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與時間賽跑,臺灣女孩助力兩岸尋親


1987年,臺灣當局宣佈開放臺灣民眾回大陸探親,海峽兩岸隔絕近40年的藩籬被打破,部分老兵踏上回鄉尋親之路。2017年,臺灣女孩周思妤加入北京一家信息科技公司,接棒尋人項目,她負責的“兩岸尋親”項目,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幫助35個臺灣家庭找到了在大陸的親屬。 圖為2018年5月17日,臺灣女孩周思妤在更新尋人項目找到的走失人數。 本報特約記者李國慶攝

在臺灣大學就讀時,周思妤周圍就有不少朋友前往大陸留學,一直希望走出臺灣看看的她,最終選擇去北京大學深造。“大陸的互聯網玩法比較多。”周思妤在研究生期間,“雙創”被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這一中國經濟“新引擎”催生了眾多優秀的互聯網創業企業,但也讓周思妤對信息技術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圖為2018年5月17日,周思妤和尋人項目團隊的其他同事開會。 本報特約記者李國慶攝

“我曾在媒體工作的時候,會在意點擊量。”周思妤坦言,“而在負責‘兩岸尋親’項目後,我更關注信息所創造的社會與公益價值,在意這條信息發出後是否能讓當事人找到親屬。”2017年3月周思妤在今日頭條“尋人項目”開始了她在大陸的第四份實習工作,期間收到一些“特殊”的尋人請求:臺灣老兵或其後人希望在大陸尋找親屬。 圖為2018年5月17日,“兩岸尋親”項目經理周思妤為新來的實習生修改將要發佈的尋人信息。 本


2018年1月,項目組收到了九旬臺灣老兵尋親的求助,組織發佈了彈窗信息,不到兩天的時間內,就通過信息核對找到了九旬臺灣老兵在大陸的妹妹們。“尋人項目影響變大,‘兩岸尋親’這種特殊的需求也在增加,所以我們在2017年年底專設‘兩岸尋親’項目。”周思妤說。 圖為2018年3月4日,江蘇蘇州吳宮飯店內,周思妤和同事劉雅靚幫助九旬臺灣老兵趙東發在尋找到親人後與其合影留念。

“這種叫地理精準推送的技術,比如求助者只記曾在湖南衡山縣生活過,我們會將編輯好的信息推送到以衡山縣為中心範圍10公里內的區域。”周思妤解釋道,“因為歷史年代比較久,很多區域、街道稱呼可能都改變了,推送10公里的區域是較合理。 圖為2018年5月17日,周思妤向記者展示地理精準推送技術。 本報特約記者李國慶攝

通過地理精準推送技術推送的信息,只有在推送選定區域內的人們才能收到。 圖為2018年5月17日,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推送內容彈窗。 本報特約記者李國慶攝

兩岸尋親的進展有快有慢,豐富的信息和更多可求證的細節將是尋親的關鍵。“如果能提供姓名、具體地點、家庭人數等確切的信息,成功率會高很多,反饋的速度也更快。”周思妤同時表示,為了避免造假的風險,項目組會對兩岸提供的信息進行多次核實、跟進,確保安全後才會將雙方對接人拉倒同個微信群內進行溝通。 圖為2018年5月17日,周思妤正和求助人核實信息。 本報特約記者李國慶攝

1949年後隨軍從大陸赴臺的老兵均已耄耋,更多已不在人世。對於周思妤來說,這份工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和時間賽跑,而有些老兵的願望是深埋心底的,需要被觸發。“我們希望用科技去彌補歷史留下來的遺憾。”周思妤表示,這也是為什麼她希望能得到更多媒體的關注,並和各地公安部門、臺灣事務辦公室等部門建立聯繫的原因。 圖為2018年5月17日,周思妤在接受媒體採訪。 本報特約記者李國慶攝

北京的生活節奏相較於臺北要快很多,周思妤剛來北京的時候適應了很久,現在已經慢慢習慣這邊的生活。 圖為2018年5月17日,周思妤在公司下午茶期間約北京的好友週末吃飯。 本報特約記者李國慶攝


隨著項目的深入,兩岸合作方的建立,一份簡單的工作慢慢變成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開始這對我來說只是份工作,後來接觸的家屬多了,我成了家屬的希望。”周思妤說,“當身上背了家屬的期待後,我覺得這是很聖神的事情。”截止目前,她參與過96個兩岸尋親家庭,幫助35個家庭成功找到親人。 圖為2018年5月17日,周思妤和同事確認發佈消息是否推送成功。 本報特約記者李國慶攝

為2018年5月17日,尋親成功的臺灣老兵親屬們為感謝項目組而製作的感謝杯。 本報特約記者李國慶攝

2015年至今,臺灣女孩周思妤已經在北京度過3個春秋。“目前臺灣的年輕人還是有很多希望能跨出臺灣多去交流的。”周思妤說,“兩岸交流今後只會更密切,是不可逆的,不能太固步自封。” 圖為2018年5月17日,臺灣女孩周思妤和劉雅靚在工作中相識,也成了生活中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本報特約記者李國慶攝

在北京的生活、工作讓周思妤更加了解和理解大陸。“自己親自走一趟,親自經歷一遍。”對於未來,周思妤沒有宏遠的規劃,她希望在能在大陸做更多大膽的嘗試和發展。 圖為2018年5月20日,臺灣女孩周思妤在國家圖書館內看中國的歷史影集。 本報特約記者李國慶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