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比衛青功勞大的東漢將軍竇憲為何最後身敗名裂?

張聰捷


這裡說東漢將軍,便是勒石燕然的竇憲。

然而,所有人都被騙了兩千年,北伐匈奴的最大功臣,並不是竇憲,而是耿秉。

竇憲只是個花花太歲,對行軍打仗屁都不懂,怎麼突然間去北伐匈奴呢?這個說來話長,這裡就長話短說一下。

公元88年,漢章帝去世,年僅十歲的漢和帝繼位,竇太后臨朝稱制,竇憲等四兄弟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權勢熏天,為所欲為。竇憲為人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對其討厭的人,往往就將其幹掉,結果有一回玩大了,把齊王的兒子劉暢給刺殺了。任你竇憲權勢再大,王子能跟平民百姓樣,說殺就殺嗎?這次竇太后也很難保他,把他抓了關在宮中。

正好這個時候,歸降漢室的南匈奴單于上書,請求討伐北匈奴。竇憲彷彿抓到一根救命的稻草,提出願領兵征討北匈奴,將功贖罪。

此時北匈奴的經濟不斷地惡化,國內政局動盪,危機四伏,出現大量南逃事件。在公元87年,北匈奴遭鮮卑迎頭痛擊,優留單于在戰鬥中被擊斃。與此同時,五十八個落部共計二十八萬人向東漢投降。公元88年,北匈奴爆發饑荒,大批難民逃亡到南匈奴。這是在這種背景下,南匈奴休蘭單于提出北伐北匈奴。

不過,竇憲那點本事,竇太后還是知道的,花花公子怎麼會打仗?於是竇太后想到一個人,此人便是耿秉。在漢明帝時代,耿秉曾率軍深入北匈奴作戰,在西域大破車師,後擔任度遼將軍達七年之久,是漢軍中的名將。竇憲以車騎將軍的名義出任遠征軍總司令,耿秉為副手。其實竇憲根本沒打過仗,耿秉才是漢軍的靈魂人物。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北伐軍誓師出征。戰鬥人員總計四萬六千人,包括八千名東漢精銳騎兵、三萬名南匈奴騎兵、八千名羌與烏桓的騎兵,另外還配備一萬三千輛的輜重車。北伐軍勢如破竹,摧枯拉朽,擊斃北匈奴軍一萬三千多人,繳獲牲畜的數量多達百萬頭。北單于大敗而逃,諸小王裨紛紛投降,計有八十一部,共計二十餘萬人。

這是東漢帝國對外戰爭史上一次偉大的勝利。不過應該看到,這次輝煌的勝利,是建立在北匈奴衰弱不堪的基礎上。光從戰果上看,比衛青/霍去病的北伐還大。但事情不是這樣比的,如果把戰爭比成鬥牛場,衛青與霍去病是與一頭壯牛殊死搏鬥,而竇憲與耿秉則是擊殺一頭羸弱的老牛。

所以,對這場戰爭要有兩個認識:第一,不能簡單比較,認為功勞比衛青/霍去病大;第二,後人總是將此役的勝利歸功於竇憲,而我認為,真正的靈魂人物是耿秉。

竇憲通過這次勝利,不僅撿回一條小命,還從殺人兇手一躍而成帝國英雄,起死回生,坐上大將軍第一把金交椅,封武陽侯,身價暴漲。竇氏兄弟並沒有因為前車之鑑而有所收斂,反倒橫行霸道,無法無天。

此時竇憲的權力如日中天,內有太后撐腰,外有爪牙為羽翼,自以為可高枕無憂矣。然而天下之事,豈是他一人能完全掌控?一起突來其來的政變,把竇氏兄弟推進萬劫不復的深淵。發動政變的不是別人,正是被視為木偶的、年僅十四歲的漢和帝劉肇。

漢和帝政變的經過就不詳說了,只說說結果。僅一天的時間,一手遮天的竇氏集團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竇憲的主要黨羽被一網打盡,竇氏兄弟全部被捕。漢和帝沒有公開處決竇憲兄弟,而是先把他們遣返回封國,然後給予體面的死亡方式:自殺。


君山話史


你是說竇憲嗎?勒石燕然的竇憲吧?

竇憲是自找的,竇憲雖然功勞很大,而且都是外戚(都是姐妹嫁給了當時的皇帝,這兩位都是皇帝的大舅哥)。但有四點,竇憲比不上衛青,這也導致了竇憲的身敗名裂。

1、衛青是個低調為人,高調做事的人物。而竇憲則相反,人品素質不如衛青

2、出擊匈奴的目的不如衛青單純。衛青時期,就是為了保家衛國。而竇憲則不是,竇憲是因為刺殺當時太后倖臣劉暢(還將這個事情嫁禍給了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害怕被牽連才請求出擊匈奴的。

3、竇憲雖然成就很高,對手也還是匈奴,但此時的匈奴早已經分裂為南北匈奴了,實力大不如前了。這點來說,就顯得竇憲比衛青低了一個檔次

4、圖謀篡逆。得勝回朝的竇憲,還想造反,這比起衛青的忠心耿耿來說,差遠啦。最後被刺死(還牽連了漢書的作者班固)。

在我看來竇憲的人品、成就都不如衛青,思想還有問題,身敗名裂自然沒啥冤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