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越減持越上漲的解禁股

在A股市場裡,大小非解禁減持是一種普遍現象。多數投資者談解禁或減持則色變,畢竟一方面大小非減持增加了市場股票的供給,另一方面大非減持意味著大股東並不看好公司股票的後市,至少公司的股價已被高估。但違反常理的是,面對大小非減持,相關公司的股價不僅不下跌,反而大幅走高。

這種情況是有違投資者們的認知的,面對大小非解禁或減持的股票如何操作,投資者們都迷惑了。小馬認為,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一條路走到黑,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情況下解禁股會不跌反升。

越減持越上漲的解禁股

小馬最近覆盤,發現一隻股票,面對大小非百億的解禁,其股價在受到特朗普變臉把戲之後,不降反升。還有一隻股票,在受到股東持續減持的影響下,居然走出近幾月的高位,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因此瞭解了一下這是什麼情況,下面就將我學習到的東西和大家分享一下。

跟大家分享知識之前,首先大家要明確一點,解禁與減持從來都沒有劃等號,因此不要看到有解禁就認為有大幅減持,這是沒有必然聯繫的。往往投資者把解禁與減持緊密聯繫在一起,因此我就一起介紹相關知識。

減持股份是指股份公司股票(包括上市股票、上櫃股票、興櫃股票)的持有者對所持有的股票部分進行轉賣,減少對該公司的控股權。

越減持越上漲的解禁股

解禁股是指限售股過了限售承諾期,可以在二級市場自由買賣的股票。 解禁股分為大非解禁股和小非解禁股

遭受解禁後減持反而上漲的股票,主要是由於以下的原因:

1、利空出盡

對於遭股東減持的部分公司,被視作股東不看好公司的一種提現,但是也意味著利空殆盡,如果在減持之前已經對於這種預期進行了宣洩,那麼反而意味利空出盡,所以在解禁之後減持,對於股價的影響也會很有限,反而由於利空出盡,後市被看好,因此股價上漲,但這種情況普遍性不強。

2、股東向機構出貨

由於股東持有的股票數量多,在市場低迷時,通過二級市場交易無法及時出貨。因此,股東可能與看好後市的機構商量好,我賣你買,是對你資金成本的一種節省。現在一般通過大宗交易完成,方便了這種合作方式,也避免盤中股價大幅波動。接貨的機構看好後市,進行股價拉昇,因此股價上漲。

3、股東出貨機構吸籌

這種情況與第二種情況類似,只不過第二種是雙方達成共識的,而這一種雙方併為提前達成共識。股東由於急於套現而減持,但機構卻看好該股後市,在此階段借股票拋售之時吸籌,導致股價上漲。

4、過橋交易

在減持中,有的股東通過“過橋交易”,將股份低價轉讓給特定的接盤方,從而降低應繳的所得稅。這類接盤方可以是股東的關聯人(如親友),也可以是特定的中介機構。將股份轉讓給親友,可以保留這部分股份的收益權。未來股價上漲時,再從二級市場賣出,增值部分不用再繳所得稅。

5、洗股

有的上市公司股東,先將股份出讓給特定中介機構,然後再從中介機構購回,實現“洗股”。“洗股”後,限售股變為普通股,未來可以不受限制,根據二級市場上的情況擇機賣出。

根據證監會規定,股東減持上市公司需要進行相應的公告。普通投資者不會等到股東減持開始後再去判斷股價走勢,因此需要提前預判。如何對於解禁和減持股票進行預判呢?大家主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越減持越上漲的解禁股

1、市場情況

市場處於空頭行情,股東選擇在這個時候減持,無異於做空自己公司的股價,如果不是急於需要資金,減持不是明智之舉。投資者們都知道,股價下去容易上來難,股東何苦為難自己,這種行情下講故事都沒人願意聽。

2、減持幅度

股東也是人,也有現金使用的需求,所以不一定減持就是不看好公司,清倉似減持才是不看好公司的表現。有的減持簡直就是九牛一毛,比如股東持有30%的股份,減持0.003%,這就不叫事,如果這種減持還把它歸結於利空,我覺得大可不必炒股了。

3、基本面情況

這點不用多說,基本面是判斷一家企業優劣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一家企業沒有基本面支持,就算不減持也不建議持有。

4、企業股價

作為企業股東,如果不是特別缺錢,也想把股份減持在比較高的價格,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現金,沒有誰嫌錢多,如果股價處於低位,我是股東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大幅減持。

因此,大家要理性看待解禁和減持,優質的公司就算減持對於股價的影響也是極其有限的,如果不是以公司本身質地作為你投資的標準,僅以消息面進行投資判斷,很難在市場上獲得理想的收益。

小馬有話說

最近在市場上發現大量解禁和減持的情況,與業內同仁溝通之後,覺得有必要把這些經驗和大家分享。現在新股上市較多,大家會經常面臨解禁和減持的問題,如果不能理性的對待這些問題,很有可能讓到手的利潤流失。

我曾多次的提出,要多角度的去考慮問題,不要被事件本身所誤導。因為監管部門對於股東減持的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有解禁披露的義務,但解禁並不一定代表減持,減持也並不一定代表不看好公司。不能因為解禁或減持,就盲目的拋售投資標的,這種投資是極其不理智的。

越減持越上漲的解禁股

投資操作一定是出於對投資標的認真分析,不要犯經驗主義的錯誤,同樣的情況在不同的公司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