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秦腔有哪些唱板?

古道清風來


秦腔的基本板式有六類,即二六板,慢板,帶板,尖板,滾板,二導板六類,而根據起板方式的不同,六大板式又有細分。六大板式除了滾板只要苦音外,其他的板式都有花音和苦音的區別。

一、二六板是秦腔的基礎板式,其音樂節奏為2/4,即通常所謂的“一板一眼”。二六板根據起板方式不同和節奏不同又細分為:二六原板,二六蠻代板,二六八小鑼,二六十小鑼,二六十三鉸子,跺頭子二六,拉錘子二六等。

二,慢板:是在二六板的基礎上減慢節奏而形成的板式,其音樂節奏為4/4,即通常所說的“一板三眼”。根據起板方式的不同和節奏的不同又細分為:大踏板,中踏板,二反踏板,緊攔頭踏板,慢攔頭踏板,陰司慢板等。

三、帶板,是在二六板的基礎上加快節奏演變而來的,通常稱“有板無眼”,音樂節奏是1/8。根據起板方式不同和節奏的快慢又細分為:雙捶帶板,二反雙捶帶板,七捶帶板,緊七捶帶板,緊三捶帶板,慢三捶帶板等。

四、尖板:屬於無板無眼的自由節奏板式,根據起板方式不同細分為:大尖板,中速尖板,緊尖板,尖板撩子等。

五、二導板:屬於一板一眼的節奏,分為硬起二導板和軟起二導板等。

六、滾板:唱訴結合的自由板式,且只要苦音,沒有花音,是秦腔獨有的板式,屬無板無眼的節奏,自由度高。


秦腔鬚生


關於秦腔的由來我之前的回答中已經說過,現在再簡單贅述一下,以便新讀者閱讀。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唱腔之一,傳說春秋就已經以歌舞的形式出現雛形,形成於秦朝,精進於漢朝,發展定型在唐朝,完整的呈現在元朝,真正有史料記載的成熟時期是明朝,發展至清達到鼎盛,被稱之為中國戲曲的鼻祖。



秦腔唱腔分為板式和彩腔,而每個部分都有歡音和苦音組成。

苦音演唱時激越悲壯,深沉高亢,表現出憤怒、痛恨、懷念、淒涼的感情。歡音則歡快、明朗、剛健,表現出喜悅、興奮、歡快的感情。

秦腔的版式分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無板無眼。板腔有慢板、攔頭板、一錘安板、陰司板、二六板、拉錘二六板、帶板、尖板、滾板、二導板、雙錘板等,通常則稱之為六大板頭。

我們通俗易懂的講,板眼就是音樂的節拍,板為強拍,眼為弱拍。

例如秦腔的慢板是4/4的節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板三眼。小節的第一拍為強拍“板”,第二,三,四拍為弱拍“眼”。二六,一板一眼,第一拍為板,第二拍為眼,也就是一強一弱。帶板有板無眼,只有一個強拍,沒有弱拍。滾板、墊板無板無眼,這是一個沒有節奏的板式,隨演員自己按照秦腔的傳統唱法發揮。

我們通常說的秦腔的六大類板式

一,慢板,節奏為一板三眼,有板有眼,4/4的節拍,為一強三弱。梆子為強節拍,擊板,頭眼休止.中眼和末眼都打邊音。而3/4的節拍節奏,常常應用在秦腔的"說快板"上。

二,二六板,2/4節拍為一板一眼,節奏為有板有眼,一強一弱。梆子為強節拍,擊板,不打眼。二六板為1/4節拍,有板無眼,梆子聲在"強.強.強.強"節拍上擊板伴奏。

三,二導板是1/4節拍,節奏為有板無眼。

四,帶板,是1/4節拍和1/8節拍,整打整唱,1/4節拍.艹1/8節拍,整打散唱,帶板,有板無眼。梆子在強節拍上有節奏的擊打"板.板.板.板..."。不搖牙子,用雙鼓錘擊打伴奏。

(5)墊板,它屬於散板,散板散拍散打散唱,無板無眼。梆子散打,演員散唱。不搖牙子,用雙鼓錘擊打伴奏。

(6)滾板,它屬於散板為艹2/4.艹1/4,散板散拍散打純散唱,無板無眼。不打梆子,演員純散唱。不搖牙子,用雙鼓錘擊打伴奏。



秦腔的唱板上要注意的是,起板要齊,轉板要活,落板要穩,音調要準。樂隊要在“包.隨.補.伴.激情.轉合”上下功夫做文章。演員以“唱情”為主,樂隊以“伴奏”為主。演員是主角,樂隊是配角,銅器包鼓,板胡包腔。牙子(梆子)是掌拍打板的,鼓錘是擊拍打眼擊打花點的。鼓師是全局的總指揮,而鼓師的“底錘”和“手勢動作”就是指揮信號。

所以秦腔之所以會流傳這麼久遠自有他的深意在裡面,我們通常說的三分唱七分樣,三唱不如一亮相,美不美頭一嘴,醜是醜合一手,生旦打頭必定能贏。唱者不動情,聽者不同情,且扮相漂亮,這戲就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