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曲靖市麒麟區越州鎮珠江源頭的南盤江畔,有一座擁有千年製陶歷史的古村落——潦滸。如今,在這個古老的製陶村落中,匠人們的堅守和創新給古陶器添上了新的華彩。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潦滸陶器

潦滸的匠

跨過千年潦滸古橋,漫步來到潦滸一家制陶企業,車間裡的獨門密窯——柴窯,經過30多個小時的高溫燒製後,溫度終於降了下來。

劉靖定了定神,雙手扭動窯門上的旋轉閥,打開了還有餘溫的窯門,小心翼翼地把一件件燒好的陶製杯子、小碗、茶壺傳遞出來。一個、兩個、三個……500多個色彩斑斕的精美陶製品呈現在了眼前。

劉靖,是潦滸陶瓷第四代傳人。他的眼睛一遍遍在剛剛燒製出窯的陶器中仔細搜尋,在角落裡,他拿起一個顏色深紅的小茶杯,神情顯得格外激動,“‘天目釉’又燒製成功!”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天目釉”技藝重現於世

“天目釉”產生於宋代,由於對燒製溫度和工藝要求極高,已失傳800多年。當代只在日本有存世屈指可數的幾件作品,被日本列為“國寶”。如今,在一些名師的研究下,“天目釉”被重新開發出來。“天目釉”這一古陶釉精品重現於世。劉靖自豪地說,自2015年4月成功燒製“天目釉”以來,已有超過3000多件潦滸“天目釉”被愛好者們收藏。

劉靖坦言,“天目釉”燒製難度非常大,工藝也比較複雜,上千件才能出一件精品,經燒製“窯變”即呈現出色彩斑斕、變化莫測、特點各異的結晶體,是人意不可為的純天然形成。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潦滸工人在整理出品(李雨霖 攝)

自古以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潦滸的製陶工匠一直代代相傳,堅守著潦滸古老的製陶技藝。潦滸為雲南及貴州的其他陶瓷產地輸送了許多燒陶製瓷的能工巧匠,現今聞名全國的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的拉坯大師傅還以潦滸的製陶師傅最“把子”(技藝精湛)。

今天的製陶匠人繼續傳承著祖輩創制的陶器器形。目前,潦滸轄區內有古陶作坊48家、製陶企業4家、陶藝工作室14家,從事土陶製作的工匠有337人(不含珠源瓷廠和石林瓷業的工藝美術師及工程技術人員),其中土陶藝人67人,健在老藝人20人,從事過土陶製作現已停業的250人。

2015年,崔長寶、秦富才、楊太林等六人被命名為“曲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6年,崔長寶榮獲“雲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非遺”傳人崔長寶

匠人們千年的堅守,也讓潦滸成為一座因陶而興的陶瓷古村。在村中走訪發現,當地的製陶模式一直是以家庭為單位,以家庭作坊或聯戶協作生產經營為主。潦滸人不但堅守著潦滸古陶的形制與古老的製作工藝,而且更嚴苛地堅守著古陶產品的質量。陶瓷製品出窯之後,如果陶器燒製得成色不足,或品相不好,主人會直接打碎,堅決不讓不合格的產品流到集市上去。

正是在這一聲一聲的陶器破碎聲中,“貓貓石的缸”才會在堆積如山的碎片中屹立千年、傳承千年。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碎片是工匠們的堅守(李雨霖 攝)

貓貓石的缸

“貓貓石、貓貓石,撿個石頭熬熬吃……”這曾經是一曲滇東地區婦孺皆知的古老童謠。童謠裡傳誦的是潦滸,它因南盤江中形似老虎的石頭而得名。因人們心裡對老虎的忌諱而俗稱“貓貓石”。

潦滸人千百年來以製陶為業,以當地陶土為資源,燒製出潦滸古陶產品。“貓貓石的缸”成為潦滸陶器的代名詞。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潦滸陶器自成一格(李雨霖 攝)

潦滸古陶色澤莊重典雅,沉穩的青釉、醬釉中閃著幾分幽藍。因其造型獨特、色澤古樸典雅、工藝源遠流長,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潦滸的製陶遺風;加之產量有限,雖是當代人的作品,也一律被人們稱之為“潦滸古陶”。因而,“潦滸古陶”的稱呼便一直沿用下來。

潦滸陶藝傳承人魏貴明告訴記者,潦滸陶瓷有別於江西景德鎮瓷器的精美,潦滸陶瓷講究的是粗獷、古拙和質樸的神韻,陶器器壁的厚薄均勻、緻密性和透氣性是陶器優劣的評判標準;它也不同於江蘇宜興紫砂陶的精巧,潦滸陶瓷追求的是細緻中的隨意,隨意中見巧妙的藝術風格,以及那份薪火相傳、手手相遞的溫暖。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仿古工藝陶瓷(李雨霖 攝)

作為雲南省陶瓷藝術大師,崔長寶在潦滸經營著一家中等規模的陶瓷廠。除了生產大宗的日用陶瓷,他的長項是不斷推出仿古工藝陶瓷製品,“手藝是自家的”——祖傳製陶樣式及技術是獨有的、有記憶的,到他已經是第三代。他的產品展示店鋪就開在潦滸村口,營銷自創自制的手工藝陶瓷產品。貨架上全是“土陶”玩意兒:從提樑壺、各式茶具、大小杯盤到瓦貓、鎮獸等等,一應俱全。而他和他的陶瓷製品,僅僅只是潦滸陶瓷產業的一個靚麗縮影。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潦滸陶器鎮獸(李雨霖 攝)

今天的潦滸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陶瓷企業和別緻新穎的陶瓷產品:崔家窯飽含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青釉工藝古陶——土司陶;萬承瓷業利用焦爐尾氣和餘熱資源燒製的建築陶瓷——釉面瓷磚、牆地磚;滇陶陶業的彩雲之陶——景觀陶。雲南民族文化藝術陶瓷研究所生產的釉下五彩、釉中彩、釉上粉彩瓷等高檔禮品瓷、陳列藝術瓷……潦滸陶瓷產品品種較多,呈現了潦滸古陶、古建園林陶、景觀陶、工藝美術陶和雲瓷青花系列產品共融共生、傳承創新的生動局面。潦滸古陶迸發出的活力也成為傳統與現代、科技與智慧的結晶、產學研結合的典範。

陶瓷工藝展示館

在潦滸村,隨處都可以看到窯口,四處都能嗅到柴煙的香氣。村中的一位村民坦言,在他們這裡,有十多條明清時期的龍窯一直使用至今。

當地村民偶然發現王家窯下還有龍窯的遺蹟,可謂窯中有窯。有的新窯依山就勢建造而成,長達110多米,據專家考證,

是中國最長的古龍窯,稱之為“龍窯的活化石”。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潦滸的龍窯

說起龍窯,可謂是潦滸製陶的一大特色。潦滸的村民們世世代代和龍窯一起,創造了無數的輝煌。歷史上,最興旺的時期有龍窯幾十條,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全村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製作陶器。

潦滸有著陶瓷工藝技術的展示館之美譽。從人工手工拉坯、柴火燒陶的傳統工藝到現代化高科技制瓷工藝,這裡應有盡有。幾乎涵蓋了人類陶瓷史上各個不同階段的全部工藝。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潦滸也引入了現代生產工藝

潦滸不僅有人工手工拉坯、柴火燒陶的傳統技藝,還有豐富的基礎資源。陶瓷的生產原料至關重要,也是發展製陶產業的基礎性條件。通過實地走訪發現,潦滸陶土不僅儲備充足,而且種類豐富,有五色土、大白土、金剛泥、沙泥土、白果青等五個種類,主要分佈在潦滸、薛旗、老吳、大梨樹等村(社區)。與其他地方的陶土相比,潦滸陶土儲量大、埋藏淺,可開發利用價值較高。按現在的使用量,估計儲量可用70年以上。從陶瓷產業資源分佈來看,境內陶土、瓷土、褐煤等資源豐富。褐煤主要分佈在潦滸、竹園、向桂一帶,儲量約2.7億噸。


“舊瓶”裝“新酒”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潦滸要傳承也要創新(李雨霖 攝)

在業內專家看來,潦滸陶瓷產業的發展除了要在傳統制造技藝上下功夫外,還應該在技術創新上注入更多的力量。要充分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來裝備陶瓷企業,爭取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的注入,在技術改造的過程中增強企業的經營活力和競爭優勢。同時,可採取設立風險基金的形式為技術創新提供保障,鼓勵高端人才以技術形式入股潦滸陶瓷生產企業,推進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競爭優勢突出、技術先進的潦滸陶瓷企業。通過注入“名窯”“名瓷”“名家”“名作”特有的新內涵,打造出真正集文化藝術品位和高科技含量於一體的潦滸陶瓷產品。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丨潦滸陶瓷生產一景 (李雨霖 攝)

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千年潦滸陶瓷,曲靖市麒麟區明晰了產業建設思路。將以潦滸大村為核心區,以珠江源文化為內涵,以潦滸傳統古陶和現代陶瓷藝術及其產品為主要載體,把陶瓷產業打造成為麒麟產業轉型升級的典範、高附加值的朝陽產業和綠色環保產業。同時,融入古鎮文化旅遊、現代工業旅遊、爨文化歷史旅遊、農莊文化旅遊、南盤江水文化旅遊、休閒娛樂購物旅遊為一體的麒麟區大旅遊項目,按照 “一心、兩帶、四片”的發展思路,通過3至5年形成商農產供銷、吃住遊樂購,一二三產業互帶互促的產業鏈集群。


本文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潦滸陶瓷留給人們的,又何止是盛水裝油吃飯、婚喪娶嫁使用的土陶製品,那飽浸紅土高原風情的地域文化,使得潦滸陶瓷長久地保留著自己的色澤、品相和文化根基。“貓貓石的缸”“潦滸的匠”成為這個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時代裡一個不老的傳說

失傳800年的古陶工藝重現於世,潦滸古陶大有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