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孔子最寵愛的門生子路為什麼被砍成肉醬?

優享輕生活


向死而生的子路!

子路在孔門弟子中是個異類。他和大多數同學一樣,出身貧寒。樊遲以種地為生,子張以在騾馬市場上幫人“侃價”為生,顏涿聚在拜在孔子門下之前,是個大盜,以燒殺搶掠為生。這些同學的職業雖然不怎麼樣,除了顏涿聚,好歹有個正經工作。但子路是“卞之野人”,和現在意義的野人不同,子路不是“神農架”的野人,而是居住在“卞”這個地方城外的人,用現代的話說,子路是“卞”地城鄉結合部的農民。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卞”,大概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此地有個叫卞莊子的勇士,一個人殺了兩隻虎,比清河縣的武松還猛一倍。子路和卞莊子是老鄉,其勇猛不在卞莊子之下。

子路沒有正經職業,勇猛而有蠻力,這樣的人走在大街上,就是一副小流氓的模樣。《史記》說,子路性格豪放,武功高強。頭戴公雞羽毛做的帽子,腰間挎著用豬皮裝飾的長劍。這顯然就是“左青龍,右白虎,中間紋了個米老鼠”的街頭小混混。估計一身“殺馬特”裝扮的子路,大街上是橫著走,別人只好躲著走。一天,年輕的孔子在街上遇到了更年輕的子路。孔子高大威猛,子路趾高氣揚,二人相見,感覺連大街都變窄了。

二人相遇的後果,在《史記》中可以找到:“陵暴孔子”。儘管不屑和小混混打架,但結果很悲催——孔子很可能被子路摁倒“揍”了一頓。但孔子不生氣,而是“設禮稍誘子路”,君子動口不動手,小人才動手又動口。孔子給子路講了一大籮筐道理,用禮儀去引導他。就像《天龍八部》中的“南海鱷神”嶽老三,對段譽心服口服一樣,子路最後穿了儒者的衣服,找人說情,正式拜在孔子門下。從此,子路忠心耿耿地陪伴在孔子身旁,成為孔子最為依賴的弟子。

子路的死,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他本可以不死,但他選擇了捍衛道義,孤身和敵人對抗,最終死於敵手,被剁成肉醬。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衛國權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衛國還是不安定,衛出公的老爸蒯聵一直想把兒子的國君之位搶回來。蒯聵是孔悝母親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對於父子二人的“互掐”,孔悝和母親立場相反。母親支持弟弟蒯聵,孔悝支持表弟衛出公。但孔悝是衛國的執政官,蒯聵要想做國君,必須獲得孔悝的協助。

蒯聵潛入衛國,躲在孔悝的菜園裡。孔悝的老媽親自出手,把兒子抓了起來,強迫孔悝同意舅舅做國君,把表弟趕下臺。因為要“歃(shà)血為盟”,菜園裡找不到牛,只好臨時殺了一頭豬,以豬血冒充牛血。他們脅迫孔悝登上立盟約的土臺,讓孔悝宣佈蒯聵做國君的命令。

子路不在城裡,聽到政變的消息,急忙往城裡趕。路上遇到了從城裡逃出來的同學子羔。子羔告訴他,大勢已去,趕緊逃吧。子路說,我吃人家的飯,卻在人家遇到危險的時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為。於是單槍匹馬進城,準備救出孔悝。子路和蒯聵的人搏鬥起來。子路人單勢孤,受了重傷,帽子上的纓也斷了。子路說,君子在臨死的時候,帽子要端正。他用盡全身力氣,整理好衣服和帽子,平靜地等待死亡。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個人臨終時應該保持心靈的平和”,而子路比蘇格拉底還平靜,他以一種君子的優雅姿態,以一種近乎慘烈的方式,莊嚴而悲壯地死去。

縱然子路被敵人剁成肉醬,但子路“向死而生”的偉大精神永存!

孔子曾經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像子路這樣,我恐怕他以後不得好死吧”。聽起來有點像詛咒子路的意思,其實這正反映了孔子對子路深沉的愛。因為孔子深知子路勇猛的性格,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越是勇猛的人,可能死得越慘,這真的是一語成讖(chèn)。孔子聽說衛國發生政變後,擔憂地說,子路怕是回不來了。果然,消息傳來,子路被人砍成肉泥,以一種悲壯的方式犧牲了。孔子聽了,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大哭起來。許久,悲傷中的孔子,趕緊讓人把廚房裡的肉醬倒掉,他怕睹物思人心裡難受。

原本是“小流氓”的子路,原本率真尚勇的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成了一個追求道義、從容赴死的君子,這就是文化的薰陶和教育的力量。在子路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偉大精神;在子路身上,我們可以感受中國知識分子“求仁得仁”無悔的堅強。


好玩的國學


子路的死主要和他性格有關,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子路絕對是個另類!

  • 他打過孔子;

  • 他質疑過孔子;
  • 孔子對他很頭疼!

子路還未拜孔子為師的時候,是一位很有個性的“殺馬特”青年。他頭頂上戴著雞冠帽,上面還插著一根雄雞毛,隨身帶著一把公豬樣子的劍,在街上走著“六親不認”的步伐,如此造型讓周圍的人都躲著他。

有一天,子路走在大街上,迎面看到孔子朝自己走來。孔子身材也很高大,而且外貌奇特,這讓子路很不爽。此時子路的鬥志就像雄雞一般被激起,快步走到孔子面前進行挑釁。孔子對子路的言語都不予理會,準備繞過子路離開的時候,子路一著急就把孔子按倒在地,然後就是一頓胖揍。

孔子捱打後從地上爬起來,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對子路說:“你餓了嗎?我請你吃麵吧。”

子路呆住了,心想今天遇到的這位是什麼人,怎麼這麼奇怪?

還沒等子路回過神來,孔子就拉著子路往飯館走。一路上孔子給他講做人的道理,特別是周禮的那些細節都給子路說了一遍,子路聽得是雲裡霧裡。由於子路是個粗人,聽到孔子這些話瞬間感覺眼前這位是世外高人,說的東西我一句都聽不懂!於是回家把公雞的帽子摘了,公豬的佩劍也不要了,穿上一身儒家的衣服拜孔子為師。

令孔子頭疼的學生

子路拜師以後,孔子也非常頭疼,因為子路性格暴躁,而且做事不經過大腦,想到什麼馬上就去做,這個特點與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冉求是完全相反。冉求做事優柔寡斷,自己總是下不了決定。因此孔子在教導兩位學生的時候方法也各有不同:

比如同樣的一件事情,兩位學生來問孔子該不該做,對於子路,孔子會告訴他,這件事你一定要回去和你的爸爸、哥哥商量,讓他們給你意見;而對於冉求,孔子會對他說,你馬上去做,不要猶豫了,現在就去做!

雖然在孔子的悉心教導下子路有了一些進步,但始終無法改變他的性格。就是這樣的性格也讓孔子對他有一些忌憚,比如著名的“子見南子”事件中,孔子因為去見了衛國的美女皇妃南子,回來後就被子路鄙視,說老師是好色之徒!這下把孔子急壞了,連忙向天發誓:“我若有做不好的事,天打五雷轟!”

如此的性格就導致了子路最終的悲劇,對於子路的死孔子也是有預言。據《論語》記載,孔子對其弟子進行評價的時候提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就是說,如果像仲由(子路)這樣,將不得好死。

子路之死

子路確實像孔子說的那樣,不得好死!

他在為自己的主公孔悝出頭的時候,被對方砍成了肉醬!但他出的這個頭真的是不應該。

他的主人孔悝受母親和舅舅的委託要去殺自己的表弟,就是為了讓舅舅登上皇位。但孔悝堅持不肯執行這個任務,他的母親和舅舅為了防止消息外洩,就把孔悝關了起來。本來只是囚禁,等他們爭奪皇位成功後自然會放出來,但子路卻不明真相,以為主人會遭不測,於是便前來救人。

要知道對方可是造反的人!他們會讓你過來攪和嗎?特別是孔悝的舅舅,連親兒子都準備殺掉,更何況你一個外人?於是子路就被他們殺了,亂刀之下砍成肉醬!

孔子聽到子路被殺的消息悲痛萬分,還吩咐廚房的人從此不要再做肉食,以免觸景傷情。


水煮汗青


子路是孔子門生中個性最鮮明的一個,直愣愣的,說話這樣,做事也這樣。孔子曾說子路會不得好死,誰知竟一語成讖。

子路是在衛國內亂中被殺的。衛國出君子,也是孔子鍾愛的地方,孔子周遊列國14年,有6年呆在衛國。孔子第一次到衛國,就住在子路的大舅子顏濁鄒家裡。

子路的死涉及衛國的一場宮廷政變,說來話長。



從"子見南子"說起

說起衛國的政變,得說到一個美麗而聰慧的女人:南子。那是唯一一個出現在《論語》裡的女性,也是後人對孔老夫子津津樂道的緋聞——"子見南子"。

衛靈公獨寵南子,孔子到衛國時,南子召見孔子,孔子去見南子了。為這事子路很生氣,典籍裡沒有記載直腸子的子路說了什麼,但是一向溫文爾雅的孔子卻被子路的話激得直髮賭咒:“我要是做的不對,上天會厭棄我的,厭棄我的。”

孔子如此過激的反應,讓後人匪夷所思,也遐想無邊。

《論語》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有人解釋說,那是因為南子在衛國的名聲不好,子路怨孔子不應該去見南子,甚至連孔子也曾經怨懟衛靈公,"吾未聞好德如好色者也。"可是孔子為什麼還要去見南子呢?

衛靈公寵幸南子,南子干政。太子蒯聵試圖謀殺南子未果出逃趙國

據歷史記載,南子荒淫,未出嫁時就在宋國跟公子朝纏綿,後來成為衛靈公的夫人。衛靈公竟把公子朝安置在南子身邊做近侍,這糊塗的國君倒是心寬!

衛靈公不但糊塗還是個同性戀者,寵幸侍人彌子瑕。也許衛靈公和南子,就是各玩各的,彼此也不在意,但是卻讓太子蒯聵看了辣眼睛。太子蒯聵糾結黨羽在上朝時試圖殺了南子,被南子察覺,事未成,太子蒯聵被迫出逃趙國。

太子跑了,衛靈公想立最小的兒子子郢為太子,郢辭讓不肯。夏天,衛靈公去世,南子要立子郢為國君,子郢不受,讓舉薦太子蒯聵的兒子輒繼位為國君,即為衛出公,輒是衛靈公的嫡孫。

太子蒯聵不甘心君位由兒子來做,在趙國的幫助下回國奪位。



太子蒯聵回國搶班奪權,脅迫大夫孔悝,作為孔悝家臣的子路,不願置身事外,被殘殺

孔悝的母親伯姬是太子蒯聵的姐姐,伯姬丈夫去世後,她與家裡的僕人渾良夫通姦,這僕人受太子蒯聵利誘,參與謀反。

太子蒯聵、伯姬、渾良夫逼迫孔悝簽訂盟約,脅迫他登上高臺召集衛國群臣發動政變。整個孔府,亂糟糟的,許多人都不想淌這渾水往外跑,子路是孔悝的家臣 ,他不想置身事外。他說,拿了人家的俸祿,就要忠於人家的事兒,現在主君有難,他做家臣的不能袖手旁觀。


於是虎愣愣的子路就殺了進去,可想而知,他遭到圍攻,戰鬥中他被削掉了帽纓子。帽子掉地上了,子路說:“君子死,而冠不免。”他撿起帽子,把帶子繫好,結果被亂軍戮屍,剁成肉醬。

最終孔悝還是擁立了太子蒯聵為國君,衛出公輒出逃魯國。



燕居魯國的孔子,聽聞子路殉難,孔子非常的悲傷,吃飯時,見到肉醬將其蓋上,不忍食用

孔子最鍾愛的學生除了顏回和子貢,就算子路了。子路魯莽但忠勇,他跟著孔子幾十年,在孔子面前始終都是直言不諱,有時候搞得孔子都特囧,但孔子依然很鍾愛他的這位弟子。孔子曾說子路的學問登堂還沒有入室,說他“野哉,由也!"

但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孔子曾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回到魯國治學的孔子,聽聞子路殉難,非常的悲傷,吃飯時,見到肉醬將其蓋上,不忍食用。子路死的第二年,孔子也去世了。


開涮歷史


子路是孔子學生中的一個另類,亦是一段傳奇。

1 壞學生

孔子學生中的老大,又稱仲由,仲是姓,由是名,子路是字。名是卑稱,孔子稱他為仲由,由。

孔門十哲之一,名在七十二賢之內。

孔子最讚賞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最批評子路,“野哉,由也!”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甚至,“若由也,不得死其然。”

孔子認為他野蠻,好勇,不得善終。

《史記》記載,子路是鄉野村夫,頭上插公雞毛,身上佩公豬牙,愛打抱不平,孔子遇之,問他愛好什麼,子路反問學習有啥用,孔子說箭尾加羽毛,箭頭磨鋒利。子路便心悅誠服成為孔子學生。2 孝子,直男

至孝,為養雙親,百里負米。

最豪爽,耿直,孔子問志中,子路第一個發言,直言不諱,自己要做國家卿大夫。

最忠心,有了他,孔子再也不受人欺負,“惡言不聞於耳。”

最善明辯,“片言可以折獄”。

重要的是,子路是孔子的學生,雖出身草莽,卻深得真傳,君子坦蕩蕩,承擔救國之責任。

3 真君子

《左傳》和《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了他的死,

衛國發生內亂,子路當時是大夫孔悝(kui一聲)的謀臣,蒯(kuai三聲)聵要弒君,取而代之,便劫持孔悝。子路當時身在國外,聽說老闆被劫持,主動回城救孔悝,“食其食者不避難”,被蒯聵手下砍死。

君子死,冠不免。

手無寸鐵的子路被砍斷了冠纓,沒有想著如何自救,而是從容地用雙手繫好冠纓,任由對方將自己砍成肉泥。

孔子聽後,號啕大哭,直呼“天咒我!”

四個月後,孔夫子與世長辭。

為了一頂帽子,值得嗎?

冠冕端正,是讀書人至高無上的形象。

君子站著死!尊嚴大於生命。

君子不能放棄責任,不能失去尊嚴。

4 子路的死不值得,精神卻可泣可歌。

衛國是春秋小國,國君昏庸,遲早被滅,發生內亂,只不過是作死而已。

子路用命去救的孔悝,結果,孔悝還是幫了蒯聵成為衛後莊公,一手葬送了國家的前途。

這樣的人,不值得救。

然而,子路是為國家之責,君臣之義,君子氣節,慷慨赴死的。

這樣的人,純潔正直。子路死在了“忠,孝,仁,義”上。

孔子忘了很重要的一點,仁義,也要分對象。

這與孔子的教育不無關係,所以子路死後,孔子才會如此痛心疾首。

蘇軾評價孔子的學生“子路之勇,子貢之辨,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子路當不朽。”


一綠浮芳


孔子最寵愛的門生子路為什麼被砍成肉醬。回答這個問題的先了解子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子路叫仲由,字字路。魯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以政事見稱,性伉直,好勇力,孔子周遊列國時的保鏢,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子路小時候,家裡很窮,靠各種勞作維持生計,甚至常吃野菜充飢。子路非常孝順,從小曾翻山越嶺負米養親。子路喜歡頭戴雞冠帽耍威風,佩帶著公豬裝飾的寶劍,彰顯無敵。

在師從孔子之前,常常欺負孔子,孔子是常常加以引導,後來子路被教化,穿著儒服,帶著禮品,通過孔子的學生要拜孔子為師。子路成了孔子的弟子後,常常批評孔子,但也勇於認錯。子路性子魯莽,守信諾,為人勇武,自從跟了孔子,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鬥狠之徒有所區別,他一般不像之前欺負孔子一樣欺負弱小,他的勇有了一種伸張正義,為民請命的意蘊。為此常遭孔子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才,不得其死等等。但子路很尊敬孔子,在對待事物對錯時,也會持不同觀點提出來。如孔子見南子,子路就不高興,因南子美而好淫,當孔子談正名時,子路就說孔子太迂腐,他甚至認為讀書人並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徑。

孔子常與弟子談志向,每次子路都搶著發言。多數是談他如何如何勇敢,還教別人如何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孔子問他你喜歡什麼,子路對孔子說,喜歡長劍。一次子路到邵的地方做首長,當時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季家手裡,季家命百姓在五個月內開鑿一條運河,季家這個命令對百姓而言非常苛刻,子路正好管到這件事,為了鼓勵大家做工,經費不夠,子路就自己掏腰包,貼薪水,從家裡弄來糧食供大家吃,孔子知道後,派子貢去了把子路給工人做的飯也倒掉了,把鍋也砸爛了。子路火了跑去跟孔子理論,對孔子說,天天教我們做好人好事,教我們行仁義,現在我這樣做,你就嫉妒反對我,還教子貢來搗亂。孔子說,子路你不要糊塗,你這是侵犯了別人的權威。

子路在衛國當孔俚的宰時,孔俚的母親與人謀,立孔俚的舅“蒯聵”為君,並脅迫孔俚殺了“衛出公”。衛出公聞訊而逃,子路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意思就是君子就是死也要衣冠整齊,子路在繫好帽纓過程中被人砍成了肉泥。這也是孔子教導的好,孔子平常都教導子路注意衣裝打扮,才能夠符合“士族”的地位。子路在打鬥中可能想起孔子的話了,不能掉了士族身份,所以正衣冠被砍。問子路為什麼被砍成肉泥,是因他想擋“蒯聵”成為國君的路,所以被蒯聵屬下砍成了肉泥。


夏有涼風61


還是那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所謂子路的故事就不多講了,畢竟是閒人,晚輩不敢忘語評判。所謂“天知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世間萬物,如果太強必將受損。不說子路,倒是可以看看其他幾位“名人”的事蹟來做對比,看看是不是與先賢有異曲同工之意。

前兩天看見悟空問答有一個題目,“許文強是怎麼死的?”其實回答幾個字就夠了,就是被亂槍打死。許文強年紀輕輕混跡上海灘,從不名一文的碼頭挑夫,靠好勇鬥狠替老大馮敬堯看場子做起。無論徒手肉搏還是刀槍相向,大小陣仗無數,從未失手。很快成長為上海灘勢力最大的“馬仔”,併成功獲得老闆女兒馮程程的芳心。最後在跟前老闆的火併中取得勝利,逆襲上位做了上海灘的老大。但是,這時候馮程程是二當家丁力的老婆。一山不容二虎,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於是在百樂門前門口的大街上,許文強被亂槍打死,暴屍街頭。

再了看看三國東吳孫策。孫策號稱“小霸王”,即西楚霸王項羽重生之意。孫策十七歲喪父,二十六歲遇刺而亡。孫堅死後,孫策先依附於袁術。其後在短短十年間,依靠父親留下的千餘人起家,從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夥變成了在打出江東基業“小霸王”孫討逆。而且還娶得國色天香的大喬為妻。連曹操都不禁感嘆:“猘兒,謂難與爭鋒?”。這時候,郭嘉回答了曹操的問題:“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孫策在江東得罪了不少當地土著,有名的事件有攻伐陸康(陸遜叔祖父)、殺于吉、許貢、高岱。最終如郭嘉所言,孫策最終被許貢的門客伏擊,重傷不治身亡。孫策處事只有一條鐵律,就是誰擋我,我就殺誰!最終不能以匹夫之勇打遍天下,卻死於匹夫之手。

還有老將黃忠,他本是劉表手下,晚年才歸降劉備,與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齊名。關羽曾與黃忠一連三番戰不分勝負,第三戰黃忠用箭射中關羽盔纓,若要取關羽性命絕非難事。黃忠可堪稱三國演義中箭法第一。而這位神箭手在公元222年跟隨劉備征討孫吳,因劉備言老將無用,黃忠不服老,在與吳將潘璋交戰中了馬忠的埋伏,被射中肩窩,箭瘡痛裂而逝,時年75歲。黃忠可能是三國戰死沙場年齡最大的戰將,而他恰恰死於自己最擅長的射箭術上,不得不說造物弄人。

前面說的都是反面教材,我們來看一個正面的,三國“毒士”賈詡。賈詡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夠壞的)。李傕等人失敗後,又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賈詡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連曹操最鍾愛的大將典韋還有大兒子曹昂都折在了張繡手上。通常人們都歸咎於曹操貪戀張繡嬸孃鄒夫人美色誤事,那只是演義招黑曹操的人設手法,實際上是賈詡的手段高明。官渡之戰前,賈詡又勸張繡歸降曹操。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取關中時又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特別是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助曹丕(即魏文帝)成為世子。

賈詡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夠審時度勢,該投降的時候就投降,該投降誰就投降誰,該力挺誰就力挺誰——就是要跟對人!與時俱進,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相時而動,擇機而發!這才是人生練達的最高境界。

現在教科書裡有《子路背米》的故事。說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借了一小袋米揹回來。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我們在誇子路孝順的同時,是不是應該轉換思路,教育孩子要掌握生存技能,多多創造財富,而不要像子路一樣總是要去“借米”?

社會主義小書童


性格決定命運?

孔子曾經評價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這件事,往好裡說,是聖人“‘知幾其神乎”,早就看出子路的毛病;

往壞裡說,聖人真是烏鴉嘴啊,結果不幸而言中。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和子路的關係很不一般,要麼特好,說話不用避諱;要麼很差,直接詛咒不得好死。

事實上,兩人關係不錯,他們年紀相差不大,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

子路是孔子早期的學生,《史記》記載,子路就是個古惑仔,喜歡穿奇裝異服,整天拿著把劍耀武揚威,喜歡好勇鬥狠。

孔子常常敲打他,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但子路為人正直,率真,嫉惡如仇,孔子收了他之後,有個好處:“惡言不聞於耳”,子路就像他的保鏢。

子路雖然粗野一些,但是,他做官有一套,從政水平很高,曾經給魯國權臣季氏當過家宰。與老師周遊列國的時候,子路留在了衛國給孔悝作家宰。

後來,衛國發生叛亂,孔悝被劫持為人質。此時,子路其實身在外地,但強烈的責任心和正義感驅使他回到衛國。

回國路上,遇到師弟,師弟勸他,別回去了,“勿空受其禍”,但子路認為:“食其實者不避其難”,自己不能光吃人家飯,不給人家消災解難。

孔子剛聽到衛國發生叛亂的時候,就說,由也死矣!子路怕是要玩完了!

他太瞭解子路的性格和為人了!

此時,子路已經是個63歲的老人,但依然膽氣過人,他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隻身回去救主。最後,寡不敵眾,臨死前,他說了一句:“君子死,冠不免。”即使死,也要有個樣子,他死前還要整整帽子。

據說,子路是被砍成了肉醬。

消息傳來,孔子哭到捶胸頓足,直呼:天祝予!老天,你這是要殺了我呀。

當聽到子路是被砍成肉醬後,孔子讓人把家裡的肉醬全部倒掉,自此之後,老人家再也不吃肉醬了!


涓涓細流向海


方圓論壇觀點!

仲由字子路。“孔門十哲”之一,善習武,勇猛無比,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就連孔子都說自從子路跟隨我之後,我就再也沒有聽到別人對我惡語相向。《史記》記載,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著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屢次冒犯欺負孔子。為此孔子設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後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成為孔子的學生。這段就是記載了子路拜師孔子的經過。


子路沒有拜師之前,雖然人很正直也很重孝道。但是子路屬於好勇鬥狠性質的人,但是子路的好勇鬥狠一般也都是鋤強扶弱,從不欺凌弱小。子路跟隨孔子之後雖然經過了孔子儒門的洗禮,但子路身上的野性也沒能全部消散,所以孔子評價子路,“雖已登堂,但未入室”。也就是說子路生性豪爽成不了儒雅君子了。

其實子路的死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子路為了堅持自己所認為的道義,隻身與敵對抗,雖然子路勇猛,但奈何好虎架不住群狼,最後死於敵手,被剁成肉泥。公元前480年,子路在衛國權臣孔悝的手下做官。衛國當時朝局很混亂,衛出公的老爸蒯聵一直想把兒子的國君之位搶回來。蒯聵是孔悝母親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父子二人之間的互相傷害,孔悝和母親立場相反。母親支持弟弟蒯聵,孔悝支持表弟衛出公。但孔悝是衛國的執政官,蒯聵要想做國君,必須獲得孔悝的協助。



蒯聵潛入衛國,躲在孔悝的菜園裡。孔悝的老媽親自出手,把兒子抓了起來,強迫孔悝同意舅舅做國君,把表弟趕下臺。因為要“歃血為盟”,菜園裡找不到牛,只好臨時殺了一頭豬,以豬血冒充牛血。他們脅迫孔悝登上立盟約的土臺,讓孔悝宣佈蒯聵做國君的命令。


子路不在城裡,聽到政變的消息,急忙往城裡趕。路上遇到了從城裡逃出來的同學子羔。子羔告訴他,大勢已去,趕緊逃吧。子路說,我吃人家的飯,卻在人家遇到危險的時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為。於是單槍匹馬進城,準備救出孔悝。子路和蒯聵的人搏鬥起來。子路人單勢孤,受了重傷,帽子上的纓也斷了。子路說,君子在臨死的時候,帽子要端正。他用盡全身力氣,整理好衣服和帽子,平靜地等待死亡。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個人臨終時應該保持心靈的平和”,而子路比蘇格拉底還平靜,他以一種君子的優雅姿態,以一種近乎慘烈的方式,莊嚴而悲壯地死去。



孔子曾經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像子路這樣,我恐怕他以後不得好死吧”。聽起來有點像詛咒子路的意思,其實這正反映了孔子對子路深沉的愛。因為孔子深知子路勇猛的性格,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越是勇猛的人,可能死得越慘,這真的是一語成讖。孔子聽說衛國發生政變後,擔憂地說,子路怕是回不來了。果然,消息傳來,子路被人砍成肉泥,以一種悲壯的方式犧牲了。孔子聽了,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大哭起來。許久,悲傷中的孔子,趕緊讓人把廚房裡的肉醬倒掉,他怕睹物思人心裡難受。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子路是一位功夫了得的大將,就因為佔著自己功夫了得,所以無理的罵過孔子。孔子就說“耳不聞惡聲”,直到後來子路拜孔子為師,就不敢在對孔子口出惡言了。

子路早前曾任衛國大夫孔悝的采邑官。

魯哀公十五年時,衛國發生了內亂,衛靈公的太子蕢聵(kuaikui)與其兒子衛出公爭奪王位,他強迫外甥孔悝一起平定叛亂。衛出公兵敗,出逃魯國,蕢聵繼位,這就是衛莊公,而子路也是死在那次宮廷內亂。

當內亂開始的時候,子路正在城外,聽到這件事後,想立馬趕回救出衛出公。在趕到城門口時遇到子羔(也是孔子的弟子),子羔告訴子路說:“衛出公已經逃走了,而且城門立馬就要關上,你還是回去吧,不要因他受到牽連”。

沒想到子路卻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他知道現在過去會是死路一條,但他還是堅持要去幫衛出公。

這說明子路有自己的做事原則,他盡忠職守、有君子的風範。

子羔走後,正巧有使者進城,於是城門被打開,子路也跟著進去,他看到蕢聵與孔悝都在臺上。便問道:“大王為何要任用孔悝?請讓我把他殺了。”但蕢聵拒絕了子路要殺孔悝的請求。於是子路心一橫,想放火燒了臺子,蕢聵嚇的立馬叫石乞、壺黶(yan)捉拿子路。打鬥中,子路的帽帶被砍斷,跟孔子學過儒家禮儀的他說:“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下來”,說完從容不迫的帶好帽子。

此時的子路已身負重傷,但臨死還要端正衣冠,維持自己的君子風度。最終,因抵擋不住被砍成肉醬。

子路死後,孔子非常傷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孔子吃飯時如果看見肉醬就會把肉醬蓋起來,以免睹物傷情。

(子路負米)

從此件事,可以看出古人對自身信念的執著,做君子、重禮儀、重感情、講原則,事有可為有可不為。


大國布衣


孔子會武術,誰也擋不住。

孔子到底會不會武術?按理說應該會一些。《史記·孔子世家》裡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換算一下,大概相當於現在一米九多的大高個,

什麼一米八三俱樂部,弱爆了。《呂氏春秋》記載“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身大,力又不虧,練武的天縱奇才。

孔子開的規模3000多人的民辦學校裡都學些什麼?六藝。哪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術和騎術就屬於武術基本功的範疇。

問題來了,作為學校校長,儒家祖師,江湖門派眾多,恩怨情仇紛擾,來學校砸場子的肯定也不會少。

就像現代的太極拳宗師,不定什麼時候就出來個徐曉冬這樣的愣頭青來約架,自己上陣,萬一失手,令人恥笑是一方面,還有更嚴重的後果,誰還來提著方肉繳學費?

孔子很幸運,遇到了18歲的江湖遊俠子路,子路他“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戴著雞冠帽,揣著野豬牙,要在孔子身上捅幾個透明窟窿。

孔子一看,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貼身護衛嗎?天降奇緣,不可錯過呢。於是孔子設禮相誘,別的學生交學費,你不交不說,還白拿一份獎金,千方百計說服子路做了他的弟子。職稱也定的很高——“孔門七十二賢”,不同於其他學生,子路老是跟孔子提反對意見,那就乾脆再高一點——“孔門十哲”,學生裡跟孔子相處時間最久的,就是子路。

自從得了子路,孔子膽氣橫生,不怕走夜路了,而且“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耳朵旁邊再也聽不到壞話了,誰說可不就得捱揍嘛。打衝鋒,扒城牆,只要孔子交代的,子路都會全力以赴,無怪乎孔子也曰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實在無路可走,我就跑路海外,到時候只要有子路跟著我就行。

子路耿直男一個,說話老不給孔子面子,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孔子的見南子那一場疑似“豔遇門”,正是子路挺身而出,質問孔子,才逼的孔子賭咒發誓。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跳著腳發誓:“我要是跟她有一腿,天打五雷轟!天打五雷轟!”

子路死於衛國的一次內亂,公元前480年子路入城救主孔悝,身被蒯聵手下刺傷數處,冠纓也掉在地上,死前卻說:“君子死,冠不免。”乃整結其纓而死。

由於新即位的衛後莊公蒯聵差點當時沒被子路燒死,恨極之下將子路的屍首製成肉醢,送給孔子,孔子一收到這肉醬,心裡就全明白了,一番痛哭之後,將其厚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