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上海菜(本幫菜)小簡史(一)

本幫菜是上海菜的別稱,是江南吳越特色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流派。滬菜(上海)在唐代稱為海濱漁村,北宋末期(一二九二年)改稱上海商埠,此時始對飲食文化的發展有些認識。所謂本幫,即本地。

上海菜(本幫菜)小簡史(一)

本幫油爆河蝦

大約在20世紀三十年代,上海菜吸納各地方菜餚風味,尤是蘇、杭、浙的風味融合,匯聚了蘇、錫、常、寧、徽等16個地方風味,上海人稱之為蘇幫菜、徽幫菜,而對本地風味,則稱為本幫菜。本幫菜誕生之初並不登大雅之堂,家常、平民化是其特色。禿肺、圈子、醃篤鮮、黃豆湯這些普通、廉價的原料,都是本幫菜的生力軍。後來,上海菜不斷吸取外地菜特別是蘇錫常菜的長處,在20世紀中葉形成了料取鮮活、品種眾多、品味適中的特點,許多本幫菜館創出了看家菜,培育了一批本幫菜名廚,大大提高了本幫菜的品位。

上海菜(本幫菜)小簡史(一)

生煎

本幫菜最初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後為適應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菜餚漸由原來的重油赤醬趨向淡雅爽口。本幫菜烹調方法上善於用糟,別具江南風味。而且受世界飲食潮流趨向於低糖、低脂、低鈉的影響,本幫菜油、糖的投放量明顯減少,以符合現代人飲食口味。

上海菜(本幫菜)小簡史(一)

鹽水蝦

前期本幫菜主要取用本地魚蝦蔬菜,以紅燒、蒸、煨、炸、糟、生煸見長,菜式濃油赤醬,鹹淡適口。後期本幫菜色濃、味厚,因滷汁滲透到菜餚的內部,特別入味,但也不乏清淡素雅、鮮嫩美觀。最終形成了如今的上海菜的特色,有詩句形容:尖椒篤菜任君嘗,百店千菜皆於杭,濃妝淡抹總相宜。

上海菜(本幫菜)小簡史(一)

四喜烤麩

本幫名菜中,濃油赤醬的有鍋燒河鰻、佛手肚膛、油醬毛蟹,響油鱔糊、油爆河蝦、紅燒划水、紅燒回魚、黃燜栗子雞等;

上海菜(本幫菜)小簡史(一)

糖醋排骨(很多菜系都有這道菜,但其調配汁只有滬菜會加番茄醬,滬菜口味偏淡 , 浙菜和川菜偏重)

清淡素雅的首推夏秋季節的糟貨,如糟雞、糟豬爪、糟門腔、糟毛豆、糟茭白等;而薺菜春筍、水晶蝦仁、冰糖甲魚、芙蓉雞片等以鮮嫩清淡見長;

扣三絲以火腿、雞脯、豬肉切成細絲,以刀工見長。

還有上海小籠包等上海傳統小吃,很多上海名廚又結合西式甜點創出各種構思精巧的風味點心。

上海菜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

首先講究選料新鮮。它選用四季時令蔬菜,魚是以江浙兩省產品為主,取活為上,一年四季都有活魚供客選擇,當場活殺烹製。

第二菜餚品種多,四季有別。

第三講究烹調方法並不斷加以改進。上海菜原來以燒、蒸、煨、窩、炒並重,逐漸轉為以燒、生煸、滑炒、蒸為主,其中以生護煸、滑炒為最多特別善烹四季河鮮。

第四口味也有了很大變化。原來上海菜以濃湯、濃汗厚味為主,後來逐步變為滷汁適中,有清淡素雅,也有濃油赤醬,講究鮮嫩、色調,鮮鹹適口。特別是夏秋季節的糟味菜餚,香味濃郁,頗有特色。

上海菜(本幫菜)小簡史(一)

蔥油拌麵

如今,上海菜進一步具有選料新鮮、品質優良、刀工精細、製作考究、火候恰當、清淡素雅、鹹鮮適中、口味多樣、適應面廣、風味獨特等優點。其主要名菜有“青魚下巴甩水”、“青魚禿肺”、“醃川紅燒圈子”、“生煸草頭”、“白斬雞”、“雞骨醬”、“糟缽頭”、“蝦子大烏參”、“松江鱸魚”、“楓涇丁蹄”等一二百種菜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