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那些砸錢搞農業的大佬為何會失敗?

#在那2007年的冬天,年僅28歲的我,在農業大坑體無完膚,辛辛苦苦白手起家的幾百萬積累就付之東流,本來再也不想搞農業了,只想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一不小心又幹了農業。#

作為一個農業人,這是我第二次做農業,雖然走的很累、很辛苦,和那些大佬們相比,我們用99牛一毛的投入,取得了一些微小的成績,也一直在堅持朝資本市場的方向發展;

當中接觸過不少投資領域的一些所謂業內人士,聽到的最多的話就是“農業技術含量不高”、沒錢的說“你種地能賺幾個錢”,有錢的說“種地嘛,誰不會,自己也可以搞”,在有限公司改股份公司的過程中,很多朋友好心勸我,讓我把“農業”二字去掉,資本市場很忌諱,最好加上“科技”二字,比較流行;

我的回答是,如果去掉了農業二字,就違背了我的創業初衷,違背了當初的情懷,況且,名字不是決定企業本質的唯一標識,為了“農業”二字,不要加“科技”,在省工商局名稱預核准時還和工作人員據理力爭,吵了一架才註冊來的呢!

在我工作過的紹興,叫大牛、阿羊、阿兔、阿狗的都是當地赫赫有名的企業家,而且流行的東西一定不會長久,感冒、非典、禽流感能流行多久?我堅信,在農業領域,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不會讓我一直做一個孤膽英雄。

那些砸錢搞農業的大佬為何會失敗?

在當前中國農業領域,一個頗為引人關注的熱點,莫過於工商資本搶灘農業。

他們大多滿懷希望進入農業,認為自己有錢、有人,還有市場,縱橫農業領域,定當順風順水,一路凱歌高奏。

於是聯想來了,恆大來了,海亮來了,阿里巴巴來了,綠城來了,大大小小的工商企業你追我趕,只怕失去千載難逢的機會,彷彿成功近在咫尺……

但事實證明,農業遠不是那麼容易和簡單。只有經歷了曲折甚至挫折,人們才會覺悟:工商領域的成功經驗想複製到農業領域,是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的。

網易

那些砸錢搞農業的大佬為何會失敗?

現代農業是市場化的規模農業。只有資本的投入,沒有技術和人才儲備,沒有長時間的行業歷練,事倍功半原在情理之中。

作為IT精英,“網易”養豬曾引起巨大轟動。總裁丁磊當初高調宣佈要進入畜牧養殖領域,用“生態”的理念養豬,將IT技術和傳統養殖相結合的聲音,至今人們還不曾淡忘。

然而“生態豬”將採取何種養殖技術?如何定價?IT技術將如何應用到傳統養殖行業?社會大眾無不充滿好奇。

在許多人的概念中,養豬似乎是天底下最簡單的工作,毫無技術含量可言。自己的父輩並沒有什麼文化,都可以養豬,難道自己大學畢業還不如他們?殊不知,傳統養殖與現代養殖已是天壤之別。

網易“生態豬”的概念不可謂不好,養豬不可謂不努力。但現代畜牧業產業鏈十分漫長,從飼料、養殖、防疫、屠宰加工,一直到產品開發、市場營銷,要養好“生態豬”,就必須在整個產業鏈上進行把控,否則,“生態豬”就只能是個“噱頭”。但要打通這條產業鏈,沒有漫長的時間,你也許連門都摸不著。

傳統養殖是散養,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對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並無過高的要求;但現代養殖是市場化行為,對投入產出的比率有著嚴格的計劃,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打通產業鏈。就此而言,現代養殖不僅是資本密集型,而且是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產業。

那些砸錢搞農業的大佬為何會失敗?

傳化

“傳化”是浙江赫赫有名的大型民企,主營化工、物流等產業。2002年4月28日,浙江省組建成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這個佔地5000畝,總投資5個億的園區,採取的是政府主導,企業運營的方式。而運營方正是由傳化集團投資的傳化大地。

規劃方案、平整土地、招聘員工、購置設備,當他們終於在大棚裡種出西紅柿,運到市場銷售時,才發現自己的價格高得離譜,市場根本不可能接受。農民種的西紅柿每斤只賣2元,而傳化的成本就在10元左右。

農民的土地是自己的,勞力是自己的,不計成本;而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不僅土地需要租賃,人員需要招聘,還要購買社會保險,嚴格實行8小時工作制。農民為自己幹活,可以起早貪黑,為企業幹活,則完全可以“出工不出力”。

傳化負責人再掰起手指算算:人工挖掘水池,80萬元;從法國引進全自動化的育苗溫室,1025萬元;組培樓,投資470萬元,還不包括水電等配套設施;從荷蘭引進玻璃溫室,1050萬元。

那些砸錢搞農業的大佬為何會失敗?

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西紅柿豈能不是天價,還如何在市場上銷售?公司只好調整策略:主動避開農民,不再種植低端的大眾產品,而是發揮高科技優勢,利用先進的組培技術,生產種子種苗及高檔花卉,如蝴蝶蘭、大花蕙蘭、安祖花等,才終於實現了盈利。

那些砸錢搞農業的大佬為何會失敗?

許多工商企業投資農業時,往往“無知無畏”,充滿信心,但對現代農業缺乏瞭解,缺乏想象。有專家認為,工商資本投入農業必須選準方向,慎而又慎:

其一,與農戶經營相比,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成本明顯偏高,因此,搞普通種養業不僅不具備優勢,反而劣勢盡顯。只有進入高科技、品牌營銷、深加工等領域,才能揚長避短;

其二,實際操作中,必須優化組織方式,處理好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因為組織方式決定著勞動生產力和土地產出率的高低,甚至決定著農業投資項目的成敗。

目前來看,公司+合作社+農戶這一模式應為首選,就公司層面而言,既減輕了種養殖環節的投入,讓公司能夠輕資產運行,又發揮了公司龍頭帶動作用;就農戶層面而言,既大大減輕了生產經營風險,又提高了收益。

那些砸錢搞農業的大佬為何會失敗?

萬象

上世紀80年代,魯冠球就開始進入農業領域,先後搞過立體農業、畜牧養殖等,最後都宣告失敗;90年代,又搞“創匯農業”,養鰻魚並深加工出口,最終因遭遇國際金融危機,虧損近2億元收場;2000年,創辦“人長久”,發展山核桃產業,但也難以長久,最後被清產拍賣。

當今企業大佬中,“萬向”的魯冠球無疑是投資現代農業的鼻祖,但同時,也可能是失敗最多的一位。他自稱是農業投資領域的“敗將”,但矢志不移,“屢敗屢戰”。

投資農業不斷遭遇失敗,讓魯冠球不得不深思:如果企業從項目選擇,到流轉土地、組建團隊、購置設備,再到市場營銷、客戶服務,全部都要自己一手搞定,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就可能全盤皆輸。因此,必須揚長避短,轉變投資理念和投資模式:從“項目投資”到“股權投資”。

所謂“項目投資”,指的是從項目選擇到產品營銷,全程由企業一手搞定;“股權投資”則首先考察所投產業的發展前景,接著考慮選擇合作伙伴,要有較深的行業積累,還要具備可靠的執行團隊。只需要注入資本,佔有一定的股權,通過資本的力量推動產業發展,具體操作均由對方團隊負責。

“股權投資”與“風險投資”有著質的不同。第一,要做大股東;第二,要持續投入;第三,短期內不會退出。這種投資方式,既發揮了資本實力優勢,又避免了操作層面的一系列不利因素,縮短了農業投資的收效時間。

那些砸錢搞農業的大佬為何會失敗?

“現在一些上市公司自持財大氣粗,動輒數十億、上百億砸向農業,但實際上大多是燒股民的錢,最後遭殃的,很可能是股民。就此而言,農業投資更現實可行的,是收購、兼併,或者股權投資。”

恆大

有錢就是可以任性!?

許多人不能不佩服恆大的視野和膽魄:因為中國農業正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分散走向集聚,提供給投資者的機會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同時政府高度重視,將農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給予各種扶持、各種補貼;更重要的是,恆大要衝刺“世界500強”,除了農業板塊,其它產業的市場空間幾乎都不足以支撐。

從房地產到體育、娛樂,再到快消,恆大的每一個跨界轉型,可謂都是爆炸性新聞。當2014年恆大高調宣佈攜千億巨資進入農業領域後,許家印的一舉手一投足,更是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同時切入糧油、乳業、畜牧養殖等多個產業;比行業水平高一倍的薪水聘請1800名管理人員;收購新西蘭乳企……

當恆大的農業板塊漸次展開之後,人們對其宏觀佈局、戰略眼光的讚美逐漸減弱,代之而起的,是對其戰術越來越大聲的質疑和批評。

曾經,恆大召開隆重熱烈的旅遊式農產品訂貨會。據隨行記者描述,32架包機直飛烏蘭浩特,80輛大巴車隊統一集結浩蕩出發,途徑多個恆大糧油生產基地,一直到阿爾山大草原。活動場地就設置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總面積11萬平方米,約為15個足球場的面積。3萬平方米的住宿區內,佈置著500頂大蒙古包,住宿著50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經銷商。是夜,曾獲央視《直通春晚》第一名的恆大歌舞團原班人馬盛裝出演;精彩的煙花表演持續一小時,現場賓客無不驚歎。

這種華美絢麗的活動,對於地產企業而言,有可能立竿見影、行之有效,但房地產是賺快錢的,從拿地到售樓,一個週期只需要三年時間,而農業的特點是見效慢、利潤低,適合採取這種拿人民幣不當錢使的狂轟濫炸式宣傳嗎?

那些砸錢搞農業的大佬為何會失敗?

恆大的產品零售價:有機大豆油239元/斤;綠色大豆油(菜籽油)21元/斤;有機大米63元/斤;綠色大米13元/斤;有機雜糧63元/斤。

恆大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並非毫無理由,一是東北地區的綠色無汙染環境;二是消費者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安全。但恆大沿襲房地產企業“短平快”的做法顯然違背了農業的基本規律。消費者有理由描畫出恆大的運營軌跡:製造概念——收購基地——瘋狂傳播——人海經銷——高價策略。

農業是老老實實的良心產業,消費者也不可能那麼衝動,就為一個概念埋單。急功近利、譁眾取寵的炒作,最後只能損害到自己。

新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