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9世紀末的德國為何極具侵略性?

李啟火


19世紀末的德國極具侵略性主要是由這幾個因素所導致的。

一、當時嚴重弱肉強食的國際現實

應該來說19世界末不止德國極具侵略性其它帝國主義國家同樣是如此,這些貪婪的帝國主義恃強凌弱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對世界其它國家和殖民地進行瘋狂的殖民掠奪,對亞非拉人民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累累罪行。


威廉二世

而同為歐洲列強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也積極參與了瓜分非洲的狂潮,主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對我們國家進行殖民掠奪,用威廉二世的話來說就是它們也要奪取陽光下的地盤,因此也就有樣學樣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了。

二、德國統一後迅速崛起利益擴張

德國在還沒有統一全國前還只是在內部爭鬥爭鬥無暇它顧,後來普魯士王國的首相俾斯麥上臺後主導下德國的統一戰爭,先後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以及普法戰爭,最終排除奧地利統一小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俾斯麥


統一後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發揮後發國家優勢經濟迅速發展,逐漸在20世紀初超越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時的德國因為國家利益的擴張逐漸走上殖民主義道路,因此德國在19世紀末極具侵略性是因為有實力的支撐。

三、意圖奪取英法在世界和歐洲的霸權

德國作為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所以在列強瓜分世界的狂潮中來晚了,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都被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瓜分完畢,因此德國只獲得少量的殖民地而且質量不高,對此繼任的威廉二世皇帝非常不滿想要改變現狀意圖按實力重新瓜分世界。
希特勒


因此他改變俾斯麥的大陸均勢戰略逐漸推行和英法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略,向它們發出挑戰宣稱德國也要獲得更多陽光下的土地,因此一邊極力擴軍和英法進行軍備競賽一邊聯合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王國結成同盟國,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

四、普魯士王國軍國主義傳統的影響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普魯士王國主導下建立的統一國家,而普魯士可是軍國主義色彩濃厚誕生了腓特烈大帝這樣的戰爭狂人的國家,因此這個國家也繼承了普魯士王國的軍國主義傳統。

因此19世紀末的德國極具侵略性可以說也有其好戰的民族性因素,而這樣的民族性也先是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領土和經濟利益,可是後來卻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此德國現在才會全力去除曾經引以為榮的普魯士精神。


執斧談史說事


其實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是19世紀末的德國毫無侵略性。這個國家既沒有成熟的海外擴張計劃也沒有現實的歐洲擴張計劃。德意志帝國雖然張牙舞爪,總是在一切可能的場合刷存在感,但其實德意志帝國沒有任何具體的目標。俾斯麥玩弄他那些複雜的外交遊戲在歐洲扮演一個仲裁者的角色也好,威廉二世到處煽風點火在歐洲扮演一個麻煩製造者的角色也好,都是因為德意志帝國沒有明確的方向。卡爾-克勞斯有一句名言說奧匈帝國的“政策是為了掩蓋虛弱無力”,這句話如果反過來說就可以用在德意志帝國身上,德意志帝國“到處炫耀實力是因為它沒有政策。”

(1888三皇之年登上皇位的威廉二世皇帝,很多人把德意志帝國的失敗歸咎於他,其實這並不公平)

在歐洲德意志帝國實際上已經擴張到了自然疆界的盡頭,在任何方面它都沒有辦法繼續前進了,向東進一步擴張領土就意味著德意志帝國要把俄國趕出俄屬波蘭,而自己把波蘭這個燙手山芋孤獨的攥在手裡。從1815年以來普魯士的歷代國王,包括俾斯麥自己之所以能夠奉行一個穩定的親俄政策,原因就在於當年的俄普奧瓜分波蘭。每當波蘭人拿起武器反對沙皇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和沙皇的關係就會變好,甚至連彼此劍拔弩張的沙皇和奧地利皇帝都會因為反對波蘭獨立的政策而得到緩和。波蘭是俄普奧三國傳統友誼的真正基礎,而如果德國向東擴張領土,將意味著俄國被趕出波蘭事務,其結果就是俄國第一次可以置身波蘭問題之外,自由自在的支持德國領土上的波蘭反對派。這對於在東部擁有廣闊地產而且利潤越來越低的普魯士貴族來說完全是一場災難。

(威廉二世皇帝和他的博尼舅舅,愛德華七世國王)

向西擴張也是不現實的,俾斯麥自己就反對奪取阿爾薩斯-洛林。事實證明俾斯麥是對的,阿爾薩斯-洛林在德意志帝國短暫的四十多年曆史上,扮演的是一個“德意志帝國的愛爾蘭”式的角色。憑藉選舉權,阿爾薩斯-洛林人組成了一個不亞於英國議會里的愛爾蘭黨的組織,並且和德意志帝國裡的反對派天主教中央黨甚至波蘭民族黨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天主教同盟。如果進一步向西擴張將意味著有更多天主教徒被併入德意志帝國,而且這些領土地處西歐核心地帶,德意志帝國不可能不承認這些天主教徒的選舉權。阿爾薩斯-洛林人雖然信天主教但至少講德語,而進一步向西擴張之後,比利時、法國割讓的新領土上的人,連德語也不會講。而且這些領土的併入將讓德意志帝國議會里的天主教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屆時天主教黨和社會民主黨的反對派聯合起來將讓德意志帝國寸步難行。

(向東南方擴張是唯一現實的選擇,但奧匈帝國也是德國唯一的大國盟友,德奧同盟的凝視)

德意志帝國唯一的擴張機會其實在東南方,也就是所謂的“格羅庇希陰謀”裡提出的方案,那就是德意志帝國支持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和東歐的擴張,然後建立一個哈布斯堡的波蘭王國和一個大大擴張的哈布斯堡匈牙利王國,作為回報奧地利、波希米亞、奧屬西里西亞被併入德意志帝國。但這個陰謀在1914年就被證明是無稽之談。雖然威廉二世和斐迪南大公保持著良好的私人關係,他們並沒有制定過一個如此顛覆性的歐洲領土調整計劃。而且在這個方向擴張的結果一樣是大大加強帝國之內的天主教勢力。天主教中央黨將得到奧匈帝國的天主教社會黨的加強,還有傳統的巴伐利亞人民黨,一旦他們聯合起來並和社民黨組成一個溫和左右翼的帝國反對派,帝國政府依然將被至於無計可施的政策。

所以1900年前後的德意志帝國在歐洲根本沒有現實的擴張目標,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了德意志外交的失敗。德意志帝國外交的失敗其實並不是任何一個具體的政治家的錯誤導致的,而是德意志這種失去方向的夢遊狀態決定的。俾斯麥的全部外交雜技說到底就是兩件事第一避免歐洲的其他強國聯合起來反對德國、第二避免德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背上實際的義務。而威廉二世的全部外交政策和俾斯麥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到處張牙舞爪只是為了警告那些已經聯合起來的歐洲強國“不要來惹我!”

(皇帝不但訪問過君士坦丁堡,皇帝還訪問過耶路撒冷,皇帝甚至曾經騎馬進入丹吉爾!聽到這個消息德國人民問的最多的大概是“丹吉爾在哪裡?”)

德意志帝國的海外擴張計劃更是一個笑話,德意志帝國的權力把持在容克地主手裡,而容克地主的黃金時代正在過去。19世紀初拿破崙帝國在德意志的基礎設施建設、斯泰因和哈登堡在普魯士的改革、德意志關稅同盟、鐵路的興起,給普魯士的容克貴族提供了一個接近半個世紀的繁榮時期,但是隨著輪船的發明,以及俄國鐵路的發展,殖民地糧食和俄國農產品就越來越猛烈的衝擊著這些容克地主的利潤。他們視國家的保護關稅為救命稻草。而德意志帝國的海外殖民地計劃也必須以容克貴族的利益為前提,除了像主要出產植物油的德屬非洲這樣不會衝擊容克貴族利益的殖民地之外,德意志帝國真正行動起來抓到手裡的,只有幾個太平洋上的海島和中國的膠州灣。德意志帝國的海外擴張不但對它的真正權力核心沒有好處,還會損害容克的利益。

(皇帝和喬治五世國王並馬而行,高舉權杖,但其實德意志帝國根本不知道該走向何方)

所以十九世紀末的德意志帝國其實很像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的斯巴達,一個因為唯恐被敵視而不斷炫耀武力的“大國”。之所以不斷炫耀武力是因為恐懼,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沒有“朋友”,之所以沒有朋友是因為他自己沒有方向。


克羅採和春天


簡單來說,德國曆史上就一直是崇尚武力的國家。

尤其在19世紀的一百年內,德國發生了許多大事,昔日的普魯士國王俾斯麥,曾先後戰勝了丹麥,奧地利,以及法國,後統一德意志,擔任宰相,在德意志帝國極具話語權,其影響力巔峰時期,甚至主導國家的一切局勢,人稱鐵血宰相。

因為普丹等三次戰爭的勝利,也讓德國國內的戰鬥慾望空前高漲,統治階級尤其尚武,出現任何情況,首要考慮都是要用武力去解決,因此在國內進行大規模的軍備擴充,做好了隨時發動戰爭的準備。

於此,形成了德意志帝國兩種突出的意識形態,即“統治階級對戰爭尤為狂熱+全民崇尚武力”。

而在德意志被統一之前,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同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兩大邦國,這兩國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君主專制,即國王手握實權,一言九鼎,等到普魯士王國全面統一德意志以後,雖然開始施行君主立憲制,卻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勢力殘餘,表面上限制君主權力,但實際上仍舊是德國皇帝獨攬大權。

加上這一點,以及前文所述的兩點關鍵因素,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德意志帝國的統治階級對戰爭尤為狂熱,且軍政大權由一人獨攬,同時獲得崇尚武力的全民支持,因此形成了極具侵略性的國家思想。

這是思想層面的因素,另外還有現實層面的原因,雖然大力發展軍工會為國家經濟增加一定負擔,然而德意志帝國依託19世紀末資本主義的崛起,使經濟得以迅速騰飛,但既然要發展經濟,就必須得有豐富的資源,可當時的歐洲列強除意大利以外,其餘國家針對德國的崛起均相當敵視,尤其是老牌列強英法兩國,對德國採取貿易與資源的雙重封鎖,因此德國在這種被動的政治環境中,勢必要採取措施。

然而當時的歐洲列強,憑藉工業革命帶來的進步,在海外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大肆掠奪各類資源,而德國因為常年在歐洲大陸上馳騁,在海外卻無一處殖民地,於是德國國內開始謀取殖民地的建立方式,一是從英國等老牌帝國手中直接搶,二是去發現新世界,開拓無人佔領過的地域。

結合前文所述,自然就能得出更為清晰的結論:


19世紀末,經歷了三次戰爭,且全部獲得勝利之後完全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不論統治階級與普通民眾均對戰爭尤為狂熱,在這種舉國尚武的氣氛之中,德國大力擴充軍備,伴隨資本主義的崛起,使德國在歐洲列強之中一家獨大,從而引起了歐洲老牌帝國對於德國的敵視,並對其採取了各種針對措施,種種複雜的環境因素,制約著德國經濟的持續騰飛,因此要想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德國以俾斯麥實施的“鐵血政策”為主導,最終選擇對外擴張的方式,以求擺脫被動局面,因此造就出極具侵略性的德意志帝國。


最後,願世界和平。



————————


錢品聚


1888年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年,因為德國統治這一年的有三個皇帝。3月既中二又婦人之仁的威廉一世駕崩,其子腓特烈三世繼位。6月腓特烈三世又掛了,兒子威廉二世繼位。所以這一年又被稱作是“三皇年”,德語為Dreikaiserjahr(假裝自己懂德語,其實是複製粘貼的)。

那麼德皇威廉二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簡單來說是個親爹死太早的中二病晚期患者,二十九歲繼承皇位對他來說太早了,沒人抽他的事實讓這熊孩子有點無法無天。這孩子出生時是屁股先出來的,所以宮廷文獻裡認為他可能出生時就把腦袋憋壞了,而且左臂有萎縮的問題,成年後通常側身照相來掩飾缺陷,或者左手戴手套來顯得左臂長一些。這樣的孩子不可避免的會有自卑心理,而深刻的自卑到了中二期就會變成無可救藥的狂妄,雖然外祖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對他極其寵愛。

其實威廉二世接手帝國時可以說是形式一片大好,帝國宰相俾斯麥把外交軍事打理的井井有條。威廉二世本人在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前一直在她身邊,女王臨終一刻還緊握著女王的手,英國人深受感動。也就是說威廉二世在世界第一強國的心裡是保留最溫暖的形象的,只要他不往死裡作,英國人怎麼也會留幾分情面。

可威廉二世偏偏就往死裡作,首先他把宰相俾斯麥給炒了魷魚,然後把俾斯麥的國策全盤推翻。其實俾斯麥的大陸政策非常適合德國,雖然普法戰爭後法國恢復很快,但德國通過外交手段已經把法國事實孤立起來。奧匈帝國是盟友,沙皇俄國雖然跟奧匈帝國不和,但通過“再保險”也拉攏過來,起碼不會倒向法國。英國一直玩孤立主義,且當時對威廉二世更有好感,因為英法之間有上百年的積怨。這種情況下找個合適的契機未嘗不能吞併法國,讓德國充分的拓展空間,這才是大陸政策的本來面目,在歐洲內擴張。

而威廉二世卻覺得自己的目標應該是星辰大海,把大陸政策全盤推翻,積極的擴展海外殖民地,為此大力發展海軍。其實他本人未必有針對英國的意思,可實際上卻觸犯了英國的利益。1890年他把俾斯麥炒魷魚後就不再和俄國續簽“再保險”條約,三皇條約直接廢掉,俄國徹底倒向了法國。無論他想出多少方法辯解,也無法掩蓋其實他就是因為拒絕他的初戀嫁給了俄國大公,嫉妒的威廉二世只是想表達不滿而已。他就這麼把對法國的五打一,變成了法國優勢的三比二,這種魯莽的個性讓那個時期的德意志帝國顯得咄咄逼人,但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認真想要和誰開戰。

總結來說19世紀末的德國並沒有什麼侵略性,只是顯得咄咄逼人而已。究其原因都顯得可笑,就是皇帝是個中二病晚期患者,沒頭沒腦的四處樹敵而不知。當戰爭真的打響後,德國雖然戰鬥力很強,但確實沒考慮到需要三線作戰。稍加留意就能發現,一戰幾乎沒有在德國境內造成太大的破壞。


歷史吐槽機


1871年德國才完成統一,這時候還叫德意志帝國,經濟薄弱,但是最終卻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極具侵略性,其實與其德國的強勢崛起以及統治集團的野心密不可分。


德國統一後,工業迅猛發展,經濟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一時期,德國一舉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鋼鐵和煤炭產量第一的國家,另外化工類產品的產量更是無人能及。值得一提的是,到1910年那會兒,德國的工業總量已經超過歐洲所有國家。 你要侵略人家,你自己得有本事啊,德國這時候其實就已經鋒芒畢露。

而究其原因,和德國重視教育密不可分,人家那會兒就已經六年義務制教育了,咱那會兒還是大清八股取士呢。基於這個原因,電氣時代的一批重要發明都在德國誕生,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邁進了電氣時代。



有了能力之後,還需要一個野心勃勃的皇帝。德國這會兒是舊的容克貴族掌權,代表人物就是鐵血宰相陴斯麥,這個階級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一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在這裡我就貼一句人家外交部長的發言: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外國對我們說:怎麼辦?世界已經分割完了。我們不願消極的站在一邊,而讓別人分割世界。


  這一時期的德國正在迅速工業化國內工程師和科學家們開拓進取,德國經濟蓬勃發展同時歐洲又相對和平。另一方面軍方正在迅速擴大,野心勃勃的皇帝受到人民尊重。最終德國在1914年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倩仔的歷史茶館


首先就是飛速發展的工業和經濟,乘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德國的經濟力量迅速崛起。充實的物質基礎是外交強權的前提。1900年時的德國,其人均工業化水平,能源消耗,在世界製造業產量中的份額均排名世界第三,鋼鐵產量更是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也就是說,從客觀數據來看,當時的德國的工業水平最起碼也是世界第三,僅次於遊離於歐洲大陸的美利堅和執行了上百年世界霸權的日不落大英帝國。正是由於發達的經濟和優勢的工業基礎,德國才能大力建設鐵路交通,發展科技和軍事工業,推行教育制度和地方行政的改革,參與無畏艦革命帶來的海上軍備競賽。


第二點就是國內政治環境和威廉二世的個人意志,實施積極對外擴張的政策,符合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需求,也符合資產階級呼籲謀求更多殖民地來擴大貿易的需求,同時也符合威廉二世的個人主張。在俾斯麥下臺後,威廉二世奉行帝國主義,以彰顯德國蒸蒸日上的國力,並將俾斯麥時期的大陸政策轉變為對外擴張的世界政策。

曾經促進德意志統一的民族主義者此刻也已經成了德國推行世界政策的最大助力。民族主義者迫切地需要用更多的殖民地和更強權的國際地位來滿足內心的虛榮。並且這種被榮耀驅使的理念在一戰後仍舊盤旋在民族主義者心中。在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德意志之歌》成為德國國歌,其中有一句歌詞可以充分解釋德國政治環境的氛圍——“德國,德國,超越一切……超越世上的一切”。


普魯士之魂


19世紀末的德國為何極具侵略性,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就是什麼樣的國家才可以極具侵略性。那必然就是綜合國力強大,軍備充足。我們來看19世紀末的德國,就是典型的自身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等和國際地位不相匹配。十九世紀末德國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無論從工業發展水平,還是國民經濟發展水平都超越了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德國的野心必然膨脹。


其次、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更高權限的想法,觸動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奶酪,英法等國不可能同意德國的這一要求,所以德國就只能通過武力來解決問題,那麼極具攻擊性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最後、法徳矛盾異常尖銳,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失去了過去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法國國內各階層同仇敵愾一致要求找德國報仇,以雪前恥,這也導致了德國不得不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而大力擴充軍備。

通過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發現就是因為德國在十九世紀末的強大,才讓他有了極具侵略性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