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周天子被架空,姬姓諸侯國為什麼不來勤王?

而知而行的歷史


春秋已經禮崩樂壞,即便是一個姓,過了那麼代早就沒有了感情,別說同姓即便是親父子親兄弟,為了繼承權的問題都自相殘殺,何必是同宗同族的周天子。在春秋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其影響力和一個普通諸侯國沒有什麼卻別,當然在春秋還是有一定的利用價值,而到了戰國,周天子完全喪失了權力。

在周平王動遷以後,周朝衰落,到周桓王時,同是姬姓的鄭國可以說是春秋最初的霸主,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所以,當時的周天子看到鄭國非常傲慢決定收拾他,結果被鄭莊公的將領射中了肩膀,從此周天子的權威蕩然無存。

其實,春秋時的諸侯國都各自為政,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子,比如楚國早就不聽周天子的號召了。從西周的時候,就不向周王朝貢,按理說周天子可以號召任何一個姬姓諸侯討伐其他不聽話的國家。但是,周天子沒有哪個能力,最主要的問題是天子不行,也就是說天子不才,即便是兩萬三炸,在他手中也是一手爛牌。周天子沒有遠大的抱負,如果換做周成王,應該削弱諸侯國的領地,但是從周平王時對西邊小小的犬戎都對付不了,周平王因為害怕所以遷都,東遷以後周朝已經苟延殘喘。只能蝸居在他那塊三分自留地當中,過太平日子。


謀士說


所謂“周天子被架空”,核心是周王室的沒落。周王室的沒落,又發生在西周時期而不是東周時期。西周末年,發生了申侯引犬戎入鎬京事件,使得鎬京成為一片焦土,渭河平原成為戎狄盤踞之地。


此外,申侯引犬戎滅西周的關鍵要點在於,西申國扶持年幼的周平王與周幽王所代表的正統周王室對抗。周幽王戰敗身死,意味著正統周王室的覆滅,而平王所代表的西申國勢力推翻了正統周王室的統治。因此,西周滅亡之際,周平王政權在法理和道義上都得不到周王國範圍內大多數諸侯國的支持,不管諸侯國是否為姬姓

因此,周幽王一死,周王國諸侯立刻在中原另立攜王與弒父篡位的周平王政權對抗,周王國進入了“二王並立”時期。


主導擁立攜王的諸侯國,傳統大多認為是西虢國,個人認為更可能是東虢國。但不管是西虢國還是東虢國,都是姬姓諸侯國

接下來的十年中,攜王政權逐漸失去人心,天下諸侯逐漸不朝於周。攜王政權為何失去人心,現有史料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很有可能是因為扶持攜王政權的東虢國國君過於狂妄自大且貪婪——《國語·鄭語》就曾稱“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

因為攜王政權的不得人心,使得兩個姬姓諸侯國迅速投靠了之前被天下諸侯視為“反逆”的周平王政權:這就是晉國和鄭國。鄭武公和晉文侯先後投靠周平王政權,一個在洛陽平原周邊,另一個在晉西南,瘋狂地黨同伐異,同時擴張領土,終於為周平王東遷打下了一片穩固安全的政治空間。

公元前759年,周平王正式東遷洛邑,與攜王政權開始了直接對抗。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死攜王,讓周平王成為周王國體系內唯一的“王”。


此時,不管平王政權是否合法,周王國諸侯都只有這唯一選項了。

但是顯然,天下諸侯國雖然無法否定平王政權的存在,但是對其合法性仍然存在疑惑。

傳統中原諸侯國中的強者魯國,就對平王政權相當不屑:從魯隱公、魯桓公到魯莊公的三代魯國國君,從未去洛邑覲見過周王,相信之前的魯惠公也是如此。魯國之所以不去周王室朝覲周王,核心就在於這個周王室的地位,並非是合法得來。

魯國如此,相信當時中原大多數諸侯國都是同樣的感受。因此,周平王東遷以後,除了晉國、鄭國、西虢國、陳國等等少數諸侯國外,大多數諸侯國都與平王政權保持著若即若離的態度。這已無關乎姬姓國與非姬姓國的差異,而是對平王政權合法與非法的認同。

但是,直到平王政權東遷數十年後,周王國諸侯才明白了另一個重要道理:平王政權的合法與非法其實已無關緊要,關鍵是誰能利用平王政權來為本國謀取到最大的利益。

鄭國原本不過是渭河平原東部的一個小國,卻因依附平王政權一躍而成為環繞洛陽平原的地區性大國、強國;晉國原本是山西翼城附近的小國,卻因投靠了平王政權而擁有了整個汾水流域的國土;秦國原本連諸侯都算不上,卻慢慢成長為佔據整個渭河平原的大國……。

鄭國所滅諸侯國


政治正確性,在現實利益的龐大誘惑力面前,變得一文不值。


所以,為了在政治鬥爭中獲取更大利益,東遷的羸弱平王政權也就成為天下諸侯國手中的棋子。成為棋子,有兩層含義:1)平王政權正式得到了天下諸侯的認可;2)平王政權本身地位下降,名義上是周王,實際上不過是個傀儡;

雖然自周平王後,周桓王、周莊王、周僖王都試圖挽回王室的頹勢,奈何王室實力過於羸弱,又得不到天下諸侯國的廣泛認同,終於還是避免不了

被架空的宿命。即便是齊桓公的“尊王”,更多也是稱霸的政治需要,而不是他真想復興王室。

所以,平王東遷後周王室被架空,不是諸侯國不來勤王,根本原因是平王政權本身合法性就存在嚴重缺陷。這一點,已無關乎姬姓諸侯國還是非姬姓諸侯國,而是平王政權自身造成。


欲雲談史論今


這種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

在驪山之變,周室衰微之際,姬姓諸侯國是出過很大力氣的,不然周室哪裡還撐得住。虢國一直是最效忠王室的諸侯,直到後來被晉國滅掉;在勤王一事上,鄭國的表現也是很搶眼的。

在護送平王東遷、再造周室一事上,鄭國是出過力氣的,因而鄭武公、鄭莊公兩位君主均擔任周朝廷卿士,即為實際執政者。後來周桓王看鄭莊公不順眼,起用虢公為卿士,把鄭莊公踢出朝廷,至此,周鄭交惡。後來周王糾集衛、宋、陳、蔡等小嘍囉討伐鄭莊公,卻被鄭國打得落花流水。

不過,到了周惠王時,周室發生政變,鄭莊公的兒子鄭厲公挺身而出,鎮壓叛亂,再造周室。下面我就詳細說說這段史事。

周惠王上臺後,幹了一件十分不地道的事:搶走手下五個大臣的菜園、房產、田地。五大臣心懷怨恨,與周惠王的弟弟子頹勾結起來,打算髮動政變,推翻周惠王。

公元前675年,在衛國與南燕國軍隊的協助下,子頹及五大臣發動政變,周惠王狼狽不堪,逃出首都洛邑,四處漂泊。這是繼繻葛之戰後,周王室又一次在天下人面前威風掃地。當時各諸侯國(包括齊國)都袖手旁觀,看天子的笑話。然而,目光遠大的鄭厲公洞察到天賜的良機,他果斷介入周王室的內鬥。

次年(公元前674年),鄭厲公藉口調解周王室內部糾紛,將參與發動政變的南燕國君仲父抓起來。緊接著,他將四處流浪的周惠王迎到鄭國,並派人潛入周都洛邑,把傳國寶物偷了出來,以向天下人表明,周惠王仍舊是合法的天子。

為了幫助周惠王復辟,鄭厲公前往虢國,與虢公一起商議周惠王復辟的事宜。虢國一直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虢公同意與鄭厲公共同出兵討伐子頹偽政府。公元前673年,鄭、虢聯軍發動對子頹偽政府的軍事打擊。洛邑很快被攻破,子頹和叛亂的五大臣均被殺死。這場周王室內亂以叛亂者失敗而告終,周惠王成功復辟。

鄭厲公勤王再造周室,取得赫赫之功,鄭國在國際上之聲望幾乎蓋過齊國。倘若不是鄭厲公不久後便病逝,齊桓公能否保住霸主地位實是可疑。

這件事對齊桓公觸動很大。大家都知道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口號,其實最開始時,他才懶得理周天子哩。直到鄭厲公平定周亂,功蓋天下後,齊桓公才意識到周王室雖然衰落,仍然有利用價值。此後他聽取管仲之建議,高舉“尊王”與“攘夷”兩面大旗,將齊國的霸業推向巔峰。


君山話史


原因可能很多,我歸納以下幾點。

1,分封制的弊端。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姬發。對開國功臣和自己的同宗進行了封賞。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之國共有五十三個。而在姬姓之國中,屬於文王諸子的有十六國;屬於武王之子的有四國;屬於周公後裔的有六國。如姜子牙在齊,周公在魯……它們廣泛地分佈在中原地區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這就直接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分封分五等:公、侯、伯、子、男,不及五等者為附庸。所以又學者說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並不止71個。比如秦國,就是屬於附庸。而楚國也只是子爵一級的。 分封的各個諸侯國各自為政,定時來周天子處朝賀。諸侯國如果實力強大,就會造成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比如楚國,在西周時就覺得分封諸侯國時,對姬姓諸侯和異姓諸侯不均等對待。他們不但不去朝拜周天子,暗中擴大自己的勢力還開始稱王並分封自己的臣國為諸侯。



2,歷史的必然趨勢。《三國演義》的開篇就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本身就是歷史的一種規律。每個朝代建立以後,基本上都會經歷開始——興盛——衰落的過程。西周從公元前1046年建國,到公元前771年被戎狄所滅,時經275年,也都經歷了這些過程。而且在權力面前,骨肉都能夠相互殘殺。更何況是經過275元的繁衍。他們之間早已經沒有了血脈親情。


3,周王的昏庸。周宣王在位的時候,政治還比較清明。周宣王死後,他的兒子周幽王即位。周幽王縱情聲色,昏庸無道。大臣褒響勸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惱羞成怒,將褒響關進了監獄,一關就是三年。褒響的兒子將美女褒姒獻給周幽王後,褒響才重新獲得了自由。褒姒美貌如仙,卻有一個特點,就是我從來不笑。周幽王用了虢石父的方法“烽火系諸侯”。贏得了褒姒的一笑,卻在諸侯國中失掉了信用。再加上週幽王想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於是,廢了申後,趕走太子,因此申侯大怒,約同了繒國和西夷、犬戎攻打幽王。幽王燃起烽火召集救兵,但諸侯的援軍卻已經不再來了。於是犬戎就將幽王殺死在驪山下,擄了褒姒,取光了周京的財物才離去。而後諸侯就跟著申侯一起擁立前幽王太子宜臼,成為周平王。前770年,周國都從鎬京遷到洛陽。


4,後繼無人。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掌控,再加上諸侯國之間不斷的兼併和壯大,周天子,早已成為虛設。東周也成為偏安一隅的一個小國。而東周,再也沒有出現厲害的國君。沒有實力,更沒有翻盤的能力了。而其他諸侯國在不斷征伐的過程中,卻不斷湧現改變歷史的人物,如齊桓公,秦穆公,鄭襄公,晉文公等等,一步步的推動著歷史的進程,直到秦莊襄王滅到東周。歷史進去了新的紀元。

諸多原因還請留言賜教!


葉子寫實


原因很多,

1,各自獨立都想做大,

2,經過了幾百年發展,血緣關係不在那麼親,忠誠度也隨著時間而漸漸消失

3,實力所致,有實力的比如晉國燕國都忙著擴張,沒沒實力的只有等著滅亡

4,既得利益,誰願意拿自己去肥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