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付費專欄年賺4800萬,“知識經濟”的邊界在哪裡?

付費專欄年賺4800萬,“知識經濟”的邊界在哪裡?

當資本的目光即將被區塊鏈蠶食殆盡時,作為上一輩風口的“知識經濟”市場,卻被媒體稍顯冷落——其實就在最近,它正悄悄拓寬著自己的邊界。

這要從“得到”的付費專欄《薛兆豐的經濟學課》說起。3月1日,這門課第一季正式落幕——如無意外,幾年後當媒體梳理這一波知識浪潮時,這間所謂“全世界最大經濟學課堂”的誕生將成為里程碑事件。

原因之一,無疑是數字的惹眼。訂閱數超過24萬,單價199元,銷售額超過4800萬,按平臺和主講人對半分原則,薛兆豐今年收入頗豐。

當然,人紅是非多,面對這張成績單,學術圈不會輕易道一聲恭喜。也在最近,經濟學家汪丁丁和薛兆豐的論戰就頗受圈內關注,汪丁丁在《為什麼付費買到的只能是三流知識》中直言:一流知識不可能通過付費成為大眾化商品。

這種永遠正確的質疑,已有些老生常談。關於“碎片化學習”乃至整個“知識經濟”的價值,幾乎吵了一整年,一篇《羅振宇的騙局》的刷屏文章,也曾讓不少“得到”用戶感到困惑:我就把它當成一個學習工具,怎麼就是“被騙”了呢?

是否“被騙”,因人而異,取決於你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最終期許,爭端之外易被忽視的是:知識服務領域一條真正廣闊的跑道,正在慢慢浮現。

就在最近,薛兆豐專欄裡辦了個活動,華為,騰訊,滴滴,A.O.史密斯,聯想和自如6家公司,為《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專欄用戶定製了一個面試直通車的機會,有24位專欄用戶將獲得這些企業的直接面試資格(根據留言被精選次數,畢業小論文被點贊次數,紅包分享被讀人數等數據),無需經過簡歷篩選,初試和複試等環節。

這是個不起眼的新聞,背後邏輯卻令人欣喜,它至少證明了一件事:付費產品上的學習成果,在局部形成了某種共識,進而成為一種“確定性”的社會認證渠道。

而這也意味著,“得到”正試圖從一家純內容公司(盈利方式就是賣課),向線下拓展,完成整個交付流程的閉環——如果說過去他們是幫助用戶完成“人格躍遷”的工具,滿足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期待,那麼未來它希望這些“更好的自己”得到現實回饋。

根據官方透露,“得到”目前有大概1700萬用戶,羅振宇曾在一次內部例會上表示:“我們最為寶貴的資產是用戶。‘得到’有今天其實就幹對了一件事——不斷讓用戶覺得我們挺牛X的。我們應該像維護一個城邦一樣(維護現有用戶)……我們決定今後所有的營銷費用,廣告費用,市場費用全部用於服務好我們現在的用戶,讓現在的用戶覺得我們挺牛的就夠了。”

不過考慮到羅本人的“招黑”體質,你可以想象,反對者很容易將其解釋為他正在從販賣“焦慮感”改為販賣“優越感”……

我倒覺得,優越感沒什麼不好,何況當它可以轉換成“大學畢業證”那種真實世界的通行證,也將變得更具說服力。

當然,通過線上學習尋求認證,搭建企業的招聘橋樑,這在“知識付費”浪潮來臨前就已存在,比如曾被《時代》封面稱為改變大學的MOOC,截至2017年底,MOOC已經發展到包含9400門課程和500多種證書,在今天,付費認證證書也被幾大 MOOC 平臺視作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但遺憾的是,就像MOOC上一些很棒的課程並未獲得薛兆豐專欄那樣的影響力,這些認證證書也並未達成更大範圍的共識。很大原因是,MOOC只是傳統教育的一次線上遷徙,沒有拿起移動互聯網這個最新技術工具,而服務意識的缺失,也阻礙了普通用戶獲取知識的效率。相反,“得到”選擇將知識重新拆解和分裝,用最低成本推至普通用戶面前——用羅振宇話說就是,“用最新的技術,將過去人類所有知識再重新生產一遍。”

那麼,“得到”正試圖搭建的價值閉環,能否最終成型?祝他們好運,因為這條路一旦通了,各種基於信任的商業合作,或許會極大拓寬這一輪“知識經濟”的邊界。

李北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