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因為二戰英國幹了這件事,導致北非登陸時法國人與美國英國死磕

提起法國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高傲的高盧大公雞,這個國家一直以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在西方世界混,法國騎士從中世紀開始起,就以不服從指揮,擅自行動而聞名。最近在看巴頓將軍的日記,原來巴頓將軍當年在北非登陸的時候,法國人就狠狠的懟了他一下。搞死的美軍有七八百人之多。當然法國人自己死了兩三千人。但是這可不止是個人主義盛行傳統造成的。(這是法國人自己說的,我是不太信,法軍竟然有這麼強悍的戰鬥力?德國黨衛軍附體?)。

因為二戰英國幹了這件事,導致北非登陸時法國人與美國英國死磕

(巴頓的英雄部隊一開始也是菜鳥一群)

事情是這樣的,阿爾及爾這個地方是當年法國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現在的首都,也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城市,阿爾及爾的歷史悠久,作為地中海上一個還算重要的北非港口,在1830年的時候被法國人給佔領了,後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法國被德國用閃電戰給迅速擊敗了,花費大力氣修的馬其諾防線也擋不住德國的裝甲部隊尋找漏洞直搗巴黎。法國又一次投降了。為什麼要用又呢?我不忍直說,大家心裡明白。這時候原本是法國人盟友的英國人馬上翻臉,畢竟英國人可是利益至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丘吉爾宣佈:要以一切必要的手段防止法國的艦隊落入德國人之手!英國艦隊立刻行動起來,胡德號領隊封鎖了阿爾及爾港,並且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港口內的法國艦隊向皇家海軍投降,或者自己把軍艦給沉了,省的大英帝國動手。法國人是多麼驕傲的民族呀,艦隊司令一聽就火了,我法蘭西的尊嚴,法國海軍的榮耀也是你英國佬能踐踏的?於是嚴詞拒絕這種要求。

因為二戰英國幹了這件事,導致北非登陸時法國人與美國英國死磕

(停泊在法國軍港中的法國戰艦

但是英國人一聽法國人太拽了,你都戰敗國了,還牛什麼牛,我約翰牛今天就讓你知道什麼是牛!於是炮轟港口內的法軍。法國海軍的什麼布列塔尼號呀、敦刻爾克號呀都被英國人的15英寸巨炮給打了。法軍傷亡1200多人。這下法國人也徹底火了。但是,苦於實力有限,沒辦法。但是後來英美雙方準備在阿爾及利亞登陸。這樣就能繞道包圍在利比亞的德軍了,而且英美指揮官認為北非的法軍戰鬥力不怎麼樣,應該會臨陣倒戈和美英一起對付德國人,不會遭到激烈的抵抗。沒想到,因為上次英國人炮擊港口,法國軍隊看見英國人就火大。順便把美國人也一起打了,反正都是說英語的。

因為二戰英國幹了這件事,導致北非登陸時法國人與美國英國死磕

(這是那條逃走的馬爾科姆號驅逐艦,標準的英國特色艏樓,法國人一看見就開炮了,掛星條旗都沒用)

登陸一開始後,阿爾及爾灣東側的4個灘頭就遭到法國人的海岸炮兵猛烈射擊,施耐德的火炮那可是做工優良,絲毫不遜色於克虜伯、斯柯達。法軍狠狠的教訓了登陸場的美英步兵,另外美軍的135團組織了登陸部隊搭乘2條英國人的驅逐艦從正面突擊阿爾及爾港,法國人一看,英國驅逐艦?法國人自然見到英國軍艦,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上面飄的是星條旗還是米字旗已經無所謂了,先打再說。於是一條驅逐艦被打成重創逃走了,另外一條驅逐艦先是被法國人的大炮猛轟一頓,等進入港口後又遭到法軍機槍的猛烈掃射,等強行靠岸後美軍直接被迫投降了,等於是這支部隊全廢了。我只能說,提這個計劃的是標準的神經病,居然敢搭乘英國人的驅逐艦,也不想想法國人多恨英國佬呀,於是這2條倒黴軍艦上的400多美軍,大約一半被擊斃了。美軍搭乘英國的軍艦登陸 了

因為二戰英國幹了這件事,導致北非登陸時法國人與美國英國死磕

(美國電影裡對法國軍隊的評價)

其實登陸前大傢俬下都接觸過了,美軍對法軍說:你們算了吧,老老實實投降好了。法軍說:別別別,親兄弟明算賬,大家打一場再投降也不遲,誰叫你們和英國人一起來的。沒辦法,這事是英國人先做的不地道,北非的法國海軍對英國那是徹骨的仇恨,無解呀。畢竟是英國先偷襲盟友結下的仇恨。當時英國根本沒有對法國海軍的指揮權,英國的命令就是個屁。法國海外領地土上的軍隊憑什麼聽你英國佬的。不聽話,起碼是保留了法國的種子。聽了英國人的話,英國人把法國海軍拿去當炮灰了怎麼辦而且大家知道英國首相丘吉爾這貨,在一戰時對土耳其也做了傻事,沒想到二戰對法國也來這一手。

因為二戰英國幹了這件事,導致北非登陸時法國人與美國英國死磕

因為二戰英國幹了這件事,導致北非登陸時法國人與美國英國死磕

被英國人擊毀的“敦刻爾克”號戰列艦,法國人心裡那個恨呀

言歸正傳,等到美國大軍登陸完畢後,法國軍隊就投降了,而且馬上就變成了美國的好兄弟。而那些陣亡的法軍官兵的寡婦們還認為很驕傲,自己的男人不是孬種。法軍們自以為在美國人面前倍兒有面子——這下子不會小瞧咱們啦。當然,美國大兵很快就用尼龍絲襪等物資教會了法國寡婦怎麼“做人”。這種吃瓜群眾們喜聞樂見的段子我就不說了。(有些美國的資料記載這次登陸美國人死了526人,英國人死了574人,法國人死了1300多人,所以美法兩國的資料有出入。)

參考資料:《遠征歐陸》《巴頓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