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很難評價《岡仁波齊》到底好不好!

從頭看到尾,你覺得它是一部紀錄片。然而,張揚導演之前已經說過,電影中的角色都是擺拍,這就意味著《岡仁波齊》其實是一部劇情片,一部披著紀錄片外衣的劇情片。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尤其是電影的故事核心“藏民朝拜”,一旦牽扯到宗教這部分內容,真的是仁者見仁了。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從感性的角度出發,你會覺得《岡仁波齊》是一部好片,因為它向我們傳達了一種“信仰”。而在北上廣吹著空調的電影院裡,很多買票進場的觀眾,已然被都市生活折磨得沒脾氣了,內心是不存在“信仰”這種東西的。

不可否認,在近兩個小時的觀影過程中,大多數人會跟著屏幕上朝拜的隊伍一起“磕長頭”。不過,當影廳燈光亮起的時候,“信仰”這種東西應該屬於“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丟丟”的即視感吧!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與之相反,站在意識形態的高度上,又有很多人鄙夷此類電影。

藏民朝拜歸根結底是一種拜佛儀式,也是在長期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人們將希望寄託在超自然力量身上的結果。認為這種力量主宰著自然和社會,因而對之敬畏和崇拜。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這種行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免不了被統治階級利用,長此以往“信仰” 的“味道”就變了,這也是很多人反感類似電影的原因。知識分子無關痛癢地在抒發情懷,而事實原本的面貌可能很簡單,就是農奴社會留下來的“自殘”行為。(也有學者說,更準確的說法是“契約制”)

簡言之就是,改變不了自身的命運,只能靠“磕長頭”來撫慰心靈。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真實的西藏:家人患病,朝聖…… 久旱不雨,朝聖…… 無事可為,朝聖…… 挖蟲草,挖完又tm朝拜半年,這種行為已經愚昧得很明白了,為什麼總是有人來炒這種題材?拍攝團隊也跟著瘋,神並不能讓你的相機不用搖臂就飛起來……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不過,好在電影沒有用多餘的配樂,去昇華這種行為,《岡仁波齊》只是簡簡單單的把鏡頭對準了一群朝拜的隊伍。

他們中有體弱多病的老人,也有正在上學的小女孩,竟然還有一個即將臨盆的孕婦……這種近乎白描的拍攝手法,顯得很真實、很有質感、很有煙火氣。但越是這樣,越覺得自己忍受不了這種“擺拍”的設定。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一輛車把朝拜隊伍的拖拉機撞翻在路邊,司機解釋自己車上有一個需要急救的病人,所以開得猛了一點。說了幾句抱歉,表示自己還要趕緊開車送人去醫院,尼瑪扎堆就放他們走了。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WTF!這樣也行!拖拉機的軸承都撞斷了好嗎?後面的拖車上還有一個出生沒幾個月的孩子呢!抱歉我實在接受不了!

朝拜的路上,可以因為少了一顆螺絲釘而暫停兩天,出了這麼大的“事故”,也大可以讓一個人黏著肇事司機。畢竟,拖拉機被撞壞了呀……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看到這裡,有人會說“別那麼認真嘛,一部電影而已”。其實,我也不想認真,只不過是因為電影賣的是“記錄現實”的情懷,不由自主地就多想了。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也正因為此,對於朝拜的這一行人,自己是沒辦法客觀地評價了。反倒有一個人印象深刻,就是尼瑪扎堆的拖拉機出了故障後,他們碰到的好心藏民。

這個藏民跟江措旺堆說,磕長頭時不能戴紅布。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跟9歲的扎西措姆說,磕頭時她走的步數太多了。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告誡仁青晉美,磕頭要碰到地面。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表面上,他在講解磕長頭的“訣竅”,其實也是在傳遞一種態度:既然決定做這件事,那就把它做好。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為了感謝藏民老鄉的收留,尼瑪扎堆一行人決定幫好心人犁地。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72歲的楊培站在田埂上,說:

“我們那兒犁地的時候,要比這兒更隆重些,會帶上酒肉和酥油。”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旁邊的藏民表示贊同:

“在我當村長的時候,犁地的時間更長,比現在熱鬧多了。大家帶上食物,點起香火。現在的年輕人啊!怎麼這般倉促?犛牛都累到精疲力竭了!不過,我們都習慣了!”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是啊!現在的人,怎麼幹什麼都那麼倉促呢?

邊哭邊看《岡仁波齊》,看完後反倒清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