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北大畢業留學生12年沒回家過年,寫萬字長信“痛訴”父母心理狀態?

心理的故事


一個心理年齡孩子長大了,終歸要成為自己!

王猛的萬字長文,看到的是多年的壓抑,不被理解,只有要求和指責,父母用我們很辛苦,都是為了你好,類似的表達方式,作為孩子,除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沒有其他任何選擇,一個被控制了多年的孩子,終於選擇了爆發。

除了洶湧和憤怒外,同時表達了對父母的愛,只不過是用離家和控訴表達。

許多父母,從不問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只是要還是不要。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感受,會用其他的方式,進行自我排解,比如具有攻擊性,冷漠,自閉等一系列的方式,進行自我解決這些情緒。

所以,站在諮詢師的角度,可以理解這種行為。

我們的父母,雖然為人父母,但他們也並不完美,也有他們的侷限,沒有一本書可以參考,如何做父母。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做好自己,愛自己。



實用心理學


古人云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也有不懂溝通和引導孩子,只是用自己的愛心無私的去愛護自己的孩子。可能會導致父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知對錯,甚至強加一些觀念灌輸給孩子。但這些是不是孩子所接受父母並不知道,孩子內心認為父母錯誤的時候而沒有及時的溝通交流進行化解,不知不覺中慢慢培養出孩子叛逆心理,造成孩子有異於常人的性格和言行舉止,甚至造成悲劇的發生。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也同樣會產生《北大畢業留學生王猛痛斥父母》的情況。隔代教育現象,據調查顯示: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上海有50%~60%的孩子由祖輩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佔總數的一半,在全國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隨著現在社會日漸進入快時代,為人父母的都在為生活、事業、生意等等在忙,沒有太多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隔代教育的家庭也在劇增。

(這是我的心理想法期望大家共同來說說你的想法和見解)


心理的故事


個體從生物人進化成社會人,必然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這一過程貫穿於人的一生,而2--22歲這一年齡階段是個體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期間父母扮演者最重要的角色,是個體的監護人,撫養人,老師等等,可以說一個安全,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和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終身都有重大的影響。該父母的教育和關愛方式可能有所不足,但當個體成年後,他能接觸到更寬泛的認知層次,應該具備最起碼的感恩。

總得來說欠缺的是溝通,溝通了才能理解,才會原諒,人不僅要利己也要利他,把自己的困擾難題都歸結於其他客觀原因,這是一種不合理信念,是心智不成熟的的體現!

孩子不易家長難,父親母親在孩子不理解自己時,首先做的是反思自身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當孩子在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時,首先應該抱以感恩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