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小男孩太黏媽媽,性格軟弱有什麼好方法改正?

似水流年0216


很多時候,孩子愛發脾氣和太黏家長,也不一定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還有一種可能是,家長會因為過度擔心孩子,覺得怕孩子做不好某件事而想助孩子一臂之力,總事事包辦。

哈佛的學者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記錄了一些孩子小時候受挫折的次數和特徵,並對孩子們未來的升學和職業成就方面的表現做了追蹤對比,結果發現,相比曾經一帆風順的孩子,受到一些小挫折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取得大的成就。

所以,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讓孩子自主地完成某一件事,並得到一些成長。要學會對孩子“逆向關懷”。

所謂逆向關懷,與主動式的關懷是對立的,即讓孩子體會到逆境。否則就會很容易教出有玻璃心的,顯得軟弱的孩子。

如果凡事都由家長包辦,孩子就會失去認識世界的機會。剛開始,家長包辦可能會給孩子掃清小的障礙,但是等孩子長大後,還會遇到大點的障礙,這時候,孩子就會變得手足無措或是自暴自棄。而對於孩子可能遇到的苦,也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承受。有些彎路是一定要讓孩子走的,這樣才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在不停的探索中,增加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念,更好地面對自己。

對於一些涉及原則性的錯誤,我們也應該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學會承擔相應的責任。

逆向關懷還在於戳痛點,讓孩子去正視自己的不足之處,主動糾正完善。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完整起來。


壹父母


我們有著相似的問題

你家孩子跟我家這個差不多大,毛病也相似,遇到困難和生氣的時候,怎麼都說不通,只會發脾氣,每次都教他遇到事情,好好跟媽媽說,我們可以一起解決,可是小傢伙脾氣一上來就怎麼都收不住,同時他從小也非常粘我,現在上學長大一點了,才沒那麼粘人了。

舉個小例子:

一天晚上,我陪小傢伙一起看昆蟲書,凡是他認識的昆蟲會直接說出名字,不認識的就會問我這是什麼蟲?當我們一起看到“蝗蟲”的時候,他說這個叫“hong 蟲”,我心想可能是奶奶用土話教的,所以孩子學得不標準,於是我本能地給他糾正,可是沒想到他竟然非常堅持地認定這就叫“hong 蟲”,於是我們母子就爭論起來了。


後來小傢伙就生氣了,開始大吼大叫,還跑到他奶奶那裡去求證,最後又跑回來跟我繼續爭辯,可是我並沒有順著他的意,還是繼續糾正他(因為我想看看他的底線在哪裡,以及他的反應是什麼),孩子發現我一直不贊同他便傷心地哭起來了,我頓時就被他可愛的表現逗笑了,同時也在腦袋裡想辦法怎麼去糾正孩子對這個字的認識,最後多虧了度娘——因為在百度百科裡有介紹蝗蟲的小視頻,孩子喜歡看這些小視頻,於是我找到放給孩子看,通過視頻裡一遍遍標準地對蝗蟲的發音來刺激孩子認識到這才是正確的,最後的效果當然是非常好的,他自己打心底的接受了正確的發音。

這個例子可能不是標準地回答了:“如何處理孩子生氣時不好好說話,無法和家長進行溝通的問題,”但有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在孩子生氣不能和我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時,我們應該尋找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導他,這樣的話孩子不會排斥我們,也更容易接受我們想傳遞給他的信息。



相信孩子的能力和成長,粘人只是一個過程,軟弱就多嘗試!

我家小寶從生下來就一直跟著我睡,雖然他一歲以後我就去上班了,但是這並不影響孩子依然粘我的習慣,早上如果我出門的時候他醒了,一定會哭得很傷心,晚上打開家門看到我就會跑過來抱著我的腿。剛開始的時候我心裡也挺難受的,想著小不點這麼小每天看著媽媽出門時那個傷心的勁兒就一陣心酸,不過我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習慣後,孩子漸漸明白媽媽早上走了晚上就會回來的事實,他就不再那麼在意早上和我分別了,雖然我在的時候還是會粘我,但是面對暫時的分開時孩子學會接受和坦然面對,每天早上出門都會和我道別。



孩子膽小軟弱,遇到困難和挫折只會發脾氣,碰見陌生的事物(動物)會感到害怕,這是我家孩子從小就有的一個特徵,現在依然有,不過好在自己關心育兒教育以後,也學會帶著去他嘗試接觸那些他覺得害怕的事情,並多了耐心鼓勵他去面對自己認為困難的事。如今孩子正是好奇心正重的時候,每天都有很多問題,問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我很慶幸自己及時地關心和學習了育兒教育,不然我可能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犯下很多錯。

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這對於尋找各找方法有著很好的幫助條件,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去嘗試,親身實踐這些方法,看看是否對自己的孩子有效,同時也根據對自家孩子性格脾氣的瞭解,思考和改進適合自家孩子用的方法,不一定要照搬某個方法,因為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icer個人成長


小男孩太黏媽媽,性格軟弱,動不動就哭,我怎麼感覺說的就是我家的孩子呢。

我家大寶就是這種情況,但是他不是黏媽媽,而是黏奶奶。大寶一直是奶奶帶大的,任何事情奶奶都慣著大寶,飯做好了不合胃口,奶奶可以馬上另外給大寶做,所以,大寶很依賴奶奶,不想做了,不會做的事,一聲"奶奶或者爺爺",肯定就有人代勞了。為此,我沒少發牢騷,但是也沒辦法,老年人帶孩子辛苦。

所以我決定把大寶接回家,自己帶。

記得有一次,大寶幼兒園佈置了手工作業:用家裡的廢舊材料,做一個交通工具。大寶想要做一架飛機。剛開始嚮往常一樣,大寶直接跟爺爺奶奶說,爺爺幫我做一個飛機。爺爺二話不說就要開動。我馬上對大寶說,現在你都中班了,這些手工應該自己動手了,而不是還要靠別人給你完成,並堅決不讓爺爺幫忙。大寶很生氣,獨自跑到一邊發脾氣。為了避免爺爺奶奶因為心軟而幫大寶完成,我把大寶帶回了自己家。到家後,大寶還在生氣。

我也不理他,在網上幫他找了個飛機手工的圖片,告訴他,你可以按照這個做,家裡面都有這些材料,媽媽可以和你一起準備材料。好一會兒,大寶都無動於衷。我也自己去忙自己的事了。眼看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快到睡覺時間了,我對大寶說,今天你自己不做,明天其他小朋友都帶了小汽車、飛機等到幼兒園,就你沒有帶哦。最後終於大寶自己動手了,做飛機的全程我都沒有參與,大寶一個人切礦泉水瓶,裁剪翅膀和機翼,自己在瓶蓋上畫上了美國隊長的盾牌圖案。雖然在我看來,大寶做的飛機很醜,但是這是大寶真真正正一個人獨立完成的手工作業。完了之後,我把大寶完成的手工飛機發到了幼兒園班級群。大寶的負面情緒也一掃而空。畢竟,這是他自己完成的。

雖然,大寶還有很多的不好的習慣,但是我相信,經過我跟大寶的一起努力,一定可以培養出一個小小男子漢。


很多時候,孩子愛哭不是因為太軟弱,而是因為孩子沒有得到有效的陪伴,並不是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是愛孩子,相反,讓孩子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可以暢所欲言,讓孩子自己對自己的事情負責,這才是愛孩子。


【我是"成長為自己",今日頭條育兒專欄作者,希望通過身邊的故事影響你我他,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及評論。】


海綿媽媽育兒


嫌孩子太黏?是因為你還沒發現這個道理!

如果是在孩子3歲之前比較黏媽媽的話,是孩子在和媽媽建立情感;但孩子已經快4歲了,又是男孩子,如果還是太黏媽媽的話,這是孩子進入了另一個時期。

孩子為什麼太黏媽媽?

原因一:3——6歲是家庭關係建立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對家裡的異性感興趣,會模仿家裡的同性來討好異性。比如,男孩子會模仿爸爸來討好媽媽。

對策一:媽媽也不用太過於擔心,這說明爸爸和媽媽的關係還不錯,孩子黏媽媽也是正常的現象。

原因二:媽媽因為一些原因忽略了孩子,比如家裡有了二寶,或者媽媽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孩子在向你索求安全感。

對策二:多陪伴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共讀繪本故事《魔法親親》《有一天》《彩虹色的花》《小雷歐》等等;同樣的,也可以根據繪本故事或者是和孩子一起自創親子小遊戲;哪怕只是多和孩子在一起,傾聽孩子,擁抱孩子。【糰子舉幾個簡單的小遊戲:比如和孩子一起贈送魔法親親;用彩虹色的花許願;玩枕頭大戰遊戲等等。】



嫌孩子太黏?是因為你還沒發現這個道理!

我家小男孩4歲了,上躥下跳,沒有一刻停得下來。除了精力旺盛,還特別黏我。下班回家,一開門必然先聽到一聲歡呼,一個小不點衝我撲過來,緊緊抱住我喊:“媽媽!” 坐下來還沒喝上一口水,便被要求陪著做手工陪著畫畫陪著下棋——他喜歡的任何遊戲,都給媽媽預留了位置,“媽媽、媽媽……”喊個不停。孩子奶奶說:“你不在家的時候,他可是很乖的,飯自己吃,自己看書自己玩耍。” 可只要我在家,一刻也不消停。

不知道這個場景你是否很熟悉?但是,彆著急回應。我同事的女兒今年高考要上大學了,剛查出錄取學校她就在群裡吐槽:當媽的是既興奮又不捨!孩子真的是長大了啊,第一次要長時間地離開媽媽了……前兩天她女兒還去染了個“奶奶灰”的頭髮,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她自己的想法,有了她自己的圈子,不再像小時候圍著媽媽轉了。

一眨眼,時間過得真快啊!孩子就從那個還抱在懷中的嬰兒,長成了跑跑跳跳、時刻牽著媽媽手的孩子,最後,這麼快就成長為了要離開家的大姑娘了!媽媽們,數一數孩子還能黏你的時間還有多久吧!時間過得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快,如果你還沒發現這個道理,一眨眼,孩子就到了青春叛逆期了。所以,現在不要嫌孩子黏你,以後他就不黏你了。

小Tips:仔細閱讀上面的【對策二】,多陪伴孩子吧!筆芯。

我是糰子,為您解答育兒困惑,讓育兒更輕鬆、有效!

小糰子在幼兒園


孩子越小越愛黏著媽媽。甚至六個月以前,母嬰都是屬於共生關係,也就是說黏如一人。

但隨著孩子的長大,共生關係會變成我和你的二人關係,依然很黏,但是中間有了間隙。這階段也被稱為依戀階段。



依戀階段,有些孩子屬於安全依戀型,表現為孩子與媽媽分離時很容易,相見時很親密。但有些孩子是不安全依戀型的,與媽媽分離時很艱難,見面時很糾結很憤怒。

這樣的孩子又往往缺乏表達情緒的能力,有的孩子動不動就哭,有的則會用推打媽媽的方法來發洩情緒。

如果孩子是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會比較辛苦。因為孩子心理上還卡在共生階段,他還沒有做好適度分離的準備。父母要給他更多的時間,支持他比別的孩子在這個領域要成長地要慢一些。



行為上,首先要允許孩子表現出來的所有狀態,如黏、憤怒、悲傷、哭鬧。允許度越高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的會越好。

其次,父母要教會孩子識別情緒、命名情緒、描述情緒。這裡不是讓父母來問孩子你現在什麼感受啊?孩子是說不出來的,此時的父母要做一個讀心師,就是父母來猜:你現在是不是很悲傷,是不是很害怕……通過這一過程,父母就是在教會孩子識別並命名情緒。

當孩子內在的感受能夠說出來的時候,他就不用藉助黏和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了。同時他理解自己和管理好自己感受的能力會增強的。



最後,非常重要,一定要讓爸爸參與進來。只有爸爸的介入才能把孩子從媽媽身邊拉開。因為孩子太黏,也有可能是媽媽太黏的投射。如何讓爸爸緊密參與育兒,請私信我《爸爸育兒》發相關內容給你。



關注《父母學點心理學》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精神分析既是育兒學,也是人格鑑賞學。


父母學點心理學


那通過媽媽的提問,我能感覺出這位媽媽期待自己的孩子要堅強,要像一個男孩兒一樣,自己獨立玩耍,要帶有男孩的陽剛之氣。是的,我們的確要培養男孩的陽剛之氣。但這不是我們要求孩子做好孩子就能做好的。但是需要家長給孩子那足夠的內在力量,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有力量感。

孩子老是粘著媽媽,這是孩子的安全感不足的表現,通常剖腹產的孩子更容易缺乏安全感,那我的建議是經常給孩子撫觸按摩經常擁抱孩子並對孩子說我愛你。家長每天要有高質量的陪伴,有的家長說我每天都在陪孩子呀,是,孩子每天都圍繞在你的身邊,可是你每天不是玩手機就是做家務,這是不正確的,家長一定要全身心的放下手中的事情來陪伴孩子,不在時間的長短,只在質量的高低,孩子安全感越是不足,就越會粘著媽媽。



第二點是孩子一生氣就不好好說話,動不動就哭,性格軟弱。那我不知道這位家長所說的性格軟弱是不是指的孩子愛哭,如果是的話,其實家長大可不必為這個事兒焦慮,孩子不到四歲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並沒有那麼強,女孩兒相對於男孩兒的語言表達要提前一些。當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那麼強的時候,一遇到急事的時候孩子就會用哭來表達,那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要引導孩子學會表達思想,學會表達情緒,讓孩子說出來。比如孩子走著路哭了,可能是想讓家長抱,那家長就要停下來問問孩子,寶貝兒怎麼了,你是想讓媽媽抱抱嗎,那你可以告訴媽媽呀,如果你不說出來我就不明白你的意思,你可以說媽媽,我累了,我想讓你抱抱。你看這樣媽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了。家長一定要多引導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有的時候孩子哭是因為情緒方面的原因,比如孩子的玩具,找不到了,家長要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家長可以說你的玩具找不到了,你很著急,你很生氣是嗎。這時候孩子的小眼睛裡就會含著眼淚點點頭,那接下來家長就在重複孩子的感受,寶寶很著急,很生氣,是因為你的玩具,找不到了,那是要媽媽幫你找一起找嗎,家長一定要溫柔而又有耐心。越是孩子情緒急躁的時候,家長也要平靜。因為我們是孩子的榜樣,家長的溝通模式,孩子都會記憶在腦海裡。另一方面家長的目的是要引導孩子學會表達,所以家長的態度很重要。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小男孩太黏媽媽,其實也不算大問題,因為畢竟孩子對媽媽是有心理依賴的。但一生氣就不好好說話,動不動就哭,這就是很大的教育問題,家長應該重視起來。

對於題主所說的問題,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加強孩子的意志力培養。



一方面是不要過於溺愛孩子,碰到問題的時候儘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思考問題,而不是依賴父母或長輩。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長沒有必要急著去把孩子扶起來,而是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但是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媽媽應該鼓勵他,你是一個小男子漢,媽媽相信你能去把問題解決好,更多的學會放手,而不是幫孩子包辦。

另一方面,要加強孩子的意志力培養。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成功人士並不是智商特別高,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有非常強的毅力。孩子的意志力是應該從幼兒階段就要開始有意識的培養的,一旦錯過了最佳的培養期,孩子就會變得懦弱和缺乏忍耐力。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您好,在對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如果爸爸參與的少,會容易造成孩子膽小、怯懦的個性,因此建議爸爸多多參與到孩子的教養中來,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帶孩子做一些“男性”優勢的遊戲,比如賽跑、踢球等。爸爸對於男孩子的榜樣作用,會令男孩子更加堅強、勇敢、果斷。



其次,對於快4歲的孩子而言,若非常的黏媽媽,和媽媽有分離焦慮,那就說明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家長一定要了解,無論何時,孩子的安全感均來自父母無條件的關愛,媽媽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關愛和有效陪伴。有效陪伴是指要做到專心、投入地陪孩子游戲、看書、郊遊、交流等,不要在陪伴的過程中做別的事情或是看手機,並且,陪伴不是包辦,而是遇到困難時,在保證孩子安全、健康、不傷他人的情況下,協助孩子完成。



而當孩子出現哭泣、不開心等情緒,其實是一種情感的宣洩,表達需求不被滿足的一種方式,在這個時候媽媽首先要持接納和包容的態度,並共情孩子的情緒,比如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難過,媽媽也很難過”這是和孩子共情的話,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於自己情緒的理解。說話的同時可以抱一抱、拍一拍孩子,通過肢體的接觸更能安撫孩子的情緒。然後再陪伴和鼓勵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後別忘了稱讚孩子的好行為。用鼓勵和成長代替斥責和懲罰,才是幫助孩子建立好行為、鞏固好行為的方法。



積木育兒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分三方面來考慮。

4歲的孩子黏著媽媽,有沒有問題?

生氣不好好說話,有沒有問題?

動不動就哭,性格軟弱,有沒有問題?

黏著媽媽

孩子喜歡跟媽媽玩,是正常的表現。但黏著媽媽這件事情,要看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的反應。



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就跟媽媽玩,媽媽不在身邊,也能跟其他人好好玩,就說明孩子安全感很充足,沒有問題。

但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孩子表現出明顯的不安、焦躁,無法正常的和其他人玩耍,家長就需要注意了,應該想辦法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比如,媽媽外出時,告訴孩子何時回家;多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多帶孩子去公共場所玩;到陌生的環境陪著孩子,讓孩子感覺到有依靠。

生氣不好好說話

這個我倒覺得沒什麼問題,大人有時候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生氣了尚且語無倫次,大吵大鬧,更何況小孩子呢?

孩子生氣的時候,讓他充分發洩自己的憤怒,再慢慢引導孩子,用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性格軟弱

性格軟弱,動不動就哭,也就是經常說的“抗挫折能力差”。這個是需要家長注意引導讓孩子提高的。現在的孩子,家庭溺愛都比較嚴重,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

家長要人為的給孩子製造點“挫折”。

孩子已經4歲了,可以制定一定的規則來約束某些行為,不能讓孩子為所欲為。比如孩子想買的玩具,約定購買玩具的頻率,比如兩個月一個玩具。孩子想看的電視,約定好只看半小時,看完就關掉。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能做的事情不包辦,孩子願意“幫倒忙”也別打擊孩子,哪怕浪費些時間,也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我家孩子很喜歡做媽媽的小幫手。儘管有時候,他幫我拖地,我還要多拖一遍,幫我晾衣服,比我一個人還慢。但做家務的過程,也可以當成遊戲的過程,多好的親子互動的機會呢。

要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比如孩子玩積木總弄不好,哭鬧發脾氣。家長要有耐心,陪著孩子慢慢來,必要的時候,家長可以裝“傻”,故意搭錯,讓孩子糾正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以前孩子搭積木弄不好的時候,,我總是給他做示範,想告訴他並不難。但這樣做,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後來我就乾脆裝傻,不經意的提示一下,讓孩子自己主導,他就更願意玩,搭更高難度的。

孩子的很多表現,映射的是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採取的行為。孩子的問題,大多要從家長的身上找原因。慢慢來,孩子會慢慢長大,時間會證明一切。


媽媽充電屋


孩子黏媽媽性格軟弱,可能是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不敢嘗試,大多數的原因是來自爸爸媽媽的做事風格影響以及家庭環境氛圍。

以下這兩種家庭行為,都可能導致孩子愛黏媽媽性格軟弱:


父母愛發脾氣,說話大聲

父母如果性格火爆粗魯,經常因大小事吵架,甚至對孩子說話特別大聲,都會給孩子心裡產生一種可怕的影響。

孩子會擔心做什麼事會受到父母的批評,會變得不敢去嘗試,慢慢形成性格軟弱。


父母全攬孩子大小事,事事決定

父母過度擔心孩子會吃虧受到委屈,認為孩子還小會把很多事都搞砸,所以父母什麼事都幫孩子決定,孩子需要什麼都幫他安排好。

這樣會導致孩子沒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輸出,從起初的抗拒到慢慢的習慣,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


父母要學會放手,多多支持孩子,遇到孩子的事情時,父母可以詢問孩子的想法,如果與父母相同,給予肯定與支持;倘若想法不同,父母可以給予自己的意見,並從孩子自身的利益點去分析利弊給孩子,鼓勵孩子先嚐試。從而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勇敢果斷的性格。


同時,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產生粗魯過激的行為,任何吵架都會給孩子童年造成陰影。即使雙方產生暫時不可和解的問題,可以在孩子不在場時,父母和睦地進行商量解決。

更重要的是,不要特別大聲對孩子說話,聲音過大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警告的示意,讓孩子以為自己做錯事。


當孩子真的做錯事,父母應該提前溝通做好紅白臉,一個嚴厲,一個安慰。也不要一味地批評孩子的錯,要看看孩子這件事上有什麼可以表揚,先表揚後懲罰。


孩子的性格養成,是父母所構建的家庭環境,只要父母和睦,理解孩子,多陪伴多溝通多包容,孩子的成長會越來越好。



卡拉丘養娃研究所,專注0-12歲孩子的育兒知識,陪伴萬千爸爸媽媽一起在養娃的路上成長,傳授適用有趣的呵護小妙招,分享易懂正確的家庭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