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如果你真有溼,可以試試這四方

南方地區盛行的去溼湯水,多采用中藥材煲制而成。事實上,具有利水消腫功效的中藥也不少,而且藥性平和,適合全家飲用。以下由註冊中醫餘理興推介的四大強勁去溼藥材,包括:

如果你真有溼,可以試試這四方

1、【茯苓消腫緊膚】

茯苓味甘、淡,性平,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溼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溼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溼,或偏於溼熱,或屬於脾虛溼聚,均可配合應用。而茯苓皮性味與茯苓相同,多用於去除皮膚水腫。

茯苓赤小豆冬瓜湯

湯方:茯苓 5錢,赤小豆 1兩,冬瓜 2兩;

功效:利水消腫、健脾益胃。當中的茯苓可利水消腫,赤小豆可利小便去水腫,冬瓜有清熱利尿、消腫輕身的作用。

如果你真有溼,可以試試這四方

2、【白朮利水護肝】

白朮味苦、甘,性溫,具燥溼利水、補氣健脾的功效。藥理和臨床研究已經證實白朮對水腫的病人有利尿作用,既能促進電解質,尤其對鈉的排出較為有效。

參茯白朮湯

湯方:白朮 3錢,茯苓 4錢,澤瀉 2錢,豬苓 3錢,黨參 5錢,北芪 5錢;

功效:利水消腫、補脾益氣。其中的白朮、茯苓、黨參、澤瀉、豬苓合用去水效能佳;而黨參、北芪合用可健脾胃,體質虛寒者亦宜飲用。

如果你真有溼,可以試試這四方

3、【澤瀉去溼力強 】

澤瀉味甘、淡,性寒,可利水滲溼、瀉熱,且有顯著利尿作用,較適合熱底人士飲用。

澤瀉山楂湯

湯方:澤瀉 4錢,山楂 5錢,草決明 3錢;

功效:清胃熱、利水溼、健脾胃、消脂去痰溼。當中的澤瀉可利水滲溼、山楂可健脾胃、消脂輕身,而草決明可通便、降血壓,亦是一種強化的利尿劑。

如果你真有溼,可以試試這四方

4、【扁豆衣化溼健脾】

扁豆味甘、性微溫,可化溼、健脾,消暑溼,治吐瀉、腳氣浮腫等症,而扁豆衣即扁豆的種皮,又稱扁豆殻,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和扁豆基本相同,能健脾利水,而且利水效能更佳。

扁豆茯苓湯

湯方:扁豆衣 3錢,白朮 2錢,防風 2錢,北芪 6錢,茯苓 6錢

功效:健脾除溼、固本去風。白朮、茯苓、扁豆衣三者合一,除溼效果更顯著,同時可增強免疫力、健脾、去溼、驅風,體質虛寒者亦宜飲用。

如果不想口服祛溼,又不想太麻煩,就得試試我們的中藥艾條灸一灸了。

艾灸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有開鬱、祛溼、補陽氣的作用,特別適合祛溼。

推薦讓你事半功倍的中藥艾灸。

藥灸和純艾灸的區別:

一、藥灸的配方是多組方,而艾灸比較單一。

二、藥灸具有針對性,而艾灸沒有針對部位

三、藥灸一般一次見效,而艾灸相對見效較慢。

【含有中藥的艾條】

在傳統三年陳艾的基礎上,含有穿山甲,當歸,川穹,丹參,益母草,乳香,牛膝,紅花,等二十種草藥 。艾條味足,功效區別於其他艾條:熱量足,滲透力強, 疼痛灸患處,寒症需要灸肚臍和腎俞穴。

現有直徑2釐米和3釐米兩種(長度都是20釐米)

如果你真有溼,可以試試這四方

艾灸取穴——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療30分鐘。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30分鐘。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儀灸30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溼。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