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中國神話——殭屍的起源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最早

的殭屍是出現在黃帝時期,稱之為女魃,又稱旱魃,相傳女魃一出赤地千里:背生血蝠之翼,能飛天遁地,吸收月之力量以為己用:兩翼間上下九根骨刺,可引接九天玄火攻擊敵人:腳下陰陽火圈,感召冰火鳳凰:沉睡千年,不老不死,不生不滅。

中國神話——殭屍的起源

旱魃

殭屍一詞出於《大千錄》,是道家的一本著作,殭屍的意思是:四肢僵硬,頭不低。眼不斜。腿不分,屍體不腐爛。殭屍之說盛行於明中葉以後及清朝。清代筆記載殭屍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二書可以說是殭屍大全。湘西趕屍之說,又稱移靈,屬茅山術祝由科,發源於湘西沅陵、瀘溪、辰溪、漵浦四縣,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趕屍的術士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繫著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晝伏夜行。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趕路,亦有人指趕屍者其實背起屍體而行,但由於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見趕屍者,以為有行屍。趕屍者不打燈籠,手中搖著一個攝魂鈴,讓夜行人避開,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若兩個以上,趕屍匠就用草繩將屍體一個一個串起來,每隔七八尺遠一個。

中國神話——殭屍的起源

中國神話——殭屍的起源

影視片段趕屍

《閱微草堂筆記》把屍體成為殭屍的原因分成兩項:新屍突變及葬久不腐。養屍地,這較為科學。土壤土質酸鹼度極不平衡,不適合有機物生長,因此不會滋生蟻蟲細菌,屍體埋入即使過百年,肌肉毛髮也不會腐壞,有些資料顯示屍體的毛髮,指甲會繼續生長(其實是皮膚脫水後毛髮和指甲根部外露造成的錯覺)。風水學中亦有此一說。

中國神話——殭屍的起源

清朝野史,述異記(東軒主人著)中有出現殭屍的故事,大致是說清朝初年,湘南西邊,有一個靠山的小村落,村中一個無賴因盜墓而中屍毒,後雖被一老人救回,但因再度做不當的事,被全村的人打了一頓,再丟在後山草叢中讓他自生自滅。過了幾天,他再來求救,但這次沒人願意幫他。村民們將他打他一頓,然後綁在樹上,雖有人出言勸阻,但無人理會。最後他死在樹上,晚上村民想將之安葬,但發現屍首不見。最後他回來殺了全村,村民因被咬而一個一個變為殭屍,一些及時離開的村民在早上回村探望時也慘變成殭屍.。 屍變之可能性:人死後殯而不葬 甚至1950年代香港人仍有家中殮葬和停屍,所以其時社會屍變之說大行其道,如行雷閃電,大肚貓跳過棺材,屍體便會出現異變。

中國神話——殭屍的起源

殭屍品種:殭屍是受日月精華影響而變成的妖怪。《子不語》把殭屍分成八個品種: 紫僵、 白僵、 綠僵、 毛僵、飛僵

中國神話——殭屍的起源

殭屍能成妖,變魃(或稱旱魃)。傳說殭屍修成妖之後,變為魃,變魃之後的殭屍能飛,也稱飛僵,據說可以殺龍吞雲、行走如風。所到之處赤地千里,算是殭屍之王了。《神異經》載:「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兩目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變魃殭屍能飛,殺龍吞雲,做成旱災。所以人們每逢旱災出現,便會四出搜索殭屍,把它們燒成灰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