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人能說一下關隴集團究竟是怎麼回事嗎?他們的勢力究竟有多大?

yaochenyan


首先:關隴集團這個詞是陳寅格先生命名,關隴集團形成於宇文泰的八柱國,以北魏六鎮武將、代北武川鎮的鮮卑貴族和關隴地區豪族為核心所組成。

對於這個名詞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

其次:隋朝攻打高句麗不是為了籠絡關隴集團;網上有觀點認為是為了削弱關隴集團,個人看來這一目的也只是摟草打兔子順帶而已,並不是主要目的。

特徵:
1.“融治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1、(個人觀點)關隴集團是門閥政治最後的輝煌

門閥制度起源於東漢,形成於曹魏(九品中正制),鼎盛於東晉(王與馬,共天下)。門閥制度在東晉時期發展到最為鼎盛時期,到東晉末年孫恩孫泰之亂,沉重打擊了門閥制度,南朝各代皇帝都開始著重提升寒族地位,侯景之亂更是將南方的門閥士族打成廢墟。

但是在北方真正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依然存在,宇文泰的府兵制度,將武川鎮軍閥與關中豪族結合在一起,“關中本位主義”讓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形成,並且這個集團建立了北周、隋、唐三朝,統一全國。這是關隴集團最輝煌的事情,也是整個門閥制度最後的輝煌。

北周隋唐三朝都是關隴集團內部權力爭鬥,隋唐建國者本身就是關隴集團的核心人物,但是為了鞏固皇權,對集團也大加限制。“科舉制”直接打破了門閥貴族對政治的把控。

隋唐之後,再也難形成如魏晉時期可以左右政治的大的門閥士族。

2、關隴集團形成與衰敗

關隴集團起源於北魏六鎮,形成於宇文泰的府兵制。

北魏六鎮是防範柔然第一線,原本地位超然,但是孝文帝南遷之後六鎮地位直線下降,政治與經濟的矛盾導致六鎮起義,而在爾朱榮平叛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以賀拔嶽為首的武川鎮軍。

高歡消滅爾朱氏後,賀拔嶽領導的武川鎮軍隊就是唯一有實力又不聽命與高歡的勢力,於是高歡設計殺死賀拔嶽,宇文泰在趙貴等人的支持下,被擁立為首領。從此北方開始了宇文泰與高歡兩大梟雄對立。

宇文泰為了擴大勢力,擴大隊伍,建立了八柱國(大將軍)、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又稱二十四軍)的府兵組織系統,即府兵制。府兵制是關隴集團的基礎。

不過任何產生對皇權威脅的都會被打壓,所以從隋文帝開始就試圖打壓關隴集團,隋煬帝大興科舉制度(存疑),其實就是為了打破門閥的政治壟斷。

到了唐初,有觀點認為此時的唐朝已經拋棄關中本位主義,而且唐朝的將相里面,關隴集團集團人馬佔據不到一半,所以關隴集團這個時候其實已經瓦解,長孫無忌是最後的一道支撐。

最遲到武則天時期,利用山東寒族登上帝位,罷黜褚遂良等人,殺長孫無忌,然後對關隴集團進行打壓,至此關隴集團已經式微,逐漸消失。


3、至於隋煬帝徵高句麗,肯定不是為了籠絡關隴集團,網上說是為了削弱關隴集團,但是個人認為此觀點過偏。

三次徵高句麗失敗,損失幾百萬人,用動搖自己統治根基的方式來削弱關隴集團?除非腦子瓦塔了。

隋煬帝征討高句麗一方面是高句麗自己作死,另一方面是出於戰略需求,再有就是隋煬帝要自身建立赫赫武功的私心。

實際上徵高句麗不止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都有進行。高句麗在當時是一個區域性強國(否則也不會征討這麼久),征討高句麗是處於戰略需求,至於削弱關隴集團加強皇權是順勢而為,不過隋煬帝只做到了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沒有達到,反倒害死了自己。

至於很多人說的只用北方士兵,不用南方士兵更是無稽之談。


妖鬼雜談錄


關隴集團的勢力很強大,南北朝時期,在北朝皇帝只是名義上的,真正掌權的是關隴集團(我說的是總體)。到了隋朝之後,皇帝才真正掌握了大權,但許多國家大政方針都要聽取他們的意見。直到唐玄宗時期,關隴集團作為政治勢力才消亡。西魏、北周隋、唐初的政治格局都受其影響。

關隴集團的勢力大小是和當時的“世族門閥”“九品中正制”有直接關係,它們都是選拔文武官員的標準問題。

宇文邕

---------------------

世族早已有之,按照當時的選拔制度,誰的姓氏最高貴(其實也就是最有勢力、威望),那麼朝中的主要官員就出於這一家族。李氏現在看來人口眾多,但在當時還是要靠行賄才進入了“五大家族”。這是從東漢時期就開始出現的了。像袁紹就經常吹噓自己是:四世三公。

到了三國西晉時期也是如此,像東晉其實就是琅琊王氏和司馬氏共管天下。天下的大官基本上都是出自於琅琊王氏。世族門閥為了掌控天下就用“九品中正制”控制天下官員。

東晉的對立面北方各政權其實也一樣,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的同時,也要依靠陝西(主要是關中、隴西)地區的各族勢力,因此,開始注重世族門閥制度。但孝文帝改革之後,北魏發生政治動亂,到了東西魏分立的時候,在西魏就出現了關隴勢力,通常被稱為八柱國十二將軍。

八大柱國:宇文泰(西魏掌權者,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父親,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文帝長子,太子太傅)、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於謹、獨孤信(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

十二將軍,十二大將軍分別為:元贊、元育、元廓、侯莫陳順、宇文導、達奚武、李遠、豆盧寧、宇文貴、賀蘭祥、楊忠(楊堅之父)、王雄。

隋文帝

-------

其後,隋文帝在位時就開始考慮抑制門閥的勢力了。所以,隋文帝開始考慮用科舉制度抵消世族門閥的影響力,省得它們直接威脅王權。

到了李世民時期,他推行科舉、門蔭、推薦相結合的官員選拔制度,就是為了徹底打敗關隴勢力的束縛。當時就有士族勢力及其代表房玄齡;寒族勢力及其代表魏徵、馬周;投降勢力代表蕭禹;關隴勢力:長孫無忌、褚遂良、宇文化及等勢力。

唐高宗初年,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大肆提拔關隴勢力,最終,關隴勢力的影響力已經大大超過士族、寒族勢力。最終,在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的政治鬥爭中,關隴勢力仍然不知“政治平衡”結果李治在徐茂公等士族、寒族等相關勢力的共同合力下打敗了。

作為一個政治集團,它消失了,但作為一種思想,卻仍然存在於當時的朝廷中。甚至,很久之後也有人認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他們認為血統似乎是最永恆的、最靠譜的、概率最大的選拔制度。


坐古談今


關隴集團是一個軍事集團,是一個地域集團,是一個利益集團,而不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勢力。從西魏的宇文泰到盛唐的李世民,都屬於關隴集團。

首先,宇文泰毫無疑問是關隴集團的創始人、締造者。關隴集團的締造以西魏八柱國為基礎。八柱國包括:宇文泰、元欣、於謹、趙貴、李虎、李弼、獨孤信、侯莫陳崇。

從八柱國的人員構成看來,可以看到宇文泰團結了宗室、部將、關隴本地勢力,使他們形成了權益共同體。

其次,關隴集團並不是指他們的出身或籍貫,而是關隴集團的形成、發跡以及利益的收穫、勢力的壯大和關隴這個區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因為如此,所以後來作為關隴人集團執政人的隋帝楊廣想在江南立國拋開關隴的時候就註定了他要功敗身死。


正因為關隴集團是個利益共同體,所以經歷西魏、北周、隋、唐初真正的權力掌握者是這個集團,而不是哪個個人或家族。作為皇帝的家族和個人執行的也都是整個集團的使命。這時的皇帝不同於後世真正集權於一身的皇帝。作為關隴代表的皇帝如果不能以集團利益為出發點,無疑就要被替換掉。

關隴集團首先是個軍事集團,這個集團的形成與府兵制、宇文泰置六軍密不可分。軍事力量的強化導致政治力量的加強。除了八大柱國,還有十二大將軍,比如隋帝楊廣的祖父楊忠就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宇文泰在北魏末期藉助關隴勢力而分裂了北魏政權,在關中立國稱為西魏,關隴集團的政治統治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延續下去才有了北周、隋、唐。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稱為是關隴集團的繼承人。


沅汰


關隴集團是指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或稱為六盤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關隴集團形成的原因是北魏的六鎮起義——這場起義的原因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後日漸忽略了舊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而北魏定都平城時為防備北方柔然部族的威脅而設有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遷都之後六鎮將士日漸被人遺忘,終於他們因不滿自身待遇的日益惡化而奮起反抗。在六鎮起義的過程中崛起的高歡逐漸架空了北魏皇室,北魏孝武帝不願做高歡的提線木偶,於是密令關中大行臺賀拔嶽整合關隴地區的地方實力派勢力對抗高歡,由此形成了一個胡漢雜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的關隴門閥貴族集團。

公元534年賀拔嶽遇刺身亡,宇文泰成為關隴集團的新領袖。他擁立北魏宗室元寶炬為帝,以此和高歡抗衡,北魏由此分裂為高歡和宇文泰分別實際控制的東魏和西魏。宇文泰在和東魏對抗的過程中創設了府兵制,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其將領。當時受封的八柱國為宇文泰、李虎、趙貴、於謹、獨孤信、元欣、李弼、侯莫陳崇,其中宇文泰是西魏王朝的實際統治者,元欣是作為傀儡的皇族宗室,實際上真正的將領就剩下六個,這六人分統一軍,實際掌兵的六位柱國之下各設兩名大將軍,合計十二大將軍,分別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都是出將入相,不光是軍隊的統帥,同時也是國家的領導核心,還是當時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處於社會的頂端。

宇文泰之侄宇文護後來輔佐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篡奪了西魏王朝——此前儘管宇文家是西魏的實際統治者,但名義上這個王朝還是姓元,如今則是正式名正言順地開創了宇文家地北周王朝。然而身為北周皇帝地宇文覺卻不過是宇文護手中地傀儡,宇文護專政時期連殺宇文覺、拓跋廓、宇文毓三帝,直到宇文邕繼位後才設計除掉了宇文護,自此北周政權回到了宇文泰地直系後裔手中。而日後取代了北周王朝地隋朝開國之君楊堅正是宇文泰冊封地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之子,而取代了隋朝地李唐皇室又是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後人。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也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北周宇文家、隋朝楊家和唐朝李家,真正的三朝國丈最牛岳父。八柱國之一的李弼也出了一個牛逼的後人——就是和唐高祖李淵爭天下的李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開宗明義:關隴集團是完成了中華再造的新興統治階級,隋唐的輝煌就是他們的作品。

“關隴集團”這個名詞是歷史學界陳寅恪先生提出來的。北魏六鎮起義之後,爾朱榮藉著平叛的機會,整合了一批優秀的豪傑。後來開創了北齊、北周甚至隋唐帝國的那些英雄好漢們,都在爾朱榮的麾下聽命令。

當野心勃勃的爾朱榮被北魏皇帝刺殺之後,他麾下的將領們發生了分裂。

高歡通過拉攏河北門閥、鮮卑將領、六鎮遺民,掌握了大部分的實力,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北齊的前身。

但是關中以賀拔嶽為首的武川軍人,不服高歡的領導。不久賀拔嶽被刺殺,眾將就推宇文泰為首,與高歡分庭抗禮。這就是北周的前身。

關鍵的時刻來了,“關隴集團”這個時候開始形成。

當時的關中,經過幾百年的戰亂特別的窮困。而高歡領導的關東地帶,卻是人口眾多、土地富饒、甲兵充足。

為了自身的生存,也為了對抗那個強大的對手,宇文泰開始了一整套的改革。

均田令:在北魏的基礎上,在關中徹底的貫徹。而關中的殘破,給了他合適的土壤。

府兵制:在各地建立兵府,每個兵府有兵員1500多人。府兵的最高領導,是八個柱國大將軍。

租庸調製:每戶自耕農為國家交糧食、服徭役、交布匹的稅收體系。

門閥整合:宇文泰把河東裴氏、河東薛氏、河東柳氏、弘農楊氏、敦煌令狐氏等等的漢族門閥,與鮮卑貴族們通過官職、聯姻等等手段,擰成一股繩,真正解決了“永嘉南渡”以來的胡漢對立問題。

看看這些措施的效果吧。

均田令保證了國家控制一定數量的自耕農,解決了東漢以來豪門控制土地、人口的痼疾。

府兵制保證了國家有充足的兵員和武裝力量,解決了魏晉以來軍隊私人化的問題。

租庸調製,解決了幾百年亂世稅收難的問題。

門閥整合,才是一系列措施得到實行的保證。在保證大家利益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一個國家治理體系。

這個國家治理體系,由漢化鮮卑人和關中、隴西、河東等地的漢族門閥組成,他們佔據了全部的官職,上至朝廷的柱國大將軍,下至縣令,全部由他們組成。

這就是關隴集團。

正因為關隴集團是這個政權的全部,所以只要不符合他們的利益,就會被他們商量著弄下去。

宇文贇荒唐無道,他們選擇了楊堅,於是隋朝美滋滋的建立了;

楊廣想要擺脫他們的控制,重用南方士族,於是隋朝滅亡,李淵開開心心的當皇帝了。

只要他們不喜歡,隨時可以改朝換代,所以才有李世民重用關東豪傑來制衡,李治通過立武則天為皇后來打擊關隴集團的代表長孫無忌,武則天大開科舉選拔寒門書生。

最終,在安史之亂後,勢力衰弱的關隴集團與關東的“五姓七家”合流,共同撐起唐朝的半壁江山。

任何事務都有終點,不論是“關隴集團”還是“五姓七家”,都迎來一個叫朱溫的男人。在黃河邊上,被殺的人頭滾滾。

從此,中國再無貴族。


溫乎


關隴集團的起源要追溯到北魏末期,當年宇文泰和高歡掌握大權建立東西魏後,由於高歡掌握北魏原有領土多數,軍事,經濟都要比西魏的要強許多,在面對東魏的壓力下,宇文泰和他的集團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內部民族矛盾極度尖銳,由於北魏漢化後的動盪,使得當時北方民族矛盾逐漸尖銳起來,如何妥善解決成為了雙方最要緊的問題,但是相對的,宇文泰一方更加急需解決這個問題,否則遲早會被高歡吞併,尤其是邙山之戰後,宇文泰精銳損失殆盡,急需解決兵員問題,由此開啟了宇文泰在西魏的改革,政治上建立八柱國制度,以此拉攏漢族和鮮卑族上層的支持,這就是之後的關隴集團,以此基礎又建立了府兵制度,奠定了西魏以及後來隋唐王朝的基礎。關隴集團,其實是政治利益體,面對東魏以及後來的北齊,關隴集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北周統一北方和隋朝的建立,關隴集團也就成了皇家手裡一根刺,楊堅屠殺宇文一族,遷都洛陽,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抑制關隴集團,但是隋王朝的政治舉措依舊使其因為失去關隴集團的支持而滅完。到了唐朝,關隴集團和皇家處於暫時的和平,知道武則天后才退出歷史舞臺。。。


瘋的QQ


關隴集團是陳寅恪先生提出的一個歷史概念,說的是從西魏北周開始形成,對隋唐政局產生很大作用的漢胡貴族團體。



關隴集團形成於東西魏分裂之時。北魏後期,爆發了六鎮大起義,原本在北方防禦柔然的鮮卑人,因為受到南遷後的朝廷的長期歧視,忍無可忍,發動起義,聲勢巨大。北魏朝廷的部隊被起義軍殲滅大半,最後北魏依靠柔然的幫助和契胡酋長爾朱榮的效力鎮壓了起義,但朝政被爾朱榮把持。


爾朱榮派出一支收編的六鎮義軍去鎮壓關隴地區的起義軍,這支部隊大部分成員出於六鎮中的武川鎮,以賀拔嶽、宇文泰等人為首。後來高歡獲得六鎮統轄權,消滅了爾朱氏勢力,把持北魏大權,派人暗殺賀拔嶽,北魏幾乎在高歡的控制下重新統一了。


這個時候武川集團拒絕高歡派來接收的人選,推宇文泰為主反抗高歡,北魏從此分裂為西魏(宇文泰把持)、東魏(高歡把持)。



宇文泰屢次擊敗高歡,但邙山之戰中慘敗,武川鎮兵力大損,只好向關隴地區的漢人地主妥協,建立府兵制,徵漢人為兵,組成了漢胡聯合的政權,以鮮卑人為主導,這就是關隴集團的最初成型。


後來宇文氏篡奪西魏,建立北周,楊堅又篡奪北周,建立隋朝,關隴集團從鮮卑主導變為漢人主導。隋末天下大亂,關隴貴族集團的一員李密、李淵分別在河南、關中鬧起很大的動靜,最後李淵獲勝,建立了唐朝。所以唐朝也是關隴集團建立的政權。



到武則天想要篡唐建周的時候,受到關隴集團的反對,於是重用酷吏屠殺關隴集團,關隴集團就衰落了。


文史宴


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最早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其代表人物就是王翦、李信、司馬錯等。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門閥世族活躍在政治舞臺上。門閥世族在東漢中葉就已經把持壟斷了仕途;曹魏時期創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證了門閥世族的政治特權,有助於門閥世族的形成。東晉時期,門閥世族及其統治達到了鼎盛。南北朝時期,曾經風光無限的東晉門閥世族們,則隨著東晉的滅亡、劉宋的興起而逐漸衰敗,王謝庾桓這些貴族也已經不復當年。

眼看中國貴族的黃金時代就要結束,這時,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沖天,延續了中國貴族時代的壽命,並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它起源於代北武川,初建於關中,空前絕後地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並將中國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其發端便是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

柱國,原意是北魏的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始封於爾朱榮,爾朱榮敗亡後被廢置,到宇文泰再興東魏時又重新設立。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家”。

八柱國中趙貴成就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戰立名,李弼將略能軍,於謹以謀輔事,侯莫陳崇以勇縱橫,獨孤信以德撫民。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

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產生了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門閥貴族,而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後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家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北周歷代皇后多在這些家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后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裡的獨孤信。

根據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的說法,這個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有兩大特徵:一、“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這個集團囊括了當時天下各民族的人才,而且該集團是軍政一體化的。

威名赫赫、勢力極其強大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在西魏、北周、隋、唐初曾盛極一時,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乎全出自於這一集團。到了唐太宗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權力漸衰,新興的山東士族逐漸取而代之。而長孫無忌出任顧命大臣,則是關隴集團最後的曙光。

武則天上臺後,欲消滅唐朝宗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一系列瓦解此貴族集團的手段,比如崇尚進士文辭科,破格錄用寒門子弟,以及毀掉府兵制等。而長孫無忌之死,等於幹掉了關隴貴族集團的旗幟性人物,標誌著這個集團行將朽木。武周代唐後,經過酷吏們的殘酷清洗,關隴集團終於黯然謝幕。


同濟天下


“關隴集團”的概念提出者是陳寅恪。但此說法一直有爭議。事實上關隴集團產生於特殊的歷史時期,隨著政治和環境變化,該集團發生改變,隋唐時候已經不存在這種“具有一致目標和嚴密組織的政治集團——關隴集團”。陳寅恪的提出,是因為根據北周,隋,唐均出於北周創業集團而提出的學說,藉此闡釋其集團的內部更替。

然而關於唐初中央來源與王朝政策,考察唐太宗朝25位宰相籍貫後,發現18人非出自關隴地區,由此認為太宗朝並未保持“關中本位政策”;同時反駁陳寅恪的“則天本家不在此集團之內,故蓄意破壞”的觀點,提出“初唐已優待太原元從,太原不屬西魏範圍,如當時持此一政策,是從龍之輩已受排斥,其立說脫離現實甚明。抑武后父實握財政出納權,且是恕死者十六人之一,豈武后亦打壓其本家?”。

分析太原起義與進軍長安期間唐高祖的黨羽集團,對其任職官員的籍貫統計,大部分官員來自全國各地,只有一小部分來自西北地區。所以根據分析籍貫,“唐代文官體系的地理重心轉移,在時間上比陳寅恪提出的武周之世還要早”。唐初,陳寅恪假定之集團無法成立。

隋文帝時期,雖然三師三公都是胡人,且為北周創業集團成員,但他們並不掌權,外示尊崇而內奪實權;而作為政治決策核心,三省長官,他們都不屬於北周政權核心成員,大多為中下級官吏。在六部尚書、禁軍衛府等高官中,真正出身北周創業集團或來自原北方六鎮者實在少見了。而北周隋唐之所以侷限於特定幾個家族,是因武川軍人為核心的軍事集團,“絕非他人能夠輕易掌控得了的”。根據太宗朝的18人不屬於關隴集團,推論唐初國家最高權力,並不是被關隴集團壟斷。

陳寅恪固執於“關隴集團”說,而忽略了不斷變化的政治經濟因素對歷史的影響。“關隴集團”的範圍有嚴格的限定,而陳寅恪很不恰當的超越了這個界限。使得“關隴集團”由最初的胡漢高度結合的特殊的政治集團,蛻變成純粹按“關隴籍貫”來劃分的排他性的地域集團。假如隋唐時有“關隴”地域集團,但也不是西魏北周時期的“關隴集團”,更何況隋唐時期根本沒有這種東西。劃分關隴,以“籍貫”為標準,這本身就很難確定,是以祖籍還是客籍?這都還沒有固定可行的標準。這隻能說是個人一廂情願而已。

例如長孫無忌,舊唐書本傳考其籍貫於河南洛陽,取其祖籍。但是其妹妹長孫皇后,舊唐書卻言其為長安人,取其客籍。陳寅恪在確定長孫無忌的集團歸屬時,卻是取其客籍作為依據;同時又因為長孫無忌反對立武氏為後,所以又將其歸納為關隴集團。而上官儀,舊唐書本傳祖籍陝州,客籍江都為其父的籍貫,陳寅恪就取其祖籍,將其劃入關隴集團。為方便立論表現的相當牽強,在劃分許敬宗和褚遂良時,雖然二人均來自南朝之系統,但就因為褚遂良支持王皇后,而被陳寅恪劃入關隴集團,許敬宗因為支持山東地域之武氏歸為山東集團。同樣,來濟雖然是江都人,但因為反對立武為後,也被劃入關隴集團…………由此可見,這種劃分方法,沒有標準和原則。

陳寅恪把“關中本位政策”的實施時間延伸當唐初,同時擴大了範圍,結果自己把自己推入“關隴集團”的理論陷阱中去。他堅持認為武則天打擊關隴集團,使關隴集團陷於分崩離析,他把卷入高宗朝廢立皇后的朝臣,按他自己的主張分為兩個地域集團。認為這是一場關隴集團和山東集團的鬥爭,但是隨後陳寅恪又不斷從門第種族角度,認為武則天上臺創立了“李武為核心,韋楊黏合的最高統治集團”,可見,陳寅恪認為武則天破壞關隴集團,又組成新的集團。然而陳寅恪看來,李韋楊三家都屬於關隴集團成員,這不免前後矛盾。不然,如果承認李武韋楊集團存在,那武則天打擊關隴集團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

真正的關隴集團產生於南北分裂交際,東西對峙之時,這是它產生的特殊時代背景。《北齊書》記載高歡和杜弼的談話就體現了當時的政治局勢。宇文泰組建關隴集團,是為了集中政治,經濟,社會力量於西北地區,建立一個上下齊心,同仇敵愾的統治集團。以提高集團作戰能力以及強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為西魏、北周政治與軍事的核心力量,關隴集團有嚴格的身份限定。其成員基本參與西魏與北周建設,領有重兵,與宇文泰一起出身入死的。宇文泰一手打造的“關隴集團”核心力量應該是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形成的“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


楓錚錚


在西晉統一全國之後,北方少數民族逐漸強大起來,而西晉內部則經過了慘烈的“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入侵中原地區,導致晉室南渡,在江南建立了東晉政權,而北方則由少數民族佔據,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史稱“南北朝”時期。


俗話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到了北周,隋朝時期,中國的版圖又重歸統一,後繼的唐朝更是開創了中國的第二個強盛時期。


然而,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北周、隋、唐朝的開國君主以及他們的重要將領均出自同一個團體——關隴集團。

要想搞清楚關隴集團,首先得搞清楚南北朝中的北朝。北魏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由鮮卑族建立。

後來,北魏因為兩大權臣宇文泰和高歡的爭鬥分裂為兩個國家,被稱作西魏和東魏。

後來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取西魏而代之,建立了北周,而高歡的兒子高洋則取代東魏建立了北齊。

西魏和北周政權主要在關中和隴山一帶,宇文泰的主要政治力量也都是來自這一地區。西魏和北周政權在建立之初相較於東魏及北齊處於劣勢,地小人寡,為了與高氏政權對抗,宇文泰必須做出改變。


宇文泰借鑑了鮮卑族的兵制,建立了八柱國體制,八位柱國大將軍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和侯莫陳崇。其中,宇文泰是全軍統帥,掌握全部兵權,而元欣則是王族,作為王室的象徵,並沒有實際的兵權,其餘六位每人率領兩位大將軍,合計十二將軍。

在關隴集團的八柱國和十二將軍家族中出現了三個王朝的開國君主,而且三個王朝的主要高級官員與將領也大多出自這一集團。


北周的實際創立者宇文泰

宇文泰在世的時候並沒有取西魏而代之,他的兒子宇文覺在父親去世之後逼魏帝禪位,建立了北周政權。宇文泰作為八柱國體制的創立者,又是八柱國這一,他帶領西魏與東魏抗衡,從一開始處於劣勢地位,到最後北周政權消滅了高氏政權的北齊,宇文泰作為創立者,居功至偉。


隋朝開國之君——隋文帝楊堅

楊家並不是八柱國之一,他們是十二將軍之一。但是楊家也與八柱國密不可分,八柱國之一獨孤信是楊堅的岳父,楊堅能夠得到關隴集團的支持取北周而代之,肯定不能少了八柱國,特別是獨孤家的支持。


唐朝開國之君——唐高祖李淵

李家本身就是八柱國之一,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獨孤信則是李淵的外公,如此深厚的背景自然成了李氏建立唐朝的基礎。

在中國北方遭到少數民族的入侵之後,留在北方的士族與少數民族完成了民族融合,並且形成了關隴集團,出身於關隴集團的領導者則最終完成了中國的統一,並且讓中國文明又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