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68歲老黨員拾荒、省吃儉用,做公益27年 被人稱作“破爛王爺爺”

68歲老黨員拾荒、省吃儉用,做公益27年 被人稱作“破爛王爺爺”

長春晚報記者 何少梅 攝影 石天蛟

別人退休了都全國各地旅遊享受安逸晚年,他卻和老伴每天天不亮就推著小車外出撿破爛,省吃儉用攢下的錢都捐給了教育基金、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範大爺他們老兩口平時穿的衣服都很破舊,可是在幫助別人時卻十分慷慨。”29日,市民徐先生給本報新聞熱線打來電話。

義務修鞋開啟公益之路

範恩武老人今年68歲,是一名老黨員,他和老伴薑桂春住在北十條街附近的一棟老式樓房裡。57平方米的蝸居里陳設簡陋,水泥地面、佈滿大小裂口的牆壁,屋裡找不到一樣像樣的傢俱和電器。

範恩武年輕時在長春市市第二麵粉廠工作,25歲入黨。上世紀80年代,他在單位後勤服務班擔任班長。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幫助一位同事修好了一雙磨壞的鞋,細心的手藝惹來大家讚揚。

“從那以後,我就開始為全廠工友免費修鞋、修自行車,能幫大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也特別高興。”範恩武說。

找範恩武修鞋的人越來越多,他索性召集幾位志同道合的工友自發組建了一個“學雷鋒為民服務隊”。工作之餘,除了免費修鞋、修自行車、修桌椅,還免費縫製千層底的鞋墊送給困難職工,逢年過節到孤寡老人、殘疾人家裡幫忙劈柈子、送生活用品。

撿破爛:換種方式做公益

1991年,每個月工資只有100餘元錢的範恩武省吃儉用,把攢下的錢捐給教育基金,直至現在,他仍保留著每年定期捐款的善舉。

範恩武家中有厚厚一疊捐款收據和受助對象贈送的明信片,如果把每一張都展開來能鋪滿老人家中的桌子、地面和床……每一張都記載著老人對貧困失學兒童、南方洪災、汶川大地震、印度洋海嘯奉獻的無疆愛心。

“老範以前的老伴叫王靜芬,也是黨員,2003年,他們夫妻倆雙雙下崗,但是捐款和助人的善舉始終沒斷,他開始在貴陽街三角地附近修鞋、修車。”薑桂春說。

王靜芬去世後,薑桂春和範恩武經人介紹走到一起,老兩口從東朝陽路搬到北十條街居住。

“原來一直堅持在做的擁軍擁屬,即使搬家了也一直沒間斷,到這邊又認識了一些新鄰居,遇到有困難的我們都會盡力幫一把。”範恩武說。

家附近的孩子們都會親切的喊範恩武一聲“破爛王爺爺”。每天5時許,範恩武便和老伴拖著兩個編織袋走街串巷的翻垃圾箱撿飲料瓶、廢紙殼等,撿來的廢品裝在他們在樓下租來的一間小倉房裡,攢夠了再推著小車送到廢品收購站去統一賣掉。

“多的時候一次能賣100餘元,少的時候能賣幾十元,和我們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存在一起,定期去吉林省慈善總會和長春市紅十字會捐款。”薑桂春說,結婚十多年,老伴從來沒有給她買過新衣服,“我不怨他,幫助別人的同時,別人也關心我們。”

暖心 危難時曾得他人暖心相助

2016年的一天,獨自一人在家的薑桂春因腦出血後遺症差點昏倒,她艱難的爬出家門,在樓道里被鄰居小溫和小楊發現,兩位小夥子聯繫到120急救車,陪同其去了醫院,直到薑桂春轉危為安後才離開。

“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這是最珍貴的真情。”範恩武說,遇到危難之時眾人也向他們伸出援手,這令他和老伴很暖心。

狗年春節前夕,杏花邨社區慰問困難黨員,發給範恩武2000元錢。他卻一分錢都沒有留,捐給社區200元、捐給困難鄰居200元、捐給空巢老人200元……

“遇到比我歲數大的拾荒老人,我就塞給他50元錢。前幾天有個環衛工病了,家裡挺困難的,我也塞給她50元錢……”範恩武說,他記不清這27年來一共捐出去善錢的總數,“粗略算也有三四萬元了。”

心願 讓愛+1 呼吸與公益同在

實際上,老人的生活並不緊缺,子女也不太同意老人拾荒,尤其遇到雨雪天氣路滑非常讓人擔心,但範恩武說:“希望用這些收入幫到有困難的人。”

範恩武的雙手佈滿一層厚厚的老繭,粗糙的指甲裡有還沒有來得及洗淨的泥土,他被曬得黝黑的臉上帶著憨厚的笑:“只要我活著,能喘氣,就要一直做下去,為人民服務是我的座右銘。”

呼吸與公益同在,範恩武希望讓愛+1,更多人能為公益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68歲老黨員拾荒、省吃儉用,做公益27年 被人稱作“破爛王爺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