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兩宋、遼、金十大名將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兩宋歷時三百二十年,在中華大地上與遼、金、西夏、大理等政權並立,最終在南宋崖山海戰之後亡國。這一期間同樣有許多值得稱頌的名將。(下面名將的統計不包括北宋初年的開國將領)

一、狄青

兩宋、遼、金十大名將

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有句話說北宋無名將,南宋無名相,狄青算是北宋少有的著名將才。

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狄青出身貧寒,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他精通騎馬射擊。早期是隸屬於御馬直的一名騎兵,後選做散置。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詔選擇衛士到邊疆,任命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行軍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作戰四年,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多達八次。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又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扼制著敵方要害之地。安遠一戰,他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夏軍隊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士兵們因此也爭先恐後,奮力拼搏。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

二、耶律休哥

兩宋、遼、金十大名將

字遜寧,契丹族。遼國名將,軍事家,宗室,官至遼國的于越,封宋國王。隋王耶律釋魯之孫,南院夷離菫耶律綰思之子。

耶律休哥宏謀遠略,料敵如神,每戰勝則推功於將士。身經百戰,不濫殺無辜。在戍守南邊時,省賦稅、恤孤寡、勸農桑、修武備、均戍兵。宋境白溝以南欲止兒哭則說:"于越來了!" 宋朝為了爭奪燕雲十六州,幾次與遼國發生戰爭。

公元979年7月,宋遼兩軍大戰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遼軍耶律沙部佯敗而宋軍乘勝追擊,卻遭到遼軍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兩部左右夾擊。此時耶律沙又率兵回擊,配合左右兩部共同攻打宋軍,使宋方大敗,甚至連御駕親征的宋太宗也因臀部中箭受傷而不能策馬,要乘坐驢車倉惶逃走。遼軍追至涿州(今河北涿縣),因未能趕上太宗而不再追擊。此年冬,景宗命韓匡嗣、耶律沙伐宋以報上次宋兵圍燕之仇。耶律休哥率本部兵隨韓匡嗣與宋兵戰於滿城。第二日將要復戰,宋人請降。韓匡嗣信以為真。休哥說:"彼軍眾多而齊整,且有銳氣,必不肯就此屈降,此乃誘我之計,應嚴兵以待。"韓匡嗣不聽。於是休哥引兵登高而視,須臾,宋大兵至,軍鼓聲震天動地,將士皆疾馳而來。韓匡嗣倉促之間不知如何是好,遼士卒也棄旗鼓而逃。休哥急忙整兵進擊,宋兵才稍退卻。景帝聞知,詔命耶律休哥總領南面戍兵,為北院大王。

三、耶律斜軫

兩宋、遼、金十大名將

字韓隱,契丹族,于越(最高榮譽銜,授有殊功者)耶律曷魯之孫 ,遼代中期著名將領、軍事家。

969年,耶律斜軫被蕭思溫推薦給遼景宗耶律賢,先後任南院大王、北院大王。曾經在周世宗、宋太祖攻打北漢時與南院大王耶律休哥同赴太原救援北漢。

979年,宋太宗率兵北伐,一路大捷,乘勝進攻幽州,遼派耶律沙、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等將領率軍與宋軍大戰,宋太宗乘驢車逃亡,宋軍潰散。

986年,耶律斜軫俘獲楊業。遼國蕭綽太后時,耶律斜軫在此受到重用,為北院樞密使,與漢大臣韓德讓一起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抵擋宋朝北伐。999年死於南伐宋朝的途中。

四、宗澤

兩宋、遼、金十大名將

字汝霖,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南宋大臣。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

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宋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死後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諡號忠簡。著有《宗忠簡公集》。

五、岳飛

兩宋、遼、金十大名將

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六、韓世忠

兩宋、遼、金十大名將

字良臣,延安(今陝西省綏德縣)人 ,南宋名將,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十八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死後被追贈為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宋孝宗時,又追封蘄王,諡號忠武,配饗宋高宗廟廷。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七、完顏宗弼(金兀朮)

兩宋、遼、金十大名將

本名斡啜,又作兀朮、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將、開國功臣。

有膽略,善射。初從完顏宗望追擊遼天祚帝於鴛鴦濼,天會三年(1125年),隨軍攻宋,克湯陰,參加圍攻東京。天會六年(1128年),率軍攻山東,擊敗宋軍數萬,連克青州、臨朐等城。

天會七年(1129年),復率軍攻宋,先後在大名府、和州擊敗宋軍。此後一直是金朝主戰派的代表,並領導了多次南侵,與宋軍先後在黃天蕩、富平、和尚原、兩淮等地展開激戰,勝敗不一。

天眷二年(1139年)金、宋簽訂和議,次年宗弼殺主和大臣完顏昌等,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但在順昌、潁昌、柘皋鎮等地大敗,被迫退守開封。

皇統元年(1141年),利用宋宰相秦檜除掉大將岳飛,迫宋稱臣,簽定皇統和議,以功進太傅。次年,宗弼還朝,獨掌軍政大權。皇統八年(1148年),宗弼在上京會寧府病亡。

八、完顏宗望

兩宋、遼、金十大名將

本名斡魯補,又作斡離不,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次子,金朝宗室,名將。完顏宗望經常跟從金太祖征伐,常在左右,屢建殊功。宋人稱之為"二太子",是"四太子"兀朮之前的金軍化身。 完顏宗望一次攻遼,兩次攻宋,俘宋徽宗、宋欽宗二帝,戰功赫赫。

天會五年(1127年)六月病逝。天會十三年(1135年)追封魏王。皇統三年(1143年),進許國王,又徙封晉國王。天德二年(1150年),贈太師,加遼燕國王,配享太宗廟廷。正隆二年(1157年),例降封。大定三年(1163年),改封宋王,諡桓肅。

九、吳玠

兩宋、遼、金十大名將

字晉卿,德順軍隴幹人,抗金名將。北宋末年入伍從軍,多次擊敗西夏軍隊,參與征討方臘,憑藉戰功多次升遷至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

吳玠少年時性格沉毅,知曉兵法善於騎射。北宋末年入伍從軍。靖康初年,西夏犯邊,吳玠率百餘人追擊,斬獲頗多,因其英勇晉升為第二副將,在軍中初露鋒芒。建炎初,憑藉戰功多次升遷至涇原路副總管。

後來率軍在富平對抗金兵,富平之戰後退守和尚原,在和尚原以數千軍卒大敗十萬金兵之後,又在仙人關數次擊敗金兵的入侵。紹興九年,因為戰功無數,授開府儀同三司,晉升為四川宣撫使。但由於長期鞍馬之勞,不久就病卒於防地仙人關,追封為涪王,諡號為武安。

十、孟珙

兩宋、遼、金十大名將

字璞玉,隨州棗陽人。南宋著名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出身將門,曾祖孟安和祖父孟林是岳飛部屬,其父孟宗政也是南宋名將。孟珙早先率領宋軍聯合蒙古軍隊滅亡金國,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對抗蒙古軍隊。其傑出表現被後世稱為“機動防禦大師”。淳祐六年辭官,不久去世,宋理宗輟朝一日,後追贈到太師,封吉國公,諡號為忠襄。經典戰役:滅金抗蒙,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

孟珙貢獻最大的是藩籬三層理論。他奏請朝廷,準備設立三層防線,第一層設在川東的涪州、萬州,第二層設在湘西北的鼎州、澧州,第三層則設在湘西南的辰、靖及廣西的桂州一帶。全稱"藩籬三層"。宋理宗對此也深表贊同,為了能更有力地支持孟珙的工作,宋理宗還特地撤銷了四川宣撫司,將孟珙的四川宣撫使改為夔州路制置大使兼屯田使。(宋制,宣撫使高於制置使)這樣四川制置司就只管利州、潼川府、成都府三路,四川成了三川,而剩下的一川被納入了孟珙的直接管理下。

"藩籬三層"是具有遠見卓識的,尤其是當時不被重視的第三道防線。孟珙已經指出蒙古軍從雲南、廣西迂迴進攻湖南的可能性。但是他反對朝廷隨意向廣西邊境派兵的做法,認為那裡遍佈少數民族部落,只需要擇人分佈數地,"使之分治生夷,險要形勢,隨宜措置,創關屯兵,積糧聚芻"即可,就算蒙古人入侵,如果得不到當地土著的支持,必然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而一味增兵,不但空費糧餉,甚至可能會激化同當地人的矛盾。果然,在孟珙去世六年後,忽必烈、兀良合臺等人過吐蕃、滅大理、入湖南,得到了應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