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蒙古人怎麼看明朝?

a237472222


洪武元年(1368),也就是元朝的至正二十八年,元順帝逃離大都,朱元璋改大都為北平,宣佈君臨天下。雖然此時中原地區並未完全臣服於明朝,但在中國史研究者看來,1368年成了一個劃分斷代史的重要時間點。

從這以後,元史就被明史所替代,但無法忽略的是,元順帝逃離大都之後,蒙元政權還在延續,去“大元”國號之後,始於1206年的“大蒙古國”一直延續到1635年察哈爾部為後金所滅。後金繼承“大蒙古國”法統後改稱清,之後8年又入關逐漸取代了明朝。我來談一談明朝時的蒙古人對明朝的稱呼。

1368年之後,北元一方數次想奪回大都,但均未成功。在蒙古文史書《蒙古源流》和《黃金史》中,均記載了當時蒙古人所傳唱的一首歌,傳說是元順帝所作,其中把明朝和明軍稱為“漢家之眾”。比如:把巧營建造的寶玉大都,把巡幸避暑的開平上都,遺誤而失陷於漢家之眾,流亡之惡名,加諸於烏哈噶圖可汗(元順帝)了。上圖元順帝

隨著時間推移,到“土木之變”發生的時候,蒙古一方的實力派人物也先已經稱呼明朝為“大明”,稱呼明君為“天子”。比如:俘虜了明英宗後,也先感嘆:“我常常禱告上天,有朝一日讓我大元一統天下,沒想到今天大明天子竟然落入我手!”

在弘治年間,兵部報告中稱,蒙古達延汗方面帶來的書信中稱明朝為“南朝”,而自稱“大元大可汗”,這樣看來是以敵國自居,從而認為自己與中原王朝的地位相當。

明穆宗隆慶五年,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在宣誓的時候,俺答汗自稱“我蒙古”,稱明朝為中國。比如:漢人兵馬八十萬人,蒙古兵馬四十萬人,從今日開始立定法度。我蒙古新生幼兒直至成年,新生馬駒長成大馬,終生不可侵犯中國。上圖我收藏的《黃金史》內頁

約在1604~1627年間成書的蒙古文史書《黃金史》,又稱《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書中用蒙古文稱呼明朝為“大明”,稱呼明朝皇帝為“漢家之君”,稱呼明政府為“大明朝廷”。“大明朝廷”就是直接用回鶻式蒙文音譯拼寫。書中還記載了一個傳說,認為永樂帝是元順帝的遺腹子,那時候資訊不發達造成造謠不嚴密,永樂帝的年齡和這部書的記載出入太大,明顯是假的;而大明這邊也有傳說元順帝是宋朝皇室後裔的,只是一種笑談罷了。


鄧海春


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於應天稱帝,建立明朝,取代了蒙古在中原的統治,元朝滅亡。蒙古統治者被迫北退,北退後的蒙古政權一般稱北元或明代蒙古。蒙古人驍勇善戰,朱元璋一度出兵攻打北元,但始終不能將其征服,在這種情形下,朱元璋採取軍事攻伐和政治誘降相結合的手段,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洪武元年豁鼻馬歸附,至洪武二十三年咬住、乃兒不花降明,一批批蒙古部眾南下歸附,成為明朝的臣民。但朱元璋對北元最好統治者的爭取,卻頻頻碰壁,不管是威脅還是利誘,北元君主始終與明採取敵對態度,政治上不承認明朝的合法地位,仍以正統自居,軍事上不時反擊明朝,意欲恢復昔日的統治。相比之下,蒙古的貴族權臣採取的對策更加靈活務實,他們往往採取騎牆政策,周旋於明朝與蒙古本部之間,謀求生存。明成祖即位後,確立了對蒙的封貢政策,蒙古大封建主雖然接受了明朝的封爵,卻從來不親自來朝見皇帝,就算是近在咫尺也避而不見,由此可以看出他們並非有臣服之心,仍然桀驁不馴。

土木之變


正統年間,發生了令人震驚的“土木之變”,成為明蒙關係的一個轉折點。明朝聲望大損,但由於蒙古內部這時也四分五裂,雙方都希望能夠和平相處,蒙古執政者上臺後一般會派出使臣以示和好,其目的之一是經濟上希望能夠獲得大量賞賜,目的之二是希望在政治上結好明朝,解決後顧之憂以集中力量解決內部矛盾。但達延汗即位後,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要求與明朝皇帝在政治上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俺答汗崛起後,出於經濟上的考慮,開始謀求與明朝建立穩定的通貢關係,他採取了以和求和和以戰迫和的政策。俺答封貢是明蒙關係史上劃時代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土木之變”後明蒙之間的戰爭暫告結束,而代之以互市形式下的友好往來,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事實上雙方對封貢這件事的看法是不同的,在明人看來,封貢就是蒙古首領嚮明朝俯首稱臣,但蒙古人卻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認為封貢並非是稱臣,相反是採取強制手段逼迫明朝的行為,他們是佔據主動地位的,目的只是想獲取經濟上的利益,跟政治上的臣服無關。

俺答封貢

綜上所述,蒙古人對明朝的政策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他們本心上並無臣服的打算,而一直以謀求利益的最大化作為根本目的,在他們的心中,他們仍舊獨立而自由。

回答者:宋佳,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參考文獻:

1.於默穎:《明蒙關係研究—以明蒙雙邊政策及明朝對蒙古的防禦為中心》

2.薄音湖:《北元與明代蒙古》

3.張立凡:《略論明代洪武期間與北元的戰和》


季我努學社


其實,當時的蒙古早已經被明朝打的沒有了反明覆元的心,就是單純的想要生存罷了。

永樂六年,蒙古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等人到明朝貢馬,很誠懇的請求印信封爵,永樂七年,明朝封其首領為順寧,賢義,安樂三王。永樂十一年的時候,韃靼部首領阿魯臺“能順天道,願同內屬”又被冊封為和寧王,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蒙古各部和明朝都建立了藩屬關係,也就算大家都是自己人了。


其實這個時候蒙古人要說對明朝有天朝般的敬畏那也是虛假的,東西蒙古的分裂,使他們迫切的想要爭取明朝的認可,然後可以壯大自己的實力,打擊對手,對他們來說,恐怕真的藉著明朝打垮了對手之後,就能又開始做一個反明覆元的美夢。

然而明朝也不傻,明朝的積極介入,其實也就是為了挑撥其關係,讓其內鬥的思想產物。 所以說,蒙古人名義上是承認了明朝為宗主,事實上不過是各懷鬼胎罷了,而永樂十二年,朱棣打擊馬哈木等人的時候路過阿魯臺的地盤,讓阿魯臺來覲見,阿魯臺卻稱病不見,這也說明了蒙古人的態度,那就是願意接受明朝的封爵,因為這些對他們是有經濟上的巨大利益和政治上的認可的,他們會做做表面文章,比如瓦剌三王以及和寧王沒少派人朝貢以及一被明朝打擊就派遣使者貢馬謝罪這都能看的出來。DNA明朝要想讓他做點什麼,也是不太現實的。


所以大家就一會兒打,一會兒和,表面上還是宗藩關係,實際上誰都沒當回事。


到了隆慶五年,俺答封貢事件之時,阿勒坦汗對於明朝的態度也是相當有誠意的,史書上說,在冊封儀式上,俺答行謝恩禮叩頭那是相當愉快的,而這些也就是漢人們更喜歡的面子問題,於是皆大歡喜,封貢互市。

不管怎樣,蒙古和明朝的關係,其實早已不像某些歷史上說的還有什麼北元對明朝的關係,是什麼對等的國與國的關係,而是經歷過封藩程序的關係了,儘管各懷鬼胎,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時候,蒙古就已經屬於中國。


關河南望


蒙古人對明朝的看法其實非常是有意思的,他們竟然認為明成祖永樂皇帝是元順帝(惠宗)的遺腹子。

例如,成書於17世紀的蒙文史書《黃金史綱》(quriyangγui altan tobči)就提到明末蒙古人對永樂皇帝的身世、血統的想象。這段記載的漢文翻譯如下:

當國政敗亡時,元惠宗(uqaγatu qaγan)的弘吉剌皇后(qonggirad qatun)已有三月身孕,那位皇后躲到甕中而留下。漢人(kitad)稱這個翁為“缸”,蒙古人稱作“博通”(butung)。漢兒的朱洪武皇帝(ǰüü qung üü qaγan)將這位皇后收納後,登上皇位(qan oron)。那位皇后心想:若在七個月後分娩,必以仇敵之子而殺害;若變成十個月分娩,則以為己子而不加害。願我天父(tnrgi ečige)施恩,再加三個月,充為十月!如此祈求恩惠而行,上天垂憐,十三月生一男兒。洪武皇帝的漢兒皇后也誕下一小兒。洪武皇帝夢有二龍(qoyar luu)纏鬥,諭令巫者卜之吉凶。巫者雲:此非二龍,乃聖上之二子也。西龍者,漢兒皇后小兒;東龍者,為蒙古皇后之子,或將坐上您的皇位。對巫者之辭,洪武皇帝不能分辨。雖系龍種,但母親為敵人之妻,由其誕生之子,若即我皇位,則不祥也。遂自皇宮(qaγan-u ordo)驅逐,到長城(kerem)外築泰寧城(köke qota)居住。自那以後,洪武皇帝居大位三十有一年而崩。其子建文皇帝(ǰaquy_a qaγan)即位四年後,弘吉剌皇后之子永樂皇帝(yunglo qaγan)率領自己的少數同伴,以及山陽六千蒙古兀魯斯,水濱三萬朱兒扯惕(usun-u γurban tümen ǰürčid)兀魯斯,黑城(qar_a kerem)漢兒兀魯斯,修兵來伐。擒漢兒洪武皇帝之子建文皇帝,烙銀印於頸後驅逐。惠宗之子永樂皇帝為君。

這段材料中附會了許多明朝的史事。例如“遂自皇宮(qaγan-u ordo)驅逐,到長城(kerem)外築泰寧城(köke qota)居住”一句,所謂的köke qota就是呼和浩特,明朝人翻譯作“可岢河套”,字面意思是青城,指泰寧。這其實是把明太祖朱元璋分封第十七子朱權為寧王並鎮守大寧的事情,附會到了成祖身上。

除此以外,還有“其子建文皇帝(ǰaquy_a qaγan)即位四年後,弘吉剌皇后之子永樂皇帝(yunglo qaγan)率領自己的少數同伴……修兵來伐。擒漢兒洪武皇帝之子建文皇帝”一句,這段話將建文帝說成是朱元璋之子,很明顯是在映射靖難之役的那段歷史。

根據周清澍教授的《明成祖生母弘吉剌氏說所反映的天命觀》一文,以上蒙古史書所記錄的傳說,其本源是明代內地的野史傳聞,蒙古史家根據漢人的故事,加以改編寫入蒙文史書。

這種對明成祖身世、血統的想象,所暗示的情緒其實是十分明顯的,即蒙古人雖然已離開中原,但中原仍然被繼承了元順帝血統的後裔所統治。


HuiNanHistory


蒙古人怎麼看待明朝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的畢竟蒙古遊牧民族通過馬上征服了整個中原地區只是在1368年,元惠宗妥歡貼睦爾退至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蒙古貴族在退回北方草原後繼續保持著政權,這個政權史稱"北元"。北元政權持續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與明朝相始終,最後統一於清王朝。在這二百多年裡北元與明朝繼續上演之前的蒙古帝國與宋之間的拉鋸戰只是這個時期的蒙古內部分離成多派沒能團結起來共同攻明,明朝雖是新起來的政府但是對戰力彪悍的蒙古騎兵也是心有而力不足,從此開始了南北對峙的情況統治全國的元朝滅亡之後,蒙古貴族仍然企圖重新入主中原,不斷組織力量反攻。明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蒙古採取征討和招撫並用的策略。其結果,雙方都沒有能夠如願以償,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北元初期,蒙古貴族依靠的力量主要有三枝: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又名王保保)率領十餘萬軍隊,佔據山西、甘肅方面。北元丞相納哈出擁二十餘萬眾據守遼東。元梁王管轄之下的雲南還有十餘萬軍隊,策應北元皇帝的軍事行動。此外,北元與東面的高麗、西面的畏冗兒地區仍舊保持著政治經濟的聯繫。


蒙古書生


這應該是問蒙古人的問題吧,我個人的看法,第一,朱元璋一個要飯的和尚當皇帝說明中國人挺奇怪,沒有底線,第二,明朝的修寫元朝歷史我們是質疑的態度。其三,相對元朝明朝是腐朽的,閉關鎖國的。其四,不理解朱元璋把手下有功勞的人都給宰了。明朝有很多奇葩的皇帝,其五,對中國社會發展以及對世界發展沒有太多的貢獻。其六,明朝人火燒了大都,上都等,磨掉了元朝的燦爛的世界文明,更可笑的是後人還沾沾自喜,天天喊外蒙古是國土,你都燒光了哪兒來的你的東西。當初蒙古人來什麼都留下,可是明人卻什麼都燒光。蒙古人對得失看得開,現在內蒙古依然有很多漢族過來創業了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