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CRV機油增多事件,是炒作嗎?

油惜人生


2018年爆發的“機油增多”事件將會深度影響部分國內車企的研發設計思路,而且,已經令一些車企在營銷上付出了慘痛代價。國內最大的缺陷汽車產品信息收集平臺車質網的統計顯示,截至發稿,已接到“機油增多”相關投訴信息近5,000宗,涉及20餘個汽車品牌。其中,固然不乏大量的個案,但也暴露出一些顯而易見的的產品缺陷問題。此前,身陷漩渦的相關企業已經進行了回應乃至召回處理,但消費者對於汽油增多這個話題依然非常敏感,很多人也異常困惑,機油增多到底是不是一種正常現象?對發動機真的有損害嗎?哪些車型容易出現此種現象?有可能根本解決麼?

一、數據分析:機油增多問題南方地區並不少見 問題具有先天性

截至發稿,2018年車質網已接到“機油增多”問題投訴4,921宗,毫無懸念地成為這一階段投訴故障點之首。而投訴於2018年一季度集中湧現,肯定與冬季氣溫相對較低有關。但從車主投訴行為來分析,“機油增多”問題其實早已存在,只是此前並未引起足夠重視。有車主聲稱,在首保時就已發現車輛存在“機油增多”現象,但直至第五次保養時才意識到這是故障問題。

從整體“機油增多”投訴數據來看,河北地區投訴量排名第一、江蘇地區排名第二,而黑龍江地區僅排在第三位;此外,廣東、浙江地區也分別高於遼寧、吉林地區。毫無疑問,如果僅從地區投訴量分佈來看,與廠家給出的“機油增多問題較多發生在北方”言論明顯矛盾。但在沒有地區銷量數據的參與下,這一結果可理解為南方地區“機油增多”投訴並不少見。

目前,“機油增多”問題投訴涉及20餘個品牌旗下近50款車型,據統計,問題主要集中在個別合資及自主品牌產品中。相比之下,合資品牌投訴量佔比最大,為66.2%;自主品牌佔比為33.6%。

其中,日系品牌車型投訴最為集中,佔比達63.5%,主要集中在某品牌旗下多款車型中。相比之下,儘管自主品牌佔比小於日系,但投訴也主要集中在個別車型中,其他品牌車型則較為罕見。除此之外,“機油增多”問題還在個別韓系、法系車型中出現;而德系、美系相關投訴則鳳毛麟角,從目前來看可視為個案。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機油增多並不是一種常見現象,發動機的特定技術(比如渦輪直噴),是導致機油增多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截至發稿在車質網投訴“機油增多”問題的車輛,有近90%是在購車1年內出現該故障問題;其中,購車半年內出現問題的投訴佔比高達7成,可見,“機油增多”問題在新車階段就已出現。

除出現問題時間段外,從出現問題時的行駛里程來看,有近80%投訴“機油增多”問題的車輛行程里程在10,000km以內。其中,行駛里程在3,000-10,000km之間的投訴佔比達49.7%。綜合以上兩項統計結果來看,“機油增多”問題與車主後期使用情況無關,也與汽油品類沒啥直接關係,應確認為先天性現象。

二、故障分析:汽油進入機油到底有無影響 標準如何界定

車質網就機油增多問題諮詢過多位業內專家,他們給出的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當發動機油底殼中機油過量時,會因曲軸柄、連桿大端的運動對機油產生劇烈攪動,這不僅會增加曲軸的轉動阻力以及發動機內部功率損失,還會因激濺到缸壁上的機油增多,從而造成車輛燒機油、油耗增加、導致油封漏油等問題。而汽油大量進入機油,也會造成機油稀釋影響粘度值,從而降低潤滑性能,造成發動機內部機件磨損影響使用壽命。輕者可能會出現發動機噪音大、提速無力等現象,嚴重者肯定會導致發動機拉缸爆瓦。

從目前車質網接到的相關投訴來看,已有不少車輛的發動機開始出現各種問題,其中包括機油乳化、冒黑煙、油耗高、動力不足、發動機抖動、積碳、故障燈報警等問題。那麼,“機油增多”問題到底對發動機有無影響?且有無界定標準呢?在車質網此前報道中,曾引用過一份實驗性論文《93號汽油對汽油機油性能影響研究》,這份由中國石油蘭州潤滑油研究開發中心發佈的報告,實驗結論為:渦輪增壓及缸內直噴汽油發動機普遍存在燃油稀釋問題;為保證機油性能不受燃油稀釋太大影響,機油中的汽油含量不能超過10%(質量分數)。

實驗結果顯示,燃油稀釋會對機油的理化性能造成明顯影響,且隨著燃油稀釋程度的增加,機油高低溫黏度及低溫泵送黏度下降,鹼值下降。當燃油稀釋達到15%(質量分數)時,機油的極壓性能下降明顯。因此,從長期使用的角度來看,“機油增多”問題可能會對發動機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此外,國家標準GB/T 8028—2010《汽油機油換油指標》也有相關規定,機油燃油稀釋值(質量分數)大於5%、水分含量(質量分數)大於0.2%,機油就已達到更換的標準。至於機油過量被稀釋的後果,該推薦標準也清晰寫道:“車輛在使用過程中,因種種原因燃料會部分竄入機油油底殼,汙染髮動機油,甚至會造成拉缸的嚴重後果。”綜上所述,車主對於目前個別汽車廠家給出的官方解決方案不認可,也在情理之中。

三、服務滿意度分析:解決方案難度大 車主滿意度偏低

為解決“機油增多”問題,此前已有車企給出相應“升級方案”以及發佈召回公告,但從車質網收集的反饋信息來看,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原因很簡單,這種先天性的問題,如果只是通過後天的程序升級或者簡單的硬件改造予以解決,難度可想而知。這種艱難,在數據上都得到了體現。

從車質網統計數據來看,“機油增多”問題再投訴佔比為13.5%,低於全部問題再投訴19%的比例。原因在於絕大部分車主投訴的原因,源於對廠家解決方案不滿或無實質性的解決方案。目前,大部分車主未選擇再次投訴,也或許是在觀望廠家的下一步動作,因此後期方案是否合理,也將直接體現到再投訴比例的變化上。

而從目前車主反饋情況來看,有1,000餘人次對“機油增多”投訴廠家服務滿意度進行評分,其均值僅為1.56分(滿分5分),遠低於整體投訴服務滿意度評分均值2.83分。可見,目前很多車主對於廠家給出的解決方案持不認可態度。

總結:通過以上對“機油增多”問題投訴數據的分析來看,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兩個結論,一、問題相對集中,個別品牌的個別車型因為使用了相關發動機技術,而導致其整個車型機油增多現象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和低溫有一定關係,但又不完全有關。二、發動機作為硬件,其整體結構決定了機油增多現象的出現,後期的簡單升級改造,很難根本解決問題。現階段企業推出的各種解決方案,應該都是平衡後的結果,很難讓消費者徹底滿意。企業要想維護消費者權益,恐怕要額外做一些補償。對於企業自身而言,研發驗證過程一定要把汽油稀釋機油作為一個重要的問題點予以考慮,千萬不能重蹈覆轍。


車質網


感謝提問!我是知識問答百科,我來為您回答這個問題:

小編不認為CRV機油門事件是炒作,小編倒是認為思域門是炒作,到處都在找思域,為了掩蓋一下機油門事件。

首先,機油門事件已經導致本田crv車型銷量大幅度減少,消費者也都知道,3月1日起,本田已經停售相關問題車型,並且質檢總局已經約談相關生產企業,督促採取有效措施彌補消費者損失。



沒有廠家會愚蠢到用自己產品的銷量大幅減少為代價去炒作,商人以利益為主,這件事無論如何都不會給廠家帶來任何利益,甚至確確實實起到了反作用。所以,小編認為這並不是炒作。

機油門事件發生後,全國各地掀起了一陣找思域風,直接給思域車主造成了嚴重困擾,嚴重的地區甚至思域車主都不敢開車出門。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以上均為小編輿論,僅為小編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機構。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一號車評人


本田CR-V機油增多事件的風波基本上已經過去了,本田也給出了最終的解決方案,但是這個事件造成的影響遠遠沒有結束,因為本田在2月份的銷量下跌了很多,說明已經有很多消費者都知道了這個事情,並且很多本田的潛在用戶都已經放棄了購買本田的車型,特別是本田CR-V的銷量同比去年下跌了超過50%。

根據東風本田公佈的2月份銷量數據顯示,受到此次事件影響最大的車型就是CR-V,新款CRV上市之後備受好評,單月銷量也很快突破2萬,就在如此大好的形勢之下,接連發生了“剎車失靈”和“機油增多”的事件,以至於本田CR-V在2月份的銷量暴跌接近50%,僅為5908輛。

所以從銷量數據來看,本田的很多車型都遭到了重創,特別是搭載了1.5T地球夢發動機的車型,銷量都有不同程度下跌,這樣的情況對於本田來說也是損失慘重,所以不可能是一次炒作事件,本田發動機機油增多的情況也是真實存在的。


汽車兄弟


有炒作的成分,先別罵,聽我說:汽油和機油都是油,汽油少量混入機油現象所有車型都有,包括柴油機,這就是真實的,正常的。舉個例子,茅臺加了少量的水即不影響口感也不沒有影響品質,畢竟都是油。但燒機油完全不一樣,嚴重得多。酒被別人偷了,是個問題,關鍵是燃燒室偷吃了還生病(燒鍋巴、爆震、活塞環卡死,缸壓直線下降直至為0,打不燃火。另有氧傳器失效,三元催化器失效,這些都是大金額)。所以說CRV不是問題,更別說南方無此問題,有炒作的成分。


阿原侃車158743957


只有不深入瞭解的精日才單純的喜歡日本車。 同樣的級別及相近的價格,大眾車性能全部秒殺豐田,底盤懸架、做工、質感、高速性能、長途劇烈駕、上坡過彎、動力性能及安全性豐田都差的遠,只要不是太缺錢,日本車真不值得買,發動機功率、扭距參數造假,里程錶及油耗造假,鋼板厚度及防撞梁都比較薄,鋼板強度數據用抗拉強度而不是歐美車系通用的屈服強度,有些車型乾脆就故意取掉防撞鋼樑,幾乎所有車型都不用後座防護鋼板(德系都是全系標配後防護鋼板,日系低端車只有一兩款配備,其它大部分甚至高端車型全部沒有)。 舉個例子,雷克薩斯部分車型用凱美瑞相同的底盤懸架、發動機、變速箱,幾乎一模一樣的只是外殼內飾改變就售價相差幾倍,相反大眾輝昂用跟奧迪A6一樣的底盤懸架發動機變速箱,配置遠高於A6,價格比A6低6-9萬,報價65萬實售價50幾萬的大眾輝昂旗艦款比售價近150萬的雷克薩斯一絲不差,甚至配置遠比雷克薩斯豐富。一個是改個名字號稱高端,卻用底端車的車身及系統,只是年年改個漂亮討巧的外觀售高價,一個是常規品牌一心用高端車底盤懸架發動機配頂級內飾材質最好的音啊,就為了拉昇品牌檔次,你們倒是說說看,哪個更良心,哪個更值得買。 一個生意上合作者朋友一心想買個雷克薩斯,結果看到了網上日系水軍大肆攻擊大眾、歐系、國產,狂吹噓日系秒天秒地,宇宙無敵的言論,再加上雷克薩斯對比大眾輝昂兩者的視頻、功率底盤測試、對比實驗及數據實測結果後,果斷放棄了雷克薩斯。做生意極其反感的就是吹噓自己詆譭別人,這是誠信生意夥伴之間的大忌。 專家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全面細緻的瞭解了各種車型實測結果及評價,發現日系車基本參數全部誤差極大,明顯的全部都有造假嫌疑,希望日本造車企業踏踏實實造好車到中國來賣,不要靠各種造假、吹噓、抹黑對手、攻擊別人這種卑鄙手段來蠃的市場,遲早會全部暴露的,當下的本田事故不斷,卻還在汽車論壇、頭條裡吹噓地球夢,名字起的霸天霸地霸空氣,實際就是改造了渦輪增壓技術而已,還出了這麼大的問題,還試圖掩蓋,所以就目前而言,別說豐田,整個日系並不值得購買。。。


關旗凱Y


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事件貨真價實,如假包換。全國各地有大量車主集體維權,圍堵4S店,但是實際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東本也沒有明確表態處理方法,拒不承認自己的發動機設計問題,而是推到我們的油品不達標,最後消協約談都置之不理。態度十分惡劣!


春草2808


我看就是“炒作”從發動機工作原理來講,汽油怎麼可能進入機油室的,再說我看到的1~2月份汽車投訴量,也沒有看到crv在裡面,明天就是3.15了,如果不上“電視”,那證明就是炒作。


西北風7744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