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圖說東北地區關東軍要塞遺址,有些要塞直到日本投降還未完工


日軍佔領東北後,戰略目標由最初意欲“北進”侵略前蘇聯演變為後來的防備前蘇聯打擊。與此相關,日軍在中蘇、中蒙邊境東起吉林琿春,經黑龍江省的東寧、密山、虎林、饒河、蘿北、孫吳、黑河,直至內蒙的海拉爾、阿爾山等戰略要地,修築了綿延數千公里、規模龐大的軍事要塞工程,以及附屬的機場、公路、鐵路、橋樑、隧道、倉庫、營房等設施。 圖為琿春水流峰界標,左為日軍工事遺址。

琿春要塞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州的揮春地區中俄邊境一帶,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的三角舌狀地帶。修築時間始於1938年,南起水流峰,北至春化,正面寬90公里,縱深8至10公里。共有永久性陣地1處,水泥構築的野戰陣地7處,一般性野戰陣地3處。核心工程陣地位於大小五家子山,因此又稱五家子國境陣地,由關東軍第九“國境守備隊”駐守。1941年,關東軍特別軍事演習期間,又增設了第二軍。圖為琿春要塞日軍交通壕遺址。

東寧位於黑龍江省東部邊睡,與俄羅斯相鄰,東距海參威僅200公里。東寧要塞始建於1934年6月,先後進行了兩期大型施工,到日本投降還沒有完工。要塞工程縱深50多公里,其中勝哄山、勳山、廟溝、北天山、大石砬等主陣地,修築了堅固的地下要塞和地面永久工事,配備有各種火炮,地面碉堡密集,火力交叉,陣地間交通壕四通八達,陣地前還挖掘了深3米、寬5米,總長數百公里的反坦克壕。圖為東寧要塞內部的一個房間。


據日軍宣稱:僅勝哄山地下陣地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千人的部隊可守一年。東寧縣當時的常住人口僅3.5萬人,而在東寧地區駐紮的日軍就有10萬之多,第一“國境守備隊” 和若干師團駐紮於此。圖為東寧勝哄山要塞的地下出口。

圖為東寧要塞陳列館。

綏芬河、鹿鳴臺、觀月臺要塞陣地及野戰陣地,位於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東部與東寧縣北部中俄國境地帶,邊界線長26.4公里。是關東軍首先修築的四大要塞之一,也是兩大助攻型要塞之一。圖為綏芬河、鹿鳴臺、觀月臺地形地貌圖。

綏芬河要塞位於現綏芬河市,修建於1934年至1937年,正面寬約12公里,縱深8至15公里,陣地面積180平方公里。關東軍派駐第二“國境守備隊”,配備步兵、炮兵、工兵1500名。圖為綏芬河車站。

鹿鳴臺要塞位於東寧要塞北部、綏芬河要塞南部,修建於1938年至1939年,正面寬約7公里,縱深8至12公里,陣地面積84平方公里。關東軍派駐第十“國境守備隊”,配備兵力1000多人。觀月臺要塞位於綏芬河要塞北部、半截河要塞南部,修建於1938年至1939年,正面寬約19公里,縱深約20公里,陣地面積380平方公里。關東軍派駐第十一“國境守備隊”,配備兵力1000多人。圖為天長山陣地主峰火炮陣地原貌


因為綏芬河是中東鐵路上的國境站,關東軍對其特別重視,除三支“國境守備隊”,還常駐大批野戰部隊。當時綏芬河居民只有7000餘人,而日軍兵力最多時達到12000人。關東軍把綏芬河作為“對蘇前哨戰”主要戰略要地,曾有“國境軍都”之稱。圖為綏芬河至東寧輕邊鐵道通車試運行。

虎頭要塞位於黑龍江省虎林縣虎頭鎮周邊完達山餘脈丘陵中。中心區域正面寬12公里,縱深6公里,共有大小要塞十餘處,由猛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虎嘯山五個陣地組成。圖為虎頭要塞410毫米火炮炮座遺址。

1939年3月,關東軍在此設立第四“國境守備隊”,此後又多次擴編,兵員最多時達1.2萬人,還配備各種火炮63門,在西猛虎山修築了巨型榴彈炮陣地,炮身直徑1米,長20餘米,炮彈長4米,最大裝藥量1000公斤。在虎頭陣以西的火石山修築了列車炮陣地。日本關東軍將其吹噓為永久要塞,“東方的馬其諾防線”。圖為虎頭要塞中猛虎山日軍地下工事。


以上圖文選自《日本侵華圖志》第二十卷《虐殺戰俘與奴役勞工》, 何天義等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日本侵華圖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張憲文主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山東畫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併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 2014 年度入庫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