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新西蘭經濟怎麼樣?

曲低亦和寡


新西蘭擁有高收入經濟體,名義GDP為36,254美元。貨幣是新西蘭元,非正式地稱為“新西蘭元”;它還在庫克群島(見庫克群島美元),紐埃,托克勞和皮特凱恩群島流通。新西蘭在2016年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13,在2016年經濟自由指數中排名第3。

歷史上,採掘業對新西蘭的經濟作出了強有力的貢獻,集中在不同時期的密封,捕鯨,亞麻,黃金,貝殼杉膠和原生木材。 1882年第一批達尼丁的冷藏肉類產品導致建立了對英國的肉類和奶製品出口,這一貿易為新西蘭的經濟強勁增長奠定了基礎。英國和美國對農產品的高需求幫助新西蘭人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實現了比澳大利亞和西歐更高的生活水平。1973年,當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時,新西蘭的出口市場減少,其他複合因素(如1973年的石油和1979年的能源危機)導致嚴重的經濟蕭條。新西蘭的生活水平落後於澳大利亞和西歐的生活水平,到1982年,新西蘭的世界銀行調查的所有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最低。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新西蘭通過在三年內逐步取消補貼來放鬆其農業部門的管制。自1984年以來,歷屆政府參與了重大宏觀經濟結構調整(首先稱為Rogernomics,然後是Ruthanasia),迅速將新西蘭從受保護和高度管制的經濟轉變為自由貿易經濟。

在1991年和1992年失業率達到10%以上,在1987年股市崩盤後最終跌至歷史最低水平(1986年以來),2007年為3.7%(與經合組織國家相比,排名第三)。然而,隨後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新西蘭產生了重大影響,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五個季度萎縮,30多年來最長的衰退,和2009年末的失業率回升至7%。不同年齡組的失業率也有類似的趨勢,但年輕人的失業率一直較高。在2014年12月的季度,一般失業率為5.8%左右,而15至21歲青年的失業率為15.6%。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新西蘭經歷了一系列“人才流失”,至今仍在繼續。近四分之一的高技能工人在海外生活,大部分在澳大利亞和英國,這是任何發達國家中最大的比例。然而,近年來,“大腦收益”引入了來自歐洲和欠發達國家的受過教育的專業人士。

新西蘭嚴重依賴國際貿易,特別是在農產品方面。出口佔其產量的24%,使新西蘭容易受到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 2014年,食品佔全國出口額的55%;木材是第二大收入。其主要出口夥伴是澳大利亞,美國,日本,中國和英國。2008年4月7日,新西蘭和中國簽署了“新西蘭 - 中國自由貿易協定”,這是中國與發達國家簽署的第一份此類協議。服務業是經濟中最大的部門,其次是製造業和建築業,然後是農業和原材料開採。旅遊業在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2016年為新西蘭國內生產總值貢獻了129億美元(5.6%),並支持了全部勞動力的7.5%。預計到2022年,國際遊客人數將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長。

羊毛歷來是新西蘭主要出口產品之一。羊毛是19世紀後期新西蘭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即使到了20世紀60年代,它的出口收入也佔到了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從那時起,其價格相對於其他商品穩步下降,許多農民的羊毛不再有利可圖。與此相反,奶牛養殖在1990年至2007年間增加了一倍,成為新西蘭最大的出口收入來源。在截至2009年6月的一年中,乳製品佔商品出口總額的21%(約合91億美元)。其他農產品出口在2009年分別為肉類13.2%,羊毛6.3%,水果3.5%和捕撈3.3%。新西蘭的葡萄酒行業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葡萄酒的數量在同一時期翻了一番,2007年首次超過羊毛出口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