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在軍中各負責什麼?

浮沉於史


我們常在影視劇中見到某人被冊封為大將軍出戰四方,威風凜凜,為國家擴展疆域,回來功成名就、流芳百世。可我們也在詩書中讀到“一將功成萬骨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戰場險惡,如果沒有精細的作戰準備,就會白白犧牲多少戰士的性命。

所以作戰安排尤為重要,《三國演義》裡有一段講到劉備任命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心高氣傲的關羽不願意接受任命,並認為黃忠是“老卒”,在被多次勸說下才接受了這個封號,當然,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等的優秀事蹟證明關羽確實非常有能力,那為什麼對於被封為“前將軍”如此厭惡?到底他的“前將軍”和黃忠的“後將軍”有什麼不同,我們今天來探討一下這“四方將軍”和“偏將軍”在軍中負責什麼?

在歷史上除了關羽還有李廣擔任過“前將軍”,看來,擔任“前將軍”是個苦差事,不僅關羽為此而惱火,甚至李廣也因此無奈自殺,原來李廣請戰的時候已經上了60歲,漢武帝認為他年老不如年輕力壯的衛青,便勉強答應,封他做了“前將軍”,輔助被封為“大將軍”的衛青,到了戰場上,李廣認為自己身為“前將軍”就應該身先士卒,打頭陣破敵營,可是衛青調派他繞道東路,以至於迷路後,戰場瞬息萬變,一步走錯了就是萬劫不復,後來他為自己的錯失負責任而自盡了。當然,雖然前面兩位因“前將軍”運氣不佳,但這個職位仍舊是軍隊裡的高級官職。

“後將軍”這個職務是春秋戰國設立的,擔任此職務的人有西漢時期的趙充國,以及三國時期的黃忠、姜維、曹洪、文聘、賀齊等人,

“左將軍”在春秋戰國時期掌管左路大軍的官職,到秦漢時期延續下來成為高級武官,因每個時期作戰方法不同,“左將軍”職務負責的也不同,其擔任此職務的有西漢公孫賀、三國劉備、馬超、于禁等人。

“右將軍”同“左將軍”一樣,在春秋戰國時期任右路大軍的人員官稱,後來演變為高級武官,被封為“右將軍”的有西漢蘇建、三國張飛、徐晃等人。

而“偏將軍”不同於“四方將軍”,它是中下級武官,一般設置來輔佐大將軍,但是戰場沒有時間和空間來詢問偏將軍,它作為一種附屬官職,一般要麼不設,一般只是作為稱號,實際效用不大。

除了偏將軍外的“四方將軍”在戰爭四起的年代只是作為一種高級武官而存在,職責都是衝鋒陷陣,開疆擴土,而將軍稱謂只是沿用以前的舊制稱謂給予戰士一定的權力和威望,有利於統帥三軍,不嚴格區分職責,也不嚴格區分上下。在三國以後就鮮少使用“四方將軍”等的稱謂了,一般只給予擁有最高指揮權的人“大將軍”的稱謂。

這個問題就介紹到這裡啦!有什麼問題,在評論區留言哦!


無筆


“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合稱“四將軍”,該武將軍職始於戰國時期,終於三國後期。“四將軍”加上“偏將軍”,在三國時期非常的常見。我們就三國人物,來做一個簡單說明。

1.前將軍(代表人物:關羽)

“前將軍”位列九卿之下,屬於武官,其職責主要是守衛京師或者屯兵邊境,在“四將軍”當中,也算是最高一級了。劉備奪取漢中以後,關羽在公元219年被劉備任命為前將軍,駐守荊州。由於大意被東吳偷襲,關羽失掉荊州,敗走麥城被活捉。不久便被殺害,其首級被獻給了曹操。

2.後將軍(代表人物:黃忠)

“後將軍”和“前將軍”的職責差不多,主要任務是保衛京師的安全,或者屯兵邊境,防止他國進攻。黃忠是蜀漢五虎將之一,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一戰中斬殺了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升任徵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以後改封“後將軍”,賜關內侯。做“後將軍”的次年病逝。

3.左將軍(代表人物:馬超)

“左將軍”在軍中負責保衛京師的安全,或者屯兵邊境防止敵國進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國時期的馬超。馬超為涼州軍閥馬騰之子,馬騰聽從張既的建議,入朝擔任衛尉。後來被曹操所殺,馬超接替其父,割據一方。後來又敗於曹操,投靠了劉備。劉備稱王,獲封左將軍,劉備稱帝,拜馬超為驃騎將軍。次年馬超病逝,終年47歲。

4.右將軍(代表人物:張飛)

右將軍的職責其實,和前面三個一樣,都是負責保衛京師安全的軍職。公元219年劉備稱王,便開始封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劉備稱帝以後,張飛對蜀漢的貢獻很大,官至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後被範強、張達刺殺。

5.偏將軍(代表人物:徐晃)

偏將軍屬於將軍的副職,也叫“偏將”,是一個為將軍打下手的武將,在將軍當中算是最低的了。且偏將不定額,隨時聽從將軍調遣。公元200年,徐晃隨曹操擊敗了徐牧的劉備,又隨曹操擊敗顏良,攻克白馬,進至延津,在此擊殺文丑,被拜為偏將軍。


謀士說


秦代以前,將軍只有七種,大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裨將軍。其中,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又被合稱為四方將軍。其他的諸如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等軍職,都是西漢以後才出現的。從這層意義上說,四方將軍和偏將軍可以說是歷史悠久。

等到東漢時,正牌將軍的職位共分為四級,最高級別的是大將軍,位於三公之上;其次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位於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第三等級就是前、後、左、右將軍,其地位比九卿略低或持平。第四個級別就是四徵、四鎮等將軍,地位遠在九卿之下,但也算是正牌將軍。至於其他諸如偏將軍、裨將軍等,嚴格意義上來說都只是雜牌將軍。

接下里,我們就來詳細說下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這五個將軍主要負責的職務。



前將軍: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剛開始主要是負責京師的防衛,類似禁軍大統領。後又作為獨擋一面的人物長期屯兵邊境。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前將軍算得上是地方上軍銜最高的武將。

至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和車騎將軍,雖然軍餉要高於前將軍,但他們更多時候是在中央任職,所以前將軍,其實就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大軍區司令,而且所負責的軍區,絕對是國家最重要的軍區。

在三國時期,因為戰事不斷,所以前將軍成為了常設的高級軍職,比如蜀漢的上將關羽、重臣李嚴;曹魏的張遼、滿寵、郭淮、文欽;東吳的呂範、朱桓等人都擔任過這個職位,而他們也都是各國的高級將領,並長期鎮守在邊境最重要的軍事重鎮作防禦。

後將軍:最早也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也是高級軍官,但並不常設,一般只有在戰時才設立,並且位於前後左右四方將軍的最末尾。它的主要職責,期初是作為防衛京師的一支後援部隊,後來演變成在戰時作為救援部隊使用。在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黃忠、姜維;曹魏名將曹洪、文聘;東吳賀齊等人都擔任過後將軍一職。

左將軍:春秋戰國的軍隊建制改革,常規部隊共分為三軍或者六軍,左將軍一職也就應用而生,其職責主要是掌管左路大軍,一般情況下,左路大軍也是這三軍或六軍中最精銳的部隊。

等到秦漢以後,左將軍就演變成為軍隊高級武官,主要負責對外征戰,不過在當時不屬於常置軍職。在三國時期,蜀漢的劉備、馬超、曹魏名將張郃、于禁等人都擔任過左將軍一職。



右將軍:既然有左將軍,那自然就有右將軍。和左將軍一樣,右將軍的出現也是因為春秋戰國的軍隊建制改革,常規部隊共分為三軍或者六軍,而右將軍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右路大軍。後來也演變成為軍隊高級武官,主要負責對外征戰,同樣在當時也不屬於常置軍職。三國名將張飛、徐晃等曾擔任過該職務。

偏將軍:最早設立於春秋時代,一般是大將軍的輔佐軍職,也就相當於是大將軍的助理,主要職責是負責協助大將軍處理各種軍事,所以相當而言地位要低一些。但因為偏將軍是最高統帥大將軍的嫡系助手,所以這個職務往往都是君主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擔任,並且它還是一個向上晉升的好職位。

一般情況下,某個將軍如果想從雜牌將軍升遷為正牌將軍,正常情況下都會先擔任一段時間的偏將軍作為實習和考核,其後才會被提拔為正牌將軍。在三國時期,大家比較熟知的名將,比如關羽、張飛、趙雲、馬超、于禁、張郃、徐晃、周瑜等,都擔任過偏將軍的職務。

後來,從三國後期開始,隨著四徵將軍的地位越來越高,四方將軍越來越變得有名無實,漸漸沒有人再願意擔任,最後等到西晉時,四徵將軍就徹底取代掉四方將軍的職責,而四方將軍也由此被廢除。


我是趙帥鍋


前後左右四大將軍又稱為四方將軍,是我國古代歷史中屬於品銜比較高的部隊軍職,級別從高到低分別是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始於戰國時期,到三國後期逐漸被廢除。



前將軍

前將軍在秦漢時期是地位僅此於上卿的高級職位,一般主管京師防衛或者是屯兵邊境,西漢名將李廣、趙信曾擔任過此職。而在三國時期更是成為了常設的高級軍職,是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和車騎將軍的高級軍職,比如蜀漢的上將關羽、重臣李嚴;曹魏張遼、郭淮;東吳呂範、朱桓等人都擔任過這個職位,是各政權的高級將領之一,主要掌管邊疆軍隊作戰防禦等軍事行動,今天來說的話應該屬於大軍區司令員的職位。



左將軍

春秋戰國的軍隊建制改革,常規部隊共分為三軍或者六軍,左將軍一職也應用而生,一般是掌管左路大軍,秦漢時期沿襲下來,成為軍隊高級武官,不過在當時不屬於常置軍職,也是掌管大軍,負責邊境作戰防禦。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由於左將軍逐漸不符合當時軍隊現狀需求,逐漸被廢棄。最著名的有:漢武帝時期名將公孫賀、荀彘;三國梟雄劉備、蜀漢名將馬超、曹魏名將張郃、于禁等人。



右將軍

右將軍同左將軍一樣,也是形成於戰國時期,掌管右路大軍,主要負責平時邊境軍隊防禦和戰時軍事行動。也是高級武官,比較著名的有漢武帝時期名將蘇建、趙食其;三國名將張飛、徐晃等人。


後將軍

後將軍也是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也是高級武官,只不過並不常置,一般只有戰時設立。是前後左右四大將軍之末,漢武帝時期,“飛將軍”李廣曾經擔任此職,還有漢昭帝時期的趙充國,以及後來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黃忠、姜維;曹魏名將曹洪、文聘;東吳賀齊等人都擔任過後將軍一職。



偏將軍

偏將軍設於春秋時代,一般是大將軍的輔佐軍職,相對來說偏將軍在將軍中的地位比較低,一般由校尉升置,不屬於常設固定軍職。三國時代通設,官銜為五品,像名將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都擔任過這個職位,屬於中下級武官。



總的來說,四方將軍屬於是戰時常備的高級武官,但不常設,品銜為二品左右。主要管理邊疆軍隊防務和戰時率軍作戰方面的事務,放在今天來說,就和各大軍區的司令員是一個級別,屬於國家政權中的高級將領。沒有一定的位置高低和職責劃分,基本上都是平級軍職,時代不同,任務高低也會有變化。而偏將軍相對來說級別比較低,屬於是高級將領的從屬,而且也是一職多人制度,並非像四方將軍的一人一職制,中下級軍職,負責戰時參謀和指揮小股部隊作戰等任務。


聊水滸,侃三國,粗略的文筆,有趣的故事。我是小逸,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和小逸一起交流學習!


涼州牧001


前後左右將軍及偏將軍都是軍事官職,在軍中皆是負責軍事征伐等。從互相之間的差別來看,偏將軍地位最低,從春秋時便有偏將軍,由軍中校尉等升遷,地位低於前後左右四將軍。

而前後左右四將軍自秦朝時便有,漢朝時不常置,《漢書·衛青霍去病傳》中有記載“郎中令李廣為前將軍、太僕公孫賀為左將軍,主爵趙食其為右將軍,平陽侯襄為後將軍,皆屬大將軍。”

可知前後左右四將軍低於大將軍,而四者其中地位高低應當與特定時局及習慣認定,不過四者的官職地位應當是相當的。

並且,在前後左右四將軍在軍中各負責什麼的內容上,應當並沒有具體的職務分工,都為主要的軍事武官。劉備奪得漢中之後,分別封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和後將軍黃忠,這應該並無明確的地位高低和職責分別,都是具體軍事行動中的具體出戰武官。

必須要明確的是,雖然前後左右為方位詞,但卻並不是代表只負責各自一方的位置,單獨的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和右將軍,只是自秦漢以來的官職沿襲慣例。在秦漢以來的將軍官職當中,除了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和右將軍之外,還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互相之間是地位和品階上的差別,不是負責方位上的差別。

而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以及偏將軍,在古代將軍官職體系當中地位的高低,應當是最高為大將軍,其次依序為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再之後才是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和右將軍。

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和右將軍四者之間並無地位高低的差距,在官職上是同級官職。而偏將軍只是屬於地位較低的各系將軍的輔佐,與之上幾個不同將軍官職無法比較。

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和右將軍真正具有依據方位進行軍事活動,應當是在其擁有了“徵”、“鎮”“平”“安”等代表軍事舉動的詞彙,也就是前後左右四徵將軍、前後左右四鎮將軍、前後左右四平將軍、前後左右四安將軍。地位高低上,又有四徵將軍高於四鎮將軍,又高於四安將軍,高於四平將軍。

不過擁有了“徵”“鎮”等表示軍事行動的將軍冠號之後,四方將軍也就擁有了依據方位,進行軍事活動的主要軍中活動。不過,前後左右將軍向著四徵、四鎮等方位將軍發展是一個逐漸發生的過程,

四徵將軍原本只是雜號將軍,漢朝時便有,但地位更低。區別於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和右將軍這些秦漢以來沿襲下來地位尊顯的將軍稱號。比如趙雲的翊軍將軍便只是雜號將軍,在符合正統官制的武官體系當中,地位要低於前後左右四將軍。

而四徵將軍的地位真正得以提升是在曹魏時,四徵將軍在曹魏是各個方位的軍事主官,曹休曾為徵東將軍,夏侯淵為徵西將軍,曹仁拜徵南將軍,都是各個方位主要的軍事活動主官,位高權重,甚至可比三公。

除了四徵將軍之外,漢末之後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也逐漸出現。

這時候這幾種不同的方位將軍,便擁有了根據具體方位而開展不同軍事活動的軍中內容,東西南北闡明官職的方位,徵、鎮、平、安則是說明在軍中各負責什麼內容。

根據四方將軍的官職發展來看,大抵四徵將軍主要負責征伐各方,四鎮將軍主要負責戍衛防護各方,四安將軍主要負責征討或鎮戍,四平將軍主要負責平定和攻伐。

並且徵、鎮、平、安之間也存在地位上的差距,四鎮將軍比四徵將軍地位稍微低一些,但基本上不同時設立,即在相同的軍事活動中,很少會同時設立四鎮將軍和四徵將軍,兩者俸祿基本相當。

四安將軍為四徵將軍和四鎮將軍的輔佐,大多為虛加的封賞官職,可以與四徵、四鎮同時設置。四平將軍到兩晉南北朝時,基本成為有功大臣的虛加封號。

其中四平將軍中的平東將軍,大多擁有具體的方鎮力量,地位又稍高一些,西晉時杜預就曾為平東將軍,是晉滅吳時的軍事指揮。


綜上所述,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在軍中各負責的事宜都為軍事活動,並且並沒有具體職務的差別,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是在秦漢以來的武官官職體系當中較為尊顯的官職。其中前後左右並不是代表方位所設立的具體官職,四者之間也沒有明確的地位上的差別。而

偏將軍只是輔佐之職的官職,地位不高。

真正代表四個方位將軍出現負責內容上的具體差別,是在東漢末期之後四徵、四鎮、四平、四安將軍出現之後。這時候的四方將軍,會根據東西南北來確定主要所負責的軍事活動方位,而徵、鎮、平、安則是區分開各自地位及主要負責的內容。


亭安讀書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麼幾個詞:犒賞三軍、勇冠三軍、三軍可奪帥等,周朝時期,周天子設六軍,而諸侯設三軍,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征戰,軍中的設置基本都是三軍,譬如晉國、齊國、魯國等的上、中、下三軍,楚國的左、中、右三軍,魏國的前、中、後三軍。這三軍的統帥都是卿,軍中設將、佐,比如中軍將、中軍佐,一正一副。


而隨著周天子式微,很多大的諸侯國國內不再侷限於僅僅設三軍,不僅三軍的軍隊人數增加了很多,在三軍之外,還會設置一些類似於雜牌軍的軍隊,他們也有自己的統帥,這些統帥加上三軍中的統帥卿都可以統稱為將軍,當時的將軍只是這些統帥的一個統稱,並不是真正的一個官職。前、後、左、右、中等軍將都是將軍,即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和中將軍。

看過一篇文章有相關內容,引用如下"由漢至三國,軍號氾濫,然則始終以大驃車衛、四徵前後左右為最高。“徵西”、“車騎”之制,可見《宋書·百官志》:“魏世車騎為都督,儀與四徵同。若不為都督,雖持節屬四徵者,與前後左右雜號將軍同。其或散還從文官之例,則位次三司。”



“四徵,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黃初中,位次三公。”由“雖持節屬四徵者,與前後左右雜號將軍同。”可見這兩個軍號都高於“前後左右”將軍,同時又位次三司,按漢魏慣例在大將軍、驃騎將軍之下。" 也就是說在魏國,由高到低排列應該是一、大將軍,二、四徵,三、驃騎,四、車騎,五、前後左右 就是說四徵將軍要高於驃騎和車騎 蜀國是四大將軍,分別是: 前將軍關羽,後將軍黃忠,左將軍張飛,右將軍馬超。 而趙雲是民間百姓和三國演義把他提上去的,湊成了五虎將。其實他一直是雜號將軍。



而偏將軍設於春秋時代,一般是大將軍的輔佐軍職,相對來說偏將軍在將軍中的地位比較低,一般由校尉升置,不屬於常設固定軍職。三國時代通設,官銜為五品,像名將張飛、趙雲等人都擔任過這個職位,屬於中下級武官。


總的來說,四方將軍屬於是戰時常備的高級武官,但不常設。主要管理邊疆軍隊防務和戰時率軍作戰方面的事務,放在今天來說,就和各大軍區的司令員是一個級別,屬於國家政權中的高級將領。沒有一定的位置高低和職責劃分,基本上都是平級軍職,時代不同,任務高低也會有變化。而偏將軍相對來說級別比較低,屬於是高級將領的從屬,而且也是一職多人制度,並非像四方將軍的一人一職制,中下級軍職,負責戰時參謀和指揮小股部隊作戰等任務。


昊濤說史


“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都是漢代武將的官名,但兩漢與三國時期大有不同。與漢代相比,三國時代的四將軍甚至可以說是有名無實。

在漢代,將軍一般不是常設職務,而是“皆主征伐,事訖則罷”,也就是說打仗的時候才授予一定將軍職務,戰後就自動撤銷了。

而在漢末亂世,各地軍閥為了獎勵軍功和籠絡人才的需要,就把各色武將官號濫發給部下,由此造成了武將官號雜亂無章的現象。

比如說蜀漢的糜竺,讀過三國或玩個三國遊戲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官,跟披堅執銳、上陣衝殺沒有半毛錢關係,但《三國志·糜竺傳》中卻這樣記載:

“益州既平,拜(糜竺)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千翻非其所長。是以待之以上賓之禮,未嘗有所統御。”

也就是說,在劉備平定益州以後,諸葛亮被封為了軍師將軍,而糜竺被封為安漢將軍,雖然糜竺頂著“將軍”的光環,但他卻是“未嘗有所統御”,也就是根本不帶兵。劉備如此封官,純粹是為了彰顯對他的特殊恩寵。

然而,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當這些官職被軍閥們大量授予部下時,它們本來的職能也就發生了重大變化,失去了原本的作用,甚至單純成為一種等級和地位的象徵。

所以說,在漢末三國,雖然“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等各色名號琳琅滿目,但在這個時期說它們的具體職能是什麼,顯然是沒有意義的,它們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只有上溯到兩漢時代,才能搞懂他們在軍中的具體職能是什麼。

一、前、後、左、右將軍

《漢書》就在,“前、後、左、右”四將軍的名號起源於周代,漢代延用,但並非常設職務,只有在出征時臨時設置:

“前後左右將軍,皆週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緩。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那麼,這四大將軍到底在軍中負責什麼呢?我們可以在漢武帝出征北匈奴的一段史料中一見端倪:

“大將軍衛青率六將軍,即中將軍孫敖、左將軍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蘇建、後將軍李廣、強弩將軍李沮從定襄出擊匈奴。”

也就是說,前、後、左、右四將軍皆隨大將軍衛青出征,而他們在軍中分別負責統領前、後、左、右四方向的軍隊,同時受大將軍節制。他們的名稱,就已經表明了他們在軍中的作用。

而後來,西漢對外戰事逐漸減少,但前、後、左、右四將軍並未就此消失,而是“雖不出徵,猶有其官,位在諸卿上”。

在《漢書》中,也有“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散騎、諸吏為中朝......位上卿,金印紫綬”的記載,說明了前、後、左、右四將軍在當時是地位十分顯赫的官職,都是內朝官員,也就是皇帝的身邊人。

而在漢末三國時代,也基本延用了這樣的做法,只不過僅僅保留了地位而非功能。

比如在蜀漢一方,劉備進位漢中王后,關羽被封為了前將軍,黃中被封為了後將軍,馬超被封為了左將軍,張飛被封為了右將軍。

而在曹魏一方,張遼、夏侯惇、毋丘儉、郭淮、滿寵等名將也做過前將軍,其他將軍不再贅述了。

總之,這個時期的前、後、左、右四將軍,就已經完全跟他們在軍中負責什麼沒有太大關係了,完全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二、偏將軍

說完了前、後、左、右,我們再來說說另一個常見的官名——偏將軍。

最早,協同主力部隊作戰的側翼部隊,被稱為是“偏師”,而掌管偏師的統帥就是偏將軍。

由此可見,雖然偏將軍是獨當一面的將軍,但是相對於前、後、左、右四將軍來說,他們的地位還是要低一些的,只負責策應包抄輔助。

在漢末三國時代,偏將軍作為一種中低級軍階的象徵,也經常被大量授予的官職,像前面說到的關羽、馬超,還有像張郃、曹真、周瑜、魯肅、呂蒙、黃蓋等人,都曾在生涯早起做過偏將軍。

綜上所述,漢代前期的將軍名號並不多,大多是大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這麼幾個,等到有戰事時,為便於稱呼,再加上前、後、左、右、偏將軍等,以明確表示他們在戰場上的作用。

而到了漢末三國時代,許多將軍名號則完全成為了武將們身份與地位的象徵,甚至還出現瞭如“奮威將軍、揚武將軍、蕩寇將軍”等以各種“美稱和威名”冠名的將軍。

這就已經與他們的原始職能完全相背離了,可以說是“有名無實”!


深夜聊齋


從字面理解: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各自負責的則是己所部所在的行進位置。

打個比方說,前將軍,在古代行軍中,就是帶隊衝在前頭;左、右將軍則負責側翼安全,至於後將軍,顧名思義,當然是負責殿後。在現代美軍特種部隊中,其實也有類似的這麼一個位置,術語叫“The last man”,只不過它不是某個特定職位,卻是一個危險的任務。畢竟負責殿後的,無論是個人還是部隊整體戰鬥素養,都得是超一流,不然的話,人還沒撤完,自己就跟著瞎跑,動搖軍心。


那偏將軍又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部隊中的副將,又稱稗將。比如,馬謖守街亭,馬是主將,而王平則是偏將軍。


實際這是在古代正式打仗時,皇帝委派自己的大將奔赴戰場,所做的現場安排。比如漢武帝打匈奴,先是跟大臣們商量好了總體對敵政策,然後再指派誰去迎敵。比如武帝愛用衛青,封他為大將軍,也就是這次征伐軍的總帥。然後誰是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以及中將軍...


只不過,這些稱號。更多的時候,是代表封號,代表著職位的高低。跟他們具體該幹什麼完全沒有關係。

在漢代以方位命名的將軍,都是所謂的“名號將軍”,是有實權的,比如關羽就被劉備封為前將軍,張飛被封為右將軍、馬超左將軍、黃忠後將軍。從他們所獲得的封號,就知道誰的官職大。至於趙雲,只撈得個“雜牌將軍”的稱號,被劉皇叔封為“偏將軍”。


本草百曉生


中國古代的武將官名形成固定體系始於漢代。高級將領自上而下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右左後四方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偏將軍和雜號將軍。

大將軍相當於元帥軍銜的國防部長;

驃騎、車騎將軍相當於大將軍銜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和第二副部長;

衛將軍相當於大將軍銜參謀總長;

四徵將軍相當於上將軍銜大軍區司令;

四鎮將軍相當於上將軍銜的大軍區副司令;

四安將軍相當於中將軍銜的省軍區司令;

四平將軍相當於少將軍銜的集團軍軍長;

偏將軍相當於少將軍銜的大將軍助理;

其他雜號將軍基本相當於少校到上校級別。


上策視覺


這幾種將軍的稱號,先秦時期便已經有了,可以說是歷史久遠的將軍職稱。那下面就分開說一下這5位將軍分別負責什麼樣的工作? 在秦朝以前,前將軍是軍中職位排行第二的人物,排第一的是大將軍。接著就是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裨將軍。那個時候是隻有7種將軍,直到了西漢之後,又新增了不少的將軍,如驃騎將軍、衛將軍這類職位。


前將軍:這是一個高級將領的職位稱號,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京師的訓練以及邊防。他們的地位很高,只比九卿要稍微低一點。但是到了三國時期,這個官職的品階有了一些下降,成為了三品官員。 後將軍,他負責的事情和前將軍其實也差不多,也是負責京師兵衛,或者是去負責屯兵邊境。所以很多時候設置了前將軍,往往就會將後將軍這一個職位空缺出來。這個職位的品階和前將軍是一樣的。 左將軍:漢朝、三國常常會用的軍銜,也是比力卿要稍微低一些,呂布就曾經任職過這一個職位。他負責的事情和前、後將軍負責的是一樣的。就是因為前後左右這些將軍稱號多,而且負責的內容也差不多,因此這個名號也就漸漸的被廢除了。 右將軍:他是四方將軍裡面地位最低的了,雖然這四位將軍的品階等級都是一樣的,但是從排位上面來看,他就是最低的。這位將軍的職責也是和前面幾位將軍一樣的,同樣也是屬於三品官位。其中比較出名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張飛了,他當年就是坐上過這個官位。
偏將軍:這個職位的將軍屬於輔佐系列的將軍,官位並不高,在軍中的地位也偏低。而且只屬於五品官員,這個官職的任命,不一定需要皇帝來親自任命,大將軍職位的人就可以授予別人這個官職。由此可見,這個官職並不是特別的重要,所以可以不經過皇帝就直接任命。他的職責就是輔佐比他高的將軍們,自己手上是沒有什麼實權的。曾經當過偏將軍的人還挺多的,比如關羽、趙雲、馬超這些人都在這個職位上任職。後來因為立下了戰功,所以升級到了更高的將軍位置。 看完了這些介紹之後,對於這五位將軍的職權和他們的地位,想必大家心中應該都有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