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明王朝276年只封了一個異姓王,你知道他是誰嗎?

圓夢人A


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曾經定下一條組訓,異性生前不得封王。就算是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常遇春,徐達,李文忠,湯和,郭子興,陳友仁他們六個人也都是公爵,而是死了之後才追封一個王爵。那個時候才可以追封王爵,畢竟一個死人又不能怎麼樣。

活人就不同了,一旦封了王爵那就有可能想著造反,諸侯王們慢慢的發展自己的勢力,慢慢的就會有異心。就算本人不想反,到自己的子孫就難免。曹操稱魏王之後雖然沒反,但是曹丕卻逼漢獻帝禪讓。儘管明朝之後對組訓慢慢的擱置了,但是這一條卻遵守的特別好,終明一世就封了一個異姓王。

明朝就封了一個異姓王,那麼大家一定覺得這一個異姓王也一定很珍貴,這一個異姓王應該是有過特別貢獻的一個人,或者是有名的靖難功臣,再或者是力挽狂瀾的柱石。但是他都不是,他甚至都不是一個漢人,而且還是一個投降的蒙古人。那麼大家一定有疑問,明朝那麼仇視元朝人,為什麼會封一個元朝人做異姓王,我們來看看他的所作所為。

此人是也先土幹,他的出身卻不簡單,他是元世祖時期的太保,而且還是恆陽王也先不花六世孫。原本他就是元朝的名門望族,元朝滅亡之後他就自成一股勢力,而且因為自己的兇悍狡詐也被阿魯臺所忌憚。永樂年間的時候,明成祖朱棣發起了北伐戰爭,而在他第四次北伐的時候,也先土幹竟然率眾來投降了。

當時的韃靼一見明朝大軍來了,瞬間就跑了,就是不和明軍打仗。朱棣一看這樣下去又要無功而返了,而正巧此時的也先土幹率眾投降,所以朱棣就將他封為“忠勇王”,並且改名金忠。不過朱棣雖然將金忠封王,但是卻沒給他封國,也就是一個沒地盤的名譽上的王。也就是象徵性的意思。


江郎說史


題主說法不太嚴謹,異姓王有生前封王和死後追封兩種,先回答問題。有明一代,從朱元璋建國(1368年)至崇禎吊死煤山(1644年)的276年間:


一、死後追封異姓王

大約有二十幾位,我們熟悉的有這樣幾人:


  •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
  • 襄武王湯和、武靖王傅友德
  • 武壯王馮勝、武順王鄧愈
  • 昭靖王沐英、忠敬王沐晟

這些人多是因戰功卓著生前封侯列爵,死後封王是殊榮,子孫不能承襲。



二、生前封異姓王

僅有一位—忠勇王:也先土幹(金忠)

關於封蒙古首領為王的問題我們最後再談。


此人原為蒙古王子,明成祖朱棣第四次北伐時,也先土幹率部歸降,獲賜名金忠,封忠勇王,備受寵遇。

金忠素以狡黠兇悍、勇猛精進著稱,明成祖和明仁宗年間,多立戰功,明仁宗曾稱他:

“卿,朕金日磾也”。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永樂二十一年,成祖親征漠北,至上莊堡,率妻子部屬來降。時六師深入,寇已遠遁。帝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賜姓名,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輟御前珍羞賜之,復賜金銀寶器。忠大喜過望。班師在道,忠騎從,數問寇中事,眷寵日隆。

最後,有網友提出了關於明朝封蒙古首領為王的觀點,我們來看一下。

  • 永樂年間,朝廷先後冊封蒙古瓦剌部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人為順寧、賢義、安樂三王,韃靼部首領阿魯臺為和寧王。
  • 隆慶年間,冊封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為順義王。

以上稱之為蒙古五王,如果僅從封王的角度出發,稱之為異姓王確不為過。但如果從可控度和被認可的角度出發,則存在疑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相關史料,其中的關係也是很有趣的。



答畢,供參考。謝謝!



板驢的雜貨鋪


答: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後,為自己的“家天下”計,曾定下一條規矩,即:異姓生不能封王。

所以,朱元璋在位時,所封的藩王全是自己的兒子外加一個侄孫——朱文正之子朱守謙;所封的異姓王全是追封的,如追封自己的外公陳公為楊王、義父郭子興為滁陽王、岳父馬公為徐王等。

至於名著於史冊的“開國六王”: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歧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寧王沐英,全都是死後才追封的王爵,生前只是公爵。

朱元璋以後的大明諸帝,除去南明三帝不算,也都基本遵守了朱元璋定下的祖制。

注意,南明三帝中,也只有永曆帝在江河日下、日暮途窮之際違祖制,大批封活著的異姓王,如寧夏王李成棟、秦王孫可望、晉王李定國、蜀王劉文秀、延平郡王鄭成功、延安王艾能奇、鞏昌王白文選、慶陽王馮雙禮、漢陽王馬進忠、黔陽王皮熊等等,彼時國亡在即,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籠絡人心,垂死掙扎而已。當時還封了真定王鄭鴻逵、漢中王吳三桂、興化王洪承疇,但這三位已堅定地投降了滿清,寧做清廷的一條狗,不做南明的一個王,可見,神器貶值到了何等地步。

另外,根據大明朝貢體系,從洪武年間和隆慶年間,還冊封過朝鮮國王、蒙古五王(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安樂王禿孛羅、寧王阿魯臺、順義王阿勒坦汗)以及南洋小國的一些王,但那都是域外之王,您不封,人家本來也是王。

所以,從朱元璋的洪武元年算起,到崇禎十七年止,大明長達276時間裡,很難找得出一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生前得封王爵的異姓王。

如果有,忠勇王金忠勉強算一個。

大家都知道,朱棣曾經大肆加封靖難功臣,其中張玉被追封為河間王、朱能被追封為東平王朱能,但也只是追封的,還未違背祖制。

他唯一一次違背祖制,封活人為異姓王,是發生在第四次北征途中。

朱棣即位後,前後發動過五次北征,目的就是徹底清剿北部殘餘的元朝勢力。

朱棣實在太過生猛,北元殘餘勢力都被他打怕了,往往是聞風而逃,連照面都不敢打。

這樣,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第四次北征時,朱棣迂迴千里,都找不到一支北元軍隊來發洩,好生鬱悶,眼看就要空手而歸了。

喜劇的是,大軍到了上莊堡,韃靼也先土幹竟然率領妻子部屬來降!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稱:“時六師深入,寇已遠遁,帝方恥無功……”

看看,想打,又找不到敵人;想退,又深恥於無功而返,進退兩難哪。

想不到,韃靼也先土幹居然在這個鬱悶煎熬的時刻來投奔,朱棣沒有理由不喜出望外!

《明太宗實錄》卷二六四保存有一份也先土幹當時呈遞的奏書,全文如下:

臣也先土幹遠處漠北,旦暮遷徙不常,又見忌於阿魯臺,幾為害者屢矣,危不自保。仰惟陛下體天心以愛民,今四海萬邦,皆蒙覆載生育之恩,豈獨微臣不沾洪化。謹率妻子部屬來歸,譬諸草木之微得依日月之下,沾被光華,死且無憾,昧死陳奏。

朱棣得意忘形,“賜姓名,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輟御前珍羞賜之,復賜金銀寶器。”

朱棣賞賜給也先土乾的姓名為金忠,諧音即為“盡忠”,封“忠勇王”,是希望他忠心勇敢為大明效力。

金忠是元世祖時期恆陽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孫,在北元集團有一定聲望,《明太宗實錄》卷二六四稱:“也先土幹者,在虜中以黠桀自豪,故尤為虜中人所忌雲。”因為遭到阿魯臺的猜忌,不堪其苦,投降了明朝。

朱棣雖然封金忠為“忠勇王”,也僅僅是賞賜了王的名義,既無封地,也無兵權,性質上不同於大明王朝其他的藩王。

金忠入明後,表現得相當“忠勇”,跟隨了朱棣展開第五次北征。

朱棣病逝於第五次北征途中,皇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

明仁宗異常欣賞金忠,曾對他說:“卿,朕金日磾也。”加封其為太子太保。

明仁宗是個好皇帝,可惜短壽,登位不過十個月就駕崩了。

明仁宗之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同樣對金忠讚賞有加。

宣德三年(1428年)大軍北征兀良哈蒙古,金忠請自效。有人擔憂金忠會一去不返,宣宗卻完全信任金忠,同意其帶兵出征。金忠也不負聖望,擒獲幾十人並牛馬來獻。

次年,加金忠太保。

金忠病逝於宣德六年(1431年),算是善終。


覃仕勇說史


這個問題真讓人無語。首先,明代雖然祖制上不允許封異姓王,但是實際上是有很多異姓被封王爵的,當然了,他們都是大明為了籠絡蒙古諸部而做出的權宜之舉,這些人包括順義王阿勒坦(即俺答汗)、忠勇王金忠、和寧王阿魯臺、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等人。從封號上可以看出,這些王爵只是虛有其名,並沒有封地,而實際操作中這些王爵的地位也不高,比如忠勇王金忠的班次就“位在列侯之下”。

其次,大明從洪武年間就對一些功勳卓著的開國功臣和一些貴戚追封王爵,比如功臣中的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歧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黔寧王沐英(順便科普下,沐英生前最高爵位只是侯爵,雲南沐家第一位公爵是沐英的兒子沐晟,他受封公爵靠的是成祖年間征討安南的軍功)等,貴戚中比如明太祖的外公陳公追封楊王、明太祖名義上的岳父郭子興追封滁陽王、明太祖親岳父馬公追封徐王等。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更是對靖難功臣大肆追封王爵,比如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等。

最後到了南明,由於特殊情況,王爵變的遍地走,比如我們熟悉的延平郡王鄭成功、晉王李定國、蜀王劉文秀以及不熟悉的馮雙禮、白文選等大西軍舊部。可以看到,國之將亡,祖制已經變的可有可無了。

綜上所述,題主提出的問題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不成立的。


林屋公子


開國皇帝在打下江山以後,一般情況下都會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功勞特別大的就會被封為王,因此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分封的異姓王。比如以平民身份坐天下的劉邦以及他的後人劉秀,此外還有唐朝的李淵和李世民父子,都封了一定數量的異姓王。不過這些皇帝的起點都不算是最低的。朱元璋從小几乎成了孤兒,當過小和尚,還去乞討過,他最後能夠當上皇帝,才算是真正的有本事。

這位沒有任何背景的皇帝朱元璋,他經歷過底層的苦難生活,就更懂得汲取其它朝代的教訓,因此儘管把自己的諸位兒子都封為了藩王,但他卻從不分封異姓王,甚至就連他的左膀右臂徐達、常遇春也只不過位及公侯。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把大明天下牢牢地控制在了朱姓皇族手裡。

朱元璋去世以後,儘管因為繼承皇位的問題出現戰爭,但因為他只是分封朱姓為王,所以也只是他的四兒子朱棣和他的孫子朱允汶在爭執,把這場戰亂控制在了朱姓內部。然而在明朝的時候還是出現了一個異姓王,當然這個特例肯定不是朱元璋自己打破的,而正是敢於對他身後事進行叫板的四兒子朱棣,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永樂天子。

不過明成祖也只是冊封了一個異姓王,他的名字叫做金忠。很多人就感到奇怪,這個人有著什麼樣的來頭,使得朱棣對他另眼相看呢?據史書記載,金忠有著顯赫的家世,擁有當時其它群臣所沒有的勢力。很多人就奇怪了,這應該在朱棣的眼裡是一個眼中釘、肉中刺,怎麼還會把他封為異姓王呢?

原來明成祖在位的時候主要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就是修建北京皇城,第二件就是打擊前朝的殘餘勢力。朱棣的性格大家都知道,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人,大明軍隊也是劍之所指、無往不勝。在這種情況下,金忠主動地向大明王朝靠攏,並在投誠後主動替大明王朝清剿北部殘餘的元朝勢力,他的這番舉措正是朱棣渴望看到的,因此也將他封為了忠勇王。

不得不說的一點是,儘管他被封為了異姓王,但卻沒有像很多朝代的異姓王那樣,最後落得身首異處。朱棣去世以後,後來繼位的皇帝都對他恩寵有加、格外信任,並且還給予了他更高的待遇,此外還加封他為太子太保,使得他一人得了雙份的俸祿。在他死後,皇帝還親自前來祭拜,在大明王朝這都是極為罕見的禮遇了。當然在明朝末年的時候,也出現了不少的異姓王,但這些人不是自稱為王,就是被人尊為王,被皇帝冊封的異姓王,也只有他一位了。


老農民嘮三農


我知道。

好吧,這樣回太簡單了,我補充一下。其實大明封了不只是一個王。嚴謹點來說,大明只封了一個活著的並善終了的異姓王。此人名叫也遠土幹,朱棣給他起的小名叫金忠(希望他盡忠)。

這人一聽就知道不是漢人,是個蒙古人。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中說:永樂二十一年,成祖親征漠北,至上莊堡,(也先土幹)率妻子部屬來降。時六師深入,寇已遠遁。帝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賜姓名(金忠),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



我給你們配個字幕:“朱棣去蒙古沒打到人,很氣。看到土幹來投降,很開心,賜小名金忠,封為忠勇王”。朱棣這招真可謂高。既讓金忠對他感恩,又沒有付出什麼實質性的利益。


雖然朱元璋早就立下了不能給活著的異姓人封王。但是朱棣封的這個王,其實就是個名號,聽著好聽。金忠還是沒兵沒錢沒權(朱棣給他的)。而他有了這個稱號,對朱棣更是死心塌地,並參與了朱棣的第五次北伐。因此也才讓他成為大明唯一一個活著的異姓王,直到宣德六年去世。死之前被加封太保。


小慶聽歌


題主這樣問的本意,很大可能是指明成祖(永樂帝)所封的忠勇王也先土幹(一譯額森託噶,漢化姓名金忠),這種說法在一段時間以來網上的歷史方面文章、論壇中很常見,但嚴格說起來極其不準確。

一則,據不完全統計,有明一代,順義王俺答汗、和寧王阿魯臺、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等蒙古部落首領都曾經被明廷封為王爵,封獨霸一方又表示歸順的蒙古首領為王,是明廷的慣例,金忠並不是一個特殊的例外。

二則,金忠的王爵,表面上看起來比薛斌(永順伯)、薛貴(安順伯)、李賢(忠勤伯)、吳成(清平伯)、滕定(奉化伯)、金順(順義伯)等蒙古族出身的高級將領的封爵尊崇高貴,但是從所謂『坐列侯下』看,明廷對他的實際定位也類似伯爵。

總之,金忠的王爵,實際上是對蒙古首領原有地位的明朝官方確認,和明朝本身封爵體系中的王爵名同實異,本質並不一致,因而『所謂大明王朝276年只封了一個異姓王』,本身是完全不成立的。


談古論金


開國皇帝打下江山後,都會對有功的大臣們進行論功行賞,朱元璋也是如此,對跟隨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也都封了王爵,比如有徐達、郭子興、常遇春、李文忠、陳友仁等等,給他們封了郡王爵位,雖然爵位級別不高,但也是對他們的獎勵,以及對他們功勞的肯定。

僅僅是一個郡王而已,級別確實不高,朱元璋還明文規定他的子孫不得立異姓為王。這是他從劉邦那兒得來的經驗教訓。


歷史上不管哪個朝代,封本姓以外的人為王的原因不外乎有兩種情況,其一就是開國皇帝對於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的弟兄,都會進行封賞,來籠絡人心;其二就是在佔領其他地區時為了使這個地區更加穩定,會在當地進行封王,雖然不是自己同姓的,但是通過封王可以穩定佔領區,讓自己投資少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明成祖朱棣就是因為第二種原因在蒙古封了一個異姓王,就是元朝恆陽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孫也先土幹,從而穩定了邊境。


朱元璋消滅了元朝後,逃往漠北的北元勢力不斷侵犯明朝邊境,丞相阿魯臺把持了北元的朝政,他非常狠毒,極力的清除與自己政見不合的勢力,也先土幹也屬於阿魯臺清除的對象。

阿魯臺的野心也不小,他覬覦明朝的人畜財物,經常越境前去搶奪,他們採用游擊戰術,你來了我就跑,你走了我就擾,就是不跟你正面交鋒,朱棣也很是頭疼,數次北伐都無功而返,朝中大臣也都頗有微詞,他很想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來解決這個邊境安全問題,以免興師動眾、勞民傷財。


公元1423年朱棣第四次北伐,北元的士兵依然還是躲得遠遠的,朱棣很是惱火,每次大老遠的趕過來不能徹底的消滅他們,又只能空手而歸,不免有些失落。

當朱棣抵達上莊堡時,也先土幹率領妻兒老小及部屬來降,這讓朱棣有點小驚喜,也非常開心,為了讓蒙古更加穩定,他決定大破先例,就封也先土幹為“忠勇王”,還賜了他一個漢人的名字“金忠”,讓他管理新佔領的蒙古土地。

金忠所在的部落是漠北僅次於韃靼、瓦刺之外的第三股勢力,有了金忠,朱棣能夠更多的瞭解漠北其他勢力的情況,以便能有效地予以打擊。

次年朱棣又進行了第五次北伐,金忠還毛遂自薦,擔當先鋒,深受朱棣的信任。


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加封金忠為太子太保,食雙祿,公元1429年明宣宗朱瞻基又加封金忠為太保。

1431年,金忠病逝,朝廷對他予以褒獎並厚葬。


朱棣之所以封金忠為異姓王,主要還是為了邊境的長治久安,畢竟漠北遙遠,朝廷是鞭長莫及,再又是茫茫的大草原,地廣人稀,實難控制,僅僅是封了一個王爺,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何樂而不為呢,況且這個忠勇王也只是一個稱謂,既沒有封國,也沒有軍隊,沒有太多的實權,只是一個拿王爺工資的清閒官而已,既能收買人心,又能邊境安寧,可謂一舉兩得。
金忠雖說沒有很大的功勞,但他不挑事端,這已就是對明朝的貢獻。



遺產君


受鹿鼎記中沐劍屏小郡主的影響也許有人會想當然的認為沐英應該就是那個唯一一個生前封王的異姓王,其實現實卻是沐英也是在死後才被追封為黔寧王。為什麼朱元璋對異性功臣封王那麼慎之又慎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效仿漢高祖劉邦實行分封制,不過不同於劉邦的是朱元璋對功臣的封賞爵位最高只到公爵,比如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等,因為一旦封了王爵,他們就有了封地,有了權力就有了其他的想法,這樣對政權穩固不利,所以朱元璋對異性功臣只有死後才追封為王,畢竟沒有了威脅不是。之後關於異性功臣生前不封王的政策,朱元璋的後代們都很好的執行了下去,不過也有一個小例外,那就是朱棣曾特意封一個蒙古人為王,這個人就是題主所說的大明276年只封一個異姓王——金忠。

不過此人雖然被朱棣封為忠勇王,但相應的權力,朱棣並沒有給他,比如封地什麼的,朱棣給他的只是一個名頭,類似於榮譽罷了,嚴格意義上來說朱棣也遵循著朱元璋的異性不封王的政策,因為這個政策限制的是封王之後的權力問題,對此這一點朱棣沒有放權給金忠。那麼朱棣為什麼一定要給金忠這個爵位王爵呢?

一方面朱棣第四次北伐沒有功績,回去不好向臣民交代,正好這個時候金忠率妻子部屬來降,這也可謂是大功一件,天威浩蕩之下,不戰而屈人兵,另一方面明軍雖然將異族趕跑了,但畢竟邊境和他們接壤,時常會遭受他們的騷擾,現如今以封王這個名頭來昭告其他的部族,只要你們也來投降,這樣的王爵也會給予你們的,精神上瓦解對手。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在明朝異姓封王是一件難於上青天的事,管你立了多大的功和皇帝關係多親密都沒有用,頂多就是封個公、侯、伯。朱元璋嚴禁異姓封王應該是吸取了漢高祖開國後大封異姓王造成西漢初期異姓王起兵造反的前車之鑑。明朝對待功勳貴戚,生前封爵從未超過公爵,只有死後才追封王爵,如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黔寧王沐英皆是死後追封。但大明王朝開國276年,依然有一個人承皇恩澤浴被封為王,這就是明成祖朱棣賜封的忠勇王金忠。



金忠並非漢人,也非明朝人,而是地道的蒙古人。他原名也先土幹,其祖上非常顯赫,六世祖是元世祖時的太保、恆陽王也先不花,家族世代為元朝望族。元亡後,也先土幹在韃靼、瓦剌之間遊離,自成勢力。他素來兇悍狡黠,為北元太師,權臣阿魯臺所忌憚。



也先土干與明朝扯上關係,還要牽扯到明成祖的第四次北伐,據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永樂二十一年,成祖親征漠北,至上莊堡,率妻子部屬來降。時六師深入,寇已遠遁。帝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賜姓名,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輟御前珍羞賜之,復賜金銀寶器。忠大喜過望。班師在道,忠騎從,數問寇中事,眷寵日隆。”這一段話近於白話文,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些許端倪,比如“帝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這段話。成祖已經四次北征,前三次都凱旋而歸,唯這第四次因為北元的避爾不戰而悻悻不樂,也先不幹來降更像是“臣服在大明王朝的天威之下”,成祖藉此慷慨恩賜,封賞頗厚其實就是籠絡人心,都是做給蒙古人看的。這也不得不說也先不幹可真是會挑時間來投降啊。



也先不幹既然歸降了明朝,成祖對他恩榮有加他也是感恩戴德,總想找機會報效明朝。終於機會等到了,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成祖發起第五次北伐,也先土幹為了打倒阿魯臺,毛遂自薦任北伐先鋒,成祖最初不允,但諸將力薦,金忠遂與寧陽侯陳懋配合,擔任前鋒。這一次北伐也先不幹急於找阿魯臺報仇,但到處尋找,元軍就像人間蒸發了毫無蹤跡。成祖進駐河上等待仍無所消息,至八月底因為糧草不濟,下令班師(成祖病死途中),第五次北伐又一次無功而返。



成祖晚年在立儲大事上頗多猶豫,也先土幹堅決的站隊太子朱高熾這一邊。九月朱高熾繼位,加封也先不幹為太子太保。宣宗皇帝即位後,也先土幹再一次隨駕巡邊,與侄兒把臺(蔣信)請求率軍數千討伐兀良哈,朱瞻基同意。當時有人反對派他們前往,朱瞻基答道:“去留就任其所欲了。我有了天下,難道還唯獨缺這兩人麼?”數日後,兩人獲數十人及馬牛數百來進獻。朱瞻基很高興,命宦官用金卮斟好酒,然後賜給他,稱讚道:卿,朕金日磾也。

也先不幹歷事明朝三代皇帝,深受成祖、仁宗、宣宗的信任和喜愛。先後加封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明朝開國276年封的唯一一個異姓王竟然是一個來歸降的蒙古人,成祖的“中外無類”的大度大氣的為人讓人無不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