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中國地名中的陰陽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有了“陰”與“陽”的概念,戰國末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在諸子百家中就獨樹一幟;西漢董仲舒又強化了“陽尊陰卑”。

我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迴歸線以北,古人很早就發現山南山北所受日照不一樣。故“陰陽”古指日光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在地理上就得出“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如“泰山之陽則魯,陰則齊”(《史記》),“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列子》)。若干史料告訴我們古人的意思: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陰陽文化,在地名上打下了古代漢文化的顯著印記。現就我國縣級以上行政單位帶“陰”“陽”的地名梳理後作如下歸類。

一、帶“陽”的地名,形式多為“×陽”,少數為“陽×”,居於江河湖海之北的最多

古人多樂於依水岸而居,我國河流多為西—東走向,於是就有了南岸和北岸;有的河流雖走向為北—南,但在某一小段折為西—東(或東—西)向,於是也就有了北岸和南岸,地名也就帶上“陰”“陽”了。

河北:高陽,饒陽。

山西:壽陽,汾陽,陽曲(因汾曲之陽得名)。

遼寧:瀋陽,遼陽(小遼水之陽)。

山東:濟陽,海陽(南臨大海),陽信。

江蘇:沭陽,泗陽,溧陽,建陽(南臨建湖)。

安徽:渦陽,樅陽。

江西:波陽(鄱陽);弋陽。

福建:建陽。

浙江:富陽。

河南:洛陽(洛即雒),濮陽,宜陽,汝陽,沁陽,泌陽,正陽,南陽;舞陽,蒙陽。

湖北:襄陽,漢陽(今蔡甸區);棗陽。

湖南:益陽,耒陽,桂陽,邵陽,黔陽。

廣東:潮陽,“以其在大海之北,故曰潮陽也。”(見《元和郡縣誌》)

廣西:賓陽,灌陽。

陝西:合陽(原郃陽),涇陽,旬陽(本洵陽)。

四川:德陽,資陽,金陽。

重慶:酉陽,似應在酉水之北,縣城卻在酉水支流北河以西(也許古今地址有遷移)。

二、帶“陽”的地名,形式多為“×陽”,居於山南的也不少,即向陽而居

河北:曲陽,取太行山轉曲處為名。

山東:萊陽,寧陽。

安徽:鳳陽,青陽。

河南:安陽。

湖南:衡陽,祁陽。

湖北:崇陽,在大幕山之南。“至此諸山叢集,故縣有崇陽之名。”(《湖北通志》)。

陝西:千陽(原汧陽);略陽,因“其地為用武之區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陽”,故名略陽。

浙江:東陽,金華山(古東山)之陽;松陽。

四川:綿陽。

貴州:貴陽。

三、帶“陰”的地名,居於河流南邊的較多

江蘇:淮陰,江陰。

河南:湯陰(蕩陰,唐改湯陰)。

湖南:湘陰。

陝西:漢陰。

四、帶“陰”的地名,居於山北,不多

山西:山陰,在北嶽恆山之陰。(古代山陰即今紹興,如王羲之等人蘭亭盛會就是“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山東:蒙陰。

陝西:華陰。

五、有些地名是兼而有之:

陝西:咸陽(渭河之北、九嵕山之南,皆為陽面)。

安徽:東陽(谷水之東、會稽山之陽)。

六、有些地方也許是先有名山名水,再有城鎮興起

陝西:紫陽(紫陽洞)。

山西:陽泉(陽泉村)。

山東:南陽(南陽湖),陽穀(隋有陽穀亭)。

江蘇:射陽(射陽河)。

安徽:平陽(平陽嶺)。

河南:宜陽(宜陽山)。

湖南:瀏陽(瀏陽河)。

貴州:綏陽(綏陽山)。

廣東:揭陽(揭陽嶺),陽山(陽巖山)。

廣西:都陽(都陽嶺),號稱“陽朔山水甲桂林”的陽朔,因陽朔山而得出名。

七、也有一些帶“陰”“陽”的地名似乎與山水的“陰”“陽”無關。有的是後起之秀,有的則古已有之

北京:朝陽區,1958年設立。

山西:昔陽(古肥子國都昔陽);中陽(戰國時趙之中陽邑);陽高(清置陽高衛)。

內蒙古:固陽。

吉林:雙陽。

遼寧:朝陽,因城東鄰鳳凰山,故引《詩經》“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起名。

山東:平陰(春秋平陰邑)。

江蘇:丹陽,秦設曲阿,唐改為丹陽,

安徽:阜陽。

河南:原陽(由原武、陽武合併),淮陽(漢設淮陽國),朱元璋老家信陽(宋設信陽)。

湖北:長陽,當陽,沔陽(今仙桃)。

湖南:岳陽,麻陽(南朝陳置麻陽戍)。

廣東:惠陽,陽春,陽江,因有陽江得名(後還分出陽東、陽西兩縣)。

廣西:田陽(田州、恩陽州)。

寧夏:彭陽。

甘肅:慶陽。

四川:簡陽(簡州、陽安)。

重慶:雲陽。

貴州:開陽。

雲南:元陽。

說明:

(一)地名中“陽”盛“陰”衰,與古代“陽尊陰卑”有關;

(二)古今地名相同的,地點也有可能不同,因歷史上不斷調整行政區劃,讀古詩文一定要留心;

(三)受漢文化影響早的地方,地名帶“陰”“陽”的就多,越晚越少,直至沒有;

(四)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改州為縣,同時也改了一些地名;1964年新中國實行漢字簡化後,簡化了一些字形,地名上也有反映(讀音大多沒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