


戰前,看似編制龐大的蘇聯坦克部隊猶如一隻龐然巨獸,其數量驚人令人生畏。然而經過戰初的實戰檢驗暴露了大量的問題,蘇聯紅軍的坦克戰術通過實戰檢驗後發現並沒有達到戰前理論觀點的預期效果。而大規模兵團的行動和獲得空軍和炮兵支援的密集性攻擊在效果上,並不如得到步兵分隊支援的小規模“分散式”坦克部隊的突擊。

下面我們可以通過蘇聯紅軍機械化第7軍向上級遞交的報告中管中窺豹,這份報告記錄了該軍在1941年6月24日至7月19日間的戰鬥中發現的敵軍特點,作為自身不足的總結。

“在戰鬥中,德軍共動用了下列三種型號的坦克:配備一門75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的4號重型坦克;配備一門50毫米火炮和1挺機槍或是配備37毫米火炮和1挺機槍的3號中型坦克;配備20毫米機關炮的2號輕型坦克。德軍所有的坦克都披上了森林迷彩裝束,可以使它們在森林和綠地環境下得到很好的偽裝保護。為了在戰術上便於管理和控制各戰車,在它們的炮塔側面和後部用鮮亮紅色油漆寫上了數字編號。德軍坦克手通過位於坦克前部左右側位置上的特殊裝置來幫助他們廣泛運用旗語信號。在危險地帶,德軍坦克手通過日光信號機和紅布與自己的空軍部隊聯繫。

德軍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的戰術行為如下所示:通常情況下一個坦克縱隊在行動時會有空軍伴隨,坦克縱隊在向縱深實施機動時,會事先確保對該方向地段已充分的犁過一遍(飛機轟炸、機槍火力射擊、飛機校射偵察和照片拍攝偵察等手段),此舉可致使實施撤退行動的紅軍單位和後衛部隊陷入癱瘓。

為了維持坦克發動機的壽命,德國人會將它們運上特殊的拖車和牽引車。德軍縱隊在行軍時的序列如下:最前方是3-4輛坦克、緊隨其後的是3-4輛搭載有摩托化步兵(約20-25人)的車輛,這些車輛都擁有側面裝甲。牽引著反坦克炮的坦克與牽引著75毫米和105毫米口徑火炮的牽引車分散在縱隊的兩側。因此,德軍縱隊在實施縱深機動時,既能保證隨時可以實施良好的反坦克防禦,又能確保自身的敏捷性和靈活的機動性。另外縱隊的側翼和前沿還有摩托車組和若干裝甲車充當護衛。

在德軍戰術的基礎上結合我軍與德軍作戰的成功經驗總結如下:

根據蘇軍機械化部隊在首次戰鬥中的經驗證明,不能指望沒有空軍支援的大規模機械化兵團,在與完全掌握制空權的德軍面前取得戰鬥的勝利。機械化兵團的行動必須要有一定的空中力量提供支援。為了使機械化兵團獲得有效的打擊效果,必須事先由偵察機對進攻位置100至150公里縱深方向實施偵察。

坦克部隊必須採用大功率的履帶式運輸車輛(可配備適當的裝甲)為其供應燃料和彈藥,還需要有大功率的拖拉機用於撤回重型坦克。 坦克艙內不需要粉刷,但必須要加裝石棉,特別是發動機艙和駕駛艙。

戰鬥經驗也表明了,坦克底部需要有一個逃生艙口,而像KV重型坦克則需要2個逃生艙口:一個為駕駛室設置,而另一個為戰鬥室設置。戰鬥中還發現,KV坦克在設計上存在缺陷,即炮塔的裝甲座圈,因為如果炮彈直接命中這裡將導致炮塔被卡住無法旋轉。

戰鬥部隊必須取消武器內安裝的RRU型電臺,因為該型電臺在實戰中被證明在密閉空間的工作環境下,存在接收半徑小和易故障的問題。同時還必須變更坦克單位和摩托化炮兵單位的彈藥基數,穿甲彈和燃燒彈的比例必須達到50%。運送摩托化步兵的車輛須有側面裝甲,而底盤須裝上實心輪胎。”

蘇聯戰初裝備的RRU型電臺

綜上所述,蘇聯坦克部隊存在以下缺陷:

1.各坦克間缺乏有效的通信工具,無法很好的做到協同作戰;

2.缺乏制空權的坦克部隊,單獨行動猶如炮灰;

3.缺乏有效的空中偵察,無法做到料敵以先;

4.缺乏專業的坦克牽引車輛,導致在直接行軍的過程中,故障率遠遠高於戰損,戰鬥力大打折扣。

5.缺乏步坦協同,坦克冒進容易成為敵人反坦克炮的靶子。

而蒙受了戰初的巨大損失後,蘇聯紅軍就坦克部隊的編制、通信、戰術等問題進行了完善,後來的蘇聯坦克部隊的編制越發趨於小型化,而且加裝了通信器材後,不再採用戰初的旗語聯繫方式後,戰鬥力也大幅提升。後面的故事就像大家都瞭解的那樣,43年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聯紅軍一路高歌猛進,不但收復了大片喪失的領土,還攻入了德國本土,最終將利劍插入了納粹德國的心臟——柏林,這裡面坦克部隊功不可沒。


彼得堡的肥天鵝


蘇軍坦克部隊在二戰中的最大問題是協同不力,只有坦克一枝獨秀。

二戰中坦克橫衝直撞,看似天下無敵,但是實際上坦克如果離開了炮兵,步兵工兵的協同保障,戰鬥力就會大大降低,而且在進攻敵方堅固設防陣地是根本無法完成任務,而且自身還會遭到巨大的損失。

蘇軍的坦克部隊中,主要的坦克質量好,數量足,在於德軍的對抗中不落下風而且數量一般是佔有優勢,但是坦克部隊中的其他兵種就相差懸殊了,尤其是步兵,蘇軍沒有像美德那樣的半履帶車作為步兵的交通工具,而且在一開始沒有足夠的卡車,只靠兩條腿進行機動,這樣在實戰中很容易步坦脫節,蘇軍坦克的巨大損失很多時候就是由於步坦脫節,沒有步兵清除德軍的反坦克火力點,使得坦克單獨面對對方嚴密的防線,使得蘇軍坦克的損失巨大,也成就了很多德軍88炮手的威名。

蘇軍解決步兵的交通工具就是讓步兵坐在坦克上邊,這種辦法的確在短距離機動時非常管用,而且步坦協同非常緊密,但是步兵在坦克的外邊缺乏防護,經過一兩次戰鬥,搭載的步兵就會傷亡殆盡,這樣又變成了坦克單獨作戰。而且這種機動方式,步兵乘坐的舒適性太差,而且我軍在對越反擊中還有過在快速機動拐彎時把搭載的步兵甩下車的事故,在長距離機動中步兵消耗的體力太多,影響後邊的作戰行動。

對於炮兵,蘇軍的情況比步兵好一些,蘇軍的自行火炮射擊都是被當作自行反坦克炮來使用,但是像122,152這樣的大口徑火炮作為壓制火炮也是可以接受的,雖然彈藥基數少一些,但是畢竟是可以用。

對於步坦協同的問題,戰時蘇軍簡單的認為是坦克的支援數量不足,所以蘇軍採用加大坦克進攻兵力密度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總的來說一味的加大兵力密度效果並不是很好,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到了戰後,為步兵配上各種機動車輛才是比較好的方法,同時給陸軍的大部分裝備都加上了履帶,採用整個陸軍機械化的辦法來解決坦克和其他兵種協同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