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文稿丨嚴書翰:讀懂改革,讀懂中國

文稿丨嚴書翰:讀懂改革,讀懂中國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20世紀和21世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最重大的事件,因為它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古人說“四十而不惑”,什麼是“不惑”呢?不惑,也就是對事物發展變化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雖然改革開放40年了,但是在國內外都存在著“讀懂改革”和“讀懂中國”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講?對國外來說,特別是那些對我國抱著友好態度、客觀態度的人來講,他們非常希望瞭解改革為什麼能深刻地改變中國?對國內來說,特別是一些黨員幹部,他們也想了解到底什麼是這40年中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最根本原因。我圍繞著“讀懂改革、讀懂中國”這個題目跟大家交流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改革是中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

(一)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發生歷史性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是舉世公認的。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概括這些歷史性變化。我總結了一下有三種不同的概括或者說有三種不同的分析:第一種,對這40年來改革開放的變化作言簡意賅的描述;第二種,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具體數字來加以表述;第三種也就是我今天採用的概括,我們黨的文獻的表述。

第一種概括,言簡意賅的描述。有這樣一段話:“祖國大地上,鐵路進青藏,公路密成網,高峽出平湖,港口連五洋,產業門類齊,稻麥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國防更堅強。”這是2016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大會上的一段言簡意賅的描述。他告訴大家,孫中山先生當年擘畫的美麗藍圖在今日中國已經實現。

第二種概括,用老百姓生活水平顯著變化來表述。經歷過改革開放40年的家庭都很有體會。就家庭生活水平來講,20世紀70年代,中國老百姓家庭的生活水平可以說是百元級的,當初有個叫法是“三轉一響一咔碴”。“三轉”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一響”是收音機;“一咔碴”是照相機。到了80年代,中國老百姓家庭的生活水平升級,升到了千元級,那時候有個說法叫“三機一箱”,也就是電視機、洗衣機、錄放機和電冰箱。到了90年代,中國老百姓家庭的消費水平又繼續升級,升為萬元級,我們簡稱為“兩電一調”,也就是電腦、電話和空調。到了21世紀,到了今天,中國家庭消費達到了百萬元級的水平,汽車、住房、旅遊成為很重要的生活方式。這是從老百姓生活水平顯著變化來表述改革開放40年來的變化。

第三種概括,黨的文獻的表述。我這裡講的黨的文獻主要是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開放的論述,尤其是最近這兩次有關講話,第一次是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第二次是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目前為止,這兩次講話是對改革開放40年曆史性變化及其原因最權威的解讀。下面我就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開放的論述尤其是最近的兩次講話,通過4個方面來概括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發生的歷史性變化。

第一,改革開放40年來,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對於這個變化,我想用幾組數字來加以表達。習近平總書記也是用數字來表達的。他說:“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我們簡稱為四個“大”。今天,我們國家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40年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

第二,改革開放40年來,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這個問題的時候講到了在改革開放中主要推進的三個方略:第一,既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對外開放、合作共贏;第二,既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第三,既“摸著石頭過河”又加強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是因為如此,中國人民成功開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成功開闢是非常有意義的。意義就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這段話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段話非常重要,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世界意義的概括,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獲成果的意義的概括。

第三,改革開放40年來,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這40年中,“兩個相互”很重要,即: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盪、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在這個過程和結果中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充分顯示了制度保障的強大力量。

講到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保障力量,我想在這裡再舉一下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們親身經歷過且印象深刻的五場主場外交,它們分別是:2014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會議;2016年9月,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7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2018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了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第四,改革開放40年來,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在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方面,我們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這些目標和建議都已經寫進了聯合國重要決議中。此外,我們國家在推進綠色發展、消除貧困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這些內容下文還將展開論述。

(二)改革40年來我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

以上這些歷史性變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剛才講了,我今天無論分析概括歷史性變化的表現還是原因都是以黨的文獻為主。我們黨的文獻也體現在毛澤東著作、鄧小平著作、江澤民著作、胡錦濤著作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特別是體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是怎麼概括改革是我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的?第一,鄧小平同志回答了我們黨為什麼會在1978年提出改革,而不是在其他年份。鄧小平同志說:“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後,多年來沒有制定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第二,鄧小平同志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角度講“改革也是一場革命”。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有這樣一段名言:“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意義上,鄧小平同志把改革看作是第二次革命。鄧小平同志指出,“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內,我們國家發展得這麼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這就足以證明三中全會以來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誰想變也變不了。”

江澤民同志也指出,“沒有改革,我們就不可能走出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我們的事業就不可能順利前進”。胡錦濤同志在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的變化時指出,“30年來,我們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新的偉大成就。”

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有句話叫“兼聽則明”,下面我們聽聽對中國抱著客觀態度的一些外國人士他們是怎麼評價改革的,是怎麼看改革給中國帶來的歷史性變化的。這些人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學者、有外國政要。第一位是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亨廷頓曾經說過,改革開放使中國命運徹底跳出了近代以來的“下降通道”,中國改革,最複雜也最成功。在亨廷頓看來,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一直處在走下坡路的位置,只有到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才跳出了“走下坡路”的狀況。第二位是世界貿易組織前任總幹事帕斯卡·拉米。他說,自從鄧小平決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制就呈現出很多優點,中國是在經濟領域犯錯誤最少的國家。第三位是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他說,“中國沒有以民主的名義使自己陷入政黨爭鬥局面”,“在未來幾十年中,中國不僅將改變全球經濟,而且也將以其自身的模式來挑戰西方的民主政治”。奈斯比特多次講過,中國幾乎每一天都有精彩的故事。第四位是“軟實力”概念提出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他說,中國的經濟增長讓發展中國家獲益巨大,中國獨特的發展模式也被很多國家視為可效仿的榜樣;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倡導的政治價值觀、社會發展模式和對外政策,會進一步在世界公眾中產生共鳴和影響力。他看到了中國倡導的社會發展模式、政治價值觀念和對外政策在世界上的影響一定會越來越大。第五位是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他是個“中國通”,對中國情況很瞭解。他認為,中國領導人從來沒有否認和掩蓋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幾乎在所有領域,“中國政府都有足夠的政治意願、足夠的處理這些有關中國長期發展模式的重大問題的政策方向”。第六位是知名的實業家、慈善家比爾·蓋茨。他來過中國多次。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他在談及多次訪華感受到中國最大的變化時說到了兩點:一是中國創造了發展奇蹟,速度之快令人驚奇;二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日益重要。第七位是奧地利現任總統範德貝倫。2018年4月,在聆聽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後,他說,中國堅定推進改革開放,不僅造福中國,還造福全球。當然,這類比較中肯的、客觀的評價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只要我們堅持辯證思維,就一定會對這些客觀的讚揚的話保持清醒。我們既可以做到充分自信,又不會妄自尊大。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最有理由自信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推進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新的進軍號。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殫精竭慮、身體力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過40次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並作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明確指出了改革開放是中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他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我們發現有兩個判斷的提法不一樣。這充分表明,今天我們對改革開放是發生歷史性變化的原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通過以上論述,主要是我們黨的文獻對改革開放是中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的論述,我們可以深刻地領會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所說的“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二、中國的改革實踐與改革理論相互推動相得益彰

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鮮明特點和成功經驗就體現在改革實踐與改革理論相互推動、相得益彰,這也是讀懂改革、讀懂中國所必須要把握的。

我國改革理論從改革實踐中來,又回到改革實踐中接受檢驗並指導改革實踐,從而形成了改革理論體系。

中國的改革,今天看是成功的,但我們不能先入為主,好像中國共產黨在進行改革之前就有一套完整的改革理論來指導,那是不對的,是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是不符合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但是,中國共產黨這個黨有這麼個特點——善於總結經驗。改革每前進一步,我們總結經驗就跟進一步。這點是世界上其他政黨很難比擬的。

前面講到過,1978年我們決定改革的直接動因是為了擺脫貧困、縮小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差距。鄧小平同志曾經講過一段話,這段話實際上是對為什麼在1978年要進行改革的原因進行了樸實而有力的註釋。鄧小平同志講,“我們幹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只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於貧困狀態。”因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改革的序幕。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我們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短短几年時間,改革的效果就非常明顯。同樣是那些地,同樣是那些農民,同樣種的是莊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不到5年就解決了新中國成立後30多年沒能解決的農村溫飽問題。所以,鄧小平同志講:“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已經見效了,農村面貌發生明顯變化。”這是因為農村改革把幾億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黨中央在總結農村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決定適時把改革推向城市。城市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我國五大經濟特區就是在城市改革中先後建立起來的。我們黨在總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基礎上,形成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並寫進了黨的十三大報告。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上蘇聯和東歐共產黨從改革走向改向,從而導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這個慘痛的教訓引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在講到深刻反思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引用唐代詩人杜牧《阿房宮賦》當中的一段話:“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什麼意思呢?杜牧在參觀了阿房宮之後留下感慨,秦朝被劉邦、項羽推翻了,秦朝統治階級已經來不及對他們失敗的原因進行反思,只能由後面的人來替他們反思。但是,後面的人反思了以後,如果不借鑑失敗教訓,那麼只能由再後面的人替他們來反思。杜牧在這首詩中既表達了他的深刻見解,也提出了一些困惑和不解。他的見解深刻在什麼地方?他認為,六國不是被秦國打敗的,而是被自己打敗的;秦朝不是被劉邦、項羽打敗的,而是被秦朝自己打敗的。同時,他還提出一些困惑和不解,他不明白為什麼歷代統治階級總是處於一種循環,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隻有用歷史唯物主義來解釋,因為歷代統治階級根本不代表人民,他們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所以肯定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所以,在總結20世紀改革開放的經驗教訓之後,特別是在反思蘇聯、東歐從改革走向改向的教訓之後,中國共產黨人鮮明提出了兩點。第一,改革不能停步。不能因為蘇聯、東歐的改革失敗了,中國的改革就停步了。第二,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黨的文獻中一些重要的提法。江澤民同志在這一時期指出,“不進行改革,就不可能使社會主義制度繼續保持蓬勃生機;在改革中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就會葬送黨和人民七十年奮鬥的全部成果。要劃清兩種改革開放觀,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改革開放,同資產階級自由化主張的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化的‘改革開放’的根本界限。”(《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1991年)這就很清楚地提出:第一,改革開放不能停步;第二,改革開放中有兩種改革開放觀,一種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另外一種實質上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改革開放觀。

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更是高屋建瓴,他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雖然他沒有表明這是對蘇聯和東歐經驗教訓的總結,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南方談話,就會感到他的“四個不”是針對蘇聯和東歐的教訓講的。蘇聯和東歐為什麼從改革走向改向,並最後失敗、丟掉了政權,就是因為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堅持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這就是他們的結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清醒地看到,我們正處在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時期,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系統總結以往改革開放實踐基礎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這個頂層設計作了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還發表了一系列對改革開放具有規律性認識的講話。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中就講到,“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這意味著現在的改革與以往不同,以往的改革是先易後難,這是對的,但現在的改革不存在著先易後難。他指出,改革“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因為我們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再難啃我們也得啃。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有四句話十六個字: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定信心,就是指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凝聚共識,就是指要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合力;統籌謀劃,就是指要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也就是要注意改革頂層設計;協同推進,就是指要增強改革措施的協同性,要注意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時候,已經多次明確地講到全面深化改革要正確處理六個重要的關係。我認為,正確處理改革中的六個重要關係,也就是要把握改革開放的規律。這六個重要關係是:第一,要正確處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第二,要正確處理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第三,要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係;第四,要正確處理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第五,要正確處理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第六,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

黨的十九大以後,我國改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改革開放的重要講話都再次指出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功經驗和鮮明特點就是,我國改革理論從改革實踐中來又回到改革實踐中接受檢驗,並指導改革實踐,從而形成了改革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與時俱進、一往無前,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中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盪、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第一,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盪,解放思想是指思想層面,改革開放是指實踐層面;第二,實現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觀念創新是指理論上的創新,實踐探索是指實踐中的創新。這“兩個相互”充分顯示出了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和鮮明特點。

剛才講,我們這個黨很善於總結經驗,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候,我們可以自豪地講,我們今天已經形成了改革的理論。所以,根據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根據對1978年以來我們黨關於改革的文獻論述的研究,我們認為中國的改革理論可以用這六個方面的理論來概括:一、改革目標論;二、改革動力論;三、改革主體論;四、改革條件論;五、改革保障論;六、改革方法論。我們稱之為“改革六論”。這“改革六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三、新時代新起點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確處理的幾個重大關係

大家知道,所謂關係也就是矛盾。正確解決事物之間的矛盾,也就是正確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以下我們著重分析四對關係。

1.正確處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我們深刻體會到,40年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始終貫穿於改革開放的全過程,而且每一個階段都有解放思想的重點。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講,解放思想是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和重大成就的法寶。

在改革開放之初,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之下,我們突破了很多僵化的觀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到五年的時間就解決了新中國成立以後30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但是就這麼一個好的東西,在黨內的看法也不是一致的。鄧小平同志十分實事求是,他知道黨內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他說:“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一旦實踐證明這個做法行之有效的時候,就需要突破一些舊的傳統觀念,需要解放思想。有的人講,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今天的改革已經進入新時代了,我們是不是可以不像以前那樣這麼高調地提解放思想?我覺得不對。今天,我們改革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強調解放思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進軍號角。習近平總書記講全面深化改革仍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如果我們不解放思想,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改革的突破點和著力點也就很難找到,改革的重大舉措就更難拿出來了。而且習近平總書記在講這個話的時候講到,“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思想觀念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這個講話是很有針對性。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今天,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像一條紅線一樣貫穿於改革開放4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再次強調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他說:“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他還指出,“當前,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鉅程度不亞於40年前。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論述瞭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係。他說:“解放思想不是脫離國情的異想天開,也不是閉門造車的主觀想象,更不是毫無章法的莽撞蠻幹。解放思想的目的在於更好實事求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有機統一,一切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又借鑑國外有益經驗,既大膽探索又腳踏實地,敢闖敢幹,大膽實踐,多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帶動全國改革步伐。”

2.正確處理立足國情、自立更生和對外開放、合作共贏的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方略就是,中國人民堅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既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對外開放、合作共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一個最大成果就是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對中國國情認識,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重大成果。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大仍然強調,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所以,立足於這樣的國情,我們仍然要堅持建國以來自力更生的方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獨立自主是我們黨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黨和人民力量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必然結論。”

同時,今天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鄧小平同志指出,“根據中國的經驗,把自己孤立於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改革。”所以,當年鄧小平同志說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閉關自守的苦頭,因此今天我們不能再閉關自守了。鄧小平同志有句名言:“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鄧小平認為,對外開放的實質就是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習近平總書記在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談到“三種潮流”滾滾向前。習近平總書記說,和平合作的潮流滾滾向前,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變革創新的潮流滾滾向前。在歷史潮流面前,社會主義中國只能選擇開放,而不是封閉,只能選擇前進,而不是後退。非常遺憾的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這樣的滾滾潮流面前感到憂慮,甚至要選擇後退。這是沒有前途的。當然,要走向世界,要趕上時代,那肯定是有風險的。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

3.正確處理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關係

無論是在改革開放之初,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還是在改革進入新時代的階段,我們黨始終強調的是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四項基本原則就是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來的,那個時候正是我們國家決定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時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這方面有很多重要講話,而且講得非常深刻和鮮明。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話,“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治國如同栽樹,根深才能葉茂,根深就不會造成樹幹動搖,樹幹不動搖的話,那枝葉才會茂盛。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本根”。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後多次講到,“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不斷進行改革,絕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改弦更張。鄧小平同志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我們改革的目的是讓社會主義制度越來越好,而絕不是像某些人那樣以改革為名丟掉社會主義制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有幾個重大成果,一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另外一個就是市場經濟。我們曾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從1979年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到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重大問題。這個認識成果是非常豐富的,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經過這30多年,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夠充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還沒有理順,影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還很多。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託。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當中要處理好這麼一對關係,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要堅持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

4.正確處理“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關係

“摸著石頭過河”,既是一個很接地氣的說法,又是一個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同時,從理論上看,它是一個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科學方法。

設立經濟特區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創辦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方法論。當年,我們黨決定辦經濟特區,並把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重要平臺。1980年我國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應該說,這四個地方最多是地級市,甚至有的還是縣級市。到了1988年,特區創辦8年之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決定要辦更大的特區,就成立了海南經濟特區。“摸著石頭過河”,實際上也就是指摸索規律,在還沒有把握規律之前,我們要採取摸索的辦法。今天,我們仍然要發揚“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神。因為在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如何深化改革,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包括西方發達國家能夠給我們提供現成方案。

現在,改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們不能僅僅強調“摸著石頭過河”,還要強調加強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們黨用四次全會先後對“四個全面”作了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中央深改小組的組長,先後主持了40次的深改小組會議。2018年,根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總書記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

以上,給大家介紹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改革理論中對四對關係的論述。這四對關係也就是改革開放40年來四個規律:第一,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第二,立足國情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合作共贏的關係;第三,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關係;第四,“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關係。

四、中國改革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我想,中國改革開放40年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們對此既要做又要說,這才叫做講好中國故事。

首先,中國一定要而且能夠為人類社會作出重要的貢獻。這是由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所決定的。

大家知道,我們要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一貫的承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綜合國力還不強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就豪邁地提出“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這是在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90週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關於中國要對人類作更多的貢獻,鄧小平同志說:“我是從兩方面來講的:一是我們擺脫了貧困,表明占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國家做到了這件事,就可以給人類作更多貢獻。這種貢獻,包含對不發達的國家提供如何發展自己國家的經驗,也可以對他們的發展提供比較多的幫助。二是中國每發展一步,就使國際的和平力量增加一分。”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進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習近平總書記說:“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早就作出的莊嚴承諾。”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其次,如何理解中國改革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這是黨的十九大一個很重要的判斷。大家知道,現代化是世界潮流。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沒有哪個國家說自己是拒絕現代化的。應該看到,西方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先走上現代化道路將近200年之久。由於制度和價值觀的原因,使西方發達國家認為西方的現代化模式是最成功的、是最好的,世界各國都應該效法。但是,歷史、現實和理論都告訴人們,現代化絕不是西方現代化這麼一種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引用過這樣一句古語:“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也就是,事物不一樣,這是事物的本性。同時還講到由於環境不同,得出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條條大路通羅馬。”

第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為當今世界作出重要貢獻。這種貢獻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可以用數字來表達的貢獻,另外一種是沒辦法用數字表達的貢獻。

能夠用數字來表達的貢獻,前面我已經講了,比如四個 “大”——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比如30%——我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無法用數字來表達的貢獻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認為,最卓越的智慧就是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了當今歷史潮流,契合了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美好願望。所以,這個理念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已經寫進了聯合國的重要決議。“一帶一路”就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目標下提出的倡議。

中國為解決世界問題還提供了中國方案。我就舉兩個例子。一是對待經濟全球化的態度和對策。這個問題迄今還困擾著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雖然個別發達國家現在想退出經濟全球化,也只不過是個想法,目前還沒看到有哪些重大做法。但是應該看到,很多發展中國家面對經濟全球化忐忑不安,還抱著觀望的態度,甚至對經濟全球化進行指責。關於這點,中國用自己的體會、經驗和態度給世界提供了一個方案:既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又努力消解其負面影響。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這樣一段話:“當年,中國對經濟全球化也有過疑慮,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有過忐忑。但是,我們認為,融入世界經濟是歷史大方向,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國勇敢邁向了世界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這是正確的戰略抉擇。” 這段話講得非常好,循循善誘、以理服人。誠然,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對是否要參與經濟全球化有過疑慮。在解放思想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思想迅速趕上了時代,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製造出來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地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所以,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又要努力消解其負面影響,這就是我們對解決人類問題提供的一個非常好的中國方案。

二是中國既消除了國內貧困,又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貢獻。聯合國對發展中國家的脫貧有明確的指標要求。中國提前超額完成了聯合國對減貧的指標要求。

這裡我介紹兩次聯合國的會議。2000年9月,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了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在會上通過了“千年發展目標”,所有目標以1990年為基準年、2015年為完成年,其中包括,從1990年到2015年間,每日收入低於1.25美元的人口比例減半。到2015年,中國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2015年9月份,聯合國又召開了由193個國家首腦參加的峰會,會上形成了一個成果文件叫做《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根據這個可持續發展議程,爭取到2030年基本消除極端貧困。但是,根據黨的十九大的部署,再過三年,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實現脫貧,我們也將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的要求。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中國先後7次宣佈無條件免除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政府無息貸款債務。中國積極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大洋洲的69個國家提供醫療援助,先後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銀行,設立絲路基金,都是為了支持發展中國家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從而為國際減貧事業注入了活力。今天的中國正在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實現全球範圍的平衡發展而努力。

(作者:嚴書翰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