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中國股市進入“牛皮”熊時代,股民要堅守等待黎明後的曙光!

最大的謊言——慢牛!

有股友感言,抄在了2638點卻套在了3400點,不光是幾個點,有的套了幾十個點,而當初6124點的歷史大頂,銀行裡面的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全部創出歷史新高,這可是3000多點啊,怎麼就能超越當初6124點的位置呢,有網友再次感言,招商銀行套在了6124點,卻在3300點解套了,放眼全球這種情況堪稱首例。

作為A股的投資者不斷的見證歷史,這一年特停就像家常便飯,再不聽話就窗口指導,喊話等各種保護手段層出不窮,而投資者的內心有多苦只有自己才能知道。

臨近年末,各種佛系股票、佛系股民開始上演,很多個股已經失去寶貴的流動性,全天就像一潭死水一樣,很多散戶幾萬塊錢就能砸盤,徹底的體驗了一把做主力的感覺,這不過這感覺有說不出的痛。

減持狂潮襲擊市場的時候,韓志國教授為股民發言,最終換來了新的減持新規,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離婚分割股份的、質押銀行強行爆倉的、各種清倉式甩賣的,這麼好的減持新規被這幫無恥之徒搞的面目全非,你對得起韓教授的為民請願嗎?

面對公司股價長期下跌,有的老總想到了員工兜底增持,看似是不錯的好方法,可很多員工就是不領情,有的員工響應老總的號召,掏出工資大膽增持,可過一段時間老總藉故把你開除了,兜底的股票無底線的繼續殺跌,沒了工作又沒了工資,真是處處是套路。

不多說了,這一年有太多太多的事情了,不過有一點,市場再難做我們依然活下來了,而且還能賺錢,這就表明高超的技術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最有利武器,我們不需要某些心口不一的人來保護我們,我們要拿起武器,自己保護自己。


中國股市為何股災頻發?

股災其實國內外都有,美國股市在健全之前,也發生過各種類型的股災。從當年荷蘭的鬱金香事件開始,這種人為的災難從來沒有停止過,不過是換了個說法換了個形式罷了。

從發展歷程看,A股只有不到30年的發展歷程,而國外股票市場至少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也都經歷過股災。

A股30年的發展歷程則更像是歐美國家的股票市場縮影,因此,看起來股災發生的頻率要高一些。

從制度方面看,目前A股的制度建設遠遠落後於股票市場發展,部分機構和個人利益制度漏洞,牟取鉅額暴利,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市場的大起大落。

從市場監管角度看,監管機構也是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而有時候這種進步滯後於市場投機者的行為,這也就給予了市場投機者以可乘之機,使得市場出現大幅波動。

從投資者角度看,A股以個人投資者居多,而具備專業投資能力的投資者相對較少,即不成熟的投資者居多,而這些投資者又極容易受市場短期波動或未經驗證的消息影響,追漲殺跌,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推了市場的大幅波動。

從投資機構行為看,有時候機構投資者基於某種目的,需要進行調倉或其他行為,短期內大幅買入或賣出,也會引起市場大幅波動。

一定要記住:吃一塹,長一智,傷害就是明白,失敗就是懂得。我們會從失利中慢慢走出,重拾信心,不開心、後悔、抱怨和慌亂對你的投資毫無幫助。股市很重要,但一定不是生活的全部,除了股市,我們還有詩和遠方,這才是我們該擁有的生活,繼續我們的努力與追求。

中國股市進入“牛皮”熊時代,股民要堅守等待黎明後的曙光!


牛熊市中投資者心理變化

熊市中止損,牛市中耐心持倉,也即“有限度的虧,無限度的贏”是大多數投資者期望的結果,如果投資者普遍遵循這條原則的話,那麼牛市中成交量將很小,而熊市中成交量將大幅增加,但事實上卻是相反的,這是牛熊市中投資者心理不同導致的。為了解釋這個現象,我們先看卡尼曼和特維斯1981年首先做的一個有趣實驗。

回答該問題:600人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以下兩種藥物可供選擇:(A)可以挽救200人的生命。(B)有1/3的概率能治癒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也救不活。你選擇哪種藥?選擇A你確信你能救活200人,選擇B你要賭多少人可以救活,72%的受訪者選擇A,因為你不敢賭你可以救活多少人。下面是另外一個問題:600人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以下兩種藥物可供選擇(A)肯定致400人於死地;(B)有1/3的概率能治癒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也救不活。你願意選擇殺害400人嗎?不會的,至少還存在救活所有人的可能性:對這個問題只有22%的人選擇A。

這個實驗說明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即人們更願意賭損失而非收益。應用在金融市場,假設買的股票已經出現虧損,你會和其他大多數人一樣,賭它總有一天還會漲回來。現在再假設,你買的股票已經獲利,這次你不會再賭了,你的做法很簡單:立刻賣出,落袋為安

金融學中的預期理論認為,對於相同大小的所得和所失,我們對所得看得更重,從更深層次的心理學上看,可以使用後悔理論解釋這一現象。該理論認為,人們炒股時,當決策正確時帶來驕傲,失敗時總是帶來後悔,因此大多數人不敢面對失敗的現實,更願意賭輸而不是賭贏。即當虧損時,守住這隻股票(賭它漲回來)就不用承認我們犯錯誤了,畢竟股票還在手中,從而當股市下跌時就會傾向於停止交易

中國股市進入“牛皮”熊時代,股民要堅守等待黎明後的曙光!

而當市場上漲時,投資者開始賺錢,情況就大不相同了:贏家沒有什麼需要隱藏的。但是多數投資者更願意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個人奮鬥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憑運氣。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自負”。平均來說,我們都是自負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個人的每條品德優點都高於平均水平。對於在牛市中拼搏的股民,這個理論認為很多股民將自己最近在股市裡賺到的錢(即使他們的收益率低於市場平均水平)歸功於自己超過常人的投資水平。因為他們自認為水平高超,所以他們的操作更加頻繁。因此,牛市中成交量顯著放大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自信,這與熊市中後悔心理使得大家都按兵不動、成交量大幅萎縮是一個道理


高位套牢者如何翻身

(一)高位套牢者如何翻身高位套牢者快速翻身第一步:適時止盈止損

炒股追求完美,還不如不幹呢。始終持有獲利的股票,不如擇機了結。獲利的股票,如果一直持有,而不及時了結的話,會將既得利潤再次消耗掉,因此不可以只做長線死多頭。

獲利的股票,就像滿堂的金玉,永遠守是守不住的。長期相守,只能滋生富貴的驕橫心態,因而必然導致操作失敗而自取禍患。功成身退,獲利及時了結,就是天大的炒股之道。

在現實生活世界中,很多人凡事都要求做得個十全十美,盡善盡美。找對象,希望對象既有錢,又漂亮,又溫柔,又有文化等等;找工作,既要工資高,工作環境舒適,又要求工作輕鬆、體面,結果經常失望。凡懷有這種心理的人,進人股市後,通常也會追求完美,既想抄到最低點,又想賣到最高點;縱然持有領漲股,又想把每個波段都做足。在操作中,又往往謹小慎微,處心積慮,害怕犯一點錯誤,但事實上這種心態,只能導致投資者不斷犯錯誤,一次次地懊悔,一次次地失去賺錢的機會。

這類投資者,往往事先會按照自己企求完美的心情,為投資設計一個計劃和目標,如一定到賺 100% 的利潤再賣出,一定要漲到 50 元再賣出等等。但在現場操作時,又會受到盤面變化和現場氣氛的感染和左右,例如突然又會發現另外一隻股票漲的更快,更有投資價值等等,因此在完美心態的左右下,又開始分析利弊,左右搖擺,猶豫不決,不知買哪一種股票更加“完美”。當他終於做出了決定.另一隻股票可能已經見頂了,而賣出的股票又開始猛漲。如果他迷途知返,或就抓回原來的股票還來得及,但他這時又在“完美”的心態驅使下,認為既然賣出的股票,為什麼還要買回呢?所謂“好馬不吃回頭草”,結果坐失良機。等他眼見賣出的股票昇天後,他才開始懊悔,而這時,原來的股票卻又下跌了。

這類投資者在買賣股票的時機上,也會因追求完美而坐失良機。“留點錢給別人賺”,這種話是很多投資者掛在嘴上的口頭撣,是炒股之道的真知灼見。然而,真正能做到的投資者又是何其少也!有的投資者手裡的股票可能已經翻了一番。但還在等翻第二番,還信誓旦旦地說,我一定要把股票賣在頂部上影線的杆頂。這種企求完美的做法當然很難實現,結果坐失良機,一錯再錯,本來完美的事,越做越不完美,最後鑄成大錯。

理論上說,普通投資者是無法在股價的最低值和最高值成交的。因為最低值也好,最高值也好,都是莊家和機構投資者的最後殺手鐧,是強弩之末,是他們自己計劃中的最後驛站,即使普通股民有預見,也很難在最高價和最低價出現的一瞬問,使自己的操作能夠成交。

很多投資者懷著這樣一種企求完美的心態:我在更高的價位都沒有賣出,難道還要我在更低的價位賣出嗎?我一定要比這個價更高再賣出,結果股價掉頭向下,跌去 10%,投資者又說,一定要等它反彈了再賣!假如股市真的有所反彈,他們立刻又會認為股價下跌只不過是個回檔,股價將會創新高,結果股價再掉頭向下,跌去 15%,20%……這些投資者以企求完美的心態,一遍遍地如法炮製,結果股價大跌,悔之晚矣。

企求完美,只能導致更大的失誤。然而,如果判斷失誤怎麼辦?例如,賣出後股價又創出新高,買入後股價又創新低。這也是正常的,因為股市從來就沒有完美,沒有完全符合人意志的事。出現這種情況,有些投資者,仍在追求完美,我賣都賣了,難道還讓我以更高的價買入嗎?或者,我買都買了,難道還讓我以更低的價賣出嗎?須知,此時正確的理念仍是:拋棄一切迫求完美的想法,迅速糾正錯誤,立刻進行相反方向的操作,加價買人創新高的股票等更高點賣出;或貼價沽出創新低的股票,等待更低點補回。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股市沒有絕對完美的事,能夠糾正錯誤就是相對的完美。


(二)高位套牢者快速翻身第二步:善數不用籌策-不跟毫利計較

股市中善於買賣的,不一定非要用什麼價位買賣;善於計算的,不必跟毫利計較。善於清倉的不一定非要怎麼操作也可以完成。善於建倉的,也不必非在某價位上,就可牢牢地建倉。

所以,掌握炒股之道的人善於救己,所以不會被股市拋棄;善於及時清倉和建倉,所以股票不會被套牢。這就叫買賣時的明智。

所以,這種不計較毫利的明智,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如果不明智地計較毫利,就是別人的反面借鑑。這些人自以為聰明,可以多賺一點點,其實是大糊塗。這的確是個精要深奧的道理。

股市投資者在委託買賣時,總想著買進便宜一點,哪怕一分兩分也好;賣出時高一點,哪怕一分兩分也好。這樣看起來可以使自已多贏利一點,但計較一兩個喊價單位,往往會喪失很多買進賣出的機會。

投資者總是喜歡在委託中以“進價”的方式操作,即委託買入價格低於現時最低賣出價;委託賣出價高於現時最高買入價格。這種操作方式,如是如願以償,當然是好事,但很多投資者都有這樣的經歷:為了買低一點點,而沒有成交,結果股價迅速拉昇;為賣出高一點點,沒有成交,結果股價迅速下跌。這都是因計較一點點差價,而喪失了買賣機會的原因。

投資者在操作過程中,會因為計較一點點毫利,而出現心理方面的變化。行情是瞬息萬變的,如投資者在委託買入時,委託價格比現時最低賣出低一點,但行情有可能逐級盤高,這時投資者可能會想,再等一等,股價會下來的,但越等股價越高,投資者畏高而不敢追漲,很可能喪失了一隻追進漲升股票的機會。與此相反的情況,投資者在委託賣出時,委託價格比現時最高買入高一點,但行情有可能逐步走低,這時投資者會想,等一等,股價或許會反彈的,可股價卻越走越低,投資者越不捨得賣出,結果喪失了出逃機會,也可能被套。

因此,投資者在買賣之前,首先一定要樹立買賣的理念:這隻股票我是否一定要買到!或,這個股票我是否一定要賣出。如果這種信念樹立後,投資者就不必計較一點得失,因為這一點毫利與你所判斷的趨勢相比,實在是九牛一毛。如果堅決買進,就可以敲進,即買入委託一個高於現時最低賣出的價位;如果堅決賣出,就可以委託一個低於現時最高買入的價格。這樣很快就會成交了。投資者計較一兩個喊價,通常是買賣信念不堅決造成的,如認為可買可不買,可賣可不賣,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成交後,即使股價又跌下了自己的買入成交價,或股價漲過了自己的賣出成交價,也不能後侮。因為這不是自己買入價高了一點,或賣出價低了一點造成的。你的目的已經達到,剩下只是判斷自已的決策是否符合趨勢、而不是斤斤計較一點點的得失。

股票投資要逢高賣出,逢低買入,這是眾人皆知的常識。每一個投資者都希望這樣。

但股諺也有一句“最高不賣、最低不買”,就不是人人能懂的了。這句話是股民在多年的股市實戰中總結出來的。所謂“吃利吃八分”,“把魚頭魚尾留給別人”,就體現這樣的道理。這是炒股高手的至理名言,但大多數投資者總想計較一點點差價,結果錯失良機。

炒股高手並不是真的不想買到最低價,賣到最高價,而是最低價、最高價都難以把握。炒股高手即是如此,更何況新入市的投資者。因此,買賣股票切忌計較一點毫利,而喪失了寶貴的機會。

股市裡常有這樣的現象,越是老股民越能感到股市的風險性,行情的變化無常;而越是新股民越是不怕,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新股民越是喜歡計較一點得失,而老股民常能做到適時了結,儘管失去了一點毫利,但成交迅速,獲得了安全,迴避了風險。

因此,那種自以為肯定可以多得一點毫利的投資者,將面臨更大的風險,投資者不應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在決策後,應果斷地不計小利而完成操作,才是明智之舉。


(三)高位套牢者快速翻身第三步:正視自身的缺點,避免被深套,必須掌握的五大股市必備常識——效應

1、錨定效應

也稱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因為第一印象接受的是事物的外在的形態或者單方面的信息,因此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比如我們看到的連續上漲的股票,一直在漲,看著心理就癢癢,連續漲了好多天,因為過去一直漲,所以相信他還會漲。一衝動就進去了,誰知道剛進去就回調了,這時候仍然會受過去連續上漲思維的影響,他會漲起來的。就一直拿著一直拿到被深套。這就是我們總是停留在過去的思維中不再往前看,這樣就會缺少了對未來的收益和風險的評估。應拋棄過去第一時間對股票的看法,正確的分析和認識股票未來的走勢。

2、對比效應

股民為什麼喜歡買低價股呢?對比效應是主要的心理因素。不同的股票之間,比價格高低,低的好像自己就“賺”便宜了。機構、莊家非常善於運用對比效應,從而達到迷惑散戶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股民為什麼愛在新股上市當日買股,應該說股民明知風險很大,但是此一現象卻仍然火爆。其心理效應正是對比效應。對比在哪裡:股價上漲幅度的對比,一般個人也就一日上漲10%,但新可漲100%以上,且在一、二個小時,甚至20多分鐘就可辦到。這種對比效果顯著,是火坑也要往裡跳了。

3、近期效應

股民總是對離我們發生在當下比較熱的事件感興趣。由於前期虧了錢,現在個股上漲,怕,不買;漲第二天,猶豫;漲第三天,漲第四天,接連的上漲且都是發生在最近,這時近期效應發揮作用了,股民毅然決然地買入,豈不知股價已經較高了,結果表明一買就套。

由於近期效應,股民傾向於頻繁換股,看到連續幾天都上漲的股票,就換股,常常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後悔莫及。

4、因果效應

凡事必有因有果,由因推果,由果追因。在股市,跌了要問原因,漲了要問原因,這恰好為很多媒體提供了就業機會,並提供了哄騙、引誘廣大股民的機會。股市是一個隨機系統,它的上漲下跌是受其自身運轉規律決定的,當然重大政治經濟事件對其會有影響,但改變不了股市的運行趨勢。但它的隨機漲跌,的的確確激活了股民的因果效應,反而很多時候著眼於細節,搞得暈頭轉向,少了應有的堅持。

5、類似效應

“守株待兔”的故事,就是一則非常生動的類似效應說明。由於股市隨機波動的屬性,其K線就會表現出相當強的類似效應;股市因為上次K線形態買入而賺了錢,就會在心理上形成類似效應;相反,因某種K線姿態而虧了錢,也會形成強烈的類似效應。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相當形象的說明。

由於股民缺乏專業的炒股技術分析能力,分不清一模一樣的K 線形態在不同趨勢中已經“此一時已非彼一時”,結果上次賺錢,這次卻虧錢;上次虧錢,這次不買卻踏空行情,左右扇耳光。長時間來看,則是股民虧錢的主要心理效應。


股市交易中,贏家和輸家的分界點

一個優秀的證券交易高手應該是,能夠連續多年獲得穩定的複利回報,經年累月地賺錢而不是一朝暴富,常賺而不是大賺。投資資本市場的高額利潤應來源於長期累積低風險下的持續利潤的結果。職業高手只追求最可靠的,只有業餘低手才只關注利潤最大化和滿足於短暫的輝煌中。這也是多數人易現短暫輝煌,難有長期成就的根本原因。重倉和頻繁交易導致成績巨幅震盪是業餘低手的表現,且兩者相互作用,互為因果。

堅忍,耐心,信心並頑強執著地積累成功才是職業的交易態度。是否能明確、定量、系統地從計劃、制度和紀律上限制住你的單次和總的操作風險,是區分贏家和輸家的分界點,隨後才是天賦,勤奮,運氣得到儘可能大的成績。而成績如何,其中相當大地取決於市場,即“成事在天”。

至於輸家再怎麼輝煌都只是震盪而已,最終是逃不脫輸光的命運。從主觀情緒型交易者質變到客觀系統型交易者是長期積累沉澱昇華的結果:無意識→意識到→做到→做好→堅持→習慣→融會貫通→忘記→大成。

賺錢靠技術(聰明),賺大錢靠意志(智慧)。長線(智慧)判方向,短線(聰明)找時機。智慧成大業,聰明只果腹。聰明過了頭就會喪失智慧(為自作聰明),所以我要智慧過人而放棄小聰明(為大智若愚)。這裡的意志應理解成為堅持自己的正確理念和有效的方法不動搖。

止損是以小損失避免大的致命的損失。它不一定是對行情的“否”判斷,而只是超過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所以限定資金最大損失原則必須嚴格遵守。至於可能止損太頻繁的損失需要從倉位,止損位的設置合理性及耐心等待和必要的放棄上去改進。

大行情更應對倉位慎重(因行情大震盪也大,由於貪心盲目加碼,不僅會在震盪中喪失利潤,更會因心理承重失去方向從而破壞節奏徹底失敗)。 僅就單筆和局部而言,正確的方法不一定會有最好的結果,錯誤的方法也會有偶然的勝利甚至輝煌。但就長遠和全部來看,成功必然來自於堅持正確的習慣方法和不斷完善的性格修煉。 事物都具有規律性和隨機性(即必然性和偶然性)。任何想完全、徹底、精確地把握事物的想法,都是狂妄、無知和愚蠢的表現。追求完美就是其表現形式之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於人我們講是緣分而非最好,於事我們講究適應,能改變的是自己而非寄予外界提供。

利潤是風險的產物而非慾望的產物。風險永遠是第一位的,是可以自身控制和規避但不是逃避。因為任何利潤的獲得都是承擔一定風險才能獲取的回報,只要交易思想正確,對於應該承擔的風險我們要從容不迫。

正確分析預測只是成功投資的第一步。成功投資的基礎更需要嚴格的風險管理(倉位管理和止損管理),和嚴謹的自我心理和情緒控制(寵辱不驚,處驚不變)。 心理控制第一,風險管理第二,分析技能的重要性再次之。 必須在交易中克服對帳戶資產總額的過度關注或個人貪婪與恐懼的主觀情緒,從而造成戰術混亂,戰略走樣,最終將本該能做好的事搞得徹底失敗。操作在無慾的狀態下才能有更多收穫,做好(按計劃、制度和紀律規定)該做的,而不是做(按個人情緒)最想做的。市場不是你尋求刺激的場所。任何事物,對其定義越嚴格,它的內涵越少,實際的操作性才越強。在我們的操作規則和操作計劃的構成和制定中,也必須如此。這樣才能保證投資的長期成功率。 按計劃、制度和紀律的規定去做,是自己能控制的(謀事在人);用正確的操作理念交易而不要過度關注利潤大小,因為利潤是由市場行情大小決定的(成事在天),方法正確了,利潤就會隨之而來,利潤是正確操作的附加產物!


最後,奉獻你一句:

你要想成為高手,就一定要向高手學習,普通的散戶多數沒有什麼好的經驗,有的也是一些平凡的經驗,不能指導你走向高手,只有高手才有一般人沒有的特別經驗和方法,他們才是散戶中賺錢的群體,他們才是股市中的贏家,向成功者學習,有助你快速走向成功,只有高手才能幫助你成為高手。但不要太迷信高手, 高手炒股的經驗方法不是天生的,是在實戰中磨練出來的,也是賠出來的,高手大多經歷過比較大的虧損,從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付出了非常高的學費,然後才到賺錢的過程,還有不少散戶雖已付出了非常高的學費還沒有得到方法,我感覺是沒做好總結的事。

《賣油翁》這個故事向人們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對於股市中散戶邁向高手有深刻的借鑑意義。古代有個叫陳堯諮的人,擅長射箭,以此自矜。而賣油翁只略表讚許。他把一個油葫蘆放在地上,用一個銅錢蓋在葫蘆口上,將油通過錢孔灌入葫蘆中,錢孔卻不曾濺上一滴油。真可謂妙哉。陳堯諮的超人本領和賣油翁的絕技,是天生就有的嗎?非也。賣油翁曰:“我亦無他,唯手熟爾。”

股市高手能辨別股市風雲,清楚個股漲跌,善於抄大底逃大頂,獲得讓人羨慕的收益,散戶可能在心理發出贊,真是了不起,我什麼時候也能如此。豈知所有這些,都是長期實戰經驗的積累,曰夜思考的結果,精力和心血的結晶。有一些散戶不能夠專心鑽研股市,又想獲得好的炒股方法,我想那是永遠不可能的。任何人的本領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經過勤奮的努力才能獲得,此所謂:“業精於勤。”

散戶只要肯下功夫,深入到股市之中,全心研究,經過長期的努力,一定會明白股市中的許多奧秘,熟練掌握炒股的方法和技巧,炒起股來就會得心應手,那是多麼愉快的事情。

散戶不要羨慕高手,高手也不過是“無他,唯手熟爾。”記住“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天下成功者的道路上灑滿的是汗水和心血,成功的唯一捷徑是勤奮,天道酬勤,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付出別人幾倍的精力,瞄準高手這個目標,不斷向高手邁進,就一定能成為高手。

無論做什麼,想要成為高手,你僅僅喜歡做還才行,要熱愛,喜歡僅僅是感興趣,而熱愛是有很深的情感。比如炒股,如果你不熱愛炒股,而只是追求金錢,那麼你很快就會發現炒股是多麼的單調無趣,而且錢來得也遠不如你想像的容易。你很快就會因虧損而失去信心。著名炒家傑西力物莫說的,“炒股是極其艱難的行業,想在這一行中立足,你或者全心投入,或者很快就從這一行消失。”只有熱愛炒股才能全心投入,才能專心致志,你才可能成為高手。

炒股的人千千萬萬,你要做得比他們更好,你如果只是正常的做八個小時,那隻會是普通中的一員。要想比普通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只有依靠八小時以外的努力,我的觀點“要想做事出成就,八個小時遠不夠”,勤奮是你通向高手的唯一道路,當然要方向正確,否則“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自己對邁向高手的一點認識,意在鼓勵散戶只有,努力就能成為高手。每一個人的精力有限 只有團結分工,才能做強做大, 群體的力量就是官方的智慧, 畢竟賺錢才是硬道理 可做錯100個 也不錯做1個 真正的職業投資者是從學會做空倉開始的希望新手通過交流學習不久能成為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