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古詩集評|東韻(11-15)

古詩集評|東韻(11-15)


古詩集評|東韻(11-15)


過楚宮(唐·李商隱)

巫峽迢迢舊楚宮,至今雲雨暗丹楓。

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憶夢中。


《唐詩品彙》:

謝雲:高唐雲雨,本是說夢,古今皆以為實事。此說譏襄王之愚,前人未道破。

《唐詩歸》:

鍾雲:亦笑得呆人妙(末句下)。

《李義山詩集箋註》:

姚培謙曰:反喚妙絕。微生那一個不在夢中,卻要笑襄王憶夢耶?請思“只有”二字,還是喚醒襄王,還是喚醒眾生?

《玉溪生詩意》:

辭氣似刺襄王,其實作者自有寄託,不可呆講。

《玉溪生詩集箋註》:

自傷獨不得志,幾於哀猿之啼矣。

《李義山詩辨正》:

詩意與《亂石》一首同,皆途窮痛哭也。深慨人世險惡,一無可以留戀,不如夢中尚得安靜片刻耳。讀之使人輒喚奈何,非曾經憂患,不識此味。

《詩境淺說》:

唐人有詠襄王詩云:“楚峽雲深宋玉愁,月明溪靜隱銀鉤。襄王定是思前夢,又抱霞衾上翠樓。”此與詩第四句合觀之,若僅言襄王之幻境留連,樂而忘返。然合此詩三、四句觀之,則人生萬象當前,剎那間皆成泡影,有何樂之可戀?而世人不悟,不若迷離一枕,與世相遺。作者其有出世之想,借“襄王”為喻也。




漫成五章 其五(唐·李商隱)

郭令素心非黷武,韓公本意在和戎。

兩都耆舊偏垂淚,臨老中原見朔風。


《玉溪生詩集箋註》:

楊守智曰:以韓、郭比李(德裕),推崇之至,見絢之黨私讒貶,不足為定論也。

《玉溪生年譜會箋》:

五章則為衛公維州之事辨謗……衛公之收維州,豈貪一城之利?其志固未嘗須臾忘河、湟也。其後會昌四年,以問紇微弱,吐蕃內亂,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亦皆本此志行之。詩意言若早用衛公廟算,則河、湟之復,豈待今日臨老而方見冠帶康衢之盛?此兩都父老所以垂淚也。……黨人之所以謗衛公者,所見無遠圖如是,故首舉韓、郭往事明之。和戎而非黷武,用重筆大書特節,所以表白衛公心跡。蓋兩黨爭執,實以此為一大事也。


以下總評


《重訂李義山詩集箋註》:

程夢星曰:五章不倫不次,初讀殊不可解,及考義山平生出處,乃知五章各有所指,但不欲斥言其事與斥指其人,故以“漫成”二字目之,亦猶“無題”之意也……杜子美有《戲為六絕句》,論文章之正變,義山仿之,兼及身世,此即謂之義山小傳可也。


《玉溪生詩集箋註》:

義山始受知彭陽,習為章奏,自幸師承可恃致身亨衢,豈知後為其子所棄哉!徒以章奏之學,操筆事人、故曰“唯觀對屬能”,非校文品之高下,深嘆此外之無能得益也。義山自負才華,不得內用,而綯以淺陋之胸,居文學禁密之職,豈非蒼蠅之亂晨雞耶?此首二兩章為令狐父子言之也。夫義山之一生淪落,以見棄於楚之子綯也;其見棄者,以其婿於茂元也。第三首為五篇之關鍵。“孫仲謀”比茂元兩世節鎮,著有戰功;“王右軍”自比。下二句似內悔,又似解嘲,愁憤固無如何矣。……茂元將材,衛國所任用者,故四五兩章則大白衛國任將運籌之勳,而恨讒口之無良。以衛國之相業、石雄之戰功,尚遭排斥,更何有廣於他人哉!此五篇之線索,而義山一生吃緊之篇章也。其體格則全仿老杜。

《玉溪生詩說》:

較少陵諸絕,仍多婉態。專取神情,絕句之正體也。參入論宗,絕句之變體也。論宗而以神情出之,則變而不失其正者也。


古詩集評|東韻(11-15)


秋下荊門(唐·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唐詩絕句類選》:

蔣仲舒曰:“掛”字最得趣。徐子擴曰:閒適。

《唐詩直解》:

信口拈出,興味自佳。

《唐詩訓解》:

霜落則木葉俱盡,故云“空”。於此時而掛帆來遊,豈欲以鱸自高耶?所以入剡中者,愛此名山耳。

《唐詩鏡》:

無意無色,自然高妙。

《唐詩摘鈔》:

用事之法,貴有變化,不宜即事用事。如“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本言濟險之狀,而詩中無濟險意,偶用四字,成筆趣而已,是謂借用古事(“不為鱸魚”句下),翻案用事。

《唐詩別裁》:

明明說天下將亂,孑身歸隱,卻又推開解說,此古人身份不可及處。

《唐宋詩醇》:

輕秀。運古入化,絕妙好辭。

《網師園唐詩箋》:

言微旨遠(末二句下)。

《詩法易簡錄》:

首句寫荊門,用“霜落”、“樹空”等宇,已為次句“秋風”通氣。次句寫舟下,趁便嵌入“掛秋風”字,暗引起第三句“鱸魚膾”意來。第三句即以“此行”承住上二句,以“不為鱸魚膾”五字翻用張翰事,以生出第四句來,託興名山,用意微蜿。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清景幽情,自然深出,若著一點俗思,作不得亦讀不得。此等句點撥入神,筆端真有造化。

《李太白詩醇》:

嚴滄浪曰:後半自清勝,然“思鱸魚”是晉人偏趣,翻作“愛山”是唐人,便痴。翼云云:“霜落”則葉空矣,先寫秋意。次句以題中“下”字意承。“此行”便緊接上文作轉,以“張翰見秋風起,思吳中蓴鱸”事開一筆。剡縣隸會稽,多佳山水,“自”字合上“不為”二字。

《唐詩鑑賞辭典》: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於詩人第一次出蜀遠遊時。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南園十三首 其六(唐·李賀) 

尋章摘句老鵰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唐詩快》:

嘗見長吉所評《楚辭》雲:時居南國,讀《天問》數過,忽得“文章何處哭砂風”之句,則此一句中,有全卷《天問》在。

《昌谷集註》:

章句誤人,倏忽衰暮。仰視天頭牙月,動我挽強之思矣。丈夫當立勳紫塞,何用悲秋搖落耶?

《李長吉歌詩匯解》:

夫書生之輩,尋章摘句,無間朝暮。當曉月入簾之候,猶用力不歇,可謂勤矣。無奈邊場之上,不尚文詞,即有才如宋玉,能賦悲秋,亦何處用之?念及此,能無動投筆之思,而馳逐於鞍馬之問耶?


古詩集評|東韻(11-15)


登樂遊原(唐·杜牧)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沈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註解選唐詩》:

“看取”二字最妙,其意欲人主觀之而動心也。

《唐詩品彙》:

謝雲:漢家基業之廣大為何如,今日登原一望,五陵變為荒田墅草,無樹木可以起秋風矣。盛衰無常,廢興有時,有天下者觀此,亦可以慄慄危懼。

《批點唐音》:

晚唐唯杜牧之絕句稍溫麗,有可法者。

《批點唐詩正聲》:

極悲感,然“長空”“孤鳥”起興尤是儆絕。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何仲德為豪放體。劉辰翁曰:詩有俠氣,正在此。 吳山民曰:次句含下聯意。“看取”二字,承上轉下。結無嘉州“汾水”一聯,此為絕唱。徐子擴謂:“長空澹澹”,空闊之境;孤鳥飛沒,蕭條之象:皆當時所見景物之悽愴。

《五朝詩善鳴集》:

牧之絕句,中唐中《廣陵散》也,篇篇熟於人口,其意彌新,真是曲高和寡。

《唐詩別裁》:

樹樹起秋風,已不堪回首,況於無樹耶?

《詩法易簡錄》:

寄慨深遠,借漢家說法,即殷鑑不遠之意。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沉鬱頓挫,感慨不盡。

《峴傭說詩》:

小杜“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是加一倍寫法。陵樹秋風,已覺悽慘,況無樹耶?用意用筆甚曲。

《詩境淺說續編》:

詩後二句言漢家盛業,青史爛然,而五陵寂寞,只餘老樹吟風,已可深慨,今並樹無之,其荒寒為何等耶!前二句尤佳,有包掃一切之概,猶岑參《登慈恩塔》詩“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若置身閬風之顛,俯視萬象,類泡影之明滅也。宋人詞“消沉今古意無窮,盡在長空淡淡鳥飛中”,即襲用此詩。

《唐人絕句精華》:

此詩第三句為一篇之主,蓋就漢代言,亦與萬古同其消沉,故日“看取漢家何事業”。言試看今日漢家尚餘何事可供憑弔,即五陵亦已殘破不堪,則他何可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