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融僑集團總負債618億現金流連續3年為負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 江楚雅

以“穩健”著稱,成立29載的閩系老牌房企融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僑”),近年憑藉大幅增長的銷售業績獲得市場關注。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融僑近年銷售業績發現,其業績增速已經連續兩年超過50%,和市場份額增長最快的行業龍頭企業水平接近,然而高負債跟現金流成為其兩座大山。在業績實現快速增長的基礎上,融僑也有了千億規模的考量。今年首次向外界公佈了融僑千億銷售目標。

然而,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融僑雖然銷售業績大漲,發展全面駛入快車道,但全國化佈局仍有侷限性,其僅深耕大本營福建省以及其他幾個二三線城市。並且,融資頻繁已使得融僑集團的資產負債率持續攀高,2017年底已近80%紅線。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已持續3年為負值,且金額較大。

對此,長江商報記者聯繫到融僑地產一位相關負責人,他僅表示在房地產行業負債問題是很普遍的,融僑現金流穩定,資金週轉健康,負債一直處於可控範圍。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向長江商報記者分析稱:“融僑現金流為負要求企業持續關注資金方面的狀況,尤其是要嘗試高週轉的模式。另外戰略擴張方面,適當進行併購也是降低成本、穩定現金流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業績增速連續兩年超50%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融僑近年銷售業績發現,其2016—2017年的增速最為顯著,2016年銷售362億元,同比增長超76%;2017年度銷售總額已達562億元,排名全國房企銷售金額第34位,同比銷售業績增幅達到64.8%;2018年1月全國銷售業績51億,同比增長57%。

與此同時,排名也進一步上升,克而瑞《2017年度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流量榜金額TOP200》顯示,融僑集團的排名已由2015年的第48位躍升至第36位,力壓金輝集團、福晟集團、禹州地產等中小閩系房企。在2018年前4個月,融僑集團的銷售表現依然可圈可點,以186億元的銷售額排在第37位。

業績增速連續兩年超過50%,排名領先於同梯隊企業,業內認為,融僑的市場表現已經和市場份額增長最快的行業龍頭企業水平接近。

土拍市場也“不甘落後”。從官方信息來看,融僑集團2016年在南京、廈門、合肥、無錫等城市拿下了多幅優質地塊,投資金額超百億元。據克而瑞發佈的《2017年1—12月全國房地產企業拿地排行榜》顯示,融僑集團以226億元、227萬平方米分別位列第47位和63位,在中小房企中拿地表現不俗。另外,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在2018年前4個月,融僑集團拿地更為強勁,拿地金額為67億元,位列第34位,拿地面積為104萬平方米。

進入2018年,融僑集團拿地動作依然接連不斷。截至5月9日,僅在大本營福建省,融僑集團已拿下5宗地塊,土地總價共計約38億元;3月融僑集團以14.88億元、溢價率95.99%的代價斬獲合肥地塊,成功落下合肥第七子;此外,重慶一宗地塊被融僑集團近日以3.48億元收入囊中。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佈局的城市80%都在強調限購政策, 2017年融僑的銷售額還是同比增長了64.8%。從業績分佈上來看,省會級城市(福州、廈門、南京、鄭州、天津、武漢、合肥)貢獻佔比68%,而二線城市(福清、龍巖、淮安、無錫)貢獻佔比32%。

嚴躍進認為,從行業本身來說,這兩年地產企業其實還是有很多新的市場機會的,類似市場機會也會為房企的業績成長創造較好的條件。對於融僑來說,其這兩年屬於高成長的企業,雖然佈局的城市樓市政策比較嚴厲,但這不影響此類房企的銷售,尤其是很多重點城市其實市場交易還是很熱的。

受限資產賬面價值達251億元

在企業發展上,融僑歷來標榜“穩健”,表示自己是福建房企中負債最低的企業。2013年到2015年,負債率在72%到76%之間,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隨著規模化擴張,融僑集團近年負債水平持續走高。截至2017年底,融僑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已達79.74%。總負債相比2016年末增長27%至618億元,而主要有息負債的借款總額達346.4億元,增長幅度超過30%。具體來看,短期借款2017年末餘額為39.16億元,對比2016年末的22.06億元,增長了77.52%。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69.79億元,上升60.49%。

與此同時,不斷融資已使得融僑集團受限資產規模激增。截至2017年底,融僑集團受限資產賬面價值達251億元,比2016年末的166億元上升了51%,受限資產包括部分貨幣資金、房地產項目土地使用權及在建工程及投資性房地產等,主要系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抵押或質押融資所致。

截至2017年底,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則僅為44.52億元。2015年至2017年,融僑集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分別為-43.24億元、-70.97億元、-60.77億元。

負債率高企,經營現金流長期為負,會帶來哪些風險?隨著市場擴張不斷大步邁前,融僑集團的如何緩解資金壓力?“房企經營現金流長期持續為負值,經營風險會增大造成資金鍊斷裂。”嚴躍進認為,此類現金流為負要求此類企業持續關注資金方面的狀況,尤其是要嘗試高週轉的模式。另外戰略擴張方面,適當進行併購也是降低成本、穩定現金流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目前此類規模擴張應該繼續加快,尤其是尋找一些新的有潛力的地級市,這是最關鍵的。

全國化佈局推進緩慢

2017年3家房企年度銷售業績突破5000億元大關,共有17家企業銷售額突破1000億。房地產企業市場份額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規模已經成了當下房地產企業必須面對的選擇。

在房地產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的大勢之下,這家“居中穩健”的房企也終於對規模發起了衝擊。在2018年年初的一場公開活動中,融僑集團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千億元銷售規模的計劃。根據第三方統計機構的數據,融僑在2017年的合約銷售額在562億,在房企中排名35左右。按照權益銷售額來看,融僑的546億排名第29。

融僑集團首席投資官鄭偉指出,按照公司目前的佈局,每個區域實現100億—200億元銷售目標,中心城市實現50億—100億元銷售目標,將基本完成千億元銷售規模。

不過,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發展近30年,融僑集團目前全國化佈局效果並不明顯,僅深耕大本營福建省以及其他幾個二三線城市。根據官網信息,融僑集團項目主要集中在福建省,進入省外其他城市屈指可數,如南京、武漢、合肥、天津、無錫、蘇州、鄭州等。

全國化佈局推進緩慢是否會阻礙其規模化擴張的步伐?融僑方面表示,目前,融僑執行的是“聚焦省會級+強二線城市、聚焦四大區域”的佈局策略,已經在全國佈局了京津冀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中部經濟區四大區域,佔據了國內核心的一、二線城市。融僑還將通過合作的方式獲取更多項目,降低資金壓力。同時,在產業地產和特色小鎮上面加大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之前,融僑每年的拿地金額都在150億—180億之間,這顯然無法支撐未來千億的規模。2018年能否完成千億目標?

嚴躍進指出,對於融僑來說,千億目標完成肯定會有壓力,尤其是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做這個內容,多少會帶來競爭。對於類似企業來說,欲速則不達,適當放緩速度,進而穩定戰略,同時找準政策調整中的一些機會,這也是比較關鍵的內容。

福晟和正榮相繼上市後,融僑成為了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閩系規模房企。融僑未來是否會選擇上市,對於上市的計劃,融僑的高管多次對外表示,並沒有時間表。“上市是必要的,通過上市也能夠加深外部對於融僑的關注,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融僑有必要積極向資本市場靠攏。所以從其積極拿地和做大企業規模的角度看,也是有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