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互聯網沒有誰可以擁有藐視規則的絕對話語權

不久前, 有網友把某段信息上傳到了區塊鏈的節點上 ,希望憑藉區塊鏈難以篡改的特性讓這條記錄得以存續。有人說這就是區塊鏈應該做的事情:因為它讓互聯網和它的去中心化理念再次獲得了新生,互聯網並不屬於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個體,而是這個過程中的所有人。

然而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互聯網麼?

當然這又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對這件事的關注者來說,它的走向,它所象徵的含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這是他們心中某些觀點的體現及具象。對這件事的不關注者來說,它卻可以相當於從來沒有發生。所以當我產生這種念頭的時候,至少已經錯了一半。而當我提出這個疑惑的時候,大概只會有我一個人是這種看法。在 DACA,在網絡中立,在劍橋醜聞,在 GDPR 等等諸多所謂熱點事件的背後,總會有別的替代品讓它們變成過去。這些不起眼的事情可能算不上什麼頭條,也不具備太多的話題和深思角度,但在另一些人眼裡他們可能會是頭等大事。假如這些才是大部分網民群體的關心的所在,比如出行生計,比如購物就醫,這時我們又會怎樣看待剛才提出的那個問題呢?

作為科技媒體從業人員,我的本職工作之一是記錄並傳達出這個行業裡發生的事情。但芯片戰爭和 I/O 大會並不意味著這裡的全部,隱私或者數據安全也不是我們要面對的唯一問題。當它們發生時,讀者們往往都是無從選擇。如果要考慮到網站流量,我的選擇也會相應變少很多,畢竟我們也要吃飯。而把它們拆成十段或者五篇,用 social 還是評論的方式進行表達,在我眼裡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因為這些事情中所承載的真相總是固定不變的。我並不是反感熱點,也並不是抵制在各種程度上對這件事的參與。在作為這件事和現實社會以及網絡社會進行交織的節點時,我總覺得旁觀者與親歷者都在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挾迫,有些東西正在逐漸偏離它的本質。它雖然不屬於某一個或者某幾個人,但在它對面的我們卻在變成同一個或者某幾個人。

這時我通常會想起古巴。除了格瓦拉和雪茄,這裡還有其他值得關注的特產,比如 “包裹”和“SNET”。在三四年前,由於美帝的出口封鎖當地政府的管控政策(美國限制對古巴的電子產品的出口,而古巴本地在 2008 年以前也是規定一般民眾不得使用電腦),古巴的互聯網事業看起來還像是另一個世界的產物。就算在 15 年的時候也只有 5%的古巴人民可以正常上網,並且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撥號上網,更不用說價格動輒為幾十個月月薪的電腦設備。但這依然無法阻擋古巴人民緊隨世界化潮流的步伐,於是這裡就出現了剛才我們提到的另外兩個特產——古巴的“離線互聯網”。

“包裹”是一塊流動著的硬盤,它裡面裝滿了各種由海外網民下載下來的資源,比如雜誌電影軟件音樂等等,然後通過走私的渠道進入古巴,並由分銷商兜售給各個買家。“SNET”則是私人群體架設起的局域互聯網。這種陽臺與陽臺,房頂與房頂間的網線串聯成的原始網絡幾乎佈滿了整個古巴,把古巴網民們連接在了一起。前者構成了古巴人民走進外界的通路,而後者則是這個群體之間互相聯繫的紐帶。用常規的定義來看,起碼我會很難把它們定義成互聯網,但它們呈現出的景象卻讓我無力反駁——這種硬核版的 P2P 網絡完美的闡釋出了互聯網的特質——每個個體都可以是真實獨立的存在。可能你會覺得這裡的每一個網民都帶有極強的目的,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別人想要什麼,所以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存在價值。然而你要看到,他們所面臨的現實條件遠比我們惡劣。在同樣的困境前要做到這一點,你覺得誰更有可能一些呢?

相比之下,我們所處的環境或許才更像是一種原始的網絡。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交火下的個性化推薦算法,爆點事件與全民浪潮下的火熱大好景象···它們都像是一堵堵看不見的圍牆,把人們分割到了一個巨大的蜂箱之中,這裡可以是一個很大的空間,但每個人只能看見自己頭頂上的那一片天空,或者是被大多數人稱作為天空的天空,在此之外的世界只能是某些施捨或者 bug。早在幾千年前,柏拉圖就在理想國中描述過這樣的場景。背對洞口,被綁在深邃山洞裡的受困者們從小隻能看到外界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於是他會以為這些投影才是真實的存在,把通過洞壁傳來的回聲當做是影子所發出的聲音。然而只有等到他掙脫枷鎖,把頭轉向洞口的時候他才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身,原來並不是他一直所看到的那樣。

我經常懷念早期的互聯網,那時沒有 Facebook,沒有 BAT,沒有人工智能,也沒有區塊鏈。這意味著沒有誰可以擁有藐視規則的絕對話語權,儘管這時的規則也可能只是大家約定成俗的口頭承諾。然而這些巨頭們的出現並不意味著並不是什麼偶然,相反它們是互聯網爆炸式增長後的必然產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假如沒有把它們進行打包整理的約束,這裡的秩序或許會變得更亂更糟。然而這些並不是針對我們自身的約束卻變成了我們的“枷鎖”,我們自己的雙手成為了我們的桎梏,而打開它的鑰匙則變成了無可奉告,在我看來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儘管它正在愈演愈烈。

當然也或許不是。對於沒有經歷過早期互聯網的人來說,現在所處的環境可能會是剛剛好,當下的這段時期正是他們所經歷的“早期互聯網時代”。而作為經歷者我也或許或有麻痺或者遺忘的那一天。然而無論怎樣,我都會自私的希望在這裡能夠出現更多的我們,而不是某些數據庫中的你們和他們。因為無論是哪種形式,對它的參與者來說,或者至少對我來說,互聯網所代表的就是連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