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把平凡村落變身“網紅村”……海寧這位村書記這麼說……

2018-06-01 17:22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林佳冰 錢海飛

白牆黑瓦農家小院,文藝風情江景民宿,餐館、咖啡館等業態集聚,每逢節假日便遊人如織。這便是登上過央視、以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的“網紅村”——丁橋鎮新倉村梁家墩。

不過,如今的“網紅村”,曾經經濟底子薄弱。而新倉村的這場漂亮“翻身仗”,離不開村黨總支書記陸永明。他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高效農業;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抓住機遇大膽發展鄉村旅遊,美麗村莊轉化為“美麗經濟”……他會思考、敢幹事、勇創新,以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帶領全村百姓共築“致富夢”,讓農戶錢袋子一起鼓起來。

“鄉村發展旅遊就怕亂,所以必須有人管、有人出主意、有人推廣。”陸永明說。

把平凡村落变身“网红村”……海宁这位村书记这么说……

本人供圖

改造自家老屋為民宿試水

今年48歲的陸永明是地道的老新倉人,家就在梁家墩內。過去一年,他帶領著新倉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大步前進,特別是梁家墩景點的打造更是駛上了快車道。

前幾年,鄉村旅遊十分紅火,梁家墩要發展,要留住遊客,民宿必不可少。但是,村民們沒什麼經驗可借鑑,對於改建民宿也有一定的擔憂。

在這樣的當口,陸永明毅然決定拿自家房子先試水。“我就按照我的思路把改造民宿的計劃和妻子女兒說了下,沒想到她們蠻支持的。”陸永明說,他家的房子建於1998年,傳統的兩層加閣樓樣式,這在海寧農村再普遍不過了。

因為想要給村民們打造一個好模板,陸永明格外用心,找來了專業設計裝修公司。在細節上,全家也動足腦筋,把四間客房命名為“春夏秋冬”,擅長繪畫的女兒親手製作門牌,用一朵荷花來表示“夏”,用農民收稻子的場景來表示“秋”……最後,一家人將民宿取名“行鄉子”,寓意行走在梁家墩的地道鄉間。

“民宿開出來效果不錯,基本上天天爆滿。”陸永明笑著說,加上鎮裡有政策,不少農戶被打動了。截至目前,已開出7家鄉村民宿。據悉,民宿每到節假日、雙休日都爆滿,一個民宿房間約可帶來每月1000元的收入。

梁家墩鄉村遊還有更多夢

梁家墩的重點就是發展鄉村旅遊業,建民宿的意義在於若有遊客,它是體驗農家樂的好地方,若沒有遊客,它也能讓村民享受到高品質的生活。那再往後會是怎麼樣?作為村裡的帶頭人,陸永明早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了。

“原有的鄉村特色肯定不能丟,但為了能給遊客更好的體驗,接下去打算引進一些與梁家墩氣質相符的外來業態和管理理念,同時也鼓勵這裡的村民能夠積極參與進來,為鄉村旅遊發展貢獻力量。”陸永明說。

去年,新倉村與嘉興遠景旅遊合作成立了倉塘旅遊開發公司,開創了“村委全面引導、公司運營管理、村民自主經營”的鄉村旅遊新模式,當地不少農戶把自家農房改造成為餐廳、民宿、咖啡廳等。去年,梁家墩接待遊客達30萬人次,實現收入達300餘萬元,且80%屬於村民自營收入。

近來,景區內基礎建設趨於完善,鄉村精品餐廳、鄉村精品咖啡館、特色農家樂、精品民宿以及特色鄉間民宿等多種業態“百花齊放”,此外,景區還舉辦了青春潮跑、夾塘鄉韻、谷堡秋收節等眾多活動,聚集了大量人氣。

今年五一,梁家墩二期正式對外開放。佔地約400平米的孔雀園就位於目前梁家墩開放區域的西南角上。此外,梁家墩景區二期規劃將對現有資源進行業態升級,不僅有吃住行,還要有遊娛購。

“以後梁家墩的業態將愈發豐富,我們的‘美麗經濟’將煥發新動能,全面助推鄉村振興。”陸永明說道。

成立合作社農民成股民

2007年,陸永明被選為新倉村黨總支書記,上任要乾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要讓村民們的錢袋子鼓起來。

如何鼓呢?陸永明帶著村幹部一戶戶走訪瞭解情況,“我們發現,年輕人要上班,農作任務只能壓在長輩身上,但他們平均年齡大多超過了50歲。”為此,陸永明牽頭,結合村情實際,以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創辦了新曙農機專業合作社和新曙農村勞務合作社。

據悉,以合作社為平臺,新倉村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經營新途徑,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已流轉土地4800畝,流轉率92%,吸收社員1396戶。

“以著力打造高效農業主導產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實現合作社發展、入社農戶利益雙贏為出發點,我們對農戶入股土地使用進行了認真規劃。”陸永明表示,在不減少耕地面積和糧食種植面積的前提下,建立了糧食生產區、水果和苗木種植區、蔬菜種植區等不同區塊,大力開展水稻制種、“三新”推廣技術、“金橋”工程、無公害水稻標準化生產項目。

經過兩年多的運作,優化了村域內農業生產的功能佈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區域特色和示範效應的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群。2016年,更是投資530萬元建成佔地面積120畝的農業綜合體,打造“新倉谷堡”品牌,開創農旅融合模式,實現農業一、二、三產高度融合發展,打造“農趣新倉”的“農業+”新模式。

“農戶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入股農民按每畝土地為1股,每股每年以450斤本地晚粳米摺合市價為固定回報,經營盈餘實施二次分配。”陸永明說,錢袋鼓起來的同時,讓農戶直接從田間地頭解脫出來,進一步釋放了農村勞動力,為農民就業提供了更多渠道,為增收創造了更多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