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導言

“(諾門罕戰役)這是一場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戰爭,在人們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裡發洩著憤怒”——《紐約時報·1939年7月20日》

諾門罕戰役爆發兩個月後,《紐約時報》輕蔑、戲謔地評價了這場戰役。

在當今看來,這仍然是一場很容易被忽略的局部衝突。無論是戰役規模,還是雙方的投入和戰損,在二戰的大背景下都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波蘭戰役”vs“諾門罕戰役”

注:左上、右下為德軍裝甲師,左下為日軍行進隊伍,右上為日本94式坦克

雙方的參戰兵力總計才20多萬,卻在滿蒙的不毛之地鏖戰了4個月。而就在諾門罕戰役結束的當月,德國的150萬大軍入侵波蘭蘇聯也在諾門罕停止軍事活動的第二天參戰,兩國消滅了100萬波蘭軍隊、瓜分了波蘭國土

但這場邊境衝突,在當時卻受到蘇聯和日本兩國當局的高度重視。日本方面不僅天皇多次問及戰況

,還給予了關東軍在空軍、裝甲部隊、重炮乃至生化部隊的支持;蘇聯方面也不含糊,斯大林直接指派朱可夫前往遠東指揮作戰,同時命令裝甲兵、空軍、炮兵和後勤全力配合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諾門罕戰況

為何雙方會對一場邊境衝突如此在意?為何日本人風風火火地挑起了事端,倔強地支撐了4個月,卻又在碰了一鼻子灰之後草草收場?

這一切都與這場戰爭的起因有關——它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一次“投石問路”,將決定日軍未來的擴張方向

歷史遺留問題——“北進”和“南進”的抉擇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通過改革實現帝國主義、軍國主義的明治天皇

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以來,“北進”和“南進”這兩條擴張路線的爭論就始終沒有停歇過。

宏觀來看,所謂“北進”,就是以俄國或者蘇聯為假想敵,進攻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南進”,則是以英美等西方勢力為假想敵,進攻東南亞的太平洋沿岸乃至於澳洲和太平洋深處。

但是細微地考察這兩個進攻戰略,就會發現它們都有一項至關重要的先決條件——以中國大陸為跳板。對“北進”來說,只要控制了滿蒙就足夠了;對“南進”,則必須掌控中國漫長的海岸線

這種差異,造成了不同時期的“南進”與“北進”之爭,有不同的含義,並與日本軍隊的派系爭鬥交織在一起,不斷髮展變化。

  • 長州藩與薩摩藩——軍制的爭端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長州藩與薩摩藩的“大佬”們

時期,日本的軍隊分散在不同的藩主手中,他們各行其是,引進了西方不同國家的軍制。而在眾多的藩主中,長州藩和薩摩藩最為強勢,他們幾乎平分了日本的軍權

薩摩藩地處九州鹿兒島航海業發達,因此早早就在海軍中佔據主導,並且主要學習海上強國英國的軍制;長州藩則地處本州島西南,專注於陸軍,先學習法國軍制,“普法戰爭”後又轉向德國軍制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普法戰爭

軍制上差異,造成了二者在對外擴張的方向上產生了分歧。薩摩藩主張“日俄友好”,奪取清朝的東南沿海地域,驅逐英美勢力,進而南下侵佔南洋

;長州藩則主張避免與清朝再度開戰、與英美緩和,向北與俄國爭奪滿洲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日俄戰爭

最終長藩勝出,薩摩藩退出陸軍、轉向海軍,日軍全面推行軍政、軍令分立的“二元制”軍制——由陸軍省和海軍省負責軍政,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負責軍令。而外向的擴張也被長州藩主導,主動發起了

日俄戰爭

這場爭端讓日本陸海軍走向了對立,也開啟了“北進”和“南進”兩大戰略的無休止爭議

  • 統制派與皇道派——治軍理念的爭端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日本陸大畢業生的象徵——“菊花與星”徽章

長州藩家獨大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陸軍大學的畢業生們看不慣長州藩的驕橫跋扈,這些經歷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和一戰歷練的新生代力量開始逐漸佔據要職,不斷打壓長州藩勢力

而在長州藩日漸衰落的同時,又產生了新的派系鬥爭,這次鬥爭的焦點是治軍理念

  1. 一些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戰爭形態的變化,提出要推進“軍備現代化”。他們被稱為“
    改革派”,信奉德國的“總體戰”理論,主張從軍政體制、國民經濟和軍事工業等不同方面,全面提升國家的戰爭能力。
  2. 另一些沉湎於武士道的人,卻堅信精神力量才是致勝之道。他們強調肉體搏殺和磨鍊士兵意志的重要性,認為一些現代化軍備反而會讓軍隊喪失英雄氣概,這就是所謂的“信念派”。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日本軍國主義象徵——“膏藥旗”

“改革派和“信念派”的鬥爭一開始只侷限於陸軍高層,隨著侵略規模的不斷擴大軍國主義情緒不斷高漲,鬥爭開始蔓延。

“信念派”的主張得到激進基層軍官的擁護,他們要求用武力政變把內閣趕下臺確立天皇的絕對統治。完成內部的改造後,“皇軍”應當在“皇道”的“無敵意志”下快速北進,先消滅蘇聯,再南下擴張。他們擁戴荒木貞夫和真崎甚三郎為領袖,演變為“皇道派”。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總體戰》是德國戰略家埃裡希·馮·魯登道夫的著作

而陸軍的高官們然以“總體戰”為指導,主張先擴大戰爭規模、提升軍隊的實力和地位,再以合法的方式實現軍事獨裁。他們被稱為“統制派”,希望快速奪取中國東部地區,再以其為基點向太平洋地區擴張,實現“南進”。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激進的青年軍官

“統治派”和“道派”的鬥爭,最終釀成了“二二六兵變”。瘋狂的皇道派青年軍官殺進東京,刺殺了兩名內閣大臣和教育總監,震驚了天皇和日本軍政高層。統制派藉機大肆打擊皇道派,使其從此一蹶不振

  • 不擴大派和擴大派——輕重緩急之分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華北事變

頗為諷刺的是,儘管皇道派”衰敗了,他們的“北進”和“精神為上、狂妄自大”,卻在統制派內部得以傳承,並導致其分裂為兩部分——“不擴大派”和“擴大派”

這種分裂發生在華北事變前夕,此時日本已經牢牢的掌控了滿洲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石原莞爾

石原莞爾為首的“不大派”主張“北進”,但他們的“北進”遠比“皇道派”溫和很多。石原有一套“世界終極戰爭論”,他認為將來日本將帶領東亞與美國帶領的西方勢力決戰,以確立對世界的掌控權。因此他主張經營滿洲“提攜”中國,想提升日本的持久戰能力,消除蘇聯在北方的威脅,再徐徐南下,與美國決戰。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東條英機

東條英機、武藤章等人表的“擴大派”,在“九一八事變”後已經陷入了狂熱和膨脹。他們認為中國不會持久進行抗戰,全面侵華可以快速促成中國的投降,佔有武漢、上海、廣州等要地,進而與英美在太平洋決戰。

這種新的“南北之爭”,本質上都是“南進”戰略的發展和延續,只是“不擴大派”認為日本還不具備與美國全面開戰的實力,需要先北後南

“擴大派”最終佔取了優勢,日軍藉助華北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

。但是“不擴大派”卻並未偃旗息鼓,他們積極經營滿洲關東軍的主力也被留了下來,僅有少量部隊參與了華北的進攻。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日本人藉著“滿洲國”的謊言來經營滿洲

由此可見,日本陸海軍的端以及陸軍內部的爭鬥,讓他們在“北進”和“南進”之間,始終無法做出定論,甚至於出現了一種“南北並進”的狂妄姿態。而諾門罕戰役前夕,局勢的變化讓他們不得不在“南進”和“北進”間做出最終抉擇。

現實困境——中國大陸的戰爭泥潭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全面侵華

日本人缺乏持久作戰的能力,這是“擴大派”和“不擴大派”的共識,但是狂妄的“擴大派”從來沒有考慮過會在中國進行持久作戰

華北事變之後,裕仁天皇曾問及全面侵華需要多長時間結束戰事,陸相杉山元的答覆是“一個月解決中國事變”。

顯然日本沒有吞併整個中國版圖的打算,全面侵華只是為了達成日本的戰略目的——佔取戰略要地、攫取戰略資源,把中國轉變為僕從國,充當自己征服世界的炮灰。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心

在“擴大派”看來,“不擴大派”的堅持是十分可笑的,因為全面侵華將是一場“秋風掃落葉”的快速決勝。他們堅持擴大侵華戰爭的目的,也是為了增強日本的持久作戰能力

只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日本就將從中國獲得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資源,並且由中日對峙的局面轉變為宗主國和僕從國的同盟。屆時的日本將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戰略縱深,也可以將中國方面的大量軍隊調遣到其他方向,到時候不要說北上進攻蘇聯,“南北共進”也是很輕鬆的

然而“擴大派”很快

被潑了一盆涼水,他們高估了日本、低估了中國。儘管日本拿下了南京、上海、徐州、武漢、廣州這些重要城市,但每一次大會戰都給日軍帶來了巨大的傷亡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淞滬會戰與武漢會戰

淞滬會戰

,日軍投入陸軍的個師團、海軍的兩個艦隊和混編陸戰隊,共計20餘萬人,鏖戰三個月時間,傷亡近4萬人武漢會戰,日軍投入九個師團、一個旅團,還有300多架戰機、100多艘艦艇,共計40餘萬人,耗時4個月之久,傷亡高達25萬人

更要命的是,中國人民的抗日情緒空前高漲。國民政府雖然一退再退,首都由南京遷到重慶,卻始終沒有投降的打算。隨著戰線的快速擴張,日本不得不投入更多兵力和財力

“擴大派”速戰速決的構想徹底破滅,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困境。甚至裕仁天皇也急於甩鍋

,指責陸軍從“柳條湖”(即九一八)到“盧溝橋”,始終在逾越中央獨斷專行,最終造成這種僵持的惡果。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日軍在華中始終未能突破鄂西、湘北

這種局面下,日軍必須做出抉擇,儘快擺脫中國的戰爭泥潭。最直接的辦法就是

調關東軍南下,以武力迫降中國。

此時日軍在華北、華中和華南都陷入了停滯和僵持,只要在任意一個方向增加3-5個師團的精銳,都有打破僵局的可能。特別是華中方向,如果能攻破鄂西、威逼重慶,日本就可以儘快促成蔣介石政權的全面投降

而關東軍在1938年7月已經擴充到9個師團兵力雄厚、裝備精良,被日本人譽為“皇軍之花”。從關東軍抽掉五個師團南下,似乎可以快速解決中國問題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八月風暴”中蘇軍的鉗形攻勢

但是這個方案想要順利實施,需要蘇聯方面的“批准”。關東軍之所以常駐滿洲還不斷得到加強,就是因為滿洲是一個深入蘇蒙的巨大突出部,極容易受到外蒙古西伯利亞和遠東三個方向的夾擊。

自“七七事變”以來,蘇聯對日本改為強硬態度1937年8月21日,蘇聯與國民政府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給予國民政府大量軍事援助,好讓日本深陷在中國、無力北上進攻蘇聯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蘇中互不侵犯條約

因此,關東軍一旦南下,蘇聯似乎沒有理由不趁機進攻滿洲。他們或許會增加摩擦、製造壓力,讓日軍兩面受窘。甚至還可能會“趁他病、要他命”,冒險攻佔滿洲,在歐洲局勢徹底惡化前徹底解決東部問題。

這卻讓“擴大派”和“不擴大派”出現了共同的訴求——儘快探明蘇聯方面的局勢和態度

“天賜良機”——蘇聯人的麻煩

正當日本人為中國局勢一籌莫展的時候,蘇聯人也遭遇了很多麻煩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德意日同盟

自1936年11月德國與日本締結同盟以來,蘇聯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在東西兩面同時受到法西斯強國的敵視遠東與歐洲間的遙遠距離,讓蘇軍無法在東西國境線之間快速機動和馳援, 只能強行割裂為兩條戰線,這是蘇聯無法承受的。

這種緊張的氛圍在1938-1939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並且與蘇聯國內的形勢交織在一起,成為內憂外患的局面。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綏靖政策”的實質是“禍水東引”

最大的麻煩來自於歐洲大陸,從1936年德軍進駐萊茵蘭非軍事區開始,希特勒已經推開了二戰的大門,很快在歐洲大陸攪風攪雨。

1936年五月意大利吞併埃塞俄比亞、1936年七月西班牙內戰爆發、1936年十月德意締結同盟、1938年三月德國吞併奧地利,面對法西斯這樣的肆虐,國聯早已失聲美國完全孤立英法則始終踐行“綏靖政策”。 蘇聯嘗試通過外交途徑遏制納粹,甚至不惜捲入西班牙內戰,但卻一直被隔絕在英法的安全體系之外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慕尼黑協定

英、法在1938年9月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中,背叛了捷克斯洛伐克,直接將蘇臺德地區讓給了德國。這讓蘇聯對英法的希望徹底破滅

斯大林失望地表示,“可以設想,他們把捷克斯洛伐克奉送給德國人,作為德國負責對蘇開戰的代價”。

禍水東引”似乎已經成為現實,剩下的只是時間的問題,蘇聯人必須加緊西部邊境的國防建設,儲備力量等待納粹的進攻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肅反的“急先鋒”——貝利亞

與此同時,蘇聯國內的肅反運動在1937-1938年變得越發荒誕與瘋狂,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浩劫,無數無辜者遭受到誣陷,並被槍決或流放

最可怕的是對蘇聯軍隊的“肅反”,據統計共牽扯到4萬名軍人,其中包括所有的11名副國防人們委員、80名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中的75名、16名集團軍司令中的15名、195名師長中的110名、229名旅長中的186名,還有3萬名上校以下的軍官。可以說蘇軍的基層、中層、高層指揮系統幾乎全部淪陷,縱然可以快速提拔、補充新人,蘇軍的戰鬥力卻因此大打折扣,諾門罕戰役中蘇軍的巨大損失就是例證。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葉戈羅夫、布柳赫爾、圖哈切夫斯基

甚至連五大元帥中的三人——圖哈切夫斯基、葉戈羅夫、布柳赫爾,也未能倖免於難,被荒唐地強加上“從事外國間諜活動”的叛國罪名

熱身運動——“張鼓峰”事件

日本對

蘇聯在歐洲的困境可謂是一清二楚,而對於蘇聯國內的亂局,他們也不可能一概不知

事實上,蘇日在1938年的一場邊境糾紛,就是因“肅反”而起,並最終造成了布柳赫爾元帥的悲劇,這就是有“諾門罕戰役前奏”之稱的“張鼓峰事件”。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張鼓峰事件

張鼓峰事件的起因,是時任蘇聯克格勃遠東部長——留希科夫的叛逃。作為蘇聯在遠東情報系統的最高領導,留希科夫幾乎掌握了遠東蘇軍的全部機密。因為莫斯科同事傳來了告警,留希科夫乾脆地叛逃到滿洲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留希科夫

日本人很快從他那裡獲悉了蘇軍在遠東的詳細情況,包括兵力部署、永固性工事的具體分佈等信息。雖然瞭解到遠東蘇軍的規模十分龐大,但是“肅反”的恐怖效果還是讓日本人覺得他們有機可乘。

此時蘇軍短缺大量經驗豐富的指戰員,戰鬥力已經嚴重削弱。而且連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都遭遇不測,可見蘇軍中人人自危的情緒到了什麼程度,蘇聯在遠東可能已經瀕臨崩潰

但秉承著日本人謹慎的特點,日軍在“張鼓峰事件”中僅僅投入了一個朝鮮軍的師團,而且並沒有調集艦艇和戰機

注:朝鮮軍並非是朝鮮傀儡部隊,而是日本的方面軍級編制,統轄駐屯在朝鮮境內的部隊,後來改為第17方面軍。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蘇聯在遠東的重要軍港——海參崴

張鼓峰位於中、蘇、朝三國交界處,東部臨近蘇聯海岸線,處在通往海參崴的必經之路上。日本人顯然沒有一舉吞下張鼓峰的意圖,否則他們絕對會利用海軍的壓倒性優勢助攻

而日本大本營在張鼓峰事件中的態度是,“在這樣

狹窄的地帶無法出動大批軍隊,因而不會導致大規模的戰爭。即使整個師團覆滅也無關緊要,這正是向蘇聯顯示日本實力的大好時機。”

通過張鼓峰一戰,日本人達成了預期的效果。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張鼓峰事件中蘇軍“伊15”戰機出動架次達534次

一方面他們重新認識了蘇軍在遠東的實力,瞭解到蘇軍在兵力和現代化程度上的優勢。但是蘇聯人在四倍於日軍並投入坦克和空軍的情況下僅能獲得慘勝,這顯然也驗證了他們關於“蘇軍已經遭受重創”的猜想。

另一方面,日本人也看到了蘇聯無意在遠東擴大戰事,所以很快在中國境內加大兵力,發起了對武漢的進攻。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援華抗日的蘇聯志願飛行員

但是蘇聯方面卻沒有終止對華軍事援助,日本在攻下武漢之後又陷入了更大的困局,不得不再次考慮對蘇聯施壓以斷絕中國的外援

而關東軍方面更是各種不服,認為張鼓峰的失敗是朝鮮軍太弱造成的,且沒有投入坦克和航空兵。作為“皇軍之花”,他們也不甘心在滿洲坐“冷板凳”,希望能夠通過對蘇作戰多出出風頭

因此,在1939年,日本人又選擇在滿蒙交界處發起了“諾門罕”戰役。

結語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諾門罕戰役

既然“諾門罕”是日軍的第二次“投石問路”,那麼日軍是否會在“諾門罕”獲勝後全面進攻蘇聯遠東地區呢?

我想答案是“否”,無論諾門罕的戰果如何,日軍都不會擴大對蘇戰爭。

在“諾門罕”戰役的一個月之前,1939年4月1日參謀次長中島鐵藏曾在對各軍參謀長的懇談會上,代表參謀本部分析了國際形勢,並介紹了日本下一步的軍備策略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德軍在1941年6月發起“巴巴羅薩”行動

他表示,“短期內歐洲局勢不會有太大變化,德國要在1941-1942年才能具備大規模對外進攻的實力,而英美的軍備建設也要到1941年才完成,其他列強亦同”。他預估1942年是世界的轉折點,在此之前日本需要儘可能提升國力和軍備,實現總動員、逼降中國抗日政權。

通過中島的這番話,讓我們看到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實意圖——“試探為主、施壓為輔”,並不急於擴大對蘇戰爭

日軍並沒有信心一口吃掉遠東的全部蘇軍,“張鼓峰事件”已經讓他們有所感受。第二次“投石問路”選擇了滿蒙邊境,就是考慮到外蒙古在大清洗中遭受了沉重打擊,該處是蘇蒙的最薄弱環節

。而且一旦佔領外蒙古,就可以威逼蘇聯外貝加爾地區切斷歐洲和遠東的聯繫

日本發起“諾門罕”戰役的真正目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諾門罕”戰役是為了試探遠東蘇軍的真正實力和底線,並藉此取得一部分邊境利益,強迫蘇聯

中斷對華援助

至於全面對蘇戰爭,日本並不會當“出頭鳥”,他們在靜待德國人從西線進攻的“佳音”。只是他們沒想到等來的卻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最終只好在“諾門罕”草草收場,吃了個啞巴虧


  • 《諾門罕,日本第一次戰敗》
  • 《諾門罕戰爭》
  • 《日本的軍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