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天道》中这几个人物的自杀内因,你知道吗?

书中有三个人物自杀:林雨峰,刘冰,芮小丹。


《天道》中这几个人物的自杀内因,你知道吗?

刘冰的自杀最好理解。

丁元英在准备给小丹神话的时候就说,杀富济贫的一个可能,“让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刘冰、叶晓明、冯世杰都是扒着井沿看了一眼的人,而刘冰只是个典型而已,他的精神绝症更严重。这个精神绝症的根源是贪,这个贪使他心生妄想,妄想使他心理失衡,这使得他哪怕不要脸,也要在退股后赖在公司,紧抓着梦想的稻草。这是文化属性使然,刘冰处在文化属性的低级层面,如同井底之蛙,看不到天,天是什么?天就是道,是规律,也就是说,他不知道按规律办事,想走捷径,因此,无视道德规范,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丁元英自然是看得透刘冰的,所以,后来给他一个公司的机密文件,目的在考验刘冰,也在验证丁元英自己的判断,事实证明,丁元英的判断是对的,刘冰按着既定的轨道在走,丝毫没有变动,在关键的时刻,刘冰拿着机密文件来要挟肖亚文和欧阳雪,但是,当他发现所谓的机密文件只是一叠白纸时,才知道,上了丁元英的当,以他的理解,他自然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也看不透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他只是觉得,丁元英骗了他,所以,他要自杀。从一般的层面来看,他自杀是因为绝望,因为他所有的幻想破灭了。但从另一层面来看,他的自杀是对丁元英的愤怒,就象他死前喊出的“丁元英,你撒谎!”

丁元英本可以无此一举,但是,他又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要维护肖亚文与欧阳雪的利益,或者说,他要维护强势文化的利益,再或者说,他是替天行道。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书中丁元英在请教智玄大师时,大师说了句“大爱不爱”,其实就是老子这句话的意思。这即是规律,是天道。但是,一般人看不到这个层面,会有其他许多的理解,或者会谴责丁元英,所以,书的结尾欧阳雪说:“大哥,你又要挨骂了。”

《天道》中这几个人物的自杀内因,你知道吗?

林雨峰的死比之刘冰就难理解了点。

老子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俗话说,老天欲让人灭亡,先让人疯狂,林雨峰就属于这类人。他的“只有矛没有盾”注定了他迟早都要在这上面吃亏。实际上,他的好朋友周剑华都更了解他些,在他找周剑华时,周对他说:“雨峰,恕我直言,你这种性格早晚是要栽跟头,即便没有格律诗事件,你也会在别的事上栽跟头。”当官司败诉后,林雨峰首先想到的就是杀了丁元英,这说明他对丁元英的愤怒,但现实不容许他这样做,一是做了他将声名扫地,另一个,他杀了丁元英,丁元英的朋友还会杀了他,这他自己明白,所以他说“看来,弱肉强食的法则放到哪儿都适用。”林也算是个明白人,他不会做这徒劳而无功的事情。因此,留给他的只有自杀了。他通过自杀表达了他的愤怒。

自杀就是,把自己所愤怒的对象内化为自己,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移情。移情可以移到自己身上,也可以移到物品身上,所以,常见的一种愤怒的表现是摔东西。事实上,当事人对所摔的东西是没有成见的,他只是对另外的人或事愤怒,而把这种怒气转嫁到了东西上面。还有一种情况,很多家长会拿孩子出气,老公拿老婆出气,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自杀也是这样。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极为愤怒且无法发泄的时候,他唯一的发泄方式就成了自杀。

当然,这也仍是从较浅的层面来分析林雨峰自杀的原因,实际上,一定有更深的原因使他内藏有自杀的种子,他那句“如果公理都不在了,我就从这儿跳下去。”一般人会觉得,这只是意气用事,性格所致,实际上,凡事发生皆非偶然,俗话也说,玩笑开多了就成真了。一般动不动就说如果怎样怎样就去死的人,内在都有一个死的动因,正是这个动因在驱使着他朝死亡靠近,而外在看到的,无非是条件而已。

那么,是什么形成了林雨峰这样的性格?他内心深处又为什么会有死的想法?因为书中给的信息比较少,无从谈起了,但是,在芮小丹的自杀上,我们却可以看到这种更深层的自杀的内在动因。

《天道》中这几个人物的自杀内因,你知道吗?

芮小丹的死并非偶然,而实则是一种必然。

她的自杀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谈。从最浅的层面来说,她想以死在丁元英的心里留下一个永恒的美。文中有一句,“她留给他的是永生的魂和永恒的美。”小丹自己的话是“我就在你心里永恒了”。再深一层,是她觉得自己没用了,丁元英的话说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没用了”。对于芮小丹而言,活着就要有活着的尊严与价值,一个没用的人,谈何尊严与价值?这也是作者想留给大家的一个思考。中国的传统,要尽孝,并且,眼下这个孝更多的是做给他人看的,所以,那些病人,哪怕在病床上躺几年十几年,家人都不会让他死去,如果病人家属让病人死去了,就会被社会所谴责。问题是,这样对病人尊重吗?这是以病人的尊严来换取家属个人的面子。关于这个话题还是留给读者吧,我再来说更深一层的原因,这与家族系统有关。

小丹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抛弃了妻子,这使得小丹对父亲一直有成见。女人对男人的爱是从爱自己的父亲开始的,小丹因为失去父亲,所以,一方面,她内对父亲极为愤怒,另一方面,又对父亲的爱极为渴望。这两种心理对她日后的生活影响极深。她选择做警察,这个职业满足了她内心的需要,一是合理地通过枪杀罪犯发泄愤怒,另一方面,是扮演了保护人的角色,这源于她想保护母亲的心理动机,警察让她感到有力量感。关于这一点,电影《沉默的羔羊》就是一个例证。在这部电影中,那个女警察,在她小时候,她看到叔叔杀小羔羊,她为了救小羊而抱着羊逃跑,这种动机促使她以后做了警察。小丹对父亲的爱的渴望,使她愿意以死来换取。而这种心理在成年后就变成了对异性的“我就在你心里成永恒了”的想法。

《天道》中这几个人物的自杀内因,你知道吗?

所以,芮小丹通过自杀可以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一是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二是达到了以死换来爱的想法。

这里还需要说的是,小说必竟是小说,很明显,这个小说有加工的成分。以我自己的推测来说,大部分故事都是建立在作者本人的现实基础上的,只是,现实的作者未必会选择自杀,尽管她有自杀的倾向。一棵种子会发芽成长,但不是一定会发芽成长。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可能会自杀,但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未必一定自杀。对于芮小丹的死,毫无疑问是进行了艺术设定。这里又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让芮小丹死?很简单,因为读者希望芮小丹死。

作者塑造了一个天国的女儿,这个天国的女儿满足了大众内心的幻想,但是,大众最终又会明白,这必竟是幻想,不真实,那个天国的女儿既不是自己,也不属于自己,这时,人们的内心就失去了平衡,为了寻找新的平衡,人们必须把这个天国的女儿毁灭。作者知道大众的需求,因此,她就用笔结束了芮小丹的生命。这就是艺术家所说的悲剧的美,也是悲剧之所以一直成为文学的主流的原因。试想,如果贾宝玉与林黛玉最后结婚生子了,幸福地生活下去了,《红楼梦》还能成为四大名著吗?还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这部小说吗?这与刘冰不一样吗?大众也是扒着井沿看了一下,然后就患上了精神绝症。治疗这精神绝症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把看到的那个东西毁灭掉,一个是,自我毁灭。当然,作者还试图探讨另外的可能性,这就留给大家思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