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敢為改革試錯者撐腰是智慧更需要擔當

敢為改革試錯者撐腰是智慧更需要擔當

中共中央辦公廳近日印發意見,以多項舉措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在新時代擔當作為、幹事創業。“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其中這條規定,引發了不少黨員幹部共鳴,收到了不少掌聲。

幹事創業,難免會出差池;摸石頭過河,也可能摸到鱷魚背。改革,本身就是一個探索新路的艱難過程,誰也不能打包票究竟哪條路最後能走通走遠。特別是身處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者所面對的,既有水漲船高的民眾訴求、比靈魂還難觸動的利益藩籬,還有日漸細化的規則準繩、愈發嚴肅的政治生態,對積極擔當、主動作為的呼喚前所未有,對清明清正、規矩幹事的要求同樣前所未有。時下確有一些人瞻前顧後、束手束腳不敢大有作為,更出現了個別孫連成式的“為官不為”者,門好進、臉好看、話也好說,就是天天耗著不幹事。當此之時,以健全的容錯機制、寬容的試錯氛圍,旗幟鮮明地為新時代的改革者撐腰鼓勁,對於打消種種潛在的心理顧慮,很有必要。

“容錯免責”為幹部鬆綁解套,既是為敢想的人“開綠燈”,也是為敢幹的人“兜住底”。改革開放40年一路走來,幾乎每一次先行先試都免不了承擔風險,每一次成功背後都有寬容失誤的氛圍。改革初期,18位小崗村農民“冒著殺頭的危險”,按下鮮紅指印決心“包產到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環境,鄧小平直言:“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有人說,“揹著‘黑鍋’前行,是改革者必須經歷的修行”,而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有組織的關心與保護,才有了一批又一批無畏探索、英勇承擔的改革闖將。

一位前輩說得好,“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複錯誤”。寬容失誤,不是縱容錯誤,更不是犯錯免責的“尚方寶劍”。“把幹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錯誤,同明令禁止後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此番《意見》中的這“三區分”,傳遞出鮮明的價值導向。事實上,這些年為解除改革者的顧慮,從中央到地方,都探索了各種形式的容錯機制。深圳出臺了國內首部改革創新法,只要具備改革方案制定程序符合規定、沒有牟取私利等條件,即可免責;廣東順德明確幹部擁有“試錯權”,營造“鼓勵創新、寬容挫折、容忍失敗”的氛圍。如此細緻梳理、明確界定,既防止有人濫用制度紅利,也為幹事者提供明確行動準則。

某種意義上,試錯就是“試對”。而改革離不開試錯,敢於為改革試錯者撐腰是智慧更需要擔當。在深圳博物館老館前,有一尊名為“闖”的雕塑:健碩的巨人,張開雙臂用力撐開大門,新的天地躍然眼前。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爭當改革闖將,甩開膀子、邁開步子,共同助推中國行至新的開闊天地,這才是對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最好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