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輕易就奪了老爸李淵的皇位呢?

文具盒16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李世民掌握了兵權啊!

李淵造反和劉邦反秦,朱元璋反元有著本質的區別,就是李淵是貴族造反,而劉邦和朱元璋是從底層造反,所以,劉邦和朱元璋是拼搏了大半輩子,而李淵則只用了六個月!

最近大火的《獨孤天下》《陸貞傳奇》《楚喬傳》等都是以南北朝時期為背景的影視劇,大家對楊堅和李家以及南北朝後期的關係也能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吧!簡單來說,篡位在南北朝來說是家常便飯!

李淵和楊廣本身就是表兄弟,所以,李淵的造反也帶有篡位的性質,只經歷六個月造反就得以成功,這樣的和劉邦以及朱元璋的不同就出來了,李淵短時間內獲取國家政權,因此對兵權把握的不是很深,不像劉邦和朱元璋一直把兵權抓的死死的,並且大肆誅殺功臣。

在反隋成功後,唐朝就開始繼續鎮壓農民起義和地方軍閥比如王世充等,在這個過程中,李淵已經成為皇帝是不可能隨時親自上戰場的,所以這個重任就交給能征善戰的李世民了。

李世民立了很多功勞,比如擊敗王世充、竇建德,到後期已經到了沒有什麼可以封賞了的,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將軍,然後建立天策府,可以開府辦公。

在平定了各地叛亂後,在朝中歌舞昇平的李淵當然早就被李世民架空了,在玄武門之變中,其實李淵早就已經沒有實權了,不管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誰獲勝,李淵都無能為力。


史論縱橫


其實把這個問題掰開了問更合適。

第一,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自己的御林軍為什麼沒有鎮壓李世民。

第二,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的心腹大臣為什麼沒有起兵擁護李淵。



第一點,玄武門之變時,李淵的御林軍已經被李世民控制了,李淵是光桿司令。

玄武門的防務,李淵交給太子李建成了,李建成又把這個職務交給了常何。

常何,瓦崗軍出身,後來先後投靠王世充和李世民,成為李世民的部下。又後來跟隨李建成前往河北討劉黑闥,官至中郎將,成為李建成的心腹。常何是雙面間諜。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在與尉遲敬德等人謀劃好對策後,夜訪常何,向其安排玄武門伏兵之事。除此之外,還讓常何潛入太子府,將李元吉隨身攜帶的弓箭偷偷換掉。

玄武門之變當日,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經過玄武門,常何命御林軍將玄武門關閉,東宮和齊王府的二千精兵被擋在了門外。李世民在玄武門內順利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他自己率兵在玄武門抵擋太子府和齊王府的士兵,派尉遲敬德進宮向唐高祖稟報。常何的御林軍這個時候是支持李世民的!

所以,尉遲敬德才能如入無人之境,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腦袋,直接殺到李淵身前。

《資治通鑑》記載,唐高祖問尉遲敬德:

“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尉遲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唐高祖這才知曉外面出了大事。

唐高祖李淵,七歲喪父,中年喪妻,典型的孤家寡人。活到晚年時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嫡子。他是非常希望三個兒子能和平相處的,對兒子們非常信任,所以才會把自己的親兵交給李建成管理。他只是沒料到李世民會如此心狠,不僅殺了哥哥和弟弟,還把自己也給軟禁了。


第二點,李淵被軟禁後,權力一步步被李世民剝奪。

列一個時間線,武德九年:

七月二日(公曆),玄武門之變;

七月四日,李世民殺李建成及李元吉諸子;

七月五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

李淵下詔:

“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九月四日,李淵禪位,稱太上皇,李世民登基。

李世民從發動政變到自己登基,花了兩個月的時間。

很多人說,李世民篡改史書,歷史上李淵不是廢材。李淵是不是廢材不重要,重點是建立唐朝後,李淵他自己沒有任何戰功,部隊也不掌控在他手上。這個不能否認吧!

李淵他自己有毛線的心腹!他希望讓李建成和李世民相互牽制,只是沒想到李世民會先發制人,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兒子殺了個乾乾淨淨。平衡打破了,他自己也被兒子軟禁。

李淵造反的過程太順利了,跟他一起造反的關隴軍事貴族,認利不認人,李淵和李世民誰當皇帝,對於關隴集團來說,有什麼區別?真正鐵桿效忠李淵的人,比如裴濟、歐陽詢這些名流,掀不起大風浪。況且,李世民是通過李淵合法繼太子和皇帝位,這些人有什麼理由起兵反抗?

再一點,玄武門之變後。尉遲敬德是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腦袋入宮參拜李淵的,手上還拿著武器。李淵心裡能沒點逼數?李世民已經殺紅眼了,他要是不服軟,無非就是給李世民再送一顆人頭而已。

所以,對於李淵來說。不激怒李世民,他還能安度晚年。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殺的,而二李的兒子,也就是李淵的孫子,則是在他已經被軟禁後被殺的。李世民太狠,搞不好他自己也要被殺。


Mer86


先給出我頭條文章《北齊高歡、高洋父子和唐朝李淵、李世民父子都是:老子英雄兒好漢》中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摘錄如下:

李世民倉促即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李建成、李元吉雖死,但他們的勢力依然存在並且強大,李世民不得不多次公告赦免他們以保持朝局穩定,這就要求李世民必須儘快即位,否則長時間作為太子,李世民的勢力可能會被李建成、李元吉勢力擊敗;

二、只要李淵繼續在位,李世民及其勢力就揹負著謀逆的罪名,隨時被攻擊,李淵在位時間越長,李世民越有可能被廢太子。



下面再給出其他的原因:

一、在李建成、李元吉已死的情況下,李世民快速即位是讓自己勢力安心,讓李建成、李元吉勢力死心必須措施。

二、對於李淵來講,在私人感情上絕對對李世民失望和絕望,但在國家大局上,要想讓唐朝穩定而長久,讓李世民快速即位是玄武門之變後最佳的政策選擇。雖然不喜歡,但李淵別無選擇。李淵繼續即位,唐朝李建成勢力繼續和李世民勢力繼續鬥爭,有可能讓唐朝選入內戰。李建成勢力需要的只是時間——讓李淵的其他兒子長大後,擁立為帝。


歷史哨聲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的開國與其它王朝都不同,其它的朝代都是開國君主被大書特書,但唐朝的開國之功大都算在了第二代君主唐太宗的身上,而真正的開國皇帝李淵卻給人一種沾了兒子的光才得了天下的感覺。不可否認,太宗李世民在唐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一些歷史上響噹噹的文臣武將都在他的麾下,可謂人才濟濟,不過若從歷史記載的細節看,實際上他的大哥——太子李建成也決非無能之輩,其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立下的功勞也不少,如魏徵,馮立等一批能臣也在他的麾下,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並沒有什麼壓倒性的優勢。正是因為沒有絕對的把握可以自然而然的取代李建成,李世民才決定鋌而走險,發動政變,出其不意的殺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

這場皇室內部的血腥殺戮是各方都始料未及的,作為皇帝的李淵更是事前一點預料都沒有,所以事變發生後,他根本來不及做任何的應對。在一批已經殺紅了眼的李世民一派的功臣宿將的脅迫下,只能認定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謀反,秦王李世民誅殺叛逆有功,封為太子。這樣,一切都板上釘釘,不可能再有誰說什麼了。李世民的一切行為都變成了合法的,自然談不到有人出來救駕什麼的。所以,沒過多久,李淵乾脆把皇位都讓給了李世民,做太上皇了事。


大俠張升升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樹起反隋大旗,建立了唐王朝。當時全國割據勢力不可勝數,新建的王朝隨時都會被其他勢力消滅掉。其中割據隴西的薛舉為唐王朝的一大隱患。

李世民親率大軍討伐薛舉,扶風一戰,擊敗薛舉。以後李世民多次西討,平定了隴西。

公元619年,李世民又率大軍,經過激戰,一舉收復河東大地。公元620年,又率大軍進攻洛陽,消滅了洛陽稱帝的王世充。經過兩次大戰役,消滅了與唐王朝敵對的兩大勢力,使唐王朝勢力迅速擴大,疆域擴廣。

李世民經過南征北戰,逐步在軍隊中樹立了自己的形象,也培養了不少自己的親將、謀臣,漸漸地也展示了他出眾的才華。

初步穩定的唐王朝,看似平靜,其實爭權、爭位之間的矛盾已經達到白熱化。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但是,李世民擁有最高的功勳、最強的實力,這種潛在的矛盾終於發展成公開的爭奪和激烈的較量。


公元626年6月3日,李世民向高祖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宮,並說:“他二人一心想要殺我。也許從今後,我就永遠也不能夠看到父王您了,而我也不想在地府裡見到他們。”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化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和節、秦書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在玄武門殺了建成、元吉。六月八日,太宗被立為皇太子,各種政務概由太宗決斷。這就是有名的”玄武門兵變“。

大勢已形成,李淵的舊部和親隨也都順應天道,投懷於太子李世民的門中,也不足為奇。

但無論如何,國家最終走向了統一、繁榮,這種統一、繁榮也代表了歷史的一種轉拆。



石大哥14


這就是兵權的重要性。同時,李世民年少而有權謀,李唐多半江山都是他打出來的。在此過程中,李世民身邊聚集了一大批閃耀中華歷史的文臣武將。如房玄齡,杜如晦,李靖,徐世績,尉遲恭等等。這些人,有兩三個就可以橫掃天下,所以李世民奪位實在是水到渠成。

同時,李淵的性格也優柔寡斷,說實話李淵不算一個合格的開國君主。同時,前有第一暴君隋煬帝,後有第一明君唐太宗,夾縫中生存的高祖也確實乏善可陳。他身邊既無謀臣亦無武將,又無決大事的魄力,所以,只能眼睜睜看著兒子做大,無能為力了!


把不滿說出來


分析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李世民的實力,他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他手下有龐大的實力集團。

我們都知道為了奪得皇帝兄弟相爭靠的就是實力,而實力就是看誰的兵馬多,誰的兵馬強。而且在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鬥爭的過程中,李建成明顯的實力不如李世民。李世民手下有龐大的軍事集團,李建成手下雖然也有,但是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那和李世民差的不是一個等級。而且雙方在明爭暗鬥的時候也是互相的挖牆腳,李建成挖李世民身邊的人,而李世民也去挖李建成身邊的人。但是李建成看上的全是李世民身邊的名人,這些人都是跟隨李世民出生入死的,而且已經位高權重,都是英雄好漢,所以也比較忠誠,很難被李建成收買。而李世民手段高明,收買的是李建成身邊比較末流的人,這些人不受重視,也想出人頭地,更想被重視,但是又握有一定全力和能掌握一些可靠信息的人,所以很容易就被收買。當時玄武門的守衛就是李建成的手下,但是被李世民給收買了。

其實在玄武門事變之前,李建成應該是感覺到了危險,所以本來是不想進宮的,防止自己被暗害。不過就是因為感覺防守的人是自己人,所以才去了,以為是安全的。然後和李元吉進了玄武門,然後發現進入了危險,這時候李世民衝出來就一箭射死李建成,根本沒有給反應的機會。然後尉遲恭也殺出來殺了李元吉,兄弟二人全部命喪於此。而事發的時候是天剛剛亮的時候,李淵還在自己的寢宮剛剛起床梳洗。然後外面的已經十分的吵鬧,這時候尉遲恭拿著武器衝了進來,說太子與齊王作亂謀反,秦王已經率兵平復了叛亂,我是來保護陛下的。這明眼人都清楚其實就是想控制李淵,而且早已經控制了朝堂上下。李淵也是聰明人,知道事情已經這個地步,如果不聽從李世民的,估計自己性命也不保。所以後來把皇位讓給了李世民,當了九年的太上皇。

剛開始李淵起來造反的時候,其實李淵是不太敢的。首先他和隋煬帝是親戚,有一層關係在,而且這也是謀反,他心裡也害怕。這個時候其實是李世民幫他下定決心造反的,而且李世民在後來的南征北戰中立下汗馬功勞,更是養了一批自己的兵馬。而且李淵絕大多數的兵權也是交到了李世民的手裡,誰手中有兵馬誰就是老大,誰就說了算,所以李世民之所以後來能當上皇帝也是因為靠的之前攢下的實力,而且真正實力上李世民是絕對的第一。李世民又不是屈居人下的人,當初敢鼓搗自己的老爹出來造反,而且大多數江山是自己打下的,還培養了自己的兵馬。到了坐分江山的時候,他肯定不會沒有打算,估計也是早早的就有了計劃打算,並非一朝一夕有這個想法,是蓄謀已久。

所以真正就是因為李世民手握重兵,軍事實力是真正的老大,而且又蓄謀已經,所以他才能迅速的誅殺了兄弟而後又控制了老爹,是對手沒有察覺,還來不及反抗,最後登上了皇帝寶座。


從前比較好吧


玄武門之變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被李世民殺死,李淵的生命受到威脅,李淵只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與李世民同黨鬥爭,後果是如果擊殺李世民,那麼李淵沒有合適皇位繼承人,大唐也會因為內鬥元氣大傷,面臨著分崩離析。如果沒有擊敗李世民,那麼李淵的性命不保,皇位也會被李世民奪去。這是下下策。

第二種:與李世民和解,將皇位讓給李世民,雖然李淵失去了皇權,但是可保性命無憂,同時可保大唐天下,李世民畢竟是李氏家族的人。這是不幸中的上策。

李淵顧全大局,為了穩定大唐政局,雖然對兩個兒子及十個孫子的慘死十分悲痛,但是他只能選擇第二種。因此三天後封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這是李淵自己的主意,自己的選擇,當然不會有大臣反對或者護駕。


道一有三


政變策劃嚴絲合縫,實施滴水不漏,如吃飯就剩那一碗,拉屎留一個坑,李淵只有順魄下驢。

另外,李世民的雄才大略遠高於太子,李淵是心知肚明的。還有,就是他不會忘記剛剛過去的楊廣的手段!


咱是好人


不論誰對誰錯,只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還好李世民以自己的才智,成就了貞觀之治,成為了千古一帝。玄武門之變後,各方力量此消彼漲,李世民實力強大,威望極高,已無爭位敵手,李淵作為皇上,李世民做兒子的對他也不會有生命威脅,只要他在世一天,李世民就要孝順伺候於他,起碼做給天下人來看,李淵只得無奈之下,寫下了詔書,立李世民為太子,安享晚年,完成平穩交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